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區唐人街

美國紐約市皇后區境內存在多個唐人街。皇后區的第一個唐人街出現在法拉盛,最初作為曼哈頓華埠的衛星唐人街,但隨着日後的發展,今天反過來又形成了自己的衛星唐人街:埃姆赫斯特(艾滸)可樂娜英語Corona, Queens以及皇后區東部。

法拉盛華埠

人口統計

編輯

紐約大都會區擁有亞洲以外的最大的華裔人口,截至2013年,有779,269人[1],包括至少12個唐人街, 包括6個[2](或9個)新興的唐人街:紐約市皇后區的可樂娜和白石[3],曼哈頓的東哈萊姆,一個在拿騷縣長島; 新澤西州愛迪生和帕西帕尼-特洛伊山[3] ,更不用說在紐約市大都會地區到處出現的新興的華裔飛地。

紐約市是全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2014年估計有573,388人,為中國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4]。在紐約市的五個區中,毗鄰地位於長島西部的布魯克林區皇后區,都擁有大量的華人居民,而且增長也最快[5][6] 。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的華人數量已經在美國所有城市中,僅次於紐約市本身。

歷史

編輯

華人在紐約市定居,已有相對較長的歷史。第一個中國移民在1870年左右來到曼哈頓下城,尋找美國提供的黃金機會[7]。到1880年,五點一帶的華人區估計有200到多達1,100名華人[7]

然而,1882年生效的美國排華法案,造成了移民到紐約和美國其他地區的華人數量的急劇下降[7]。後來,1943年,中國人被給予了少量的移民配額,社區人口逐漸增加,到1968年,美國華人人口迅速增加[7]。在過去幾年中,主宰唐人街幾十年的粵語的地位,正迅速被大部分中國新移民的通用語官話所取代[8]

法拉盛華埠

編輯
法拉盛華埠
Flushing Chinatown
 
法拉盛華埠的41大道
坐標:40°44′32″N 73°52′43″W / 40.7422°N 73.8786°W / 40.7422; -73.8786
國家美國
紐約州
紐約市
皇后區
地區長島

法拉盛亞洲以外,以及紐約市內,最大和發展最快的唐人街之一。法拉盛華埠[9]位於緬街(Main Street)及其以西地區,特別是沿着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nue)的地段,已經成為法拉盛華埠的主要樞紐。然而,法拉盛華埠繼續沿着凱辛娜大道向東南延伸,並向北越過了北大道(Northern Boulevard)。

歷史

編輯

早期

編輯

1645年,根據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憲章,荷蘭殖民者在法拉盛河東岸建立了法拉盛,為新尼德蘭殖民地的一部分。該鎮以荷蘭西南部城市,該公司的主要港口弗利辛恩命名;法拉盛則是這個城鎮的荷蘭語名字的盎格魯化

1664年,英國人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結束了荷蘭對殖民地的控制,並重新命名為英屬紐約省。當皇后縣於1683年成立時,法拉盛鎮就是組成該縣最初的五個鎮之一[10]

小台北

編輯

在1970年代之前,廣東移民一直占據紐約市的華人移民的絕大多數;但是在1970年代,第一波說官話而不是粵語的華人移民——台灣移民到達紐約市。由於曼哈頓華埠由操粵語的工人階級的粵籍移民所主導,再加上曼哈頓的居住條件擁擠,學歷、經濟及社會地位較高的台籍移民沒有選擇曼哈頓華埠,而選擇在法拉盛定居。隨着台灣人口的增長,法拉盛唐人街創造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住房條件。

台灣移民在以白種人為主的法拉盛建立了立足點。這次來自台灣的移民潮,是第一批到達法拉盛的華人。因此它被稱為「小台北」或「小台灣」。許多來到法拉盛的移民,是被中國共產黨擊敗,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的支持者以及軍人的後代。與此同時,除了來自台灣的移民,大批韓國移民也在法拉盛安家。

