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士維

美国田纳西州的首府

納士維(英語:Nashville),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戴維森郡坎伯蘭河畔,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將軍法蘭西斯·奈許命名,是該州首府。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納士維的人口為689,447人,是該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美國人口最多的第21大城市,以及美國東南部人口第四大城市。[10]

納什維爾
Nashville
市郡合一
納什維爾及戴維森縣大都會政府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of Nashville and Davidson County
納什維爾旗幟
旗幟
納什維爾官方圖章
圖章
綽號:音樂之城、南方雅典
納什維爾在田納西州的位置
納什維爾在田納西州的位置
維什維爾在美國的位置
維什維爾
維什維爾
納什維爾在美國的位置
維什維爾在北美洲的位置
維什維爾
維什維爾
納什維爾在北美洲的位置
座標:36°10′00″N 86°47′00″W / 36.16667°N 86.78333°W / 36.16667; -86.78333
國家 美國
 田納西州
戴維森縣
建立1779年
建制1806年
語源弗朗西斯·納什
政府
 • 市長大衛·布里萊英語David Briley[1]民主黨[1]
 • 副市長Jim Shulman[2]
面積[3]
 • 市縣合一525.94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 陸地504.03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 水域21.91 平方英里(60 平方公里)
海拔597 英尺(182 公尺)
人口(2017年)[a][4][5][6]
 • 市縣合一691,243人
 • 都會區1,903,045
 • 平衡英語Nashville-Davidson (balance), Tennessee667,560
居民稱謂納什維爾人(Nashvillian
時區CSTUTC−6
 • 夏時制CDTUTC−5
郵區編號37201-37250
電話區號615及629英語Area codes 615 and 629
州際公路I-40I-24英語Interstate 24 in TennesseeI-65I-440英語Interstate 440 (Tennessee)
其他主要道路US 31英語U.S. Route 31 in TennesseeUS 31W英語U.S. Route 31WUS 31E英語U.S. Route 31E in TennesseeUS 41英語U.S. Route 41 in TennesseeUS 70英語U.S. Route 70 in TennesseeSR 155英語Tennessee State Route 155
水道坎伯蘭河
公共交通納什維爾MTA英語Nashville Metropolitan Transit Authority
區域鐵路音樂城之星英語Music City Star
網站www.nashville.gov
「Nashville」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納什維爾
臺灣納許維爾
納士維[7]
香港納士維
納什維爾[8]
澳門納什維爾[9]

納士維是醫療衛生、音樂、出版和交通運輸的重要中心,有「音樂之都」之稱,是鄉村音樂的聖地。

地理與氣候

編輯

納士維屬典型的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代表美國東南部內陸地區的氣候。冬季溫和,微潮,時而偏向溫暖,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2天,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6天,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4.6天;夏季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達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94天,達35 °C(95 °F)的有13天。最冷月(1月)均溫4.2 °C(39.6 °F),極端最低氣溫−27 °C(−17 °F)(1985年1月21日)。最熱月(7月)均溫27.1 °C(80.7 °F),極端最高氣溫43 °C(109 °F)(2012年6月29日)。無霜期平均為218天(3月29日至11月3日)。年均降水量約1,280毫米(50.5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768毫米(30.23英寸)(1987年),最多為1,781毫米(70.12英寸)(1979年)。年均降雪量為12厘米(4.7英寸),冬季極端最少降雪量微少以致難以測量(1949–50年),1959–60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98厘米(38.5英寸)。[11]

