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13(英語:XIII,中國大陸官方譯為「代號XIII」)是由育碧巴黎開發、除OS X版被Feral Interactive發行外[2]育碧在大多數平台發佈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遊戲大體上改編自1984年比利時同名五卷裝漫畫小說英語XIII (comics),完全的漫畫書風格的卡通彩現世界展示了困惑失憶的主角「殺手13」傑森·弗萊(Jason Fly)尋找他身份的經歷。被一名救生員發現在海灘上擱淺的弗萊被指控謀殺美國總統。這一指控後來作為誤殺被泄露,而弗萊發現他自己正面臨着一個旨在推翻政府的20人團伙(XX)。

殺手13
XIII
官方譯名
  • 中國大陸:代號XIII
類型第一人稱射擊匿蹤
平台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2XboxGameCubeOS X
開發商育碧巴黎
Southend Interactive英語Southend Interactive (Xbox)[1]
Zonic英語Zonic (OS X)
發行商
總監伊利沙伯·佩倫(Elisabeth Pellen
製作人朱利安·巴雷斯(Julien Barès
設計師讓·扎帕維那(Jean Zappavigna
編劇伊利沙伯·佩倫(Elisabeth Pellen
程式多米尼克·杜維維耶(Dominique Duvivier
美術納塔莉·普羅沃斯特(Nathalie Provost
音樂阿爾吉斯·阿蓋依里迪斯(Alkis Argyriadis
引擎虛幻引擎2
模式單人多人
發行日
  • 北美:2003年11月18日
  • 北美:2003年11月25日 (GC)
  • 歐洲:2003年11月28日
  • 北美:2004年(OS X)
  • 中國大陸:2004年4月8日(Microsoft Windows)[3][4][5]
  • 日本:2004年8月5日

遊戲在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2XboxGameCubeOS X上發行。遊戲的重造版、文字冒險遊戲《殺手13:失落的身份》(XIII: Lost Identity')於2011年10月17日在PC、Mac、iPhone和iPad發行。遊戲的重製版《殺手13英語XIII (2020 video game)》於2020年11月發售。

玩法

編輯
 
爆頭時出現擬聲詞字幕。

遊戲是一款在某些任務帶有匿蹤動作第一人稱射擊遊戲[6]。遊戲以在失憶中甦醒的主角殺手13為中心。他在全部13個章節和54個任務中使用各種武器和小工具來解開他的身份之謎。遊戲中的角色和武器是卡通彩現的,給人一種刻意製造的包括為聲效設計的包含在氣泡內的擬聲詞在內的漫畫書風格外觀。遊戲採用當時最新的引擎虛幻引擎2代[7],因為它「對關卡設計而言非常強大」,提供「利用一個引擎覆蓋全部平台」的開發模式[8]。畫面被拿來與《未來街頭塗鴉小子英語Jet Set Radio Future》和《網際極速賽車英語Auto Modellista》比較[9]。開發商認為外觀反映出漫畫書,以卡通手法創新了對暴力的描寫,乃至濺出血液的展示[10]

遊戲包括16款武器,從小刀巴祖卡火箭筒,從烏茲衝鋒槍M60通用機槍。瓶子、椅子和掃帚等物件可以用作武器[8]克維拉防彈衣、頭盔和急救箱分散在所有地圖中。人物可被挾持為人質或用作肉盾,阻擋敵人向主角開火。開鎖器用來解鎖門,爪錨用來爬牆。通過「第六感」,殺手13可以在腳步聲訊號的幫助下於牆壁後面偷聽敵人的對話。隱形操作包括絞殺敵人或隱藏屍體[10]。頂部會在爆頭時出現字幕,或為玩家彈出線索或提示[8]

