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序為15的化學元素

(英語:Phosphorus;源於拉丁語Phosphorum),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P原子序數為15,原子量30.973761998 u[6]

磷 15P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外觀
無色、蠟狀、深紅、

由左而右分別是:蠟狀白磷(黃色切面), 顆粒狀紅磷,塊狀紅磷、紫磷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磷(phosphorus)·P·15
元素類別非金屬
·週期·15·3·p
標準原子質量30.973761998(5)[1]
電子排布[Ne] 3s2 3p3
2, 8, 5
磷的電子層(2, 8, 5)
磷的電子層(2, 8, 5)
歷史
發現亨尼格·布蘭德(1669年)
確認其為一元素者安東萬·拉瓦節[2] (1777)
物理性質
物態固態
密度(接近室溫
(白磷) 1.823, (紅磷) ≈ 2.2 – 2.34, (紫磷) 2.36, (黑磷) 2.69 g·cm−3
熔點(白磷) 44.2 °C, (黑磷) 610 °C
昇華點(紅磷) ≈ 416 – 590  °C, (紫磷) 620 °C
沸點(白磷) 280.5 °C
熔化熱(白磷) 0.66 kJ·mol−1
汽化熱(白磷) 12.4 kJ·mol−1
比熱容(白磷)
23.824 J·mol−1·K−1
蒸氣壓((白磷))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279 307 342 388 453 549
蒸氣壓((紅磷, 沸點 431 °C))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455 489 529 576 635 704
原子性質
氧化態5, 4, 3, 2[3], 1[4], −1, −2, −3
(弱性氧化物)
電負性2.19(鮑林標度)
電離能第一:1011.8 kJ·mol−1
第二:1907 kJ·mol−1
第三:2914.1 kJ·mol−1
更多
范德華半徑180 pm
磷的原子譜線
雜項
晶體結構體心立方
磁序(白,紅,紫,黑) 抗磁性[5]
熱導率(白磷) 0.236, (黑磷) 12.1 W·m−1·K−1
體積模量(白磷) 5, (紅磷) 11 GPa
CAS號7723-14-0
同位素
主條目:磷的同位素
同位素 豐度 半衰期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30P 人造 2.5000 分鐘 β+ 3.210 30Si
31P 100% 穩定,帶16粒中子
32P 痕量 14.269  β 1.711 32S
33P 痕量 25.35  β 0.248 33S

性狀

編輯

是一種易起化學反應的、有毒的氮族非金屬元素。它的化學反應活性和毒性取決於形態不同而有所區別。

磷化氫燃燒的火叫鬼火

  • 黑磷(金屬磷)
    • 化學結構類似石墨,因此可導電
    • 化學式一般寫為 
    • 深黑色粉末
  • 白磷(黃磷)
    • 化學式: 
    • 淡黃蠟似半透明可結晶的固體,於黑暗中能發光。放置一段時間部份表面白磷會形成紅磷,使白磷變成淡黃色。不溶於水,但可溶於苯、乙醚,需保存於水中。有特臭,劇毒。比重1.83,熔點44.4,沸點287度。可作武器白磷彈,吸入人體會燃燒形成磷酸酐,造成呼吸道及肺部灼傷,磷酸酐溶於水形成磷酸,具強脫水性,使呼吸道及肺部脫水。
    • 在溫度35℃以上會在大氣中自燃,與氧氣産生  ,必須保存在水中。 當被吸入時會與肺裏水分形成磷酸並產生大量熱能使肺部灼傷。
  • 紅磷(赤磷)
    • 化學結構為巨型共價分子。
    • 化學式一般寫為 
    • 鮮紅色粉末,無毒,比重2.296,熔點725度,是黃磷於壓力下稀有氣體中加熱8-10日而成,白磷隔除空氣加熱至250度可得紅磷。
  • 紫磷
    • 化學結構為層狀,但與黑磷不同。
    • 化學式一般寫為 

化學性質

編輯
把白磷溶於二硫化碳,再把溶液灑在紙上。二硫化碳揮發後留下白磷,白磷在空氣中自燃,令紙張燒焦

磷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

白煙:

 

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白磷、紅磷和水經過幾步反應生成H3PO4H2及很少量的H3PO3PH3

 [7]

