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橋古運河街區

31°33′58″N 120°18′31″E / 31.566011°N 120.30862°E / 31.566011; 120.30862

大運河
清名橋歷史街區
清名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號6-810(7-1973-3-009)
認定時間2006年(2013年合併項目)
清名橋及沿河建築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無錫市梁溪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民國
編號471(第五批)
認定時間2002年10月

清名橋古運河街區,又稱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中國江蘇無錫市梁溪區,是大運河畔的江南水鄉,被稱爲「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街區由南長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南下塘、伯瀆港、大窯路一帶等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組成。街區以古運河為軸,占地18.78公頃,由寺、塔、河、街、橋、窯、坊眾多景觀組成特色環境,構築了獨具風韻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於明代、飛架運河兩岸的「清名橋」則是街區內的標誌。[1]

2014年6月22日,清名橋歷史街區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中的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組成部分。[2]

概況

編輯

《夜泊伯瀆》
趙孟頫(元)
秋滿梁溪伯瀆川,盡人游處獨悠然。
平墟境裡尋吳事,梅里河邊載酒船。
橋畔柳搖燈影亂,河心波漾月光懸。
曉來莫遣催歸棹,愛聽漁歌處處傳。

約1950年代的古運河無錫段,遠處為清名橋
如今的古運河夜景

明代以前,京杭大運河均是取無錫城內徑直而行、穿城而過,元代《無錫志》曾載,「運河越(無錫)州城,勝七百石舟」,直至嘉靖年間為抗倭計,才將運河改道,繞城而行,而城中舊道易名「直河」。因河道較窄,1965年起,又新辟老鴉浜至下甸橋段運河,形成了無錫古、今三條運河並行的城市風貌。[3]

運河舊稱為「塘河」,無錫城北段運河為「北塘」,南段則名「南塘」,而無錫南門(望湖門)外至與伯瀆港交匯處,即今清名橋歷史街區,便位於南塘。南塘河兩岸,以清名橋西為南上塘、橋東為南下塘。而此地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之前。[4]

北宋樂史之《太平寰宇記》載,「太伯瀆,西帶官河,東連范蠡瀆,入蘇州界,澱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簡大開漕運,長八十七里,水旱無虞,百姓利之。」此「太伯瀆西帶官河」處,即街區內之伯瀆港。此河道相傳為泰伯奔吳後所開,以梅里(今無錫梅村)為中心,西北經太伯橋通往無錫市區,東南經鴻山通往蘇州。對此,水利專家武同舉業經考證,認為中國運河「征諸歷史,最古為太伯瀆。」伯瀆港即為中國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段。[5]

北宋時,官府依古運河平行而建驛道,南連蘇州、北接常州,成為一處水陸皆通的重要官道。這一官道即今日南長街[6]此後,此地愈發繁榮,尤以窯業、冶鑄業、造船業等手工業為最著,並逐漸建起了米行、地貨行、小豬行等交易場所,明、清又成為棉花、蠶繭等貨物集散地。清末,因無錫米市的興起,這一地區亦有伯瀆港、黃泥橋、南上塘三個地段的米市。19世紀末,楊宗濂、楊宗瀚在羊腰灣興辦無錫第一家近代企業:業勤紗廠, 此後南長街、清名橋地區陸續建起了一批近代企業。規模較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絲廠、許稻蓀的振藝絲廠、薛壽萱的永泰絲廠等。至1949年以前,這一地區已有繅絲、機器、糧食加工等各類企業60餘家,職工18000餘人,可謂無錫近代民族工商業先河之地。[1]

1980年代,在世俗中塵封時久的清名橋逐漸為外人所知,眾多外籍遊客、學者前來參訪這段古運河上的水弄堂,並稱為「東方神秘之旅」,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無錫旅情》、《清名橋》更使這裡名聲藉甚。[7]此時,國內建築學家吳良鏞、徐瑩光等亦已關注清名橋古運河地區的保護。無錫市人大也於1983年通過《古運河規劃決議》,提出保護方案。然而當時的無錫市政府主政者則認為並無保留價值,謂「不要因為一些外國人感到好奇、新鮮就一味推崇」,並於1994年首先對南長街南禪寺至跨塘橋一段560米進行改造,將道路放寬至30米並拆除重建了該段道路兩側的建築,引起眾多民間及專業人士之批評,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無錫市政府對該地區採取不問不聞的放任態度,因此也保留下了跨塘橋至清名橋900米長的古運河精華段,[8]直至2007年方重啟保護計劃。

