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俄明級戰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一級無畏艦。該級的懷俄明號戰列艦和阿肯色號戰列艦均於1909年批准建造,1910年開工,1912年完工。懷俄明級是美國海軍的第四級無畏艦,也是最後一級採用12英寸(305 mm)艦炮的戰列艦。相比前型佛羅里達級戰列艦,懷俄明級增加了一座雙聯裝炮塔並改進了裝甲。此外,懷俄明級還首次採用了防魚雷隔艙。美國海軍曾考慮配備14英寸(356 mm)艦炮,但由於擔心延期交付、戰艦排水量過大等問題而最終放棄。
懷俄明號戰列艦(BB-32)
| |
概況 | |
---|---|
名稱 | 懷俄明級戰列艦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美國 |
前級 | 佛羅里達級戰列艦 |
次級 | 紐約級戰列艦 |
建造期 | 1910–1912 |
服役期 | 1912–1947 |
規劃數 | 2 |
完成數 | 2 |
退役數 | 2 |
保存數 | 0 |
技術數據[a] | |
船型 | 戰列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寬 | 93英尺3英寸(28.42米) |
吃水 |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0.5 kn(38.0 km/h;23.6 mph)[1] |
續航力 | 8,000 nmi(9,210 mi;14,820 km) / 10 kn(19 km/h;12 mph) |
乘員 | 1,063名船員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20世紀10年代初,懷俄明號戰列艦和阿肯色號戰列艦在大西洋艦隊服役。1917年4月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兩艘軍艦被派往英國海域,以增援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1919年至1921年編入太平洋艦隊,爾後回到大西洋艦隊。其在大西洋艦隊主要用作訓練演習,以及協助美國海軍學院的學員參加巡航訓練。20世紀20年代中期,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如將舊式的燃煤鍋爐替換成燃油鍋爐、改進甲板裝甲、加裝防雷鼓包與高射炮等。
根據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懷俄明號戰列艦被改造成訓練艦,拆除了3座主炮炮塔、水線裝甲帶和防魚雷隔艙,而阿肯色號戰列艦繼續在海軍服役。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肯色號用以護航前往北非的船隊。1944年開始,阿肯色號作為沿海轟炸船參加了「霸王行動」以及「龍騎兵行動」,之後調往太平洋戰場為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提供火力支援。而懷俄明號在1944年加裝高射炮成為防空訓練艦。兩艦戰後不久即退役,阿肯色號在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期間被用作靶船,懷俄明號在1947年作為廢品賣給造船廠拆毀。
設計
編輯1908年7月22日,紐波特會議召開。美國海軍總局以及海軍戰爭學院的工作人員、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和其他軍官參加了這次會議。由於英國皇家海軍已在製造13.5英寸(343公釐)艦炮,與會者贊成新型戰列艦應採用14英寸(356公釐)艦炮。[2]但根據美國海軍軍械局估計,新艦炮的設計、生產和測試工作需要兩年時間。8月26日,美國海軍部長維克多·梅特卡夫向海軍建造和修理局要求提供安裝8門和10門14英寸(356 mm)艦炮的戰列艦設計草案,且為其安裝最重型的防護裝甲,航速應達到20 kn(37 km/h;23 mph)以上。[3]
為了滿足梅特卡夫的要求,海軍建造和修理局設計了三種方案:404方案(4座14英寸(356公釐)艦炮炮塔)、502方案(5座14英寸(356公釐)艦炮炮塔)以及601方案(6座12英寸(305公釐)艦炮炮塔)。但14英寸(356公釐)艦炮尚未開始設計,可能導致延期交付。此外,隨着艦炮口徑增大,船隻的排水量會急劇增加,需要大規模改造干船塢,其中根據502方案建造的戰列艦隻能停泊在珍珠港和普吉特海灣。軍械局認為,一般情況下距離8,000至8,500 yd(7,300至7,800米)時12英寸(305公釐)艦炮足以打穿裝甲,沒有必要加裝14英寸(356公釐)艦炮。因此,美國海軍總局最終選擇了601方案。[4]而502方案則成為次型紐約級戰列艦的基礎。[5]
1907至1909年的大白艦隊巡航暴露了副炮炮塔易受浪花飛沫干擾的問題。在紐波特會議上,一些軍官主張將其置於在上層建築中,但是5英寸(127公釐)艦炮會造成頂部過重。另一種方案是將其置於艏樓,但可能產生應力問題導致艏甲板與主甲板銜接處分離。設計人員最終採用全長平甲板,既增加了強度,又使副炮與水面的距離比此前高出約4英尺(1.2米)。[4]
相比前型,最終設計方案的水線裝甲帶和炮座裝甲增厚了一英寸。方案中對上煙道採用了新的防護系統,因為3年前的俄日對馬海峽海戰中表明上煙道如果遭受嚴重損壞,艦體內將充斥煙霧。在水下防護方面首次採用防魚雷隔艙。[6]
1909年3月3日,國會最終批准建造BB-32和BB-33兩艘新戰艦。[7]
特徵
編輯懷俄明級戰列艦水線長554英尺(169米),全長562英尺(171米),舷寬93英尺3英寸(28.42米),吃水深度28英尺7英寸(9米)。其設計噸位26,000 long ton(26,417 t),滿載時噸位27,243 long ton(27,680 t)。懷俄明級裝備有全長的平甲板以改善在較惡劣的海況中副炮的作戰能力。兩艘船均安裝格構桅杆,穩心高度為5.4英尺(2米)。[1][8] 按照設計,該級艦船每艘應配備58名軍官和1005名士兵。[8]
