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協作計劃/已完成作品/2021年

放射齒目,又名射口類奇蝦類,是一類基幹節肢動物,在寒武紀時期極為繁盛,世界範圍內都有分布,其中包括已知的最早的大型食肉動物。它們的別名有radiodontsradiodontansradiodontidsanomalocaridsanomalocaridids,不過後兩者最初主要指的是奇蝦科,以前只包含少數物種。放射齒目下的著名物種有寒武紀時期的加拿大奇蝦維多利亞赫德蝦英語Hurdia納氏皮托蝦英語Peytoia雙肢抱怪蟲奧陶紀時期的本莫拉海神盔蝦英語Aegirocassis以及泥盆紀時期的巴特爾斯申德漢斯蝦英語Schinderhannes (genus)

曼哈頓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出人類首枚核武器的一項軍事計劃,由美國主導,英國和加拿大協助進行。1942年至1946年間,曼哈頓計劃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少將萊斯利·格羅夫斯領導,設計製造原子彈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則由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負責。陸軍對軍事行動的慣例是用總部所在地命名,因而計劃中陸軍負責的部分被稱為「曼哈頓」。不過後來「曼哈頓」一名逐漸取代了原有的官方計劃代號「代用材料項目發展」,成為對整個計劃的稱呼。該計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吸取融合了英國在合金管工程中的發現。曼哈頓計劃在1939年便已小規模進行,後來規模愈來越大,總共雇有13萬餘人,花費近20億美金),其中逾九成是花在了建造工廠、生產可裂變物質上,只有不到一成用在武器研發生產上。研發工作和生產工程分散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30多個不同的地點。

戰爭期間,曼哈頓計劃共研究出兩種不同設計的原子彈:一種是較為簡單的槍式,另一種是結構複雜的內爆式。其中,槍式設計促就了後來的「小男孩」,其彈芯用的是同位素鈾-235,這種同位素的天然豐度只有0.7%,需要從自然界中更為豐沛的同位素鈾-238中分離出來。不過,兩種同位素化學性質完全相同,原子質量接近,分離元素的工作阻礙重重。最後,人們採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濃縮鈾——電磁分離法氣體擴散法熱泳法,絕大部分工序在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克林頓工程師工程進行。科學家還嘗試過將填入槍式原子彈中,但未能成功。

內爆式武器中使用的是鈈元素,由核反應堆增殖而來。1942年,在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人類歷史上首座人工核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成功實現自持反應。隨後,曼哈頓計劃在橡樹嶺修建了試驗核反應堆X-10石墨反應堆,又在華盛頓州漢福德區修築了若干增殖核反應堆,可將輻照過的鈾通過核嬗變轉化為鈈;產出的鈈再經化學方法從鈾中分離出來,最終裝填入彈芯,成為後來的「胖子」。1945年的三位一體核試驗中,人類引爆的首枚核彈「小工具」即是內爆式核武器。

曼哈頓計劃還負責收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的情報。阿爾索斯任務中,曼哈頓計劃的眼線遍布歐洲,有些甚至深入敵後,收集核裂變材料和機密文件、拘捕德國科學家。雖然曼哈頓計劃保密工作十分嚴格,有許多內部人員甚至都不清楚自己工作的意義何在,不過還是有蘇聯的原子間諜滲入其中、竊取情報。

1945年8月,美軍駕駛B-29轟炸機飛往日本,其中飛行員、投彈手和技術人員均由曼哈頓計劃人員擔任。機組在廣島、長崎分別擲下「小男孩」和「胖子」,造成10餘萬人死亡、建築大範圍損毀。戰後,美軍執行十字路口行動,在比基尼環礁進行了數次核試驗。曼哈頓計劃中的科研機構演變為後來的美國國家實驗室體系,其科研成果也被用來發展醫療診斷和核動力海軍英語nuclear navy。1947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成立並接管美國的核武器研究生產項目,曼哈頓計劃正式停止。

哺乳動物哺乳類是對脊椎動物哺乳綱動物的統稱。與同屬羊膜動物、在石炭紀(約3億年前)分化的爬行類鳥類不同的是,哺乳類具有新皮質毛皮、三個聽小骨乳腺,雌性還會用乳腺分泌乳汁餵養幼崽,其中物種數量最多的目有囓齒目翼手目真盲缺目刺蝟鼴鼠鼩鼱等),多樣性略低於以上三目的有靈長目(包含人類在內的等)、偶蹄目鯨豚類和其他偶蹄目)和食肉目海豹等)。

支序學的角度來看,哺乳類是合弓綱中的唯一成員,而合弓綱和蜥形綱組合成了一個更大的演化支羊膜動物。哺乳動物的先祖為盤龍目中的楔齒龍類。在3億年前,石炭紀末期,合弓綱和蜥形綱從羊膜動物中分化出來後,蜥形綱則成為了現生的鳥類和爬行類。在獸孔目出現之前的二疊紀早期,楔齒龍類的基群演化成了好幾支非哺乳類合弓綱,這些生物偶爾會被誤認為類似哺乳類的爬行類。現生的哺乳類起源於新生代,大約6600萬年前,也就是非鳥恐龍滅絕之後,且自出現以來便是陸生動物中最具優勢的類群。

哺乳類的基本體型為四足步行型,大多數哺乳動物會用其四肢在陸地上移動英語terrestrial locomotion。不過,一些生活在別的棲息環境的哺乳動物,如海里空中英語Flying and gliding animals樹上英語arboreal locomotion地下英語fossorial,以及靠雙足移動的動物等,它們的四肢末端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態,來適應其不同的生活環境。哺乳動物小至30—40公釐(1.2—1.6英寸)的凹臉蝠,大到30米(98英尺)的藍鯨(是地球史上最大動物)。其壽命在2年(鼩鼱)到211年(弓頭鯨)之間不等。除單孔目其下的產蛋物種外,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分娩時都會直接誕下幼崽。哺乳動物中最大的一群動物是被稱為胎盤動物分類階元,它們的胎盤可以在孕期為胎兒供養。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具有認知能力,有的還有大容量的腦和自我意識,會使用工具英語tool use in animals。哺乳動物可用多種不同的方式發聲、交流,如發出超聲波用氣味標記領地發出警告信號鳴唱回聲定位等。哺乳動物會組織形成裂變融合社會英語fission-fusion society一雄多雌制度英語harem (zoology)等級制度——但也有的更獨來獨往,有着自己的領地。大部分哺乳動物實行「一夫多妻制英語polygyny in animals」,但也有的是「一夫一妻制英語monogamy in animals」或者「一妻多夫制英語Polyandry in nature」。

新石器革命期間,人類馴化了多種哺乳動物,導致農業活動取代狩獵採集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社會結構亦由游獵轉向定居,各部落之間開始互相合作,發展出了人類的首個文明。自那時起,馴化的家養哺乳動物一直勞作在人類社會的交通與農耕上,它們向人類社會輸出了食物(如肉類奶製品)、毛皮皮革。人們還會狩獵哺乳動物、將其用於體育競技中,或是將其作為模式生物進行研究。自舊石器時代伊始,哺乳動物即廣泛在各種藝術創作中亮相,在文學作品、電影、神話、宗教中頻頻現身。然而,人類對哺乳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以森林砍伐為主)和偷獵活動導致了多種哺乳動物數量銳減乃至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