2007年年底,清名橋地區正式開始保護性修復,規劃由吳良鏞主持,香港戴德梁行、南京美力三采、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完成設計。2010年6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1年10月,街區正式開放;2014年,又獲評國家4A級景區。目前,整個街區商業依南長街、南下塘兩條沿着古運河岸線上的老宅而設,以文創產業為主。[1][9][10]而在大窯路及南下塘兩側,則依舊保留有大量的傳統江南民居。2024年,街區內的古運河·遇見博物館開館。[11]

 
無錫遇見博物館

人文舊跡

編輯
遠處依次為大公橋、清名橋
清明橋近景
伯瀆橋
位於南長街南段的水仙道觀

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存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19處、牌坊8座、其他文物遺存17處,[12]除了大量至今仍在發揮交通作用的清名橋、大公橋、永勝橋等橋梁外,還有不少歷史遺蹟,如坎宮救熄會、和平書場、王紹先舊宅等,其中永泰絲廠舊址、大窯路窯群遺址已分別建成遺址博物館,靜靜陳述無錫曾作為「絲都」、「窯碼頭」的歷史。

清名橋

編輯

清名橋是南長街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街區得名之由來,更是無錫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寄暢園主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俗稱「清明橋」。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興,橋毀,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至今存址於故。[13]清名橋兩側橋拱旁原本各刻有一幅楹聯,惟文革時鑿去,再也無法辨認。[4]

大公橋

編輯

民國以後,南上、下塘兩側計有十三家絲廠,時往來絲廠工作之女工,需乘船擺渡過運河。1929年,振藝絲廠一名女工在擺渡時不慎落水身亡,廠主許稻蓀為平息事端,便集資建橋,榮德生知情後,亦襄贊建橋。這座架構在清名橋與跨塘橋之間的橋梁最終完工於1930年4月,並定名「大公」。大公橋系三跨鋼筋混凝土橋,頗具近現代工業風味。[13]

中國絲業博物館

編輯

即永泰絲廠舊址。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無錫籍資本家周舜卿(即《雷雨》人物周朴園原形)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溟合資在上海創辦永泰絲廠,後薛南溟於1926年將廠遷回無錫,設於稍後所建之大公橋堍。該廠所生產之「金雙鹿」牌白廠絲暢銷歐美。薛南溟幼子薛壽萱又在1930年研製出二十緒立繅車,為國內首創。1949年後,改為國營無錫絲織二廠。[13]2009年3月,在廠址上建成中國絲業博物館。[14]

大窯路窯群遺址

編輯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於南長街東岸的伯瀆港河口一帶,聳立着數量眾多的磚瓦窯,舊時此地被稱為老窯頭或南門窯上。因其產品「大窯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故得名「大窯坊」,1932年定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據載,這裡原有磚窯100座,現在殘存42座,中較完整的約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為環窯。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15]大窯路窯業,興於明代,盛則於民國,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之燒制,民間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16][17]2013年,大窯路窯群遺址由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

祝大椿故居

編輯

祝大椿(1856年-1926年),字蘭舫,祖居伯瀆港,自幼在冶坊學徒,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上海開創源昌煤鐵商號,後在滬、錫相繼開辦源昌碾米行、華興麵粉公司、源昌繅絲廠、怡和皮毛打包公司、公益紡織公司、源昌軋花廠、恆昌源紗廠、龍章造紙有限公司、源康繅絲廠、福昌繅絲廠、惠元麵粉廠等企業,並先後在蘇州揚州常州溧陽南通等地投資開辦電氣公司,有中國「電氣之王」之美譽。祝大椿故居位於伯瀆港117—127號,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曾改為大椿小學堂。1949年後,曾劃入新擴建的王源吉鍋廠。現存建築有三進,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平房。尤以第二進做工最講究:梁架雕如意雲紋,前為船篷廊軒。東軸線上有轉盤樓一座,前樓三開間,後樓四開間,均為兩層;西軸線上為面闊六間的平房。祝大椿故居在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

