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蒂斯兵營
36°03′33.3″N 120°20′56.4″E / 36.059250°N 120.349000°E 伊爾蒂斯兵營(德語:Iltis-Kaserne),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香港西路2號[註 1],是駐青德軍於1899年在青島市太平山南側建設的一所兵營,也是德軍在青島修建的第一所永久性兵營。[1][2]。 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青島德國建築群 | |
---|---|
伊爾蒂斯兵營舊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青島市市南區香港西路2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899年 |
編號 | 6-0000-5-095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歷史沿革
編輯德租時期
編輯1897年11月德軍佔領青島後,共700多名海軍士兵暫時駐紮在原清軍的六座營房和總兵衙門內。1898年1月26日,又一批衛戍部隊隨達姆施塔特號蒸汽船到達青島,並於同年6月13日組成海軍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3]。為改善居住環境,德國當局對這些營房進行了臨時性的修繕,包括建設排水工程、安裝路燈、建設新的臨時營房等。然而修繕舊營房花費較大,長遠來看不合算,且舊營房不符合衛生標準。新營房的建設由此提上日程。1899年夏,斑疹傷寒和回歸熱疫情在青島爆發,導致29名德軍士兵死亡[註 2],這更使建設新營房的計劃迫在眉睫[4][5]。
1899年10月,當局開始在伊爾蒂斯山(Iltis-Berg,今太平山)[註 3]南坡、鄰近靶場(Schießstand)及海水浴場(Badestrand)的位置建設新營房,第一期工程於1901年4月完工。兵營的自來水與排水設施也於隨後開始施工,排水設施與奧古斯特-維多利亞海灣(Auguste-Viktoria-Bucht,今匯泉灣)周邊的排水系統相連接,下水陶管達3212米。在兵營的東南側又建設了一座約9000平方米的練兵場(Exerzier Platz),四周環繞跑馬道。整個兵營的設計者是海軍第三營工兵上尉兼要塞工程局(Fortifikation)局長穆勒上尉(Hauptmann Müller),政府建築師拉菲爾特(Raffelt)負責工程監管,工程耗資95萬金馬克[4][5]。
兵營建成後,用於安置海軍第三營的指揮部及二連、四連兩個連隊。1906年,俾斯麥兵營(Bismarck-Kaserne)初步建成後,第三營指揮部及部分部隊移至俾斯麥兵營駐紮,膠澳海軍炮兵分隊(Matrosenartillerie Abteilung Kiautschou)進駐伊爾蒂斯兵營。1908-1909年度的《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記載道,兵營附近自1909年9月起建設了一座槍械製造廠[6]。
第一次日據時期
編輯1914年11月,日軍佔領青島,伊爾蒂斯山改名為旭山,兵營也被改名為旭兵營。根據日軍佔領後不久出版的《日獨戰役青島名所寫真帖》記載,駐紮在這裏的是日軍重炮兵第二大隊和獨立工兵隊[7]。1917年2月21日青島軍政署發佈軍政告示第11號,決定在在旭兵營設立青島中學校。3月末,在II號營房舉行入學考試,4月4日開學,暫借兵營西半部分(即II號營房及周邊幾座附屬建築)作為校舍。7月5日,日本中學校成為日本文部省在外指定學校,時有學生110人,日籍教職員工28人。1921年6月21日,日本中學新校舍建成,學校於6月末至7月遷走。[5]
青島回歸後,作為校舍使用
編輯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正式收回青島主權。日軍撤出兵營。該年9月,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在兵營籌辦膠澳商埠公立職業學校,王在密出任校長。這是青島接收後第一個官辦學校,也是本地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職業商工學校。學校開辦費1.05萬元,常年經費2.3萬元,設農工商3科,實際僅招收了商科學生4個班,其中有初級2個班,補習生1個班,計150餘人。翌年,又招收了初級生39人。商埠職業學校皆為男生,有教員和職員16人。1923年秋,在青島進行秘密活動的鄧恩銘曾經在這裏召集了8名學生開會,醞釀建立青年組織[4][8]。
山東各地士紳於1924年2月籌資開辦的私立膠澳中學於該年10月自登州路舊校舍(原德軍毛奇兵營)遷至此處。1926年,學校因經費困難改為公辦,改名膠澳商埠公立中學校。作家王統照於1927年遷居青島後曾在此任國文教師。1929年,學校又改稱青島特別市市立中學校[4]。
1938年後,恢復軍事用途
編輯1938年1月,日軍再次佔領青島。日軍佔用市立中學校舍作為兵營,學校於4月被迫遷往西鎮,幾經輾轉演變,最終成為今日的青島一中。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進駐青島,原伊爾蒂斯兵營先後成為美海軍陸戰隊第六師第六坦克營(No.6 Tank Battalion)與國軍青年軍的兵營[4][8]。
1949年6月,解放軍進駐青島後,該兵營延續了軍事用途。1950年8月24日組建的解放軍海軍炮兵學校曾設於此處,直至1952年9月遷往煙臺。1952年9月,海軍聯合學校校部及第一分校自南京遷至此處,後先後改名為第二海軍學校、第五海軍學校[註 4]。1957年9月27日,解放軍海軍在第五海軍學校與第三海軍學校[註 5]的基礎上成立海軍高級專科學校,設於伊爾蒂斯兵營舊址,1960年改名海軍高級學校,1963年改為海軍政治學校,1969年2月撤銷。此後,伊爾蒂斯兵營舊址改為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的駐地,直至今日。