多人模式

編輯

多人模式最多16個玩家。遊戲設有三個標準模式,每個系統都有獨有的模式。團隊死亡競賽、死亡競賽、奪旗賽、破壞賽是Xbox和PC平台獨佔的,獵殺模式是PC、PS2和GameCube獨佔的,升級戰是PC和PS2獨佔的。根據平台的不同,線上和離線模式(對陣機械人)的玩家數目為4到16人。GameCube版沒有任何線上模式,而PC版不包括多熒幕模式,但包括地圖編輯器。死亡競賽有13張地圖,外加一張團隊死亡競賽地圖,奪旗賽和破壞賽則分別有5張和3張地圖。玩家可以在10種不同的角色外觀中作選擇,但用於PC玩家的非官方皮膚包則額外提供99款外觀,最新的版本是2.0。也可以下載四種額外的動物皮膚(鯊魚、鴨、蝙蝠、狗和海鷗)。由於他們的身軀沒有現實中的比例,新手或經驗不充足的玩家在辨認皮膚的實際軀體時可能會面臨困難。由於軟件不包括任何反作弊保護,單人模式和多人模式都可以作弊[11][12][13]

在死亡競賽中,所有玩家相互廝殺,最強的玩家獲勝。團隊死亡競賽是類似的,但玩家需要組成兩支隊伍。而在奪旗賽中,玩家必須從敵人的基地奪取旗幟並把它帶到己方基地。而破壞賽則需要一支隊伍在三個不同的地方設定炸彈,而另一方必須保護這些地區。如果時間超出限制,護衛方獲勝(除非時間設為無窮)。炸彈總是可以一開頭在團隊基地里尋獲,攜帶炸彈的玩家必須等待12秒才能投放炸彈,在隨後的引爆中尋找庇護。在追獵賽中,玩家必須朝幽靈開槍,而它中彈後會逐漸變小。玩家只能用一個武器,獵槍,也可以用它射擊人類對手。升級戰是死亡競賽的一種,裏面有包含特殊、臨時技能的盒子,包括隱身和加速,可以在整個地圖中找到[11][12][13]

劇情

編輯

故事在描繪美國總統威廉·謝里登(William Sheridan)遇刺案的介紹性組鏡頭中開啟。主角傑森·弗萊(大衛·杜考夫尼配音)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布萊頓海灘醒來。身負重傷的他被一名救生員救起並帶進海灘小屋。他失去了他的全部記憶,他所擁有的全部東西只有一條保險柜鑰匙。他的右側肩膀紋有羅馬數字XIII。之後他被刺客「貓鼬」(The Mongoose)帶領的一夥襲擊者攻擊,弗萊在整個遊戲裏與他們有過數場戰鬥。然而,他後來被聯邦調查局視作謀殺案的主犯而逮捕。一張照片證實他就是兇手。13在女軍人瓊斯(Jones)的幫助下順利逃離總部。弗萊的其他盟友的其中一位是退伍軍人、瓊斯的上司本·卡林頓(Ben Carrington),他知道總統死亡的有價值資訊,願意幫助13。然而,他被逮捕並帶到阿巴拉契亞山的一個軍事站,好讓他對陰謀保持沉默。如果要了解他的過去,13必須滲入基地解救卡林頓。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玩家得知主角被真兇冒用了身份。謀殺是一場旨在推翻美國政府的陰謀的一部分。為了掩藏他們的身份,20個共犯擁有代號,並將共同地將他們稱為「XX」。13就是他們其中一員,但後來被XX背叛和謀殺。帶着阻止政變的目標,其中一名成員披上13的外衣以迷惑對手,迫使它製造錯誤。主角在早期13的幌子下,成功揭露大部分的同謀並殺死他們,阻礙陰謀發生。遊戲帶着一個懸念英語Cliffhanger結束,弗萊在船上碰到遇害總統的弟弟、陰謀的明顯領導者(儘管在遊戲中未經證實)沃爾特·謝里登(Walter Sheridan),隨後出現續集的承諾 。