發現

編輯
 
有關磷元素發現的繪畫

化學史上第一個發現磷元素的人,當推十七世紀的一個德國漢堡商人亨尼格·布蘭德(Henning Brand,約1630年~約1710年)。他是一個相信鍊金術的人,在三十年戰爭時他擔任初級軍官,戰爭結束後成為玻璃工匠的學徒。後來他娶了一位有錢人的女兒。豐饒的嫁妝讓他從此不愁吃穿,所以他開始追求他真正的興趣,也就是尋找賢者之石。當時的社會相信賢者之石要透過煉金術才能製成,可以把所有東西變成黃金,甚至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然而,反覆的實驗失敗終究還是花光了他的所有積蓄。更不幸的是他妻子也過世了。之後他又娶了另一位女人,這位後來娶的妻子不只帶給他財富讓他可以繼續實驗,也給他一個兒子可以在實驗室幫他的忙。

由於他相信人體本身就是一種煉金術,因為從嘴巴吃進去的跟排泄出來的物質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使用尿作了大量實驗。1669年,他在一次實驗中,將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熱蒸餾,雖沒有得到黃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種十分美麗的物質,它色白質軟,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閃爍的亮光,於是波蘭特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冷光」,這就是今日稱之為白磷的物質。波蘭特對制磷之法,起初極守秘密,不過,他發現這種新物質的消息立刻傳遍了德國。[8]

德國化學家孔克爾曾用盡種種方法想打聽出這一秘密的製法,終於探知這種所謂發光的物質,是由尿裡提取出來的,於是他也開始用尿做試驗,經過苦心摸索,終於在1678年也告成功。他是把新鮮的尿蒸餾,待蒸到水分快乾時,取出黑色殘渣,放置在地窯里,使它腐爛,經過數日後,他將黑色殘渣取出,與兩倍於「尿渣」重的細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頸瓶中,加熱蒸餾,瓶頸則接連盛水的收容器。起初用微火加熱,繼用大火乾餾,及至尿中的揮發性物質完全蒸發後,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結成為白色蠟狀的固體。後來,他為介紹磷,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論奇異的磷質及其發光丸》。

在磷元素的發現上,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差不多與孔克爾同時,用與他相近的方法也製得了磷。波義耳的學生漢克維茨(Codfrey Hanckwitz)曾用這種方法在英國製得較大量的磷,作為商品運到歐洲其他國家出售。他在1733年曾發表論文,介紹製磷的方法,不過說得十分含糊,以後,又有人從動物骨質中發現了磷。

名稱由來

編輯

由於單質磷在空氣中會自燃或緩慢氧化而放熱發光,因此磷的拉丁文名稱Phosphorum來源於希臘文Φωσφόρος拉丁化,原指「啟明星」,意為「光亮」。

而在中文裡,磷的本字為粦,根據晉代《博物志》記載,「戰鬬死亡之處,有人馬血,積中爲粦,著地入艸木,如霜露不可見。有觸者,著人體後有光,拂拭即散無數,又有吒聲如鬻豆。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可見上部"米"字乃代表鬼火之"炎"字轉寫,下部"舛"字則指人足部。

「磷」字本與「粦」無關,如司馬相如在作賦時將其與"嶙"、"粼"混用,指光亮。南朝時期的字典《玉篇》中記載為雲母之意。本作為鬼火之源的"粦"後加石字偏旁以作為其元素性質之辨,指鬼火之源所含的元素。此與"磷"之原來諸義皆有所不同。

分布

編輯

磷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9%。磷不以單質存在,通常在磷酸鹽中天然存在,尤其是磷灰石。磷也存在於生物體當中,是原生質的基本成分。

製備

編輯

磷的現代製法是將磷酸鈣與砂(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及焦炭一起放在電爐中加熱。為使反應式易於理解,可寫成兩步如下:

  •  
  •  

同位素

編輯

已發現磷的同位素共有13種,包括磷27磷39,其中只有磷31是穩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帶有放射性

化合物

編輯

含氧酸

編輯

磷的含氧酸非常豐富,結構較為複雜,且大多具有商業價值。這些含氧酸都有和氧相連的氫原子,可以體現酸性,也有些有不體現酸性的直接連在磷上的氫原子。縱然許多磷的含氧酸已經被合成,但僅有以下幾種是較常見的。其中的三種——次磷酸亞磷酸磷酸尤為重要。


名稱 化學式 磷的氧化數化合價 結構式 N元酸 化合物形態
次磷酸   +1   1 酸、鹽
亞磷酸   +3   2 酸、鹽
偏亞磷酸   +3   1
原亞磷酸(與亞磷酸為互變異構體   +3   3 酸、鹽
連二磷酸   +4   4 酸、鹽
n(聚)偏磷酸   +5       n 鹽(n=3、4、6)
磷酸(正磷酸)   +5   (n聚磷酸n=1時) 3 酸、鹽
n(聚)磷酸   +5   n+2 酸、鹽(n=1-6)
焦磷酸   +5   (n聚磷酸n=2時) 4 酸、鹽
三磷酸   +5   (n聚磷酸n=3時) 5

