婦女參政論者 (電影)
《婦女參政論者》(英語:Suffragette)是2015年英國歷史劇情電影,由莎拉·加夫隆導演,阿比·摩根編劇。演出陣容包括凱瑞·穆里根、海倫娜·博納姆·卡特、布蘭頓·葛利森、安-瑪莉·杜芙、本·威士肖和梅麗爾·斯特里普。
婦女參政論者 Suffragette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莎拉·加夫隆 |
監製 |
|
編劇 | 阿比·摩根 |
主演 | |
配樂 | 亞歷山大·德斯普拉 |
攝影 | 埃杜·格勞(Edu Grau) |
剪輯 | 巴尼·皮林 |
製片商 | |
片長 | 106分鐘[1] |
產地 | 英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百代電影公司 |
預算 | 1400萬美元[2] |
票房 | 3000萬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婦女參政論者 |
香港 | 女權之聲 |
臺灣 |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 |
攝影於2014年2月24日開始。影片是第一部獲國會議員批准在國會大廈拍攝的歷史電影。影片於2015年10月12日由百代電影公司在英國發行,2015年10月23日由焦點影業在美國有限上映,11月12日登陸香港,2016年1月8日登陸台灣。
劇情
編輯1912年,莫德·瓦斯(凱瑞·穆里根 飾)是一名24歲的洗衣女工。一天在運送包裹時,她碰上了婦女參政論者發起的一場砸碎玻璃窗的暴亂,其間認出她的同事之一維奧萊特·穆勒(安-馬莉·杜芙飾)。後來,國會議員的妻子愛麗絲·霍頓(蕾夢娜·葛瑞)發動洗衣店女工去議會暢所欲言,為確保投票權而作證詞。維奧萊特本來要去作證,卻被她那殘暴的丈夫毆打,之後莫德成為了證人。穆德的證詞讓她充滿熱情,打算跟維奧萊特和其他女性去看看女性是否能獲得投票權。當她得知議員們並沒有打算給她們投票時,警察出動並鎮壓了與會的女性。穆德因與大部隊齊驅並進而被逮捕關押一個星期。在監獄裡,她遇見艾米琳·潘克斯特的得力助手埃米莉·戴維森。
刑滿釋放回到家,穆德被鄰居和同事冷眼相待。她向丈夫桑尼承諾會遠離婦女參政運動。然而,莫德被邀請去一場秘密集會中聽潘克斯特(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演講。在那裡,她與潘克斯特交流了一小會,之後因被警察推倒在她家門前再次遭到逮捕。之後一次回家,她丈夫直接把她仍在大街上。穆德堅持要看兒子一眼,但被丈夫阻止。之後穆德進行參與鬥爭,她的畫像被印在婦女參政論者的報紙。穆德之後被開除,她一怒之下抓起一個燙斗燙傷她男老闆的手(他在幾年間性侵了她和洗衣房的其他女工)。警察被叫來,督察斯蒂德(布蘭頓·葛利森 飾)讓她離開,但前提是把其他成員的情報告訴他,但被穆德拒絕。
桑尼繼續阻止穆德看她們的兒子,指出法律規定他有權這樣做。這迫使穆德對修改法律以符合婦女權更激進。最終她得知桑尼由於一直受到社會的排斥,他不再感覺有能力照顧他們的孩子。他把他們的兒子喬治給別人收養。由於沒有家庭關係,穆德變得愈發激進,製造郵箱爆炸,並切斷電報線。之後,她和戰友們炸掉了屬於國會的一座空房子。在監獄裡,穆德參與絕食,導致被殘酷地灌食,這甚至讓斯蒂德感到觸目驚心。
然而,警方開始向報社施加壓力,讓他們放棄報道。婦女參政論者認為必須要發動更加劇烈的活動,以引起人們注意她們的目的。婦女們決定參加埃普瑟姆德比,屆時英王喬治五世將出席賽事。到時她們站在鏡頭前,打出婦女參政運動的標語。當她們被擋在國王所在區域的外面時,艾米莉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執行計劃。儘管比賽異常激烈,艾米莉還是奮不顧身地沖入賽道,最終被馬蹄踩死,這一幕被穆德親眼目睹。後來穆德加入她的送葬隊伍。影片結尾的滾動字幕透露英國婦女權利於1928年得到承認,之後還展示了其他國家婦女獲得權利的日子。
演員
編輯- 凱瑞·穆里根 飾 穆德·瓦斯(Maud Watts)[4]
-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飾 伊迪絲·艾琳(Edith Ellyn)。艾琳本人並不真實存在,該角色受到伊迪絲·瑪格麗特·加魯德和伊迪絲·紐的一定靈感啟發。博納姆·卡特是時任英國首相H·H·阿斯奎斯(1908-1916年在任,即婦女參政論者活躍年代)的曾孫女[5][6][7]。
- 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 艾米琳·潘克斯特[8]
- 娜塔莉·普萊斯 飾 埃米莉·戴維森
- 安-瑪莉·杜芙 飾 維奧萊特·穆勒(Violet Miller)[9]
- 蕾夢娜·葛瑞 飾 愛麗絲·霍頓(Alice Haughton)[9]
- 本·威士肖 飾 桑尼·瓦斯(Sonny Watts)[9]
- 布蘭頓·葛利森 飾 斯蒂德(Steed)[9]
- 塞繆爾·韋斯特 飾 本尼迪克特(Benedict)[9]
- 阿德里安·席勒 飾 大衛·勞合·喬治
除潘克斯特、戴維森、勞合·喬治和喬治五世外,所有角色均為虛構。
製作
編輯開發
編輯2011年4月,Film4 Productions、焦點影業和Ruby Films宣布正籌拍一部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婦女參政運動的歷史劇情片[10]。阿比·摩根擔任編劇,莎拉·加夫隆執導[10]。2013年10月24日,據透露百代已取代焦點影業,英國電影協會電影基金(BFI Film Fund)為電影提供資助[4] 。
2014年10月,相對論傳媒獲得影片北美獨家影院發行權,而國際發行權則由百代獲得。然而,2015年3月17日,在《萬物理論》大獲成功後,焦點影業接管電影北美發行權,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相對論已申請破產,所以焦點接管了美國的發行權[11]。
選角
