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荷伯

斯蒂芬·蒂龍·科拜爾(英語:Stephen Tyrone Colbert/klˈbɛər/,原為/ˈklbərt/(科爾伯特),1964年5月13日)中國大陸常譯為扣扣熊,是一位美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喜劇演員,艾美獎獲得者。因其諷刺撲克臉式的喜劇表演風格在美國廣為人知,主持喜劇中心頻道諷刺新聞節目科拜爾報告,科拜爾在節目中扮演保守派政治評論家。2015年9月8日,科拜爾接替大衛·萊特曼接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旗下深夜節目時段《史蒂芬·柯貝爾晚間秀》。[10]

斯蒂芬·科拜爾
Stephen Colbert
2016年11月的科拜爾
喜劇演員
本名Stephen Tyrone Colbert[1]
斯蒂芬·蒂龍·科拜爾
國籍 美國
出生 (1964-05-13) 1964年5月13日60歲)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母校西北大學
配偶伊夫林·麥吉-科拜爾(3子)
媒介劇場電視電影圖書
類型英語Comedic genres喜劇小品諷刺新聞即興喜劇性格喜劇政治諷刺觀測喜劇
題材美國文化美國政治美國保守主義基督教右派時事評論員流行文化新聞動態大眾媒體/新聞媒體
代表作品及角色《有糖果的陌生人》查克·諾布偶,
每日秀》、《科拜爾報告》斯蒂芬·科拜爾,
《我就是美國,你也能如此》、《美國(這本書)》聯合作者,
《哈維博德曼律師》菲爾·肯恩·塞本和Myron Reducto,
《冒險兄弟》教授理查德
活躍年代1984年-現在
簽名
網站ColbertNation.com
獎項

科拜爾原本準備讀書成為戲劇演員,但他在西北大學讀書時對即興戲劇產生了興趣,並在學校認識了第二城喜劇團的主管德爾·克洛斯。科拜爾第一次作為史蒂夫·卡瑞爾的替身在第二城演出,他的劇團夥伴包括保羅·迪內羅和艾米·塞達里斯,這些喜劇演員與他一起開發了小品喜劇系列《出口57》(Exit 57)。在拍攝邪典電視連續劇《帶着糖果的陌生人》(Strangers with Candy)之前,科拜爾在曇花一現的達娜·卡維秀中創作並出演。他因在後者中飾演出櫃的同性戀歷史教師查克·諾布萊特而獲得關注。

科拜爾在喜劇中心的新聞模仿系列劇《每日秀》中擔任記者,獲得了廣泛的認可。2005年,他離開《每日秀》,主持《科拜爾報告》。秉承《每日秀》的新聞模仿概念,《科拜爾報告》是對《奧萊利因素》為主的由主持人個性和個人觀點驅動的政治評論節目的諷刺,他在節目中扮演了一個可笑的的「保守派政治專家」。該系列節目成為喜劇中心收視率最高的系列節目之一,為科拜爾贏得了2006年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上作為特邀藝人表演的邀請。結束《科爾伯特報告》後,他於2015年受聘接替退休的大衛·萊特曼成為CBS晚間秀的主持人。2017年9月,他主持了第69屆艾美獎頒獎典禮。

科拜爾曾獲得9次艾美獎、2次格萊美獎和2次皮博迪獎。科拜爾在2006年和2012年被評為《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11][12]。科拜爾的書《我是美國(你也可以!)》在2007年被列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簡介

編輯

科拜爾從西北大學畢業之後就從事表演工作。1997年,他加入了美國喜劇中心電視台的時政節目《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在節目中,他扮演了一個虛構的記者角色,他自己稱之為「意圖明確卻知之甚少的高級白痴」。

2005年,他開始主持同一所電視台的另一個節目——《科拜爾報告》。該節目是從《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衍生出來的。在節目中,科拜爾通過戲仿右翼人士——尤其是美國福克斯電視台的一些時政節目主持人——的方式達到諷刺的目的。

2006年4月29日,科拜爾受邀在白宮新聞記者協會晚餐會上進行表演。科拜爾用他一貫的風格當面挖苦了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這段長達24分鐘的表演讓他在互聯網上轟動起來,2006年和2012年科拜爾被時代雜誌評為100個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13][14]

