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購買計畫
此條目已被提出存廢討論。請前往此處就該條目是否應該被刪除進行討論。? |
《臺灣購買計畫》[1]是1854年由美國駐日公使湯森·哈里斯向美國國務院提出的計畫,主張美國應該向清廷購買台灣,來鞏固在亞洲的商業利益,但因當時美國國內黑奴問題日益嚴重,且美國也無意干預台灣事務,此案最終遭到否決。
背景
編輯自15世紀以來,就有日本海盜及中國商人在臺灣貿易,直到歐洲人東來後,因其位置符合當時西方國家作為在亞洲貿易及傳教的據點,臺灣遂成為競爭的焦點,先後受到荷蘭及西班牙的統治。直到1683年,台灣正式納入清廷版圖後,台灣的「國際競爭時期」暫時告一段落。
19世紀以後,西方國家歷經工業革命的洗禮後,挾持著船堅炮利來到亞洲做貿易,當時清廷閉關自守,而遂引發兩次鴉片戰爭。戰爭期間,英軍曾派遣軍艦進犯基隆,但最後仍被守軍擊退(詳見大安之役)。
爾後,清廷因與英、法兩國之間爆發英法聯軍之役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台灣必須開放雞籠(今基隆市)、滬尾(今淡水區)、安平(今台南市)、打狗(今高雄)四個港口作為通商口岸,西方勢力再度伸入台灣。1860年,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樟腦的產量出口量大幅增加,所產生的鉅額的利潤,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注意。
計畫緣由及結果
編輯十九世紀初,美國對華貿易日益增加,來華商務船隻亦日益增多,經過台灣海峽(當時西方稱為「福爾摩沙海峽」)常常發生風災觸礁之事,致使美方多次向清廷抗議,美商奈伊(Gideon Nye)向美國駐華大使伯駕建議控制台灣才能確保航行安全,而且台灣亦可作為航行補給站,此一建議伯駕在贊同下,美國東方艦隊司令培里命赴台調查雞籠煤炭以及在台失蹤沈船失蹤的船員,調查之後認為煤炭樣本品質優良、價廉物美[2],台灣在軍事戰略及貿易航線上均對美國意義重大,於是與伯駕一同向美國國務院建議採取行動,但美國考慮會影響在華商業利益,因而作罷。
1854年,美國駐日大使湯森·哈里斯提出具體計畫,向美國國務院提案。計畫中指出台灣先後有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廷統治,認為轉移其所有權是有根據,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不但可作為通往東方補給站,亦是美國對華貿易的必經門戶,並指出台灣內部政治及社會的弱點,認為消極治理加上官吏貪汙嚴重而招致民怨,且清廷僅能有效統治西半部地區,能帶給清廷稅收也不多,認為以上幾點是美國應該有機會購買台灣的理由。
美國雖然對台灣深感興趣,但礙於國內黑奴造成的問題,也顧及會引起周圍其他列強抗議而影響其在華的利益考量下而否決。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梁碧瑩著,美國人在廣州 1784-1912,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10,第190頁:「五、建議美國占領台灣 在修約活動宣告失敗後,伯駕又別出心裁提出美國占領台灣的主張。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那裡物產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美國覬覦占據中國台灣是從19 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在19世紀40—50 年代,美國覬覦台灣的活動中,有三位人物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美國 商人湯森·哈里斯 (Townsend Harris)、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Matthew C. Perry)和美國駐華公使伯駕…」
- ^ 【民報】【專文】 另位Harris催促美國合併台灣. www.peoplenews.tw. [201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中文(臺灣)).
- 國際政治與外交 》美國霸權主義在台灣 -- 《海峽評論》71期(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