編輯2013年2月24日,凱瑞·穆里根被選為主角[4]。2013年12月20日,海倫娜·博納姆·卡特加盟劇組[5]。梅麗爾·斯特里普於2014年2月19日被選為英國婦女參政運動領導艾米琳·潘克斯特一角[8]。本·威士肖和布蘭頓·葛利森於2014年2月20日加盟劇組[9]。
攝製
編輯發行
編輯百代於2015年10月12日在英國和愛爾蘭發行本片[12]。
2015年3月27日,相對論傳媒原本打算只在美國發行電影,由於相對論申請破產,製片方已經把英國放入市場,新的發行方還不得而知。之後焦點影業於2015年3月17日經相對論從百代手中收購了電影的北美發行權,宣布影片於2015年10月23日在美國有限發行[13]。
2015年6月,電影被宣布為倫敦影展開幕影片,於2015年10月7日歐洲首映。倫敦影展主任克萊爾·斯圖爾特(Clare Stewart)表示莎拉·加夫隆的故事片是一部「緊迫且令人信服的、由英國婦女製作的、關於改變歷史進程的英國婦女的電影[14]。」2015年9月4日,影片在特柳賴德電影節首映。
姐妹不刪剪組織在倫敦首映禮上示威,抗議刪掉家庭暴力機構的鏡頭[15]。海倫娜·博納姆-卡特稱該鏡頭「完美。如果你有種強烈的感覺,那時你可以把不公正說出來,嘗試改變事情。」凱瑞·穆里根表示抗議活動「非常棒」,但她因錯過活動而傷心[16]。
評價
編輯票房
編輯2016年3月7日,影片北美票房470萬美元,其他地區票房253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3000萬美元,而預算為1400萬美元[3]。
專業評價
編輯影片獲得普遍積極的評價。爛番茄根據131條評論給影片72%的「新鮮度」,平均得分6.6(滿分10)。網站公示指出:「《婦女參政論者》戲劇化了一個重要且至今仍滿是痛楚的真實改編故事,足本的工序和誠意足以蓋過其缺點[17]。」Metacritic根據37條評論給予影片67分(滿分100分),表示「普遍好評」[18]。演員受到突出的表揚,尤其是凱瑞·穆里根和海倫娜·博納姆·卡特。儘管梅麗爾·斯特里普的短暫亮相受到讚揚,但也有人批評她在宣傳中的顯著地位誤導群眾。
無種族反映
編輯上映前夕,影片被指對種族麻木不仁[19]。另外,根據美國的情況,影片的其中一場宣傳活動中,四位白人女主角所穿的寫着出自埃米琳·潘克斯特演講的「寧反叛,不奴隸」(I'd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字樣的白色襯衫,放到現在就是種族上的不敏感[20][21]。
2015年11月17日在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放映電影時,該片的編劇阿比·摩根解釋稱,由於英國1911年到1913年非歐洲移民水平較低,有色婦女參政論者很少,那其中有幾個,如印度公主索菲亞·杜雷普·辛格,是出自上層階級的婦女,在電影背景所處的1912年倫敦時並未搬到工人階級的圈子。影片聚焦於小型的婦女代表團體,目的是描繪當時特定的政治背景,展現失去孩子或生計的女性的情緒影響,這是權力剝奪法律所造成後果的例子。歷史學家寶拉·巴特利(Paula Bartley)博士專注於歷史上的女性和婦女參政運動,曾撰寫埃米琳·潘克斯特的傳記。她向《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證實影片對種族的描述從歷史角度來看是準確的:「(1911-1913年的)英國是一個白人至上的社會,婦女參政運動可以反映這一點。」巴特利博士強調,英國婦女參政運動「跟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情況不同,因為縱使那時英國有少數族裔,公民身份的規模和問題都跟其他國家不一樣[22]。」
參見
編輯- 《女權天使》
獎項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SUFFRAGETTE (12A). 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 2015-03-27 [2015-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 ^ Riley, Jenelle. Meet the Women Who Finally Brought Meryl Streep's 'Suffragette' to the Big Screen. Variety.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8).
- ^ 3.0 3.1 Suffragette (2014). The Numbers. [2016-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4.0 4.1 4.2 Kemp, Stuart. Pathe Replaces Focus Features International On Carey Mulligan's 'Suffraget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10-24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9).
- ^ 5.0 5.1 Kroll, Justin. Helena Bonham Carter Joins Carey Mulligan in ‘Suffragette’. Variety. 2013-12-20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 ^ Truffaut-Wong, Olivia. Is Edith In 'Suffragette' Based On A Real Person? The Movie Took Inspiration From Actual Fighters For Women's Rights. Bustle. 2015-10-22 [2015-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8).