國語區

編輯

多年來,來自不同地區和中國各省的許多非粵語華裔新移民陸續抵達紐約市。這導致另外形成了一個「國語埠」(Mandarin Town),逐漸取代了「小台北」。這波移民操國語和其他中國方言。和台灣人一樣,他們也在屬粵語區的曼哈頓唐人街面臨語言及文化上的溝通障礙,因此定居在法拉盛以及艾滸(Elmhurst)。法拉盛的華人在幾十年裡變得非常多樣化,因為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們開始到達,將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特徵融入到唐人街[11][12][13][14]

法拉盛及其唐人街毗鄰着同樣快速增長的長島韓國城[15]

華人人口統計

編輯

緬街和羅斯福大道的交匯處是法拉盛的商業中心,在社區的最西部邊緣,集中了大量的中國和韓國企業,包括亞洲餐館。華人企業尤其主導了緬街及其西邊的街區。該地區商店的大部分標誌和廣告已使用中文。華人占亞洲人口和法拉盛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因此,法拉盛華埠已經增長到成為亞洲以外的第二大唐人街。事實上,法拉盛唐人街可能會在幾年內超越原來的曼哈頓唐人街本身。[16][17][18]

法拉盛華人商會1986年估計,法拉盛約有6萬華人。[19]1990年,亞裔占法拉盛核心區人口的41%,華人又占亞裔的41%。[11] 並且,華人在亞裔以及法拉盛及其唐人街的總人口中占越來越大的比例。來自中國大陸的合法[20][21]和非法移民[22]的高比率,持續刺激在法拉盛的華人的增長,如同紐約的所有唐人街一樣。

根據《紐約每日新聞》的文章,法拉盛的唐人街作為紐約市第二大華人社區,擁有33,526名華人,從17,363人,已經增長了93%。布魯克林華埠現在則排名第一,成為紐約的最大的唐人街,有34,218名華人,比起2000年的19,963人,增加了71%。至於曼哈頓的唐人街,其華裔人口從2000年的34,554人下降到28,681人,排名第3位,下降了17%。[23]

紐約法拉盛華埠, 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法拉盛華埠,緬街、凱辛娜大道和41大道的交匯處。2016年,皇后區快速增長的華人接近25萬,[24]居除紐約市以外的美國各城市第一名。

文化

編輯

法拉盛現在與曼哈頓的唐人街競爭,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25] 被稱為「中國曼哈頓」。[26] 一年一度的春節遊行,規模越來越大。在法拉盛,開設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超市,出售多種多樣且獨特的中國食品和配料,其中最大的包括香港超級市場和紐約超市,華人連鎖超市也在迅速成長。[27][28][29] 法拉盛作為在亞洲之外中國文化的中心崛起,歸因於美國華人顯著的多樣性。

語言

編輯

官話[30](包括北京方言、東北話)、閩語(包括閩東話莆田話閩南話)、吳語上海話蘇州話杭州話溫州話)、粵語和英語,在法拉盛唐人街都普遍使用,而客家話蒙古語現在也出現。

美食

編輯

中國菜的流行風格在法拉盛無處不在,[31] 包括客家菜臺灣菜上海菜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新疆菜浙菜以及韓國中華料理。甚至相對冷門的東北菜, 以及蒙古美食,現在可以在法拉盛找到。[32]

媒體

編輯

北美世界日報》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文報紙之一,總部設在皇后區的白石,在法拉盛也設有辦事處。[33]許多其他中文報紙例如《中國報》、《星島日報》、《大紀元時報》,以及其他英文出版物,在法拉盛都能得到。

公共機構和服務

編輯
 
皇后圖書館法拉盛分館

皇后圖書館最大的法拉盛分館位於凱辛娜大道和緬街的交叉點。[34] 該圖書館設有一個用於公共活動的禮堂。

紐約醫院皇后區(New York Hospital Queens)是紐約長老會保健系統的成員,是一個主要的醫療中心,為法拉盛及周邊社區提供全面的醫療護理服務。[35] 很多三級醫療診所也為法拉盛的居民服務。

在法拉盛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旨在幫助新老中國移民。[36]