開發和宣傳

編輯
 
大衛·杜考夫尼為主角配音

育碧於2002年3月13日將製作一款名為《殺手13》的遊戲。遊戲改編自比利時人讓·范·漢默英語Jean Van Hamme同名漫畫書作品英語XIII (comics),育碧娛樂主席洛朗·德托克(Laurent Detoc)表示,遊戲將打造「一個讓玩家瞬間愛不釋手的非常獨特和迷人的世界[9]。」遊戲在蒙特利爾的一場活動中亮相[14],隨後又於2002年5月與《毀滅戰士3》、《英雄本色2》和《魔獸爭霸III:混沌之治》等作品一同亮相E3大展[15]。2002年11月22日,育碧宣佈遊戲延期上市,但公司尚未給出原因。GameSpot的賈斯汀·卡爾弗特(Justin Calvert)猜測拖延下來的時間會用來徹底檢查遊戲和執行其他平台上出現的附加功能[16]

2003年5月7日,育碧宣佈歌手、演員兼模特伊芙將為女主角瓊斯配音。育碧營銷副總裁托尼·基(Tony Kee)表示,她是該角色的完美之選,承認她有着「個性、性感和態度——詮釋了瓊斯性感的完美屬性的結合體」[17]。兩個月後,另外兩個主要的配音角色也被公佈,大衛·杜考夫尼將扮演傑森·弗萊,而卡靈頓將由亞當·韋斯特扮演[18]。8月19日,官方網站上線,發佈了介紹遊戲玩法的電影和資訊[19]。育碧在9月4日啟動預購,承諾提供設有多人模式和配樂的免費試玩版。基承諾試玩版「將給玩家剛剛好的13號來吊吊他們的食慾」,「將會是育碧的破紀錄預購活動[20]。」

遊戲於9月到10月在秋季高校巡展(Fall College Tour)中推廣。巡展從康奈爾大學起步,在南加州大學收官,提供遊戲演示,也可以透過50塊熒幕的GamePort系統進行遊玩[21]。另一個只有多人模式的試玩版於10月2日發佈,但bug的發現導致它被刪除。不同的修復版試玩於次日發佈[22]Xbox玩家在12月15日有機會贏取50份遊戲。該活動名為「聖誕倒數13天」(13 Days to Xmas):那些在聖誕節期間花在遊戲上的時間少於13小時的玩家符合比賽資格。獲獎者將於1月9日隨機抽取[23]

原聲帶

編輯
The Thirteen Soundtrack
多位音樂家原聲帶
發行日期2003
類型遊戲音樂
時長0:41:20
唱片公司Future Primitive Sound

遊戲原聲帶《The Thirteen Soundtrack》由多位來自三藩市音樂唱片公司Future Primitive Sound的藝術家作曲。共有13首曲目被製作,它們全部沒有名字。在小冊子中,每個DJ都有專責的角色,例如DJ浮士德(Faust)和Shortee負責13號,DJ Zeph負責卡靈頓,J-Boogie's Dubtronic Science負責貓鼬。專輯以引子開頭,隨後包含受歡迎的典型70年代音樂,如靈魂樂放克爵士,還有嘻哈樂,創始人和團隊的「創意總監」馬克·赫利希(Mark Herlihy)表示,原聲帶計劃是由他五六年前在一場演出中碰到的朋友皮特·雅各布(Pete Jacobs)發起的。研究人物和故事情節後,團隊決定採用反應間諜活動主題的黑色和未來主義風格。速度範圍為每秒105拍到120拍[24][25]

赫利希後來表示,他們「想在這張專輯中捕捉遊戲的精髓,展現其懷舊風格,同時賦予節拍現代意味」,他們的目的是「透過音樂講故事,創造一個無縫的引發共鳴的混音,這將補充遊戲的能量,得到玩家的大肆宣傳[26]。」IGN的評論員給予專輯8星評價(滿分10星),表示「這是一張製作得專業的專輯,背景氛圍透出一股滲人的寒意,但它非常適合兼作在小型派對的舞池中旋轉晃動身姿的音樂」,但也表示玩家在玩遊戲時迅速地把音樂拋到九霄雲外是可以理解的。他總結道專輯「跳出爵士化電子音樂的恐懼興奮感」[24]

