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佛教居士,法號通禪譜名常泰,又名常鏗懷瑾,又號玉溪[1][2],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3]生於浙江樂清。畢業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行政特別研究部選讀,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參加灌縣靈岩寺禪七,參與籌創維摩精舍,成為袁煥仙首座大弟子[4],後四川峨嵋山出家,先後於大坪寺、五橋通閉關,在閉關3年期間閱讀大藏經,再於成都大慈寺萬佛樓,貢噶呼圖克圖等授予三壇大戒,期間閉關多次,後走康藏參訪密宗上師[5]。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曾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並受邀在多個機關、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其生平致力於傳播中國文化。2012年9月29日於中國大陸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

南懷瑾
1945年,南懷瑾在峨嵋山隱居處閉關後下山
本名南常泰
懷瑾、玉溪
法號通禪
出生(1918-03-18)1918年3月18日
 中華民國浙江省樂清縣柳市長岐鄉南宅村
圓寂2012年9月29日(2012歲—09—29)(94歲)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
國籍 中華民國
修行法門淨土法門
身份教育家、學者
漢語名稱
繁體字
簡化字 怀
南常泰(譜名)
漢語

生平

編輯
 
袁煥仙(1887年-1966年), 南懷瑾的老師之一

1918年,農曆二月初六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翁垟鎮地團葉村。[5]

1930年,從學朱味淵先生、葉公恕先生,後於樂清縣井虹寺玉溪書院自讀。[5]

1935年,於杭州入學浙江省國術館,研讀里西湖閒地庵出家師贈的《金剛經》《指月錄》,並在秋水山莊,閱道家秘本等藏書。[5]

1935年,參賢訪道。[5]

1940年, 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5]

1941年, 成都金陵大學社會福利行政特別研究部選讀。[5]

1942年, 從袁煥仙學習禪宗國立藝術院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隨袁煥仙先生至重慶,會見主持護國息災法會的虛雲老和尚、貢噶呼圖克圖[5]。南懷瑾並先後皈依於虛雲老和尚、貢噶呼圖克圖。

1943年春,參與籌創維摩精舍,入峨嵋山大坪寺出家並閉關兩年,閱藏。[5]

1945年,後轉至多寶寺(大坪寺下院)繼續閉關,閱《永樂大典》《四部備要》等。十一月九日(農曆十月初五),在成都大慈寺萬佛樓,貢噶呼圖克圖等授予三壇大戒。[5]

1946年,走康藏參訪密宗上師。在密法傳授上,南懷瑾曾先後依止白教貢噶呼圖克圖、花教根桑活佛、內蒙古章嘉活佛、黃教的東本格西、阿旺堪布等密宗上師學習密法,並取得金剛阿闍黎的資格。[6]離藏後赴昆明,講學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

1947年返回故鄉樂清,不久,歸隱於杭州三天竺之間。後又在江西廬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年,南懷瑾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到台灣。他在台灣支持佛教印經工作,也協助中國佛教法師至台灣弘法。他在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都有開課,[7]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許多文化界與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樑徐芹庭古國治也是他的弟子。[8]

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後創立「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禪林」和「十方叢林書院」。

1971年創辦《人文世界》雜誌[9]

1976年到1979年閉關三年。

1983年,南懷瑾於1984年移居美國,成立維珍尼亞「東西學院」。[8]

在蔣經國去世後,南懷瑾再度回到台灣活動,李登輝的請益對象,包括蘇志誠劉泰英,都曾會見南懷瑾。據傳,李登輝曾經利用南懷瑾的人脈,安排密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秘密談判與交流。南懷瑾曾創立了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珍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80年代末,南懷瑾移居香港,經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活動,曾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

1988年到香港居住。同年,中國共產黨高層透過南懷瑾,表示願意與中華民國政府接觸。1990年底,李登輝派遣蘇志誠鄭淑敏,至香港與中國大陸當局進行會談,中共代表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秘書楊斯德。雙方在南懷瑾安排下見面,與談人士還有尹衍樑、日後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及老幹部許鳴真。但是李登輝否認這項報導,指出蘇志誠與鄭淑敏是以私人身份前往香港,拜會其師南懷瑾,在其處遇見中國大陸人士,此次會談非經由他授權[10]

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最後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草稿,上書三項原則:一,和平共濟,祥化宿願;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要求雙方簽字,但是台灣與大陸兩方都不願回應。蘇志誠以「李先生不會同意我出名的」,予以婉告。南懷瑾見兩邊都遲疑,於是寫了兩封信,名為「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封給李登輝,一封給江澤民、楊尚昆,分別交由蘇志誠、汪道涵各自帶回。南懷瑾說,「如果三個月內,兩邊都不回信,也不簽字,就到此作罷,不要再找我了!」事後,兩岸都沒有給南懷瑾任何下文,南懷瑾因此在兩岸秘密溝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場。[11]