- ^ Herbert Asquith: Biography. Spartacus Educational. [2015-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 ^ 8.0 8.1 Sneider, Jeff. Meryl Streep to Join Carey Mulligan in Women’s Rights Drama ‘Suffragette’. TheWrap. 2014-02-19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 ^ 9.0 9.1 9.2 9.3 9.4 9.5 9.6 Wiseman, Andreas. Ben Whishaw, Brendan Gleeson join Suffragette. Screen Daily. 2014-02-20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 ^ 10.0 10.1 Dawtrey, Adam. Film4, Focus develop ‘Suffragettes’. Variety. 2011-04-06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 ^ Evry, Max. Focus Features Acquires Suffragette, Starring Carey Mulligan and Meryl Streep. ComingSoon.net. 2015-03-17 [2015-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 Bradshaw, Peter. Suffragette review – a valuable, vital film about how human rights are won. The Guardian. 2015-10-07 [2015-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5).
- ^ Pedersen, Erik. Meryl Streep’s ‘Suffragette’ Gets Fall Release Date. Deadline. 2015-03-27 [2015-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7).
- ^ Korsner, Jason. What's Worth Seeing: Suffragette to open London Film Festival 2015. What’s Worth Seeing…. 2015-06-03 [201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Keiligh Baker. Suffragette premiere is invaded by domestic violence campaigners. Daily Mail. 2015-10-07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8).
- ^ Gander, Kashmira & Townsend, Megan. Suffragette premiere: Protesters lie on red carpet in demonstration against cuts to domestic violence services. The Independent. 2015-10-07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 ^ Suffragette (2015). Rotten Tomatoes. [2015-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4).
- ^ Suffragette. Metacritic. [2015-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0).
- ^ Suffragette. Guardian.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 ^ Rebecca Carroll. Suffragette's publicity campaign and the politics of erasure. the Guardian.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 ^ Ava DuVernay On Why We Can't Write Off Criticism Of That 'Suffragette' Shoot. The Huffington Post. 2015-10-07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5).
- ^ What did the suffragette movement in Britain really look like?.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 ^ Nancy Tartaglione. 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Alex Garland’s ‘Ex Machina’ Sweeps Best Film, Director, Screenplay – Update - Deadline. Deadline.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4).
- ^ 24.0 24.1 24.2 Suffragette (2015) Awards. IMDB.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