南水仙廟

編輯

南水仙廟原名松滋王侯廟,為紀念明嘉靖年間率民抗倭的湖北松滋籍無錫縣令王其勤而設,附祀在抗倭時犧牲的何五路等三十六義土。廟址旁原有雙忠祠,祀南宋文天祥血戰五牧(無錫與武進交界處)時陣亡的部將尹玉和麻士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雙忠祠南側建松滋王侯廟,於是二廟合一。廟址靠近古運河,船戶進香,便俗稱其為南水仙廟。1765年,乾隆帝南巡途經該廟,適逢農曆三月初七王其勤誕辰,乾隆命停舟片刻,囑太監持香燭致祭,故廟內懸「翠輦停驂」額。南水仙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咸豐間毀,同治中重建。有頭山門、二門、戲台、大殿、雙忠殿、蠶絲殿等建築。並存有王其勤所書「湖山勝概」石刻。[19]

評價

編輯
  • 2001年,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曾表示無錫南長街運河段為「開拓最早、保護最好,既是古運河的發源地,又最具原生態風貌,是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12]
  • 中國古城鎮規劃保護專家阮儀三在談及中國運河文化保護時,曾感嘆:「古運河風貌原來山東青州還有點,現在已沒了,就剩下無錫了,這是無錫人的幸運和寶貝啊!」[8]

軼事

編輯
  • 無錫大窯路窯業之起源,相傳自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金陵後,一日有太史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東南方有奇雲異氣,久後必出真主。」朱元璋乃派軍師劉伯溫出京堪輿,劉至無錫南下塘後,斷言「這是一塊非凡之地」。於是組織農民築窯燒磚,使這條「烏金龍」燒煞,燒窯手藝亦此相傳,[16]而伯瀆港外至今還有一名「烏龍潭」的渡口。
  • 南長街南段西側有一處地名謂「鴨子灘」,此地舊稱「聖塘里」,因臨近運河,清朝時有薛氏一門在此養鴨。乾隆南巡時,見薛家鴨子肥美,便召見問此地何名,薛氏如實答「聖塘里」,乾隆謂不妥,便隨口改名為「鴨子灘」,此後薛家所養之鴨,還成為了貢品。[20]
  • 在清名橋頂平台上,有一處暗紅血跡狀的橋石,鄉人多傳為抗戰期間,日軍在橋上殺害平民或抗日誌士,血漬滲入石料中而來。事實上,此為被汪偽政權無錫地區綏靖隊特務中隊隊長劉法水所殺之其跟班陸允中的血印。陸允中原為上海長德油廠職員,抗戰爆發後賦閒在鄉,後投靠劉法水,跟隨左右,竟成親信。一日劉妻王氏與衛兵前往南下塘時,為暗伏之國軍浦滌新部襲擊,衛兵被擊斃,王女嚇得魂飛魄散,逃入大公醫院才得命。劉得訊後大怒,惟抓捕不到抗日部隊,便遷怒陸允中,以聯繫不力為由嚴刑拷打。由於陸平日跋扈,劉之手下亦看不慣他,幾人便將他抬到清名橋上,用軍隊向其頸部砍去,當即斃命,血漬噴射時,在橋頂靠東處留下一灘血印,以致至今尚有痕跡。[21]

交通及遊覽資訊

編輯

公共交通

編輯
  • 公共汽車:離清名橋歷史街區最近的公交站點依次是:跨塘橋·南長街站(停靠15、105等路線);南長街·市梁溪公證處站(停靠67等路線);南禪寺·朝陽廣場站(停靠15、23等路線);朝陽廣場·南禪寺站(停靠3、67、81等路線)及朝陽廣場·解放南路站(停靠27、40、51等路線)。另外,南長街並非單指南禪寺、清名橋歷史街區一帶,而是一條全長有5.5公里的道路,故一些公交站名為「南長街」的站點,其實離清名橋歷史街區甚遠。
  • 地鐵地鐵1號線南禪寺站下,自8號出口出站,過南長橋、沿南長街向南步行約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地鐵1號線停靠站點中的清名橋站並非指清名橋歷史街區,而是指無錫市清名橋街道清名橋站距清名橋歷史街區約1.5公里,步行約需30分鐘以上。

