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 (南朝)
王儉(452年—489年),字仲寶,琅琊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是南朝齊辭賦家、目錄學家。東晉官員王導五世孫。金紫光祿大夫王僧綽子。
生平
編輯王儉出生時王僧綽遇害,母親劉英娥則因詛咒宋孝武帝一事暴病而亡,因此為叔父王僧虔所養。幾年後,襲爵豫寧侯,王儉自幼好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聞其名,十八歲為南朝宋秘書郎,尚宋明帝女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宋後廢帝暴虐,王儉自請出補義興郡太守。後任太子舍人、秘書丞,官至侍中。
蕭道成知道王儉非同尋常,當他任太尉時,便引王儉為右長史,對王儉恩禮倍加,視為心腹加以重用。後來又轉任王儉為左長史。後王儉輔蕭道成受禪為齊高帝,遷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封南昌縣開國公,時年二十八歲。他善於禮儀典章,齊朝初創,一切典章制度都由他負責制定。轉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太子詹事。齊高帝駕崩,遺詔授侍中、尚書令、鎮軍將軍。
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兼任丹陽尹,永明三年(485年),領國子祭酒,官至中書監,太子少傅。永明七年(489年)王儉病危,齊武帝親自探視。卒年三十八歲。贈太尉,諡文憲。王儉雖居宰輔高位,貴為郡公,無聲色物質之嗜欲,不尚清談,以國事為重,辦事勤力,家無遺財。為復興儒學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留意儒家經典,發言吐論、舉止衣冠必依儒教,因而「儒教於此大興」。
著作
編輯王儉為齊初文壇的重要人物,曾以其家為館舍,主持學士館。大力倡導文學,積極獎掖後學,任昉、王摛、蕭子恪等,都曾得到他的支持。
王儉年輕時撰有《古今喪服記》,他在編撰《宋元徽四年四部書目》的同時,校勘古籍,參照漢代劉歆《七略》之例,撰成《七志》四十卷。內分經典志、諸子志、文翰志、軍書志、陰陽志、術藝志、圖譜志,並附有佛經錄和道經錄。其中《圖譜志》突破劉歆《七略》收書不收圖的舊例,以及着眼於著錄《今書》等,則是其特別之處。
撰有音義書《尚書音義》四卷,《春秋公羊音》二卷,今存詩八首,文四十餘篇,以《春詩》、《褚淵碑》等較有名。其詩多為四言體,風格典雅莊重;另有幾首出色的抒情寫景的五言小詩。還著有文集六十卷,並行於世。梁人任昉就曾為其文集作序。南朝文章,以用事為貴,數典為工,王儉是風氣的推動者之一,《南史·王諶簡傳》說:「王儉嘗集才學之士,總校虛實,類物隸之,謂之隸事,自此始也。」自此以後,齊梁文翰,率以富博為長。《隋書·經籍志》著錄王儉有文集五十一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王文憲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家庭
編輯夫人
編輯子女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