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民國政府
本條目與高風險主題1945年後臺灣政治相關,故適用高風險主題流程及相關規範。持續或嚴重牴觸維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針指引的編者可被管理員封鎖或實施編輯限制。用戶在編輯本頁面前應先參閱高風險主題相關規範。 |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中華民國政府是擁有中華民國主權的治權機關???
編輯中華民國政府是擁有中華民國主權的治權機關,以此類推,大清政府是擁有大清主權的治權機關。大清統治大清自己,其理通乎? --123.195.18.152 (留言) 2008年11月15日 (六) 14:08 (UTC) 個人以為此說法實有不妥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條文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政府為治權機關,有行使主權的功能 但主權屬於國民全體而交由政府行使為憲法明文規定 尚祈修正 謝謝!
大清政府就是大清;大清就是大清政府。難道大清之內還有一個大清政府?是不是中華民國之內還有一個中華民國政府? --123.195.18.152 (留言) 2009年5月24日 (日) 12:01 (UTC)
- (:)回應:國家與統治機構是不一樣的。以集合的觀念來看,中華民國這個集合比中華民國政府還要大的,所以兩者並不相等。如果政府與國家是相等的,那麼就沒有內戰這個名詞了,因為內戰的時候兩邊會形成各自的統治中樞,如果國家等同於政府的話即是反叛軍政府一出現國家便立刻變成兩個了。事實上在歷史上有時候就會出現兩個政府並存於一個國家的情況——因為兩個政府會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一方。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祥龍 (留言) 2010年9月6日 (一) 12:17 (UTC)
臨時政府模板
編輯有IP朋友加入臨時政府模板,建議先取得共識再加無妨。因為官方並無「臨時政府」此說法,就名從主人規定,個人認為不應加入此模板。--Winertai (留言) 2011年6月7日 (二) 01:22 (UTC)
在歷史定位上,國民政府是不是有段時間被視為「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指中國國民黨),而非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常看見歷史上,只要談及某些人事物。反而沒人會寫「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政府」,所以我才會疑問怎都是用「國民政府」這詞取代,為何卻不直接寫「國民黨政府」?--114.46.240.91(留言) 2016年10月1日 (六) 14:47 (UTC)
- 黨政合一時期(訓政、戒嚴時期)通常會直接稱呼中華民國政府為國民政府--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10月2日 (日) 19:36 (UTC)
- 名稱就是「國民政府」,有圖為證。--Kolyma(留言) 2016年10月3日 (一) 10:42 (UTC)
- @Liaon98:或許是與歷史緣故有關吧!但卻又好像不盡然,就像現在也沒人在臺灣會稱自己的政府叫「國民政府」,反倒是過去蔣介石時代才會有,可是卻又沒人會說「蔣介石政府」或「蔣中正政府」,這種社會現象很詭。--114.46.11.71(留言) 2016年10月9日 (日) 10:26 (UTC)
- @Kolyma:我又不是在問建築物。照你這麼說,那麼我看到的圖,名稱就是「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也是有圖為證。所以說,我與你拿出的圖明明都是同一棟建築物,也一樣都能為證,你能保證你說的就是答案嗎?114.46.11.71(留言) 2016年10月9日 (日) 10:26 (UTC)
- 不同時期掛不同的政府名稱,並不奇怪!我只是引用國民政府條目的照片作說明,如果您覺得不能證明什麼,大可以去該條目提出質疑。如果您執著建築物招牌的代表性問題,這裡還有一張成立典禮的照片,也是來自同一條目,有異議請前往提出質疑。--Kolyma(留言) 2016年10月9日 (日) 13:23 (UTC)
- 沒興趣再進一步討論,建議不要再ping我。--Kolyma(留言) 2016年10月9日 (日) 13:28 (UTC)
維基百科不遵循中共史觀。「國民黨政府」是POV,違反中立性方針。如上所說,應該使用「國民政府」。。--歡顏展卷(留言) 2016年10月3日 (一) 19:40 (UTC)
- 我看不出自己發問的問題哪來中共史觀,我看是你自己先入為主才真的吧!照此理而言之,你才叫違反中立性方針,我只是問一問而已,又不是寫條目,還能將方針拉進來這裡充當令牌,就算你是管理員,我也不怕,否則豈不成了白色恐怖。--114.46.11.71(留言) 2016年10月9日 (日) 10:26 (UTC)
- 組織名稱應該「名從主人」,這是維基百科方針之一。中共寫歷史有其慣用語,與嚴肅的學術作品不同。你可以舉出哪些非中共統治區的可靠來源使用「國民黨政府」,我們再針對來源討論是不是POV? --歡顏展卷(留言) 2016年10月10日 (一) 21:37 (UTC)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有條目就看一下,搜尋一下也很容易找到這些資料。-cobrachen(留言) 2016年10月10日 (一) 21:58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國政府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14012002/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國政府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advo.tw/node/297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archive.is/20120707111847/http://advo.tw/node/297
- 向 http://www.iing.tw/2011/04/20.html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9150747/http://www.iing.tw/2011/04/20.html
- 向 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993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3223122/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993
- 向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5/IA-C-095-022.htm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817024643/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5/IA-C-095-022.htm
- 向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538/112012122600513.html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31125128/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538/112012122600513.html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複製User_talk:2001:B400:E709:EFF9:D455:422A:3EC3:4707說明內容
編輯{{中華民國政治}}已經紀錄相關的內容,重複的內容不需要多次用模板列出,頁面排版也會異常 如果IP或其他帳號有其他意見,請在下面敘述(編輯摘要有字數限制且主要討論應該在討論相關頁面進行)--Rastinition(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1 (UTC) (~)補充內容不是愈多愈好,不是正確就能持續堆疊重複的內容,過多的重覆內容會混淆讀者並降低條目的可讀性和整潔。如果要設置相關模板,只需要1個,需要討論的是應該保留{{中華民國政治}}或是IP群想設置的內容。--Rastinition(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3:46 (UTC)
針對二級標題歷史沿革
編輯頁面設置主條目:中華民國政府沿革,簡單檢查內容後注意到內容大部分是複製至該頁面各段落後重新組合成一篇內容,且沒有完整引用相關來源。建議將內容刪除,讓閱讀者透過主條目:中華民國政府沿革及參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投票法等模板,如果沒有帳號或IP對這個有意見或提出其他相對較好的做法,相關內容將會刪除到只保留{{main}}和{{see also}}
這個討論發起時間後1個月內沒有其他意見,2022年9月21日過後會視為共識形成而移除相關內容--Rastinition(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