建築特色
編輯初建時的伊爾蒂斯兵營由兩座「工」字形大營房及大約10棟附屬建築組成。兩座主營房設計相同,大致坐北朝南,正立面面朝東南,共兩層,屋頂為坡屋頂閣樓,屋頂最初為瓦楞鐵皮屋頂,後改鋪矩形紅瓦,同時設有地下室,花崗岩碎石砌牆基,正立面同時出現了磚石砌成和木材支撐的敞廊,牆面以花崗岩石塊和紅磚交替裝飾。主入口位於正立面中軸線處,其上方的檐口起山花,北立面東西兩端各有一尖頂塔樓自屋頂突出,坡屋頂較為平緩,大大伸出牆體。其他附屬建築多為平房,建築風格與大營房相一致。德國學者托爾斯騰·華納(Torsten Warner)認為兵營建築具有典型的南歐建築風格[4][9]。
兵營的每座營房可容納一名尉官,若干士官,以及一個連的士兵,每間營房60平方米,可容納10名士兵居住,這要比德國國內的標準大出二分之一。房間都設在設有明廊的南面,北面則被長長的走廊隔開。除了營房,還設有兩座附屬建築,內設食堂、士兵廚房、軍官廚房以及其他必要的後勤保障房屋[4][5]。
營地內的護坡、行人路和通道,全用石塊及混凝土砌造,主要通道可行汽車。兵營的下水系統和整個奧古斯特-維多利亞海灣一帶的排水設施是連接的,陸續安裝的下水陶管長達3212米。仿效督署醫院的經驗,兵營在後面的高地上建造了一個調節蓄水器。蓄水器是由混凝土製成的水箱,大部分嵌在山岩中[4]。
根據1924年7月考入私立膠澳中學的劉君雅的回憶,遷至原伊爾蒂斯兵營的膠澳中學,西鄰第一公園(今青島中山公園),靠近八大關,面臨海濱,風景優美,空氣頗好。校園極大,分為兩院,一院為教學及辦公大樓,二院為學生宿舍、禮堂、圖書館、健身社和教職員工大樓。還附設有學生實習工廠,有小型的制皂、製革、油漆、化學工藝、木工等工廠;還有物理、化學、生物、史地、音樂、美術等實驗室和儀器標本室等。同時還設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場,有一個足球場、兩個網球場、四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一個器械場[4]。
-
校舍後視圖,攝自太平山
-
校門
-
校門附近
-
教學樓
-
寢室
-
教職員宿舍
-
禮堂
-
教職員健身社
-
釀造及油漆廠
-
制皂及製革廠
兵營營房的大部分建築均保存至2000年,2001年後,許多原附屬建築陸續被拆除。其中, II號營房南側和北側的幾棟平房於2001年至2003年間拆除,I號營房北側的附屬建築於2004年拆除,II號營房北側的附屬建築也經歷過擴建。現僅剩兩座大營房和II號營房北側、西南側、西側(靠近兵營西門)的三棟附屬建築。現存所有建築原有的紅瓦曾於2005年7月後換成金黃色瓦片,這也使得該建築群在俯瞰圖和衛星地圖上極為顯眼。
督署洗衣房
編輯督署洗衣房(Gouvernements-Waschanstalt)又稱衛戍區洗衣房(Garnison-Waschanstalt),是伊爾蒂斯兵營東側的一座建築群,位於今佛濤路鵲山路路口西側,其地址與伊爾蒂斯兵營舊址如今同屬一個大院。
有關該建築群的記載較少,大部分為政府公文。其中,1901-1902年度的《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提到這座安裝蒸汽洗滌設施的洗衣房,作為租借地衛生設施的一部分,將提上日程[10]。下一年度的備忘錄則記載該工程的招標已於1903年9月開始,各項工程已開工建設[11]。1903-1904年度的《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提到該建築群已主體完工,該年冬季便可開始安裝機械設備,至1905年3月至6月有望投入使用[12]。該年度備忘錄附錄中也提供了建築群的照片。
1930年代時洗衣房建築群曾為日本東洋洗衣公司(東洋ランドリー社)所使用。該建築群現處於軍事管理區內。
圖集
編輯-
剛剛建成(或即將建成)時的兵營西側,彼時尚為瓦楞鐵皮屋頂
-
營房後視圖
-
兵營與南側的匯泉灣
-
營房,明信片
-
西側,明信片
-
營房後側,第一次日據時期明信片
-
《日獨戰役青島名所寫真帖》中的營房照片
-
日據時期的營房近景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李明.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 38. ISBN 7-80603-828-0.
- ^ 老照片:伊尔蒂斯兵营 总督署医院. 青島日報. 2016-04-08 [2017-05-08].[永久失效連結]
- ^ Aufstellung des III. Seebataillons. Geschichte der Marine-Infanterie (1675-1919).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伊尔蒂斯兵营:沉默的见证者. 青島晚報. 2008-09-21 [2017-05-08].[永久失效連結]
- ^ 5.0 5.1 5.2 5.3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8-1909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三船寫真館, 日独战役青岛名所写真帖, 1914
- ^ 8.0 8.1 竇世強,李明. 画说青岛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30. ISBN 978-7-5436-3134-2.
- ^ 托爾斯騰·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1-1902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2-1903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3-1904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