評價

編輯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GameRankings(PS2) 76.62%[27]
(Xbox) 76.31%[28]
(GC) 75.65%[29]
(PC) 73.83%[30]
Metacritic(Xbox) 74/100[31]
(PS2) 73/100[32]
(GC) 73/100[33]
(PC) 72/100[34]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電子遊戲月刊6.5/10[35]
Eurogamer8/10[36]
Game RevolutionC+[39]
GameSpy     [37]
GameZone7.8/10[38]
IGN8/10[40]

遊戲獲得評論家總體上褒貶不一的評價。評論聚合網站GameRankingsMetacritic給予PlayStation 2版76.62%和73分(滿分100分,下同)[27][32]Xbox版76.31和74分[28][31]、GameCube版75.65%和73分[29][33]和PC版73.83%和72分的評價[30][34]

評論家通常稱讚遊戲的畫面風格和表現,同時批評遊戲玩法。GamePro稱它是一次「回復青春、令人驚嘆的體驗」[41]IGN表示「《殺手13》有着一個偉大劇情驅動的光輝,但在它的核心層面,遊戲的分量被一些偶爾撲朔迷離的缺陷拉低,除了低迷的武器和弱智的戰鬥[40]。」GameZone也批評了戰鬥,表示「如果不是畫面承載着遊戲執行的重擔,《殺手13》將會是一款無聊的遊戲。槍戰是遊戲系統中最棒的部分,也恰好是最不平衡的一部分[38]」。《Edge》表示遊戲有着「真正的藝術價值:它永遠不會過時,每一個章節都用每分鐘的關心照顧引入注目。如果遊戲系統契合傑出的藝術方向,它將會一個不可思議的成就[42]。」GameSpy批評畫面和多人模式,並得到結論「認真地作出評判,《殺手13》是一款很好的遊戲......只是別期待它成為年度FPS,因為不幸的是,它配不上[37]。」

GamesTM》表示「這就是口碑大雜燴情況之一——天賦的閃光和真正歡樂的成功時刻、不平衡的武器傷害帶來偶爾的進退不得、笨拙的AI和需要記憶體作出驚人壯舉的奇數位不公平的關卡設計[43]。」Eurogamer稱遊戲「是一個有缺陷的天才之作。一款充滿多樣性和大多數用粉碎規律性經受我們的辦公室考驗的大多數流水線作品所缺乏的新鮮感[36]Game Revolution稱讚遊戲的劇情、圖形風格、配音和配樂,而批評遊戲玩法「過於簡單,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得到FPS而讓人感到無聊」[39]。《電子遊戲月刊》的三位評論員給予遊戲6.5/6.5/6.5的評分。第一位評論員喬·菲爾德(Joe Fielder)表示「你很難再找到一款比《殺手13》在視覺上更加驚人的遊戲」,卻抱怨「無數挫敗感的堆積使得《殺手13》的繁瑣勝過快感。」第三篇評論的作者格雷格·福特(Greg Ford)表示其「風格、剪輯和劇情都很棒,但實際上遊戲系統相當平反」;他總結道,「但如果你需要一個堅實的射擊更新檔,《殺手13》會做得很好。它沒有致命的缺陷和讓你身臨其境的由陰謀串起的劇情」[35]

儘管評價積極,遊戲的銷量表現低過預期[44]。2010年,UGO英語UGO Networks將遊戲列入「需要續集的遊戲」榜單的第七位[45]

