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毅
孫士毅(1720年—1796年),字智冶,號補山,浙江仁和縣臨平鎮(今杭州市臨平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孫士毅 | |
---|---|
大清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權四川總督 | |
爵位 | 一等謀勇公 |
籍貫 | 浙江仁和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智冶,號補山 |
諡號 | 文靖 |
出生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 |
逝世 | 嘉慶元年(1796年) 湖北省施南府來鳳縣 |
親屬 | (父)孫世榮、(兄)孫士達、孫士倫 (子)孫輿、孫衡、(侄)孫大椿 (孫)孫均、孫域、孫增、孫堉 (曾孫)孫元 |
出身 | |
| |
著作 | |
|
生平
編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進士,次年授內閣中書,特授翰林院侍讀。三十三年(1768年),任戊子科四川正主考。次年春,隨大學士傅恆督師征伐緬甸,專典章奏。敍軍功授戶部廣西司郎中。旋任庚寅鄉試湖南正主考,升大理寺卿,出為廣西布政使,調雲南。未幾升為巡撫,因總督李侍堯貪瀆革職,以失察遣戍伊犁,簿錄其家,不名一錢。乾隆帝嘉其廉,改授翰林院編修,纂編《四庫全書》。編成後,升太常寺少卿。復出為山東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奉旨接替舒常代理擔任兩廣總督兼管粵海關務。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天地會林爽文起事,赴潮州戒備鎮壓。次年,晉太子太保。
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西山軍的阮惠推翻後黎朝,奪取皇位。國王黎維祁叩關求救。孫士毅率師佈防鎮南關,向乾隆帝奏報其事。乾隆帝表彰孫士毅識輕重、知大體,令其與雲南總督烏大經兵分兩路攻打安南,送黎維祁歸國復位。孫士毅所率之兩廣兵勢如劈竹,攻破昇龍(今越南河內市),比烏大經的雲南兵更為迅速。乾隆帝大喜,封為一等謀勇公,賜紅寶石頂[1],但為孫士毅推辭。乾隆帝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之後,命孫士毅其班師,但孫士毅卻貪圖軍功逗留安南。次年正月,阮惠趁春節之機突襲昇龍,黎維祁逃入鎮南關,清軍大敗,倉猝退入關內。乾隆帝以孫士毅不遵詔班師,罷封爵,並撤紅寶石頂、雙眼花翎,解除總督職,命駐鎮南關治事。不久召還京師[2],授兵部尚書,充軍機大臣。是年冬,命署四川總督,旋代兩江總督。時徐州黃河決口,築毛城鋪壩堰,救援災民,俱稱旨意。五十六年(1791年),召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同年,清廷與廓爾喀發生戰爭,命助四川總督籌餉,饋運無缺,以功復賜雙眼花翎,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暫代四川總督。六十年春,湖南苗人起事,攻入四川秀山境內,四川總督孫士毅同成都將軍觀成率兵鎮壓。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白蓮教教徒起事,侵入四川酉陽境內,孫士毅率兵鎮壓,屢次獲勝,封三等男爵。六月,卒於紅岩堡軍中,四川將軍觀成代統孫士毅軍。喪事由乾隆特命福康安家僕、孫士毅好友,時任四川布政使的林儁辦理,追贈公爵爵位,諡文靖。其孫孫均襲其伯爵之位。
著作
編輯孫士毅工詩,有《百一山房集》詩賦十二卷存世。
身後
編輯孫士毅與和珅關係友善,病篤之時請求加入旗籍。乾隆帝特許之,將孫均抬入漢軍正白旗。原計劃授予散秩大臣之職,但由於孫均年幼便取消了這個決定。嘉慶十一年(1806年),孫均奏稱因疾病殘廢,請求嘉慶帝將世襲伯爵之位傳給堂弟孫玉墀。嘉慶帝下諭:「孫士毅攻克黎城(即昇龍城),皇考(乾隆帝)令其班師歸國;但他意在貪功,延遲歸期,導致兵敗逃入鎮南關內,其所奏之中多有虛假掩飾之辭。朕考慮到皇考的遺願,未予以追究求責。現在孫均既然得病殘廢,孫士毅原先所授予的伯爵之位應當裁撤,並令孫均出旗歸原籍。」[3]
家族
編輯- 六世祖:孫東喬 (自餘姚遷蘭里)
- 高祖父母:孫德卿,胡氏
- 曾祖父母:孫鼎渠、姜氏
- 祖父母:孫景明(自蘭里遷臨平)、黃氏
- 父母:孫世榮、吳氏
- 兄:孫士達、孫士倫
- 妻:張氏,石門張玉倫女
- 子:孫輿(官大理寺評事,先孫士毅卒,娶蘇去疾女蘇氏)、孫衡(官協辦內閣侍讀、戶部主事);孫士毅侄子有孫大椿、孫儀,字桐岡,官雲南石屏知州。
- 孫:長孫孫均,字貽孫、號古雲,孫輿之子,娶給事中查瑩之女。嘉慶元年,孫士毅卒於四川軍中,乾隆命孫士毅好友四川布政使林儁操辦喪事,由長孫孫均襲三等伯爵,抬入正白旗漢軍。嘉慶帝后來革其爵,由正白旗漢軍返回原民籍,孫均遷居蘇州購畢沅舊居環秀山莊,與客居蘇州的陳文述、伊秉綬、福康安家僕林儁的女婿張問陶等多有往來,有《孫古雲傳》和陳文述撰墓誌。孫士毅其他孫有孫域、孫增、孫堉等。
