ㄇㄟˋㄨㄤˇㄌㄧㄤˇ[1],是源自中國上古傳說中,在山澤間害人的精怪,原意爲「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江戸伊勢屋治助著作《百鬼夜講化物語》的圖片。右邊是魑魅、左邊是魍魎。

魑魅:魑同「彲」;魅同「鬽」。魑魅也稱做。為山林異氣所生,木石化成的精怪。特徵是人面獸身四足,好魅惑人。

:通「螭」,像龍的猛獸,無角,也有一說是山林異氣所生,在深山老林害人的怪物,是為山鬼也。(魑常以魑魅做搭配,單字使用時指「螭」,沒有害人妖怪的意思。 如淳注曰:「今左傳作螭魅、乃俗寫之譌。東京賦作魑、亦是俗字。徐鉉於鬼部增魑字。誤矣。」)

:則是百物之精華,也就是世間百物日久吸收天地精華而成精,即天地間的精靈,一般以外貌姣好而吸引人。

魍魎:別稱「罔兩」、「罔閬」。為水中精怪,外型如三歲小兒,色赤黑,目赤、耳長、髮潤。喜食亡者。此外魍魎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或「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原意爲「山林間交互重疊、晃動不清的影子令人心生懼怕」。

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作形容各種各樣的壞人。

對聯

編輯

古今談概中的唐狀元對有「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在明末清初褚人獲的筆記小說《堅瓠集》(堅瓠七集/卷四/唐守之對) 中也記有:「唐狀元皋。出使朝鮮。其主出對。命屬雲。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守之對雲。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朝鮮主駭服。」[2] ;明朝筆記小說《宦遊紀聞》也有記載;此對也曾被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所借用。[3]

出處

編輯
 
台灣澎湖縣「魑魅魍魎」石敢當,位於白沙鄉後寮威靈殿
  • 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雲:「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 山海經·四次四經》:「剛山多神𩳁(⿰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 通典·樂典》:「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禦之。」
  • 路史·後紀四》:「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
  • 史記·孔子世家》:「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蛃;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 周禮》:「以夏日至,致地示魅。」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魅。
  • 辭海》:「魑,一種無角的龍。」
  • 說文》:「魑,若龍而黃。」鄭玄註:魑,猛獸也。
  • 《文選.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
  • 三國.《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如淳注曰:「今左傳作螭魅、乃俗寫之譌。東京賦作魑、亦是俗字。徐鉉於鬼部增魑字。誤矣。」

註解

編輯
  1. ^ 拼音chī、mèi、wǎng、liǎng注音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粵拼ci1、mei6、mong5、loeng5,丑知切、明祕切、文昂切、立養
  2. ^ 堅瓠集》(堅瓠七集/卷四/唐守之對) :「唐狀元皋。出使朝鮮。其主出對。命屬雲。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守之對雲。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朝鮮主駭服。」
  3. ^ 《宦遊紀聞》:安南國遣使來獻朝命程篁墩先生父程某作館伴。使出一對求對:「琵琶琴瑟八大王一般頭腦。」程命其子篁墩先生敏政對時年才數齡對云:「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使驚異自是朝貢不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