景區內交通

編輯
  • 觀光車:行駛於南長街跨塘橋至南水仙廟段,招手即停,上車不論距離遠近一律5元。[22]
  • 古運河遊船:由南禪寺起航、沿途停靠跨塘橋、賀弄、大公橋、清名橋、窯群遺址博物館、南水仙廟、祝大椿故居站點後返航,票價5元/站,另有全程票,票價日間60/夜間80元。遊船開放時間為平時:13:00-20:30/節假日:9:00-20:30,間隔30分鐘一班。遊船南禪寺站、跨塘橋站可購票。

景點收費

編輯

清名橋歷史街區為免費開放式景點,但其中永泰絲廠舊址(中國絲業博物館)、窯群遺址博物館、祝大椿故居為收費參觀景點,票價分別為20、10、10元。以上收費景點70歲以上老人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持學生證(含港澳台地區)及60歲以上、70以下老人半價。[22]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陈国柱,〈清名橋〉,江蘇省地方誌(2013年2月18日)。.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24日). 
  2. ^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ltural Heritage Nominated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THE GRAND CANAL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4-07-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7-25). 
  3. ^ 張永初,《無錫地方史講堂》(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年),頁71-73。
  4. ^ 4.0 4.1 張家鼐,〈古運河上清名橋的今昔〉,收於政協無錫市南長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南長文史資料選編》第1輯(1992年),頁218-220。
  5. ^ 王健,〈太伯瀆為中國最早運河的可信性探討〉,《江蘇地方志》2011年03期,頁35-38。
  6. ^ 〈南长街:驿道马蹄疾〉,《无锡新传媒网》(2009年8月6日)。.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2日). 
  7. ^ 7.0 7.1 顧一群編,《運河名城:無錫》(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頁3。
  8. ^ 8.0 8.1 梁溪,〈滄桑水弄堂〉,《建築與文化》2004年第1期,頁23-25。
  9. ^ 〈从“创业天堂”到“宜居天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现代快报》(2014年1月6日)。.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9日). 
  10. ^ 〈清名橋古運河「國家4A級旅遊景區」揭牌〉,《無錫日報》(2014年6月21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年8月19日,.
  11. ^ 無錫遇見博物館開館
  12. ^ 12.0 12.1 〈迷醉「水弄堂」〉,無錫日報(2010年6月13日)。
  13. ^ 13.0 13.1 13.2 沈錫良、鄒百青主編,《無錫運河記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頁114-117。
  14. ^ 〈中國絲業博物館無錫「開門迎客」〉,《中新社》(2009年3月25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年8月19日,.
  15. ^ 沈錫良、鄒百青主編,《無錫運河記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頁118。
  16. ^ 16.0 16.1 汪仲浩,〈無錫南門大窯磚瓦業〉,《江蘇文史資料》第92輯、《無錫文史資料》第32輯合刊(1996年)。頁142-146。
  17. ^ 〈皇宮「金磚」無錫製造 功能特殊貴比黃金〉,《太湖明珠網》(2010年5月12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年08月19日,.
  18. ^ 〈大窑路窑群直升为“国保” 为大运河申遗加重砝码〉,《江南晚报》(2013年5月7日)。.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9日). 
  19. ^ 19.0 19.1 沈錫良、鄒百青主編,《無錫運河記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頁120-121。
  20. ^ 陳國柱,與乾隆南巡有關的幾個地名,《無錫地名網》(2013年10月24日)。[永久失效連結]
  21. ^ 張家鼐,〈清名橋頂平台血印的由來〉,收於政協無錫市南長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南長文史資料選編》第1輯(1992年),頁235-236。
  22. ^ 22.0 22.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外部連結

編輯

清名橋古運河景區官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