續集

編輯

遊戲的重製版《殺手13:迷失的身份》(XIII: Lost Identity)由Anuman英語Anuman Interactive於2011年11月15日在WindowsMaciPhoneiPad平台發佈。遊戲不含多人對戰,是一款單機冒險遊戲[46][4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ame. Southend Interactive. [201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2. ^ 2.0 2.1 Support for the Mac version of... XIII. Feral Interactive.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4). 
  3. ^ 育碧软件新作《代号13》产品包装附赠礼品揭密. eNet. 2004-04-12 [201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中文(中國大陸)). 
  4. ^ 育碧新作《代号13》礼品揭密. 天極網. 2004-04-13 [201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中文(中國大陸)). 
  5. ^ 育碧新作《代号13》包装附赠礼品揭密. 新浪. 2004-04-13 [201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中文(中國大陸)). 
  6. ^ Giancarlo Varanini. E3 2002: XIII preshow report.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2-05-22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7. ^ Ubisoft – XIII. Ubisoft. [2012-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4). 
  8. ^ 8.0 8.1 8.2 XIII – Exclusive shots and interview.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Futur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06-12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9. ^ 9.0 9.1 Giancarlo Varanini. Ubi Soft working on a cel-shaded FP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12-03-13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10. ^ 10.0 10.1 E3 2002XIII hands-on.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2-05-24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11. ^ 11.0 11.1 Bishop, Stuart. News: XIII's multiplayer madness revealed!.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03-09-10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12. ^ 12.0 12.1 XIII Multiplayer Games. IGN.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13. ^ 13.0 13.1 XIII Multiplayer – Xbox. Features.teamxbox.com. 2003-12-27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14. ^ Axel Strohm. First look: XIII.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2-04-11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15. ^ Trey Walker. E3 2002: Show wrap-up.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2-05-28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2). 
  16. ^ Justin Calvert. XIII release delayed.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2-11-22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17. ^ Justin Calvert. Eve to provide voice work for XIII.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5-07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18. ^ Justin Calvert. Duchovny and West to star in XIII.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7-14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19. ^ Justin Calvert. XIII site launche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8-19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20. ^ Justin Calvert. XIII preorder incentives announced.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9-04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21. ^ 2003 Fall College Tour kicks off. Gamespot. CSB Interactive. 2003-09-12 [201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22. ^ XIII multiplayer demo released.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10-03 [2012-08-30]. 
  23. ^ Justin Calvert. Number XIII lucky for some.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12-15 [201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24. ^ 24.0 24.1 The Thirteen Soundtrack. IGN. 2003-10-20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25. ^ XIII Goes Future Primitive. IGN. 2003-11-20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26. ^ Sam Parker. XIII soundtrack detail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3-08-21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27. ^ 27.0 27.1 XIII for PlayStation 2. GameRankings.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5). 
  28. ^ 28.0 28.1 XIII for Xbox. GameRankings.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29. ^ 29.0 29.1 XIII for GameCube. GameRankings.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30. ^ 30.0 30.1 XIII for PC. GameRankings.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31. ^ 31.0 31.1 XIII for Xbox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32. ^ 32.0 32.1 XIII for PlayStation 2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33. ^ 33.0 33.1 XIII for GameCube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34. ^ 34.0 34.1 XIII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35. ^ 35.0 35.1 Fielder, Joe; Intihar, Bryan; Ford, Greg. XIII Review.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2003-11-24 [201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05). 
  36. ^ 36.0 36.1 XIII Review. Eurogamer. [2008-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0). 
  37. ^ 37.0 37.1 XIII Review. GameSpy.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38. ^ 38.0 38.1 XIII Review. GameZone.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39. ^ 39.0 39.1 XIII Review. Game Revolution.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40. ^ 40.0 40.1 XIII Review. IGN.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 
  41. ^ XIII Review. GamePro.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42. ^ Edge: 94. December 2003. 
  43. ^ gamesTM: 98. December 2003. 
  44. ^ Ubisoft sales climb in recent quarter. GameSpot. 2004-02-03 [201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5). 
  45. ^ 25 Games That Need Sequels. UGO.com. 2010-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7). 
  46. ^ Follow up to XIII confirmed, not coming to consoles. IncGamers.com. 2011-10-17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3). 
  47. ^ XIII Lost Identity. GameSpot.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