交通

編輯

紐約市地鐵IRT法拉盛線法拉盛-緬街車站位於緬街和羅斯福大道的交叉點,是法拉盛華埠的心臟,紐約市第三繁忙的十字路口,僅次於曼哈頓的時報廣場先驅廣場。這是皇后區最繁忙的地鐵站。[37] 在緬街/羅斯福大道的交叉點還有許多公共巴士和鐵路連接服務唐人街,包括22路巴士以及長島鐵路的支線[38]。法拉盛華埠從幾條主要高速公路很容易到達,與紐約市和長島的其他唐人街之間有穿梭巴士來往。

政治

編輯
 

法拉盛唐人街的政治地位似乎顯着增加。台灣出生的劉醇逸,曾任紐約市議員,代表20區,包括法拉盛唐人街和皇后區其他北部社區,在2009年11月當選為紐約市主計長。同時,出生於中國上海顧雅明當選,繼承劉醇逸的議員席位。

衛星唐人街

編輯

艾滸唐人街

編輯
 
艾滸唐人街

迅速成長的艾滸(Elmhurst)唐人街[39]是皇后區繼法拉盛唐人街之後新開發的第二個唐人街。從前開設中國商店的區域很小,只包括81街和康沃爾大道之間的百老匯,但是現在已擴大到45大道和惠特尼大道,正在發展成法拉盛唐人街的衛星唐人街。該地區還有許多東南亞的商業和商店,包括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印度尼西亞人(包括印尼華裔),泰國人(包括泰國華裔)和越南人(包括越南華裔)的商業。香港超級市場和紐約超市作為艾滸唐人街最大的中國超市,銷售不同的食品品種[40][41]。到目前為止,國泰銀行(前亞洲銀行)作為唯一的中國銀行和這個繁榮的唐人街的主要金融資源,雖然滙豐銀行美國大通銀行和其他銀行也位於艾滸的百老匯。如同法拉盛的唐人街,艾滸也有非常高的人口比例說官話,雖然也有許多人說客家話等其他語言。

可樂娜

編輯

艾滸唐人街的附屬部分是可樂娜(Corona)社區,一個新興唐人街,在地理上連接法拉盛和艾滸兩個較大的唐人街[42]

白石

編輯
 
北美世界日報

自2000年以來,成千上萬的美國華人遷居到白石,使鄰近的法拉盛唐人街達到相當規模,並繼續向東擴展,不僅在皇后區區內,還進入了毗鄰的長島上的拿騷縣[43][44][45]

位於白石地區英語Whitestone, Queens的《北美世界日報》是美國最大的中文報紙[43] 也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文報紙之一,發行量為35萬份[33],在鄰近的法拉盛唐人街也有辦事處。香港李錦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紐約辦事處也位於白石[46]

