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語 ,簡稱緬語緬甸語မြန်မာဘာသာ緬甸語委轉寫Mranma bhasa發音:[mjəmà bàθà])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以仰光音為標準。它是緬甸聯邦的官方語言,在該國有大約3200萬人使用,而且在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泰國美國也有少量分布。

緬甸語
မြန်မာဘာသာ myanma bhatha
區域 緬甸
 泰國
 孟加拉
 寮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澳大利亞
 美國
母語使用人數
3320萬 (2007年)[1]
第二語言:1000萬(日期不詳)[2]
語系
文字緬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緬甸
 東南亞國家聯盟
管理機構緬甸語委員會緬甸語မြန်မာစာအဖွဲ့
語言代碼
ISO 639-1my
ISO 639-2bur (B)
mya (T)
ISO 639-3mya

入聲獨立算的話,緬甸語一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高平、高降、低平、高降喉塞。

緬甸文字的特徵是它呈圓形,這是因為古時候的緬甸文是書寫在棕櫚葉上的,必須設計圓弧形的筆劃才能避免劃破葉面。字符的構成是以輔音字母與元音拼合後形成音節符號。

歷史演變

編輯
 
漢藏語系的起源與傳播。紅橢圓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黑色箭頭是非漢語族的假定途徑。在將語言比較方法應用於沙加爾於2019年開發的比較語言數據數據庫以識別聲音對應關係並建立同源詞後,系統發育方法被用於推斷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並估計其起源和家鄉的年齡。[3]

緬甸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古緬甸語,因此可以用緬甸文的羅馬轉寫來推測古緬甸文的發音,從此也可以看出其與仰光話之間的巨大的區別。

緬甸文的拉丁字母轉寫方案英語Romanization of Burmese主要有John Okell英語John Okell制定的Okell拼音,緬甸語委會英語Myanmar Language Commission制定的語委拼音等。

音系

編輯

聲調

編輯

古緬甸語有三個聲調,但其在12世紀的確切音值不清楚。仰光話按調值分保持了這三個聲調:

  • 第一聲:低平調334(在開音節中,用短元音符號表示,在閉音節中,在基本輔音之下加一個點)
  • 第二聲:高平調554(在音節後加雙空心點符號)
  • 第三聲:高降調53(在開音節中,用長元音符號表示,在閉音節中,沒有特殊的符號)

古緬甸文的塞音韻尾演變成喉塞音,可以算作第四個聲調,但其調值和第三聲53一樣。

聲調 緬文名 國際音標
(a的聲調)
標記
(附加於a)
特徵 延時
低平 နိမ့်သံ [aː˧˧˦] à 慣常
高平 တက်သံ [aː˥˥˦] á 有時略帶氣聲
高降 သက်သံ [aˀ˥˧] 緊喉音,有時略帶喉塞
高降喉塞 တိုင်သံ [ăʔ˥˧] 帶喉塞


古緬甸文的鼻音韻尾演變成鼻化元音,調值可以是上面三個中的任何一個。

韻尾

編輯

古緬甸語的陽聲韻韻尾在現代仰光話中一律合併爲一個鼻音-ɴ,仰光話拉丁轉寫用-n表示。古緬甸語的入聲韻的韻尾在現代仰光話中一律合併爲一個喉塞音-ʔ,仰光話拉丁轉寫用-t表示。

輔音

編輯
緬甸語仰光話的輔音系統
雙唇音 齒音 齒齦音 舌面音
軟顎音
硬顎音
唇化舌根音
喉音 發音部位
塞音塞擦音 p b t d tʃʰ k g ʔ  
鼻音 m n ɲ̥ ɲ ŋ̊ ŋ   ~ (鼻化元音)
擦音   θ (ð) s z ʃ   h  
半元音   (r) j (ʍ) w  
邊音   l  

引用

編輯
  1. ^ Mikael Parkvall,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 (The World's 100 Largest Languages in 2007), in Nationalencyklopedin
  2. ^ Burmese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5版,2005年)
  3. ^ Sagart et al. (2019),第10319–10320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參考資料

編輯
  • Becker, Alton L. Biography of a sentence: A Burmese proverb. E. M. Bruner (ed.) (編). Text, play, and story: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societ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1984: 135–55. 
  • Bernot, Denise. Le prédicat en birman parlé. Paris: SELAF. 1980. ISBN 2-85297-072-4 (法語). 
  • Cornyn, William Stewart. Outline of Burmese grammar. Baltimor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1944. 
  • Cornyn, William Stewart; D. Haigh Roop. Beginning Burme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 Cooper, Lisa; Beau Cooper; Sigrid Lew. A phonetic description of Burmese obstruents. 4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12 [2016-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 Green, Antony D. Word, foot, and syllable structure in Burmese. J. Watkins (ed.) (編). Studies in Burmese linguistics. Canberra: Pacific Linguistics. 2005: 1–25. ISBN 0-85883-559-2. 
  • Okell, John. A reference grammar of colloquial Burmes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0-7007-1136-8. 
  • Roop, D. Haig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urmese writing syst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300-01528-3. 
  • Taw Sein Ko. Elementary handbook of the Burmese language. Rangoon: American Baptist Mission Press. 1924. 
  • Watkins, Justin W. Illustrations of the IPA: Burm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1, 31 (2): 291–95. doi:10.1017/S0025100301002122. 
  • Patricia M Herbert, Anthony Milner (編). South East Asia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 Select Guid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ISBN 0-8248-1267-0. 
  • Waxman, Nathan; Aung, Soe Tun. The Naturalization of Indic Loan-Words into Burmese: Adoption and Lexic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Burma Studies. 2014, 18 (2): 259–290. doi:10.1353/jbs.2014.0016.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