早期生涯

編輯

斯蒂芬·科拜爾出生於華盛頓特區[5][15],他是天主教家庭里11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16][17]。他早年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度過[18],在南卡羅來納州詹姆斯島查爾斯頓郊區長大。科拜爾和他的兄弟姐妹,按年齡遞減順序分別是詹姆斯三世、愛德華、瑪麗、威廉、馬戈、托馬斯、傑伊、伊麗莎白、保羅、彼得和斯蒂芬。他的父親小詹姆斯·威廉·科爾伯特是免疫學家,曾在耶魯大學聖路易斯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最後在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擔任院長,從1969年開始,他擔任該校第一任學術事務副校長[19]。 斯蒂芬的母親洛娜·伊麗莎白·科爾伯特(née Tuck)是一位家庭主婦[20][21][22]

在採訪中,科拜爾曾描述他的父母是虔誠的人,他們也非常重視主知主義,並教導他們的孩子可以質疑教會,但仍然是天主教徒[23]。在一次採訪中,洛娜曾描述科拜爾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24]。作為一個孩子,他觀察到南方人經常被描述為不如其他電視劇本中的角色聰明;為了避免這種刻板印象,他自學模仿美國新聞主播的講話方式[25][26]

雖然科拜爾有時滑稽地聲稱他的姓氏源自法國,他是15到16分之一的愛爾蘭人;他的一位父輩曾曾祖母德國英國後裔[27][28]。他的許多祖先在19世紀大饑荒之前和期間從愛爾蘭移民到北美。[20][29]最初,他的姓氏在英語中發音為科爾伯特(/ˈklbərt/ KOHL-bərt);科拜爾的父親詹姆斯想把名字念成科拜爾(/klˈbɛər/ kohl-AIR),但出於對自己父親的尊重,維持了科爾伯特的發音。他為他的孩子們提供了選擇,他們可以遵循自己喜歡的發音[16]。斯蒂芬·科拜爾在青少年時代後期才選擇使用科拜爾:在轉學到西北大學時他利用在一個新的地方,沒人知道自己的機會下重塑自己的形象[5]。斯蒂芬的哥哥愛德華,知識產權律師,則保留了科爾伯特;在2009年2月12日,在科拜爾報告出場時,當斯蒂芬問他,"科爾伯特或科拜爾?"時愛德華回答說:"科爾伯特",斯蒂芬則開玩笑地回答說:"那我們地獄裡見"[30]

1974年9月11日,當科拜爾10歲時,他的父親和年齡最近的兩個兄弟彼得和保羅在東方航空公司212號航班試圖降落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空難中逝世[31][32],他們當時正在去康涅狄格州新米爾福德坎特伯雷學校給兩個男孩報名的途中[17][33] 。科拜爾曾討論過對他的影響以及他的悲傷和痛苦哲學[34][35]。事件後洛娜將全家從詹姆斯島搬到了查爾斯頓市中心,並將傭人房作為民宿來經營[36][37][38]。科拜爾發現很難適應新生活,在新的社區里不容易交到朋友[16]。科拜爾後來形容自己在這段時間裡對事物是疏離的,對於其他孩子關心的事情缺乏重視感[26][39]

他對科幻小說奇幻小說情有獨鍾,尤其是J.R.R.托爾金的作品,他至今仍是其狂熱粉絲。在青少年時期,他還對奇幻角色扮演遊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龍與地下城[39][40],這種消遣活動後來被他定性為早期的表演和即興表演經驗。

科拜爾就讀於查爾斯頓的主教波特·高德學校,在那裡他參加了幾個學校的戲劇表演,並為學校的報紙做出了貢獻,但在學業上並沒有很高的積極性[39]。 在青春期時,他曾短暫地擔任滾石樂隊翻唱樂隊A Shot in the Dark的主唱[41][42]。他年輕時曾想學習海洋生物學,但修復嚴重穿孔的鼓膜的手術使他的內耳嚴重受損,足以排除任何需要潛水的職業,並使他的右耳失聰

有一段時間,科拜爾不確定自己是否會上大學[43],但他最終申請並被弗吉尼亞州的漢普頓·悉尼學院錄取,他的朋友也在該校就讀。1982年到校後,他主修哲學,並繼續參加戲劇演出[44][2]Quote:"He studied philosophy in college."[45],他覺得大學課程安排很嚴謹,但他比高中時更專注,能把自己的精力用到學習上。儘管漢普頓·悉尼缺乏重要的戲劇團體,但科拜爾對表演的興趣在這段時間內不斷升級。兩年後,他於1984年轉學到西北大學戲劇專業學習表演,他意識到自己喜歡表演,即使沒有人來看演出,他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心[39]。1986年,科拜爾於西北大學傳媒學院畢業[46]