磷(V)化合物

編輯

含氧化合物

編輯

最常見的磷化合物磷酸鹽 ),它是一個呈四面體陰離子[9]其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用作化肥。磷酸根離子是(正)磷酸的共軛鹼。磷酸是一個三元酸,所以它可以逐步轉變為以下三種共軛鹼:

        Ka1= 7.25×10−3
     Ka2= 6.31×10−8
       Ka3= 3.98×10−13

磷酸及其衍生物有聚合成鏈或環而形成 鍵的傾向。目前已知的聚磷酸衍生物已經有很多,比如ATP。它們通過磷酸氫鹽(例如  )脫水得到。例如,下列縮合反應在工業上非常廣泛地用於生產三磷酸鈉(俗稱五鈉):

 

十氧化四磷(P4O10)是磷酸的酸酐。它是白色的固體,與水反應非常劇烈。

  兩種化合物具有共同點:它們都較不穩定,且都是白色或淺色的。  空間構型都是五角雙錐,並且它們都是路易斯酸。後者可以形成 離子,它和 互為等電子體。至於另外兩種磷的鹵化物  都是極不穩定的。而磷最主要的鹵氧化物是三氯氧磷 ),它的空間構型是四面體型的。

以往一直認為磷(V)化合物中磷的d軌道參與了雜化。然而經過計算機大量計算,事實並非如此:磷只用了s和p軌道雜化[10]。這可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解釋。

含硫化合物

編輯

磷酸根中的氧可以被取代,如硫代磷酸。

多種硫化磷也是已知的。

用途

編輯

磷可用於安全火柴煙花燃燒彈化肥,還可以保護金屬表面免於腐蝕

磷酸的用途也十分廣泛。

對人體的影響

編輯

磷是骨骼牙齒的構成材料之一。正常成年人骨中的含磷總量約為600~900克,人體每100毫升全血中含磷35-45毫克。磷能保持人體內代謝平衡,在調節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是生命物質核苷酸的基本成分。它參與體內的酸鹼平衡的調節,參與體內脂肪的代謝。

磷缺乏可以出現低磷血症,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軟骨病。磷過多將導致高磷血症,使血液中血鈣降低導致骨質疏鬆。

短時間內攝取一定分量的白磷單質,可造成急性白磷中毒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rohaska, Thomas; Irrgeher, Johanna; Benefield, Jacqueline; Böhlke, John K.; Chesson, Lesley A.; Coplen, Tyler B.; Ding, Tiping; Dunn, Philip J. H.; Gröning, Manfred; Holden, Norman E.; Meijer, Harro A. J. Standard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21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22-05-04. ISSN 1365-3075. doi:10.1515/pac-2019-0603 (英語). 
  2. ^ cf. "Memoir on Combustion in Gener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émoires de l'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1777, 592–600. from Henry Marshall Leicester and Herbert S. Klickstein, A Source Book in Chemistry 1400–1900 (New York: McGraw Hill, 1952)
  3. ^ webelements.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4. ^ Ellis, Bobby D.; MacDonald, Charles L. B. Phosphorus(I) Iodide: A Versatile Metathesis Reag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Low Oxidation State Phosphorus Compound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 (17): 6864–74. PMID 16903744. doi:10.1021/ic060186o. 
  5. ^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elements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1-12., in Lide, D. R. (編),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6th,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2005, ISBN 0-8493-0486-5 
  6. ^ 夏征農陳至立 (編).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年: 第3227頁. ISBN 9787532628599. 
  7. ^ 無機化學叢書.第四卷.P195.張青蓮 主編
  8. ^ TodayIFoundOut.com, Matt Blitz-. How One Man’s Love of Urin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Phosphorus. Gizmodo.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美國英語). 
  9. ^ D. E. C. Corbridge "Phosphorus: An Outline of its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5th Edition Elsevier: Amsterdam 1995. ISBN 978-0-444-89307-9.
  10. ^ Kutzelnigg, W. Chemical Bonding in Higher Main Group Elements (PDF). Angewandte Chemie Int. (English) Ed. 1984, 23 (4): 272–295 [2014-04-27]. doi:10.1002/anie.1984027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