納士維(納士維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6
(78)
29
(85)
32
(89)
33
(91)
36
(96)
43
(109)
42
(107)
41
(106)
41
(105)
37
(99)
31
(88)
26
(79)
43
(109)
平均最高溫 °C(°F) 20.3
(68.5)
22.9
(73.3)
26.7
(80.1)
29.6
(85.3)
32.2
(89.9)
34.8
(94.7)
36.2
(97.1)
35.9
(96.7)
34.1
(93.4)
30.2
(86.4)
25.6
(78.1)
20.9
(69.6)
36.9
(98.5)
平均高溫 °C(°F) 9.5
(49.1)
12.1
(53.8)
17.1
(62.7)
22.6
(72.6)
26.9
(80.4)
30.9
(87.7)
32.7
(90.9)
32.4
(90.4)
29.1
(84.4)
23.1
(73.5)
16.3
(61.4)
11.2
(52.2)
22.0
(71.6)
平均低溫 °C(°F) −1.1
(30.1)
0.6
(33.0)
4.6
(40.2)
9.4
(48.9)
14.6
(58.3)
19.1
(66.4)
21.4
(70.5)
20.6
(69.0)
16.6
(61.8)
9.9
(49.9)
4.0
(39.2)
0.7
(33.3)
10.1
(50.1)
平均最低溫 °C(°F) −11.6
(11.2)
−9.2
(15.4)
−5.2
(22.7)
0.4
(32.7)
6.2
(43.1)
12.9
(55.2)
16.9
(62.4)
15.7
(60.2)
8.5
(47.3)
0.7
(33.3)
−4.7
(23.5)
−8.1
(17.4)
−12.8
(9.0)
歷史最低溫 °C(°F) −27
(−17)
−25
(−13)
−17
(2)
−5
(23)
1
(34)
6
(42)
11
(51)
8
(47)
2
(36)
−3
(26)
−18
(−1)
−23
(−10)
−27
(−17)
平均降水量 mm(吋) 102
(4.02)
114
(4.47)
115
(4.52)
120
(4.72)
128
(5.02)
111
(4.36)
106
(4.16)
96
(3.79)
97
(3.80)
85
(3.36)
98
(3.86)
113
(4.43)
1,283
(50.51)
平均降雪量 cm(吋) 5.1
(2.0)
3.8
(1.5)
1.8
(0.7)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25
(0.1)
1.0
(0.4)
12
(4.7)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10.8 10.9 11.6 11.2 11.6 10.7 10.3 9.4 7.8 8.4 9.0 11.4 123.1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2.0 1.9 0.9 0.0 0.0 0.0 0.0 0.0 0.0 0.0 0.2 0.5 5.5
平均相對濕度(%) 71 68 64 63 70 71 72 73 73 70 70 72 70
月均日照時數 139.6 145.2 191.3 231.5 261.8 277.7 279.0 262.1 226.4 216.8 148.1 130.6 2,510.1
可照百分比 45 48 52 59 60 64 63 63 61 62 48 43 56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12][11][13][14]

納士維國際交換站,1871年5月–1939年12月在市中心,1940年1月起在納士維國際機場。[15]降水、氣溫、降雪量、降雪深度分別始於1871年5月1日、1873年12月1日、1884年11月1日和1948年1月1日。[11]


人口

編輯
歷史人口數
調查年人口備註
18101,100
18203,410210.0%
18305,56663.2%
18406,92924.5%
185010,16546.7%
186016,98867.1%
187025,86552.3%
188043,35067.6%
189076,16875.7%
190080,8656.2%
1910110,36436.5%
1920118,3427.2%
1930153,86630.0%
1940167,4028.8%
1950174,3074.1%
1960170,874−2.0%
1970448,003162.2%
1980455,6511.7%
1990488,3747.2%
2000545,52411.7%
2010601,22210.2%
2020689,44714.7%
來源:[16][17][18][19]
種族構成 2020[20] 2010[21] 1990[22] 1980[22] 1970[22]
美國白人 53.3% 56.3% 73.2% 75.2% 79.5%[b]
非裔美國人 24.3% 28.2% 24.3% 23.3% 19.6%
拉丁裔美國人 14.0% 10.0% 0.9% 0.8% 0.6%[b]
亞裔美國人 3.9% 3.1% 1.4% 0.5% 0.1%
混血 3.8% 1.9%
美國原住民 0.2% 0.2% 0.8% 0.2% 0.1%
太平洋群島原住民 0.1% 0.0% 0.1% N/A N/A
其他 0.5%

由於生活成本較低且有較多工作,納士維是來美國的移民比較偏好的城市[23],自1990年開始外國出生人口暴增,2000年已是1990年的三倍。墨西哥裔[24]、庫爾德裔[25]、越南裔[26]、老撾裔[27]、阿拉伯裔[28]都比較多。當地的庫爾德人社群是美國最大的,人口約1.5萬[29]

經濟

編輯

21世紀10年代,納士維被許多出版物描述為「南方新興之城」。[30]2017年,它是美國增長速度第三快的大都會區,[31]Zillow報告納士維擁有 "美國最熱門的住房市場"。[32]

作為 "鄉村音樂之都",納士維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音樂錄音和製作中心。三大唱片公司以及眾多獨立唱片公司都在納士維設有辦事處。納士維自1984年以來一直是結他公司吉普森的總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納士維一直是美國第二大音樂製作中心(僅次於紐約)。據估計,納士維的音樂產業每年的總經濟影響約為100億美元,並為納士維地區貢獻了約56,000個就業機會。

該地區最大的產業是醫療保健。納士維有300多家醫療保健公司,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醫院運營商HCA Healthcare。[33]

 
賴曼禮堂,「鄉村音樂的母堂」

體育

編輯

教育

編輯

納士維大都會區有許多學院和大學,被稱為「南方雅典」。納士維的中學後教育的總入學率約為43,000。

最大的是范德堡大學,約有13,000名學生。范德堡大學被認為是全國領先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尤其以其醫學、法律和教育項目而聞名。

