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鹼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9年6月27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6月27日) |
肉鹼 (carnitine),或音譯卡尼丁,是一種類氨基酸,屬於季銨陽離子複合物,可以透過生物合成方法從賴氨酸及甲硫氨酸兩種氨基酸合成產生[1]。肉鹼存在有兩個立體異構:包括有生物活躍的L-肉鹼,以及其非生物活躍的對映異構體D-肉鹼[2]。以化學方式合成,同時存在L和D兩種肉鹼的化合物,則一般以「DL-肉鹼」的形式標示。在中國,L-肉鹼有一個更常見的商品名稱:左式肉鹼或左旋肉鹼。
臨床資料 | |
---|---|
AHFS/Drugs.com | Micromedex詳細消費者藥物信息 |
給藥途徑 | 口服或靜脈注射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 10%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None |
藥物代謝 | slightly |
排泄途徑 | Urine (> 95%)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541-15-1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6.343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7H15NO3 |
摩爾質量 | 161.20 g·mol−1 |
3D模型(JSmol) | |
| |
|
左式肉鹼最初是以黃粉蟲的生長因子而被發現,當時曾被命名為「維生素Bt」。在生物的細胞裡,當脂肪新陳代謝產生能量時,左式肉鹼是把脂肪酸從胞質溶膠運送到線粒體內所必需的,以防止脂肪酸積聚在細胞內。在世界各地,左式肉鹼經常都被包裝成為營養補充劑而售賣,並聲稱能夠幫助燃燒脂肪,幫助減肥。
在脂肪酸代謝過程中的作用
編輯左式肉鹼是脂肪代謝過程中的一種關鍵的物質,能夠促進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可以說肉鹼是轉運脂肪酸的載體。 目前人們已把肉鹼應用於大眾減肥、競技運動員減脂抗疲勞,另外有報導指這種講法並未有科學根據[3]。
來源
編輯紅肉(豬牛羊等)、乳製品等是自然界的肉鹼來源;而在醫藥用途裡,肉鹼有口服劑或注射劑[4]。
是否真的有效
編輯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王澤斌:
「左旋肉鹼減肥的方法是靠不住的,這在學術界沒什麼好爭議的。」
「肉鹼是一種氨基酸的衍生物,在細胞內廣泛存在。它有不同的結構,『左旋』是生物體中存在的結構,也是有生物活性的結構。左旋肉鹼的作用,就是把長鏈的脂肪酸運送到線粒體裡,在那裡『燃燒』產生能量。另一方面,又把細胞內產生的有毒物質運走。所以,在能量需求高的動物組織里,左旋肉鹼的含量就比較高,比如肌肉、心臟等。」
「左旋肉鹼的作用,就是把脂肪酸從線粒體內膜移動到基質之中,在那裡脂肪酸『燃燒』產生能量。因此它的功能是幫助脂肪代謝。所以補充它來幫助『燃燒脂肪』就成了它能減肥的『理論基礎』。這樣的推論本身也不離譜,但是人體畢竟是一個很複雜的整體,左旋肉鹼服用後經歷了怎樣的消化過程我們還不得而知,外服左旋肉鹼產品是否有效還需要實驗來驗證。」
「將左旋肉鹼作為減肥用品銷售,推銷的是一個減肥的構想,而不是有根有據的事實。」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針對左旋肉鹼做了全面的總結,這份綜述提到了關於左旋肉鹼各種功能的研究,但是都沒有提到減肥。」[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是否真的無副作用
編輯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系主任何計國:
「既然母乳中就含有,人體是可以自身合成這一物質的,那還有沒有必要去補充攝入呢?左旋肉鹼有適宜人群和服用禁忌,一般是能量消耗較大的運動員可以補充攝入,正常人群缺乏左旋肉鹼的情況不太容易發生。左旋肉鹼的副作用比較常見的是造成胃腸道的紊亂。肝病、腎病患者要謹慎服用左旋肉鹼,因為它會促進脂肪的代謝,可能會加大腎臟和肝臟的負擔。」[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以下是本文主題之二次文獻。
- Bremer, J. Carnitine—Metabolism and Functions. Physiol. Rev. 1983, 63 (4): 1420–1480 [22 January 2016]. PMID 6361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6).
- Stanley, Charles A.; Bennett, Michael J.; Longo, Nicolo. Plasma Membrane Carnitine Transport Defect. Scriver, C.W.; Beaudet, A.L.; Sly, W.S.; Valle, D. (編). Metabolic and Molecular Bases of Inherited Disease 8th. New York, NY, USA: McGraw Hill. 2000 [22 January 2016]. ISBN 0-07-913035-6. doi:10.1036/ommbid.2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9).
- Steiber A., J. Kerner & C. Hoppel. Carnitine: a Nutritional, Biosynthetic,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Mol. Aspects Med. 2004, 25 (5–6): 455–73 [22 January 2016]. PMID 15363636. doi:10.1016/j.mam.2004.06.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 Marcovina, S. M.; Sirtori, C.; Peracino, A.; Gheorghiade, M.; Borum, P.; Remuzzi, G.; Ardehali, H. Translating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s to Metabolic Therapy: Role of L-Carnitin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13, 161 (2): 73–84. PMC 3590819 . PMID 23138103. doi:10.1016/j.trsl.2012.10.006.
- Johri, A.M., D.K. Heyland, M.F. Hétu, B. Crawford & J.D. Spence. Carniti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and Controversies.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4, 24 (8, Aug.): 808–814 [22 January 2016]. doi:10.1016/j.numecd.2014.03.007. (原始內容 (print, online review)存檔於2020-07-10).
- Dambrova, M. & E. Liepinsh. Risks and Benefits of 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in Diabetes.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15, 123 (2, Feb.): 95–100 [22 January 2016]. doi:10.1055/s-0034-1390481. (原始內容 (print, online review)存檔於2017-03-05).
- Brown, J. Mark & Stanley L. Hazen. The Gut Microbial Endocrine Organ: Bacterially Derived Signals Driving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book chapter, review). Annu. Rev Med. 2015, 66: 343–359 [22 January 2016]. PMC 4456003 . PMID 25587655. doi:10.1146/annurev-med-060513-093205.
外部連結
編輯- ^ Steiber A, Kerner J, Hoppel C. Carnitine: a nutritional, biosynthetic,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Mol. Aspects Med. 2004, 25 (5-6): 455–73. PMID 15363636. doi:10.1016/j.mam.2004.06.006.
- ^ A. J. Liedtke, S. H. Nellis, L. F. Whitesell and C. Q. Mahar. Metabolic and mechanical effects using L- and D-carnitine in working swine hearts.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1 November 1982, 243 (5): H691–H697 [2010-07-04]. PMID 71373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1).
- ^ Ford Vox. Sharapova suspension: Doping agency's unfair game of 'gotcha'?. CNN. 2016-03-11 [2016-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1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