船隻採用額定28,000 shp(21,000 kW)的四軸帕森斯海用蒸汽渦輪發動機。12台巴布科克和威爾科克斯式混合煤、油鍋爐提供蒸汽動力。發動機最高轉速為20.5 kn(38.0 km/h;23.6 mph),但在試驗中,阿肯色號曾達到21.22節(39.30公里每小時;24.42英里每小時)。該級可裝載1,667 long ton(1,694 t)煤炭和266 long ton(270 t)石油,可供以10 kn(19 km/h;12 mph)的速度巡航6,700 nmi(12,400 km;7,700 mi),或以20 kn(37 km/h;23 mph)的速度巡航2,655 nmi(4,917 km;3,055 mi)。船隻轉向由單舵控制。[1][9]
武器
編輯懷俄明級戰列艦裝備12門Mark 7型12英寸(305 mm)50倍徑艦炮,這些艦炮安裝在6座沿中軸線布置的Mark 9型雙聯裝砲塔中,背負式布局,前二後四。[9]主炮炮彈重870磅(395公斤),推進劑重353磅(160公斤),初速度為2,900 ft/s(880 m/s)。美國海軍中只有懷俄明級採用這種艦炮。相比早期無畏艦採用的低速Mark 5型12英寸(305 mm)45倍徑艦炮,Mark 7型在12,000 yd(11,000米)的射程內能打穿12.3英寸(310 mm)的現代表面硬化裝甲,而Mark 5型僅能打穿10.8英寸(270 mm)。Mark 9型雙聯裝炮塔最大仰角15°、最大俯角-5°,但裝彈時需要回到0°。[10]
副炮則裝備了21門5英寸(127 mm)51倍徑艦炮。[9]副炮炮彈重50磅(23公斤),推進劑重24.5磅(11.1公斤),初速度為3,150 ft/s(960 m/s)。[11]根據當時主力艦慣例,舷側裝備了21英寸(530公釐)的魚雷管,[9]採用Mark 3型魚雷,重218磅(99公斤),射程4,000 yd(3,700米) ,射速26.5 kn(49.1 km/h;30.5 mph)。[12]
裝甲
編輯懷俄明級的水線裝甲帶高8英尺(2.4米),厚11英寸(280 mm),覆蓋船舶中央部分以保護彈藥庫和機艙。裝甲帶艦尾厚5英寸(130 mm),底部邊緣厚9英寸(230 mm)。裝甲帶的前端與11英寸(280 mm)厚的橫向水密艙壁相連,至最前的主炮塔,而後端則與9英寸(230 mm)厚的艙壁相連。甲板裝甲為2.5英寸(64 mm) 的特殊鋼材,在次重要區厚1.5英寸(38 mm)。司令塔側面厚11.5英寸(292 mm),頂部厚3英寸(76 mm)。[1][13]
炮塔主裝甲厚12英寸(305 mm),頂部厚3英寸(76 mm)。其側面防護支撐物厚11英寸(279 mm),被裝甲帶遮擋的部分厚4.5英寸(110 mm)。炮座裝甲下半部厚11英寸(280 mm),上半部厚6.5英寸(170 mm)。炮艙內側為保護上煙道的縱向裝甲艙壁。[1][14]
改造
編輯在服役期間,懷俄明級的兩艘戰艦都進行過改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改造了指揮塔頂部以及炮塔裝甲,甲板裝甲增厚到3.5英寸(89 mm),並安裝了8門3英寸(76公釐)50倍徑高射炮。[15]1922年2月《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後,現代化改造遭到限制。條約規定艦船排水量不得增加超過3,000 long ton(3,000 t),且不得改動主炮及其支架。只有對空、水下武器以及推進系統能夠改造。[16]
20世紀20年代,懷俄明級、佛羅里達級和紐約級戰列艦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6艘艦船安裝了從取消建造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上拆下的燃油鍋爐,使得巡航里程達到11,000 nmi(20,000 km;13,000 mi)。同時加裝了防雷鼓包以加強水下防禦並提升石油儲量。[17]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將籠狀主桅杆改裝成裝有探照燈和無線電天線的三腳桅杆。副炮位置再次抬高,以減輕海況影響。與指揮塔並排的舷外平台頂部加裝8門3英寸(76 mm)高射炮。魚雷發射管全部拆除。[18]
根據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懷俄明號戰列艦進行了非軍事化改造,拆除了3座主炮炮塔、水線裝甲帶和防魚雷隔艙,成為訓練艦。[19]1944年1月12日至4月3日,諾福克海軍造船廠將後主炮改為Mk 12 5吋38倍徑砲的炮架,[20]並加裝了新的火控雷達。改造後的懷俄明號成為訓練高射炮手的防空訓練艦。[1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肯色號只進行了少量改裝。1942年,阿肯色號安裝了新的三腳前桅、艦橋和高射炮。1945年加裝了6門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和28門厄利孔20毫米機炮,[15],3英寸(76 mm)高射炮增至10門。[20]
同級艦
編輯艦名 | 舷號 | 建造商[1] | 架設[1] | 下水[1] | 服役[1] | 退役 | 結局 |
---|---|---|---|---|---|---|---|
懷俄明號戰列艦 | BB-32 | 克雷普父子造船公司 | 1910年2月9日 | 1911年5月25日 | 1912年9月25日 | 1947年8月1日 | 1947年10月30日作為廢品出售,1947年12月16日除名 |
阿肯色號戰列艦 | BB-33 | 紐約造船廠 | 1910年1月25日 | 1911年1月14日 | 1912年9月17日 | 1946年7月29日 | 1946年7月25日作為「十字路口行動」靶船被軍方擊沉,1946年8月15日除名 |
