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
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1],字秉三,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法號妙通。湖南省鳳凰直隸廳(今鳳凰縣)鎮竿鎮(今沱江鎮)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學者、教育家、實業家、慈善家。
熊希齡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70年7月23日 大清湖南省鳳凰直隸廳 |
逝世 | 1937年12月25日 英屬香港 | (67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政黨 | 進步黨 |
學歷
| |
經歷
|
生平
編輯變法運動的挫折
編輯熊希齡出身富家,父親熊兆祥曾任衡州澄湘水師營管帶。熊希齢14歳中秀才。1891年(光緒十七年)秋中舉人。翌年4月,他參加會試,成為貢士。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
同年的甲午戰爭後,熊希齡對國政改革的願望很強烈,擔任張之洞手下的兩湖營務處總辦。熊希齡著《軍制篇》,主張軍制改革。此後,陳寶箴就任湖南巡撫,新政開始,熊希齡提議的實業和教育振興開始實行。此後他曾贊助西式教育之長沙明德中學,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湖南時務學堂創立,熊希齡任總理。熊希齡招聘變法派的梁啓超、譚嗣同、唐才常等任教員。省內變法派和反變法派的矛盾激化,在反變法派的壓力下,熊希齡失勢。1898年變法派主導的戊戌變法失敗,熊希齡遭革職,永不錄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3]。他一度悲觀失望,4年間蟄居不出。
清末振興實業
編輯1902年(光緒28年)他接受常德知府朱其懿的聘任,擔任常徳西路師範學堂副辦,重新開始公開活動。[4] 翌年秋,湖南巡撫趙爾巽任其為常徳西路師範學堂監督。[5] 後來通過趙爾巽上奏,清廷免除了戊戌變法後對熊希齡的處罰。
趙爾巽的新政遭到反對派抵抗而遇到挫折,熊希齡遂轉入實業界。1904年(光緒30年),他到日本考察實業。歸國後,新任湖南巡撫端方贊同熊希齡創設實業教育學校的建立,各種學校由此成立。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經趙爾巽推薦,熊出任參贊,隨團考察,並在楊度的幫助下,執筆寫出了贊同憲政的考察報告。
1906年(光緒32年),熊希齡開始收集外國憲法相關資料,同年他完成了《歐美政治要議》。此後,清朝開始預備立憲,熊奉呈8項意見。同年9月,盛京將軍趙爾巽任命熊希齡為奉天農工商局總辦。
趙爾巽離開奉天後,熊希齢任江蘇工商局總辦等職。1909年(宣統元年)他任東三省理財政監理官。在東三省他因擔任財務、實業方面職務並取得突出成果而名聲鵲起。
就任國務總理
編輯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起,熊希齡聯名張謇發出的支持革命派、共和制的電文。12月熊由奉赴滬,擁護共和並加入章炳麟中華民國聯合會。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成為統一黨、共和黨(後統一黨、共和黨和民主黨合併為進步黨)黨員,同年4月出任第一次唐紹儀內閣財政總長。後來他因與外國銀行團交涉借款事遭到抨擊,遂辭職。1913年(民國2年)他任熱河都統,次年卸任時,發現清朝熱河行宮寶物失竊不少,且遭替換,俗稱熱河行宮失寶案[6] 。
1913年7月28日,他通電痛斥日本密謀利用「二次革命」分裂中國,支持袁世凱。民國二年(1913年)7月31日至民國三年(1914年)2月12日期間,他擔任袁世凱政府轄下的中華民國總理兼財政總長。該屆內閣歷史上被稱為「人才內閣」、「第一流內閣」[7]。任期內副署了取締國民黨,解散國會等命令。
民國三年(1914年)初,新聞界重提熱河行宮失寶案,2月7日熊希齡以涉嫌被迫提出辭職,12日正式卸任。後被任命為全國煤油督辦。
第二任妻子朱其慧,為<平民教育促進會>董事長[8]。
晩年的活動
編輯民國九年(1920年)冬,熊希齡設立香山慈幼院,自任院長,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他還曾任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19日,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熊希齡,赴爪哇出席遠東禁販婦孺會議[9]:5343。淞滬抗戰爆發,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同仁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赴香港為傷兵難民募捐。同年12月25日因腦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滿67歲)。
著作
編輯遺著有《香山集》2卷,《熊希齡集》。
家庭
編輯熊希齡先後共結過三次婚,有1子2女。
註釋
編輯- ^ 熊之文「熊希齢」170頁作生於1870年7月23日。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2395頁作生於1867年9月(清同治6年8月)、Who's Who in China 3rd ed.,p.311作生於1867年。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光緒二十年。甲。五月。丁丑朔。……○丙戌。引見新科進士。得旨、一甲三名張謇、尹銘綬、鄭沅、業經授職外。吳筠孫、沈衛、李家駒、徐仁鏡、朱啟勛、吳庭芝、李翹芬、李組紳、饒芝祥、梁士詒、陸士奎、鄒毅洪、劉廷琛、夏啟瑜、汪一元、袁桐、於普源、馮恩昆、儲英翰、李灼華、張其淦、王廷釭、關冕鈞、林鉞、姚舒密、景禐、黃秉湘、陳昭常、裴汝欽、郭育才、翁成琪、胡矩賢、江衡、沙元炳、張啟藩、達壽、張琨、范溶、張琴、吳敬修、熊希齡、陳君耀、黎承禮、朱錫恩、王英冕、周紹昌、齊忠甲、張懷信、王會厘、譚文鴻、程友琦、王照、沉雲沛、林炳章、洪錦標、蔡琛、夏樹立、蕭立炎、李清琦、葉大可、毓隆、孫鳴皋、陳德銘、余晉芳、譚紹裘、葉大年、梁文燦、沈鵬、吳式釗、張祥齡、桂坫、孫同康、尹春元、張林焱、王瑚、江春霖、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卷428
- ^ 曹先輝. 熊希龄与常德市一中. 2014年8月18日 [2020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3日).
- ^ 清末新政人物评述系列 —— 赵尔巽. 嗶哩嗶哩專欄. 2018年8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1日).
-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十) P26起
- ^ 孫寶琦為外交總長、朱啟鈐為內務總長、梁啓超為司法總長、汪大燮為教育總長、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張謇為工商總長、周自齊為交通總長、熊希齡兼財政總長、張謇兼農林總長。
-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十八) P252起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禹金孝,静宜园与香山慈幼院,文史资料选编(第29辑),1986年. [201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參考文獻
編輯- 熊之文「熊希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傳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