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枝(英語:Olive branch)歷史上為新娘及處女所戴,象徵和平及勝利。源自古希臘,於西方文化尤為特出,亦多見於地中海沿岸之文化及宗教。[1]

橄欖枝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

編輯
 
貓頭鷹立於雙耳瓶上,有橄欖花環圍繞。希臘雅典銀幣,公元前二零零至一五零年
 
羅馬帝埃米利亞努斯所鑄之幣,背面見安慰者瑪爾斯手持橄欖枝。

希臘神話中, 雅典娜波塞冬爭奪雅典城。波塞冬以三叉戟插在雅典衛城上以示主權,使一井噴出海水。雅典娜則於井旁種首棵橄欖樹回應。眾神法殿裁定後者更有權得此地,因其予以之禮物更佳。[2]橄欖枝為當時新娘所戴[3],亦作為禮物賜予當時奧運會的觀眾。[4]

橄欖枝曾是厄瑞涅於古羅馬錢幣上的一個特徵(attribute)[5][6][7]例如公元七十到七一年的一個維斯帕先四德拉克馬銀幣,就展示企立的厄瑞涅,右手握著倒轉的橄欖枝。[8]

羅馬詩人維吉爾(公元前七零至一零年) 以「豐滿的橄欖」[9]帕斯女神 (羅馬文化中的厄瑞涅[5]),並以於詩作《埃涅阿斯紀》中以橄欖作喻和平的像徵 [10]

高艉之上,立埃涅阿斯
雙手所持,一撮橄欖枝
道:如爾所見,弗里吉亞之大軍
於特洛依遭逐,在意大利被挑
為拉丁仇敵所困,陷於不義之戰
始以結盟,終以背叛
今以此信物告天下:特洛依人及其首領
願結和平,求王饒恕

對羅馬人而言,戰爭與和平,兩者關係密切。瑪爾斯有戰神之名,卻同時有「安慰者」之稱,乃和平使者。後期羅馬帝國的錢幣上,就顯示其手執橄欖枝的模樣。[11][12]羅馬史學家阿皮安,於記述努曼廷戰爭時,提到羅馬將軍小西庇阿使用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13]迦太基哈斯德魯巴·博埃薩爾克亦如是記載。[14]雖然於古希臘時代,橄欖枝就與和平有所聯繫,此象徵在羅馬治世時更為強烈,因使節多以橄欖枝喻和平。[15]

初代基督教時期

編輯

早期基督教藝術品中,已有橄欖枝與白鴿之出現。白鴿源自福音書聖靈的借喻,橄欖枝則為古老符號之傳承。根據溫克爾曼記載,初代基督徒之墓室,常有口啣橄欖枝之白鴿,以明其和平無爭之志。[12]例如位於羅馬的佩西位墓窟(公元二至五世紀), 其上展示三個男人,及一啣欖枝白鴿於天空盤旋(一般認為三人組是但以理書中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16])。於另一羅馬墓窟中,有一浮雕展示飛翔白鴿口啣欖枝,飛向以希臘文標注為「和平」(ΕΙΡΗΝΗ)的人像[17]

特土良(公元一六零至二二零年)就白鴿的形像,以希伯萊聖經及浸信會之神靈說的作比較。前者「於方舟而出,並啣欖枝而回,向世界宣告聖怒之消退。」後者則「從天堂而來,予人神賜平安。」[18]聖耶柔米於公元四世紀,將挪亞的事跡譯成拉丁文。其中「橄欖葉」(希伯萊文alay zayit),於其翻譯的創世紀中,成了「橄欖枝」(拉丁文ramum olivae)。於公元五世紀,白鴿與欖枝已成為象徵和平的基督教符號。聖奧古斯丁於其著作論基督教教義,寫道「白鴿帶回方舟之橄欖枝(oleae ramusculo),代表永恆之和平。」但猶太傳統中,橄欖枝並未出現於洪水之故事,故其亦無與和平之聯繫。[10][19][20][21]

現代用途

編輯

十八世紀之英國及美國,白鴿配橄欖枝已成為和平的象徵。一七七一年,其時北卡羅萊納州之兩英磅鈔票上,就印有白鴿橄欖枝,並有短題「回復和平」。一七七八年喬治亞州的四十美元鈔票上,則有白鴿橄欖枝,以及持短刀之手,短題為「戰爭和平,皆有所備」[10]同時期之印製品亦見此符號。一七七五年一月,倫敦雜誌的卷首頁就印有「有雲從商業之殿來,和平自雲降臨」,並展示和平女神予英美兩國橄欖枝。一七七五年七月,為避免與大英帝國全面開戰,美國大陸國會發起了請願,其名正正為「橄欖枝請願」。[10]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即美國十三州退離英國獨立之日),美國通過決議案,批准創造美國官方大紋章,亦即美國國徽。現今國徽有一禿鷹以右爪執橄欖枝,左爪執箭,但這並不是最初的設計。第一設計委員會的作品並沒有兩者,要到第二設計委員會橄欖枝才出現。其上的十三塊葉片象徵最初獨立的十三州。及後的委員會及人任逐漸加入禿鷹及其他元素,形成現今之形象。橄欖枝與箭的對比,是為了「顯示國會選擇和平或戰爭的專屬權力」。[22]

橄欖枝之意義亦見於阿拉伯地區[23]一九七四年,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手持橄欖枝,到聯合國總部演說:「今日我來,帶著橄欖枝與自由戰士的槍。不要使我的橄欖枝掉下。」[24]而聯合國徽章與旗幟中也有橄欖枝圖案。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ucia Impelluso. Nature and its symbols. Getty Publications. 2004: 43. 
  2. ^ Robert Graves, The Greek Myths, Penguin, 1960, Sect.16.c
  3. ^ "Olive branch".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ed., 2004. [1] (subscription required)
  4. ^ The Real Story of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3). 
  5. ^ 5.0 5.1 Theoi Greek Mythology.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1). 
  6. ^ Kathleen N. Daly and Marian Rengel,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A to Z, New York: Chelsea House, 2009.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7. ^ Coins of Roman Egypt.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8. ^ Keith Emmett Collection of Roman Egypt.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5). 
  9. ^ Virgil, Georgics, 2, pp.425ff (trans. Fairclough)
  10. ^ 10.0 10.1 10.2 10.3 Great Seal
  11. ^ Ragnar Hedlund, "Coinage and authority in the Roman empire, c. AD 260–295", Studia Numismatica Upsaliensia, 5, University of Uppsala, 2008
  12. ^ 12.0 12.1 James Elmes, A Gener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Fine Arts, London: [[Thomas Tegg]], 1826.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13. ^ Appian's History of Rome: The Spanish Wars (§§91-95).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14. ^ Nathaniel Hooke, The Roman history: From the Building of Rome to the Ruin of the Commonwealth, London: J. Rivington, 182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Tresidder, Jack, ed. The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ymbol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
  16. ^ Parrochia di Santa Melani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9-29.
  17. ^ David Salmoni.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18. ^ Hall, Christopher A., Worshipping with the Church Fathers, InerVarsity Press, 2009, p.32.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19. ^ Genesis Rabbah, 33:6
  20. ^ Babylonian Talmud Sanhedrin 108b.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21. ^ Eruvin 18b (PDF).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20). 
  22. ^ Charles Thomson as referred to in <The 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2003.
  23. ^ Hasan M. El-Shamy. Folk traditions of the Arab world: a guide to motif classification, Volume 1.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410. 
  24. ^ Mahmoud Abbas: haunted by ghost of Yasser Arafat.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3 September 2011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