服役歷史
編輯開始服役時,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分配至大西洋艦隊,在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海參加日常訓練和艦隊演習,定期維護。1913年底前往地中海,停靠意大利、法國等地。1914年4月墨西哥革命期間,兩艦參與了美國占領韋拉克魯斯戰役。阿肯色號的兩名船員在此次戰役中獲得了榮譽勳章。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後,懷俄明號編入美國戰列艦九師前往斯卡帕灣增援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阿肯色州最初留在美國本土協助訓練炮兵,1918年7月也被派往英國。兩艘戰艦戰爭期間都沒有參戰,但1918年11月德國公海艦隊投降時都在場。[19][21]
從1919年中期到1921年中期,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在太平洋艦隊服役。懷俄明號成為戰列艦第六師的旗艦,曾到訪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並在瓦爾帕萊索受智利總統檢閱。兩艦於1921年中期回到大西洋艦隊服役,主要用作訓練演習,以及協助美國海軍學院的學員進行巡航訓練。1925年6月,阿肯色號參加了1925年聖巴巴拉地震的救援工作。從1925年底到1927年,兩艦進行改造。1929年至1930年,海軍學院的學員乘坐阿肯色號前往歐洲。1931年,根據《倫敦海軍條約》要求 ,懷俄明號成為訓練艦,協助美國海軍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進行巡航訓練。 [19][21]
1932年初至1934年初,阿肯色號回到太平洋艦隊服役,隨後又前往歐洲。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肯色號加入中立巡邏隊的後備部隊,並作為護航船在1941年7月協助占領冰島。11月,懷俄明號成為炮兵訓練艦,而阿肯色號繼續在前線服役。阿肯色號主要在北大西洋及地中海進行護航任務。1944年6月參加諾曼底戰役,負責打擊奧馬哈海灘和瑟堡的德軍陣地。同年8月參加「龍騎兵行動」。爾後調往太平洋戰場抗擊日軍,1945年參加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19][21]
1945年9月二戰結束後,阿肯色號參加了「魔毯行動」,協助美軍返國。1946年,阿肯色號成為「十字路口行動」的靶船,並在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中被擊沉。而懷俄明號在1947年退役並作為廢品出售。[19][21]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數據在艦船服役期間有較大變動。
引文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Gardiner & Gray,第114頁.
- ^ Friedman 1985,第81, 85頁.
- ^ Friedman 1985,第86頁.
- ^ 4.0 4.1 Friedman 1985,第87–89頁.
- ^ Friedman 1985,第93頁.
- ^ Friedman 1985,第89–93頁.
- ^ Friedman 1985,第88頁.
- ^ 8.0 8.1 Friedman 1985,第434–435頁.
- ^ 9.0 9.1 9.2 9.3 Friedman 1985,第434頁.
- ^ Friedman 2011,第172–173頁.
- ^ Friedman 2011,第185頁.
- ^ Friedman 2011,第342頁.
- ^ Friedman 1985,第90, 434頁.
- ^ Friedman 1985,第90–91, 434頁.
- ^ 15.0 15.1 Gardiner & Chesneau,第91頁.
- ^ Friedman 1985,第189頁.
- ^ Friedman 1985,第193頁.
- ^ Friedman 1985,第195–196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DANFS Wyoming.
- ^ 20.0 20.1 Breyer,第202頁.
- ^ 21.0 21.1 21.2 21.3 DANFS Arkansas.
來源
編輯- Wyoming III (Battleship No. 32).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7 May 2013].
- Arkansas III (Battleship No. 33).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7 February 2012].
- Breyer, Siegfried (編).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78. OCLC 7284895.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Friedman, Norman.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715-1.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13-9.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