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從雲
生平
編輯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施從雲赴直隸參軍,不久入保定將弁學堂。畢業後,被分配到新軍第五鎮十八標任排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施從雲被調入第一混成協七十九標,隨徐世昌赴東三省任職,駐新民府,由此結識了第一混成協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施從雲同馮玉祥、隊官王金銘來往密切。[1]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組建陸軍第二十鎮,施從雲被編入陸軍第二十鎮四十協七十九標,初任隊官,後升任二營管帶。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決定在直隸永平府舉行永平秋操,陸軍第二十鎮遂開赴灤州。不久,武昌起義爆發,在灤州準備參加秋操的新軍各部相繼撤走,僅陸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未撤兵,並且截取了清政府自中國東北運往武昌前線的軍火。施從雲遂代表革命派官兵會見張紹曾,促請其起義。但張紹曾按兵不動。同年十一月,張紹曾被袁世凱調任長江巡閱使,失去兵權,潘榘楹升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潘榘楹上任後,將下屬各標調到山海關內外駐防,僅將第七十九標留在灤州。[1]
七十九標共三個營,其中大多數官兵均同情革命派,施從雲、王金銘乃決定發動灤州起義。1911年11月初,王金銘赴海陽鎮聯繫馮玉祥,中國同盟會也秘密派遣白毓昆到灤州,幫助施從雲、王金銘起義。經革命派爭取,灤州知州朱佑保、警務所長張注東對革命採取贊同態度。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難以控制局面,乃報告清政府。袁世凱命通永鎮總兵王懷慶進行招撫。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王懷慶到達灤州,但未能招撫成功,反而遭到施從雲等的武力脅迫,被推舉為北方軍政府大都督。王懷慶雖然答應出任大都督,但卻秘密勾結七十九標第三營管帶張建功,並於1月2日晨逃走。1月3日,施從雲、王金銘在灤州成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王金銘任大都督,施從雲任總司令,馮玉祥任總參謀長,白毓昆任參謀長,並向全中國發出通電。 1月4日,灤州起義軍舉行了誓師大會,並發佈檄文稱:「即日振旅京津,廓清餘孽,快搗黃龍而痛飲。」[1]
不久,張建功率第三營據灤州城叛變,並進攻灤州城外的施從雲、王金銘的第一、二營。雙方展開激戰。清政府派陸軍第三鎮協統陳文運率一個標到開平增援王懷慶的淮軍。1月4日,援軍到達雷莊。1月5日凌晨,施從雲、王金銘率部到達雷莊附近,和清軍展開激戰。王懷慶假稱願意議和,施從雲遂到清軍營地談判,旋即被捕並被處決。[1]
民國13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在北京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為施從雲立了銅像,還在北京的小溫泉修建了施從雲的衣冠冢。 並於灤州為起義烈士樹碑建塔。[1]
民國14年(1925年),國民政府追贈從云為上將銜,在中央公園為他鑄造銅像,永志紀念。
施從雲墓,位於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鎮騎龍村,1984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墓地原形有所改變。原碑立於冢前,重建墓碑立於墓後。重建碑正面鐫刻「施從雲烈士墓」,下款刻「桐城縣人民政府立」;背後鐫刻其簡歷。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施從雲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