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原名李生萱蒙古族雲南騰衝縣和順鄉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1]

艾思奇
性別
出生李生萱
1910年3月2日
 清朝雲南省騰衝縣
逝世1966年3月22日(1966歲—03—22)(56歲)
 中國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哲學家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王丹一(1919-2016)
親屬李曰垓
經歷

名字

編輯

胞弟李生葂的解釋是:「筆名的離意,有人說是『愛(艾)馬克思(思)伊里奇(奇)』。有的說『生曹』兩字的英文頭一個字母是SH(英文轉寫:Sheng Hsuen),諧音『艾思艾奇』,去掉了中間的『艾』字就成了『艾思奇』了。1982年,黃洛峰同志來昆明,我去看他,談到這個筆名,他告訴我流傳的說法都不對,確實情況是:艾思奇到上海後,有一次去看了一部名為《愛斯基摩人》的外國影片,他突然想到藉此片名的諧音取下這個筆名,意思是『愛好思考奇異事物』,即成了艾思奇。」[2]

生平

編輯
 
1951年,艾思奇應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作《社會發展史》講座
 
艾思奇擔任中共開封地委副書記兼登封縣第二書記期間進行宣講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生於雲南騰沖和順。祖父李德潤是滇西商人,父親李曰垓京師大學堂經濟科畢業,參加南社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雲南省軍政部次長,司法司司長,和蔡鍔滇軍將領交好。李根源是其宗伯。

艾思奇7歲入讀私塾,1923年,因為受到唐繼堯排擠,全家遷居香港,艾思奇轉入嶺南大學附屬高等小學讀書。1925年,返回雲南後插班考入省立昆明第一中學,在學校很快便組織讀書會,激發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結識了聶耳、李國柱等人,並在『滇潮』上發表反對唐繼堯的文章。1926年冬,被軍警搜捕,逃往蘇州投奔父親。北伐戰爭逐漸激烈,政局不穩,所以父親決定送他去日本唸書,與雲南同鄉張天放等人同住,1927年短暫學習了一年,1928年5月,由於患了胃病所以回昆明修養。在東京也認識了中共東京支部的童長榮王步文等人。[3]

1930年,回到日本考上福岡工業高等學校福岡県立福岡工業高等学校冶金系,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便放棄學業回到昆明。1932年春,離家到上海投靠五叔李曰基,希望他能資助自己到德國留學,但由於五叔不滿他棄學並沒有同意。後來經同學介紹到上海泉漳中學教書。1933年,泉漳中學被查封,但是還一直為學校工作,後來經杜國庠介紹加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開始主辦《讀書生活》雜誌並為『申報』圖書館工作,與李公朴夏征農高士其柳湜同事。因此讓艾思奇有了創作《大眾哲學》的機會。[4]1935年10月,由周揚周立波介紹,艾思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後,李公朴被捕,《讀書生活》雜誌也被查封。1937年5月,創辦《認識》月刊,七七事變後,參加胡愈之鄒韜奮主編的《戰線》五日刊和《抗敵》周刊的編輯工作。10月,赴延安,負責延安哲學協會、邊區文協工作,擔任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教員,主要和何思敬任白戈徐懋庸同事。1938年5月5日,延安馬列學院成立後任教員。1938年9月,發起新哲學會,洛川會議後還兼任抗敵後援會的宣傳部長。1940年,主辦《中國文化》雜誌。1941年7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後任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並擔任合併後的延安大學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同年創辦《解放日報》,先後擔任副總編和總編。[5]整風期間,他和林默涵溫濟澤被打成宗派主義受到批判,很快被平反。1945年4月,參加中共七大。1947年3月,延安受到胡宗南部的攻擊,艾思奇隨中共中央轉移,路上感染傷寒,留在晉西北養病。5月,痊癒後到晉察冀邊區工作,主要是參與籌建華北大學和華北人民代表大會。

1948年4月,西柏坡會議後開辦馬列學院,10月,艾思奇調入任教。1949年,參與新政協,並為全國政協委員講課。各個大學被接管後,成立馬列主義教研室,其中的教員也多是由艾思奇來培訓的。1950年,到清華大學暑期學校團講課。1953年7月,在三反運動中遭到批判。1955年5月,訪問蘇聯。1956年,參加中共八大,同年去波蘭訪問。1958年10月,下放到開封地委登封縣做第二書記。1959年6月,復員回到北京中央黨校工作。1965年,到通縣參加四清運動,他因為心肌梗塞住院修養,後來到海淀繼續參加運動。

1966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6]

艾思奇與「毛澤東思想」

編輯

艾思奇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傅佛果通過文獻比對等研究,認為《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和艾思奇的同期著作有「難以計數的相似之處[7]。」 比如,《矛盾論》的第四部分題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和艾思奇的數篇作品幾乎雷同[8][9][10]

著作

編輯

評價

編輯

艾思奇是中國著名哲學家。毛澤東對他所做的貢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他是學者、戰士、真誠的人。

家人

編輯
 
艾思奇與妻子王丹一

父親李曰垓(梓暢)是一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傳統學者,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元老。曾做過愛國將領蔡得先生的幕僚,並曾擔任雲南省民政廳長等職。

大哥李生莊,學識淵博,是五四時期雲南新文化傳播者之一,曾任《騰越日報》第一任社長。

1944年7月與王丹一結婚。艾思奇去世後,王丹一一直幫忙從事「艾思奇思想」的研究,五十年內相繼主持出版了《艾思奇文集》兩卷本、560萬字的《艾思奇全書》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2016年7月19日王丹一去世,遺體告別儀式給予很高規格: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七常委,劉延東、劉奇葆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鵬、朱鎔基、溫家寶三任前總理,還有宋平、李嵐清、曾慶紅、吳官正等退休常委,均贈送了花圈[11]

故居

編輯

艾思奇故居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余瑋. 王丹一忆谈艾思奇. 黨史文匯. 2006, (5): 29–33. CNKI DSWH200605005. 
  2. ^ 余英時. 余英時回憶錄(三)——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一六二期. 2017年8月.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31). 
  3. ^ 王丹一 (編). 艾思奇圖冊. 雲南人民. 2010. 
  4. ^ 向翔. 哲学大众第一人艾思奇.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7.05. ISBN 978-7-5415-9922-4. 
  5. ^ 艾思奇文稿整理小組. 一个哲学家的道路 回忆艾思奇同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1.03. 
  6. ^ 楊蘇. 艾思奇传.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0.07. ISBN 978-7-5415-0777-9-03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7. ^ Joshua A. Fogel, "Ai Siqi,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 by Joshua A. Fogel", in Merle Goldman, Timothy Cheek, and Carol Lee Hamrin, eds.,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Search of a New Relationship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87), 第29頁.
  8. ^ 對比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31-337頁和艾思奇著,《研究提綱》,見《艾思奇哲學選集》第502-505頁;關於二人的文本分析,見竹內著《Mo Takuto》第67頁。
  9. ^ 馬漢儒. 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6.07. ISBN 978-7-222-14620-4. 
  10. ^ 羅永劍.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6.12. ISBN 7-5117-3181-3. 
  11. ^ 政事兒. 最年长退休常委宋平为何向这位逝者送花圈?. 鳳凰新聞. 2016-08-02 [202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