2010年12月20日,紐約市市長麥克·彭博為紀念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中於世界貿易中心北塔罹難的白石地區華裔居民黃恩怡(Jennifer Yen Wong),簽署了紐約市議會立法法案[47],將白石地區的第25大道命名為黃恩怡路(Jennifer Y. Wong Way)。街牌於2011年8月13日正式由紐約市議員豪樂阮英語Dan Halloran揭幕,位於第25大道及烏托邦公園大道英語Utopia Parkway交會口[48][49]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ACS DEMOGRAPHIC AND HOUSING ESTIMATES 2013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New York-Newark-Bridgeport, NY-NJ-CT-PA CSA. U.S. Census Bureau. [2014-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2. ^ Kirk Semple. Asian New Yorkers Seek Power to Match Numb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6-23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3. ^ 3.0 3.1 Lawrence A. McGlinn. Beyond Chinatown: Dual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City, 2000 (PDF). Middle States Geographer. 2002, 35 (1153): 4 [2014-10-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29). 
  4.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2 Supplemental Table 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4). 
  5. ^ Kings County (Brooklyn Borough), New York QuickLinks. U.S. Census Bureau. [201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6. ^ Queens County (Queens Borough), New York QuickLinks. U.S. Census Bureau. [201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5). 
  7. ^ 7.0 7.1 7.2 7.3 Waxman, Sarah. The History of New York's Chinatown. ny.com.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8.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9.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0-11-08]. ISBN 978-1-4129-0556-5. 
  10. ^ Before the Five Borough City:Queens.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3).  This later map shows former boundaries of the Town of Flushing. The map does not show the towns that were part of Queens and are now part of Nassau.
  11. ^ 11.0 11.1 Nancy Foner.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8–161 [2017-01-19]. ISBN 978-0-231-1241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12.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13. ^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1995-01-24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14. ^ David M. Reimers. Still the golden door: the Third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1). 
  15.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3-01-11]. ISBN 9781412905565. 
  16. ^ Foner, Nancy.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8–161 [2017-01-19]. ISBN 978-0-231-1241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17. ^ Min Zhou.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 Immigration,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7–59 [2017-01-19]. ISBN 978-1-59213-85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18. ^ Montefinise, Angela. Koreans In Queens: Finding A Second Home In The Borough Of Queens. Queens Tribune. 2002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7月28日). 
  19. ^ Hsiang-shui Chen. Chinese in Chinatown and Flushing. [201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20.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1 Supplemental Table 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21.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0 Supplemental Table 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22. ^ John Marzulli. Malaysian man smuggled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s into Brooklyn using Queen Mary 2: authorities. New York: © Copyright 2012 NY Daily News.com. 2011-05-09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5). 
  23. ^ Daniel Beekman. The changing Chinatowns: Move over Manhattan, Sunset Park now home to most Chinese in NYC. NY Daily News. 2011-08-05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24. ^ Selected Population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 2016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Queens County, New York Chinese alon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November 2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4). 
  25.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26. ^ Vera Haller. Downtown Flushing: Where Asian Cultures Thrive.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01 [2014-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9). 
  27. ^ Queens: what to do, where to go (and ... - Ellen Freudenheim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28. ^ Nosh New York: The Food Lover's ... - Myra Alperson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29. ^ Greenhouse, Steven. Supermarket to Pay Back Wages and Overtime - NYTimes.com. Cityroom.blogs.nytimes.com. 2008-12-09 [201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1). 
  30.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31. ^ Julia Moskin. Let the Meals Begin: Finding Beijing in Flu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7-30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32. ^ Moskin, Julia. Northeast China Branches Out in Flu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2-09 [201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33. ^ 33.0 33.1 "Contact 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in Chine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orld Journal. Retrieved on 2014-10-03. "New York Headquarters 141-07 20th Ave. Whitestone, NY 11357"
  34. ^ Flushing. Queens Libr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35. ^ New York Hospital Queens. [2010-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9). 
  36. ^ Chinese Immigrants Services, Inc..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37. ^ The Ten Busiest Subway Stations 2010.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1). 
  38. ^ MTA/New York City Transit Subway Line Information - Flushing-Main Street/Roosevelt Avenue. [201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39. ^ A Growing Chinatown in Elmhurst. [201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1). 
  40. ^ Nosh New York. [12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41. ^ Greenhouse, Steven. Supermarket to Pay Back Wages and Overtime.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2-09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1). 
  42. ^ Lawrence A. McGlin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UNY-New Paltz. Beyond Chinatown: Dual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City, 2000, Page 4 (PDF). Middle States Geographer, 2002, 35: 110–119, Journal of the Middle States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13-03-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29). 
  43. ^ 43.0 43.1 Carol Hymowitz. One Percenters Drop Six Figures at Long Island Mall. Bloomberg L.P. 2014-10-27 [2014-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7). 
  44. ^ Heng Shao. Join The Great Gatsby: Chinese Real Estate Buyers Fan Out To Long Island's North Shore. Forbes. 2014-04-10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45. ^ Michelle Conlin and Maggie Lu Yueyang. The Chinese take Manhattan: replace Russians as top apartment buyers. Thomson Reuters. 2014-04-25 [2014-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46. ^ "Contact Inform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e Kum Kee. Retrieved on 2014-10-03. "30-56 Whitestone Expressway, Suite #350, Whitestone, NY 11354 USA"
  47. ^ Streets Renamed to Honor 9/11 Victims.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Registry. 2010-12-20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48. ^ Whitestone 9/11 Victim Wong Memorialized. Queens Gazette. 2011-08-17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49. ^ 纽约纪念911死难华裔精英 25大道命名黄恩怡路. 中國新聞網. 2011-08-15 [2011-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6). 

40°44′32″N 73°52′43″W / 40.7422°N 73.8786°W / 40.7422; -73.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