1990年,泰順縣文成縣水災,南懷瑾立刻創建了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機構賑災。[來源請求]1990年2月14日除夕百歲老母撒手西歸[12]

1993年應妙湛長老之邀到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南禪七日-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

1995年8月8日,在學生侯承業(時任華盛頓大學工學院教授)的支持下,於美國華盛頓大學創辦「南懷瑾學院」,該學院從事獎學金設立、講座舉辦、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及研討會等。並開設與南懷瑾有關之學術課程,翻譯南懷瑾著作等工作。[13]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大陸上海。2006年後長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創立太湖大學堂,後建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多間中國大陸大學,如北京大學等。

2012年9月29日,太湖大學堂秘書處發表公告稱,南懷瑾正住於禪定。隨後,多家媒體報道稱南懷瑾已於9月29日下午在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4歲[14]。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唁電中說:「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

評價

編輯
  • 論語別裁》根據南懷瑾講課內容整理而成,自1976年出版以來在兩岸銷量甚多,曾再版數十次,有廣大的讀者。支持者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然而學術界則有諸多質疑。[15][16]
  • 學者余世存表示:「一方面,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存在着很多問題。」[15]
  • 學者張中行曾撰文批評《論語別裁》,他認為該書對《論語》原文的有些解釋「不管語文規律,自己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這就箋注的路數說,或只是就膽量說,確是前無古人。」[15][17]
  •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表示:「稱其為「『國學大師』言過其實,他也就是在讀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後寫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南懷瑾值得佩服的一點是,他有勇氣講出他自己思考過的東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過。」[16]
  • 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指出《論語別裁》一書中有許多明顯的文言文理解錯誤,例如:將「暴虎馮河」解釋成「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18]
  • 學者董子竹認為《論語別裁》錯誤不少,因而出版《論語正裁》對《論語別裁》逐句批評。[19]
  •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曉東反對南懷瑾推廣的兒童讀經運動,並且認為南懷瑾的言論常良莠交雜,影響有正有負。[20]
  • 系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先生撰文對南懷瑾之評價為「這個人,生活極其簡單,根本沒有想過獲取任何身外之物。南老師不戀財甚至到了極端地步,我曾見到他反對友人資助他兒子。」[21]
  •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Ms. Pia Giammasi紀雅雲女士於文章《衣裾渺渺 哲思長存》評價南懷瑾「有非常獨特的音聲。他的音聲表現不同的情緒——有時候如湖水的平靜安穩,有時候像潺潺的泉水,有時候仿如濤濤的汪洋。但不管在甚麼情況下,他的音聲深沉而洪亮。」[22]
  •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對南懷瑾之評價為「他的學問不受學術規範的束縛,也不受學術流派的限制,但總是能夠抓到問題的要害。他講課論事,總是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其言談方式,更是不拘一格,或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或做一個形象比喻,或引用一個故事娓娓道來,總是讓人感到不知不覺中水到渠成、道理自明。」[23]
  • 浙商總會創會秘書長鄭宇民評價南懷瑾為「南老的偉大貢獻,在於他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進行了一次偉大的變革,特殊的轉型時期——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現代的表達,他能夠把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作全球化的國際表達,這是任何人至今為止,迄今為止,還沒有能夠做到的。」[24]
  •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教授於其文章對南懷瑾有此評價「《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如何修證佛法》等書是南師平生研習佛法的結晶。素常我們在研學、修習認識佛教、佛學、佛法中感到神秘難解的學理問題與實踐問題,都可在這些書裏獲得開解。」[25]
  • 東南大學教授喻學才於其文章中評價南懷瑾為「迄今為止,先生有著述數十部。旁涉三教。領域之廣,見解之精,為前古所無。期間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曾為家鄉捐資修建金溫鐵路一條。亦自古以來我國學林之奇事。」[26]
  •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翟玉忠撰文評價南懷瑾為「縱橫於三教九流,出入於古今學問,不着一物,不染一塵——千年以來,多少豪傑,有幾人能夠如此!」[27]
  • 國民黨元老、故宮博物院李石曾撰文評價南懷瑾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28]
  • 星雲法師於其著作中評價:「南懷瑾居士學習儒、釋、道,可以說三教九流的知識都有研究,應該把他歸於雜家之類。...多位立法委員、國大代表跟他學習各種見聞。只是,他接觸龐雜,沒有哪一家願意認同他,自成為一家之宗。... 對於這麼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能可以對佛教多所提倡,自己也認為自己是佛教信徒,弘揚佛法,也覺得他與佛教的緣分最深了。」[29]