主要作品

編輯

Colbert跑步機

編輯

2009年,美國宇航局國際空間站設計了一個新的跑步機,它被發現號航天飛機在2009年8月STS-128任務期間帶到國際空間站,登上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們每天會用這台複雜的機器鍛煉約8小時,以保持他們在長期零重力環境下的肌肉質量和骨密度。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在其超過兩年的建造時間中將其簡單地稱為T-2。在2009年4月14日,美國宇航局將其改名為聯操負載外阻跑步機(Combined Operational Load-Bearing External Resistance Treadmill),縮寫即為COLBERT。[47]科拜爾在國際空間站艙「寧靜」節點公開尋求命名時對其很感興趣。

科拜爾敦促他的追隨者在投票網站發表了名為「科拜爾」的選項,該項投票普查完成後「科拜爾」收到共計230,539票,超過第二位「寧靜」約40000票。[48]科拜爾預計將持續地「生活」在國際空間站,並將會旅行約38000英里,雖然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休,但其有150000英里壽命,如果需要,可以繼續運行到2028年或更長的時間。宇航員蘇尼·威廉姆斯來到科拜爾報告宣布美國宇航局將他的名字給跑步機命名時,科拜爾意識到他成為了一項極其罕見的榮譽獲得者:科拜爾是美國宇航局唯一以一個活人的名字命名的太空裝備。[4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aly, Steven. Stephen Colbert: the second most powerful idiot in America. The Daily Telegraph. May 18, 2008 [September 1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5). 
  2. ^ 2.0 2.1 Sternbergh, Adam. Stephen Colbert Has America by the Ballots. New York. October 16, 2006 [July 11,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30). 
  3. ^ Rabin, Nathan. Stephen Colbert. The A.V. Club. The Onion. 2006-01-25 [200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2). 
  4. ^ Rabin, Nathan. Stephen Colbert interview. The A.V. Club (The Onion). January 25, 2006 [July 10,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2). 
  5. ^ 5.0 5.1 5.2 Dowd, Maureen. America's Anchors. Rolling Stone. November 16, 2006 [December 9,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12月9日). 
  6. ^ King, Larry. "Interview with Stephen Colbert". Larry King Live. October 11, 2007.
  7. ^ Steinberg, Jacques (October 12, 2005). The News Is Funny, as a Correspondent Gets His Own Sho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on July 13, 2006.
  8. ^ 8.0 8.1 Corddry, Rob. Interview with Terry Gross (March 8, 2007). Rob and Nate Corddry Find Their Place on T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esh Air. WHYY. Retrieved on October 28, 2007.
  9. ^ Deggans, Eric. For Aasif Mandvi, cultural irreverence on 'The Daily Show'. St. Petersburg Times. June 1, 2008 [November 18,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14日). 
  10. ^ Stephen Colbert Leaving Character Behind To Take Over David Letterman's Late-Night Spot. Forbes. April 10, 2014 [April 1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1). 
  11. ^ Williams, Brian. Stephen Colbert – The 2006 TIME 100. 時代雜誌. May 8, 2006 [July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4, 2012). 
  12. ^ Trudeau, Garry. Stephen Colbert – 2012 TIME 100: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World. 時代雜誌. April 16, 2012 [July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5, 2012). 
  13. ^ Brian Williams. Stephen Colbert - The 2006 TIME 100 - TIME. 時代雜誌. May 8, 2006 [July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14. ^ Garry Trudeau. Stephen Colbert - 2012 TIME 100: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World - TIME. 時代雜誌. April 16, 2012 [July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15. ^ Seaman, Marley. A Funny Man of Good Report. Northwestern Magazine. Winter 2005 [July 11,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4, 2007). 
  16. ^ 16.0 16.1 16.2 Donovan, Bryce. Great Charlestonian? ... Or the Greatest Charlestonian?. The Post and Courier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Evening Post Industries). April 29, 2006 [20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8, 2007) (英語). 
  17. ^ 17.0 17.1 Solomon, Deborah. Funny About the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5, 2005 [Jul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6, 2011). 
  18. ^ King, Larry. "Interview with Stephen Colbert". Larry King Live. CNN. October 14, 2007.
  19. ^ Darlington, Abigail. Stephen Colbert's debut on 'Late Show' signals triumph for Charleston, state. The Post and Courier.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Evening Post Industries. September 4, 2015 [20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英語). Colbert told The Post and Courier in a 2006 interview that he 「kind of just shut off」 after that. He turned to science fiction novels, consuming one a day for eight years. 
  20. ^ 20.0 20.1 "Faces of America: Stephen Colber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March 10, 2010,., PBS, Faces of America series, with Professor Henry Louis Gates, Jr. (2010).
  21. ^ Family & Education.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Libr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7, 2010). 
  22. ^ Stephen Colbert's Mother Dies at 92. 人物.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2, 2015). 
  23. ^ Cote, David. Joyce Words. Time Out New York. June 9, 2005 [July 30,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0, 2006).  Via the Internet Archive.