佐治亞州阿特蘭大外,納士維擁有第二多的歷史上傳統黑人大學,包括田納西州立大學等。

附近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包括默夫里斯伯勒中田納西州立大學,這是一所公立綜合大學,擁有田納西州第二多的本科生。

交通

編輯

航空

編輯

該市由納士維國際機場(BNA)提供服務,該機場由納士維大都會機場管理局(MNAA)運營。2019年有1827萬乘客訪問了該機場,使其成為美國第31大最繁忙的機場。BNA在美國前50個機場中排名增長最快的機場。納士維國際機場每天有600多個航班。

名人

編輯

著名建築

編輯

圖片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國際友誼城市

  法國克魯伊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Consolidated refers to the population of Davidson County; Balance refers to the population of Nashville excluding other incorporated cities within the Nashville-Davidson boundary.
  2. ^ 2.0 2.1 From 15% sample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Garrison, Joey. Meet David Briley, the man who will now become mayor after Megan Barry's resignation. The Tennessean. March 6, 2018 [March 6, 2018]. 
  2. ^ Garrison, Joey. Jim Shulman elected Nashville vice mayor in lopsided runoff election. The Tennessean. September 6, 2018 [September 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3. ^ Population, Housing Units, Area, and Density: 2010 – County – County Subdivision and Place: 2010 Census Summary File 1. U.S. Census Bureau. 2010 [February 28,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4. ^ State & County QuickFacts – Davidson County, Tennessee. U.S. Census Bureau. July 1, 2017 [April 2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5.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7. U.S. Census Bureau. March 2018 [April 2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6. ^ State & County QuickFacts – Nashville-Davidson (balance). U.S. Census Bureau. July 1, 2016 [May 25,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7. ^ 國家教育研究院. 納士維Nashville. [2023-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8. ^ 商業貨物裝卸量(按所有定期航班航空公司及港口劃分)(二零零四年四月至二零零五年三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民航處
  9. ^ 第四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進入一個月倒數計時 明星大使劉嘉玲亮相記者招待會 (來源: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籌備委員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2024-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4). 
  10. ^ U.S. Census Bureau QuickFacts: Nashville-Davidso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alance), Tennessee. www.census.gov.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5) (英語). 
  11. ^ 11.0 11.1 11.2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12.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13.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NASHVILLE/METRO ARPT TN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0]. 
  14.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NASHVILLE, TENNESSEE (KBNA)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1). 
  15. ^ ThreadEx.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 
  16.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Incorporated Places: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5. U.S. Census Bureau. 2016 [May 3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9, 2016). 
  17. ^ Gibson, Campbell. Population of the 100 Largest Cities and Other Urban Places In The U.S.: 1790 to 1990. U.S. Census Bureau. June 1998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4, 2007). 
  18. ^ Ranking Tables for Incorporated Places of 100,000 or More: 1990 and 2000. U.S. Census Bureau. April 2,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8, 2009). 
  1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QuickFact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0. ^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 2020: DEC Redistricting Data (PL 94-171) - Nashville-Davidso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alance), Tennesse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21. ^ ACS Demographic and Housing Estimates: 2006–2010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5-Year Estimates. U.S. Census Bureau. [April 27,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3, 2020). 
  22. ^ 22.0 22.1 22.2 Table 43. Tennessee –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for Selected Large Cities and Other Places: Earliest Census to 1990 (PDF). U.S. Census Bureau. July 13, 2005 [April 27, 2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17). 
  23. ^ Swarns, Rachel L. U.S. a Place of Miracles for Somali Refugee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0, 2003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6). 
  24. ^ Nashville's Hispanics. The Economist. March 14, 2015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25. ^ Copeland, Larry. Who's the biggest fish in the South?. USA Today. June 15, 2006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 
  26. ^ Meyer, Holly. Nashville residents recall harrowing fall of Saigon. USA Today. April 30, 2015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6). 
  27. ^ Top 10 U.S. metropolitan areas by Laotian population, 2015. pewsocialtrends.org. Pew Research Center. September 8, 2017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28. ^ Piven, Ben. Immigrants thrive in US country music capital. Al Jazeera. October 15, 2012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29. ^ Sawyer, Ariana Maia. Who are the Kurds, and why are they in Nashville?. The Tennessean. June 23, 2017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30. ^ Gordon, Claire. Nashville Is America's New Boomtown. Business Insider.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美國英語). 
  31. ^ Strauss, Karsten. The 10 Big U.S. Cities With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ies. Forbes.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英語). 
  32. ^ Nashville Tops the List of Hottest Housing Markets for 2017. Zillow Porchlight. 2017-01-06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美國英語). 
  33. ^ Nashville's Health-Care Industry has Great Prognosis | Nashville, TN Economic Development. web.archive.org. 2013-05-03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