述著目錄

編輯
  1. 《禪海蠡測》1955
  2. 《楞嚴大義今譯》1960
  3. 《楞伽大義今譯》1965
  4. 《禪與道概論》1968
  5. 《維摩精舍叢書》 袁煥仙 南懷瑾合著 1970
  6. 《禪話》1973
  7.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1973
  8. 論語別裁》1976
  9. 《習禪錄影》1976
  10. 《新舊的一代》 1977
  11. 《參禪日記》(初集,原名:外婆禪) 金滿慈著 南懷瑾批1980
  12. 《參禪日記》(續集) 金滿慈著 南懷瑾批 1983
  13. 《定慧初修》 袁煥仙 南懷瑾合著 1983
  14. 《孟子旁通》(一) 1984
  15. 《淨名庵詩詞拾零·佛門楹聯廿一副·金粟軒詩話八講》 1984
  16.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1985
  17. 《歷史的經驗》(一)1985
  18.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1985
  19. 《中國文化泛言》(原名:序集)1986
  20. 《歷史的經驗》(二)1986
  21. 《禪觀正脈》(上)1986
  22.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1986
  23. 《老子他說》(上)1987
  24.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1987
  25.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1987
  26. 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1987
  27. 《金粟軒紀年詩初集》1987
  28. 《如何修證佛法》1989
  29. 《易經繫傳別講》上傳、下傳1991
  30. 《圓覺經略說》1992
  31. 《金剛經說什麼》1992
  32. 《藥師經的濟世觀》1995
  33. 《原本大學微言》1998
  34. 《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上)2003
  35. 《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下)2004
  36.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2005
  37. 《莊子喃嘩》(上下)2006
  38.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2006
  39. 《南懷瑾講演錄》2007
  40. 《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2007
  41. 《人生的起點與終點》2007
  42.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2007
  43.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2008
  44. 《漫談中國文化》2008
  45.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2008
  46. 《老子他說續集》2009
  47. 《我說參同契》(上中下)2009
  48. 《列子臆說》(上中下)2010
  49. 《孟子與公孫丑》2011
  50.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下)2012
  51.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2012
  52. 《話說中庸》20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南懷瑾. 话说中庸. 東方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6081610. 
  2. ^ 賈丹華. 南怀瑾先生年谱及其他.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190-3031-5. 
  3. ^ 《人物》 20141218 先生·南怀瑾. tv.cctv.com. [2022-08-19]. 
  4. ^ 我所認識的南懷瑾居士. UDN. 2012-12-21 [202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5).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怀瑾先生年谱(简谱). 2018年3月版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6. ^ 南公懷瑾先生在準提法門的繼承與傳播上的貢獻. 台灣達摩書院. 2012-08-07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7. ^ 新華網.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苏州逝世 享年95岁. 騰訊網. [2012年9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6日) (中文). 
  8. ^ 8.0 8.1 94歲南懷瑾江蘇傳病危 影響尹衍樑與薇閣李傳洪.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9月20日 [2015年3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7日) (中文). 
  9. ^ 「人文世界」. 中央研究院 (人文世界雜誌社) (中文). 
  10. ^ 南怀瑾传病危 李登辉“密使不是我派去的”. 聯合早報. 2012-09-20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1) (中文). 
  11. ^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200
  12. ^ 一身有負君情義 南懷瑾和他的結髮妻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5-07-22大公網
  13. ^ 侯承業. 南懷瑾的理念.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7309017714. 
  14. ^ 太湖大学堂:南怀瑾「正住于禅定」. 文匯報.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6). 
  15. ^ 15.0 15.1 15.2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 鳳凰網. 2012年10月2日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中文). 
  16. ^ 16.0 16.1 南懷瑾︰「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 大公報. 2012-09-30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9) (中文). 
  17. ^ 張中行.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騰訊評論. 南方網. 2007-05-12 [202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18. ^ 徐晋如:南怀瑾的错谬“罄竹难书”_文化_腾讯网. cul.qq.com.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4). 
  19. ^ 董子竹. 《論語正裁:與南懷瑾商榷》. 長江文藝. 2012. ISBN 9787535422064. 
  20. ^ 劉曉東. “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5, (3): 63. 
  21. ^ 张跃:南师以外…… - 纪念文章 -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www.nhjcf.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2. ^ 紀雅雲:衣裾渺渺 哲思長存 - 纪念文章 -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www.nhjcf.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23. ^ 李光富: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www.nanss.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4. ^ 郑宇民: 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www.nanss.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5. ^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www.nanss.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30). 
  26. ^ 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www.nanss.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7. ^ 翟玉忠:南怀瑾先生为何是一代圣贤——写在南师辞世8周年之际-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www.nanss.org.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8. ^ 南懷瑾手稿、墨跡在上海集中展示_動態新聞_台灣網. big5.taiwan.cn.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29. ^ 釋星雲. 參學瑣憶1/護法居士/333 南懷瑾. 星雲大師全集.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