  24. ^ Stephen Colbert: His SC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years. The State.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The McClatchy Company. April 12, 2014 [21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25. ^ Colbert, Stephen. A Fake Newsman's Fake Newsman: Stephen Colbert. Fresh Air. 訪談 with Terry Gross (NPR). January 24, 2005 [2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1). 
  26. ^ 26.0 26.1 Safer, Morley. The Colbert Report: Morley Safer Profiles Comedy Central's 'Fake' Newsman. 60 Minutes. August 13, 2006 [August 15,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0, 2006). 
  27. ^ Smolenyak, Megan. Stephen Colbert: One Last Report (It's Genealogical). Irish America Magazine. [March 26,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7, 2015). 
  28. ^ Gagnon, Geoffrey. Top of Mind: Extended Q & A with Henry Louis Gates Jr.. Boston. 2010 [February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9, 2012). 
  29. ^ "Pedigree of Stephen Colber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February 14, 2017,., AncestorTree.net; retrieved August 29, 2010.
  30. ^ Obama Poster Debate – David Ross and Ed Colbert. The Colbert Report. February 12, 2009 [February 1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4, 2015). 
  31. ^ Fiery Charlotte Jet Crash Kills Sixty Nine Persons. Morning News (Florence, South Carolina). September 12, 1974 [20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透過GenDisasters.com. 
  32. ^ How Stephen Colbert endured tragedy and became one of the greatest political satirists of our time. Business Insider. [Octo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33. ^ Obituaries.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4, 1974. 
  34. ^ Stephen Colbert and Anderson Cooper's beautiful conversation about grief. YouTube.com. CNN. 17 August 2019 [22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35. ^ The Tragic Plane Crash That Changed Stephen Colbert Season 2 Episode 202. Oprah.com. Oprah Winfrey. 30 September 2012 [22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36. ^ Aldridge, Rebecca. Stephen Colbert.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 December 15, 2015: 32 [2020-11-03]. ISBN 978-1-4994-62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8) (英語). Lorna hadn't remarried, and she was running a bed-and-breakfast out of a carriage house. 
  37. ^ Austin, Tom. Stephen Colbert's Favorite Things to Do in Charleston. Travel + Leisure. Meredith Corporation. May 14, 2014 [20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英語). Back then, if I booked a guest, I got ten percent. A kid could have a whole weekend of fun on fifteen bucks......We’d go swimming off Sullivan’s Island 
  38. ^ 39 East Bay Street (George Chisolm House). Historic Charleston Foundation. Margaretta Childs Archives. [20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8). 
  39. ^ 39.0 39.1 39.2 39.3 P., Ken. An Interview with Stephen Colbert. IGN. August 11, 2003 [Jul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5, 2014). 
  40. ^ Rausch, Allen. Stephen Colbert on D&D. GameSpy. August 17, 2004 [Jul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8, 2006). 
  41. ^ Daly, Steven. Stephen Colbert: the second most powerful idiot in America.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May 18, 2008: 3 [May 18,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2, 2009). 
  42. ^ Stephen Colbert's Most Meaningful Musical Moments. Fresh Air. NPR. [October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5, 2012). 
  43. ^ Beazley, Nick. Student Meets Daily Show Correspondent With Ties to the Hill. The Hampden–Sydney Tiger. Hampden–Sydney College.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6, 2003). 
  44. ^ Neil DeGrasse Tyson Interviews Stephen Colbe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te Show (posted to YouTube on November 27, 2018) Quote:"When I was first in college I was a philosophy major ..."
  45. ^ P., Ken. An Interview with Stephen Colbert. IGN. August 11, 2003 [Jul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5, 2014). Quote:"Philosophy is what I took most classes in."
  46. ^ Manker, Rob. Stephen Colbert to receive honorary degree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hicago Tribune. May 5, 2011 [November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8, 2015). 
  47. ^ NASA — COLBERT Ready for Serious Exercise. Nasa.gov. 2010-10-23 [201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48. ^ Name the NASA Module After Stephen. colbertnation.com. 2008-03-03 [2008-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9). 
  49. ^ Help NASA Name Node 3!. Nasa.gov. 2009-01-30 [201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