- 孫女:嫁入張姓家。
- 曾孫、曾孫女:孫長熙(孫均的二子早亡,以從子長熙為嗣子)娶河道總督徐端之女、孫元培、彭兆蓀撰注《小謨觴館詩集注》。孫均女一人嫁吳姓家。
- 玄孫:孫寶箴、孫寶琳(皆孫長熙子)。
- 友:蘇去疾、和珅弟和琳、福康安、福康安家僕林儁等。
註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文獻
編輯- 《清史稿·卷330》
外部連結
編輯官銜 | ||
---|---|---|
前任: 裴宗錫 |
雲南巡撫 乾隆四十四年七月辛卯-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丁酉 (1779年8月20日-1780年4月22日) |
繼任: 顏希深(署) |
前任: 劉峨 |
廣西巡撫(代) 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丁未-乾隆四十九年正月甲寅 (1783年6月16日-1784年2月18日) |
繼任: 吳垣 |
前任: 尚安 |
廣東巡撫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甲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丁巳 (1784年2月18日-1786年6月10日) |
繼任: 圖薩布 |
前任: 舒常 |
兩廣總督(署) 乾隆五十年三月戊辰-乾隆五十年七月己酉 (1785年4月27日-1785年8月6日) |
繼任: 富勒渾 |
前任: 富勒渾 |
兩廣總督(兼署) 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己亥-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壬午 (1786年5月23日-1789年2月19日) |
繼任: 福康安 |
前任: 彭元瑞 |
兵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乾隆五十五年四月癸酉 (1789年4月3日-1790年6月5日) |
繼任: 李世傑 |
前任: 無定員 |
軍機大臣 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庚午-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癸巳 (1789年8月6日-1789年12月27日) |
繼任: 無定員 |
前任: 李世傑 |
四川總督(署)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癸巳-乾隆五十五六月辛亥 (1789年12月27日-1790年7月13日) |
繼任: 福康安 |
前任: 福崧 |
兩江總督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壬子-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丁卯 (1790年7月14日-1791年5月25日) |
繼任: 長麟 |
前任: 彭元瑞 |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丁卯-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5月25日-1792年9月22日) |
繼任: 劉墉 |
前任: 彭元瑞 |
漢缺協辦大學士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辛未-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5月29日-1792年9月22日) |
繼任: 無 下一相同頭銜:朱珪 |
前任: 鄂輝 |
四川總督(署)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甲子-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辛巳 (1791年9月19日-1791年12月5日) |
繼任: 惠齡 |
前任: 嵇璜 |
文淵閣大學士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戊子-嘉慶元年七月辛亥 (1792年10月7日-1796年8月10日)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戊子-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丙午 (1792年10月7日-1794年8月16日) 與嵇璜同時在任 |
繼任: 無 下一相同頭銜:慶桂 |
前任: 和琳 |
四川總督(署) 乾隆六十年三月乙卯-嘉慶元年六月癸卯 (1795年4月22日-1796年8月2日) |
繼任: 福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