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許維爾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6月22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20日) |
納許維爾(英語:Nashville),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戴維森郡坎伯蘭河畔,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將軍法蘭西斯·奈許命名,是該州首府。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納許維爾的人口為689,447人,是該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美國人口最多的第21大城市,以及美國東南部人口第四大城市。[10]
納什維爾 Nashville | |
---|---|
市郡合一 | |
納什維爾及戴維森郡大都會政府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of Nashville and Davidson County | |
綽號:音樂之城、南方雅典 | |
納什維爾在田納西州的位置 | |
座標:36°10′00″N 86°47′00″W / 36.16667°N 86.78333°W | |
國家 | 美國 |
州 | 田納西州 |
郡 | 戴維森郡 |
建立 | 1779年 |
建制 | 1806年 |
語源 | 弗朗西斯·納什 |
政府 | |
• 市長 | 大衛·布里萊[1] (民主黨[1]) |
• 副市長 | Jim Shulman[2] |
面積[3] | |
• 市郡合一 | 525.94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
• 陸地 | 504.03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
• 水域 | 21.91 平方英里(60 平方公里) |
海拔 | 597 英尺(182 公尺) |
人口(2017年)[a][4][5][6] | |
• 市郡合一 | 691,243人 |
• 都會區 | 1,903,045 |
• 平衡 | 667,560 |
居民稱謂 | 納什維爾人(Nashvillian) |
時區 | CST(UTC−6) |
• 夏時制 | CDT(UTC−5) |
郵遞區號 | 37201-37250 |
電話區號 | 615及629 |
州際公路 | I-40、I-24、I-65及I-440 |
其他主要道路 | US 31、US 31W、US 31E、US 41、US 70、SR 155 |
水道 | 坎伯蘭河 |
公共運輸 | 納什維爾MTA |
區域鐵路 | 音樂城之星 |
網站 | www |
「Nashville」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納什維爾 |
臺灣 | 納許維爾 納士維[7] |
香港 | 納士維 納什維爾[8] |
澳門 | 納什維爾[9] |
納許維爾是醫療衛生、音樂、出版和交通運輸的重要中心,有「音樂之都」之稱,是鄉村音樂的聖地。
地理與氣候
編輯納許維爾屬典型的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代表美國東南部內陸地區的氣候。冬季溫和,微潮,時而偏向溫暖,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2天,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6天,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4.6天;夏季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達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94天,達35 °C(95 °F)的有13天。最冷月(1月)均溫4.2 °C(39.6 °F),極端最低氣溫−27 °C(−17 °F)(1985年1月21日)。最熱月(7月)均溫27.1 °C(80.7 °F),極端最高氣溫43 °C(109 °F)(2012年6月29日)。無霜期平均為218天(3月29日至11月3日)。年均降水量約1,280公釐(50.5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768公釐(30.23英寸)(1987年),最多為1,781公釐(70.12英寸)(1979年)。年均降雪量為12公分(4.7英寸),冬季極端最少降雪量微少以致難以測量(1949–50年),1959–60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98公分(38.5英寸)。[11]
納許維爾(納許維爾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6 (78) |
29 (85) |
32 (89) |
33 (91) |
36 (96) |
43 (109) |
42 (107) |
41 (106) |
41 (105) |
37 (99) |
31 (88) |
26 (79) |
43 (109) |
平均最高溫 °C(°F) | 20.3 (68.5) |
22.9 (73.3) |
26.7 (80.1) |
29.6 (85.3) |
32.2 (89.9) |
34.8 (94.7) |
36.2 (97.1) |
35.9 (96.7) |
34.1 (93.4) |
30.2 (86.4) |
25.6 (78.1) |
20.9 (69.6) |
36.9 (98.5) |
平均高溫 °C(°F) | 9.5 (49.1) |
12.1 (53.8) |
17.1 (62.7) |
22.6 (72.6) |
26.9 (80.4) |
30.9 (87.7) |
32.7 (90.9) |
32.4 (90.4) |
29.1 (84.4) |
23.1 (73.5) |
16.3 (61.4) |
11.2 (52.2) |
22.0 (71.6) |
平均低溫 °C(°F) | −1.1 (30.1) |
0.6 (33.0) |
4.6 (40.2) |
9.4 (48.9) |
14.6 (58.3) |
19.1 (66.4) |
21.4 (70.5) |
20.6 (69.0) |
16.6 (61.8) |
9.9 (49.9) |
4.0 (39.2) |
0.7 (33.3) |
10.1 (50.1) |
平均最低溫 °C(°F) | −11.6 (11.2) |
−9.2 (15.4) |
−5.2 (22.7) |
0.4 (32.7) |
6.2 (43.1) |
12.9 (55.2) |
16.9 (62.4) |
15.7 (60.2) |
8.5 (47.3) |
0.7 (33.3) |
−4.7 (23.5) |
−8.1 (17.4) |
−12.8 (9.0) |
歷史最低溫 °C(°F) | −27 (−17) |
−25 (−13) |
−17 (2) |
−5 (23) |
1 (34) |
6 (42) |
11 (51) |
8 (47) |
2 (36) |
−3 (26) |
−18 (−1) |
−23 (−10) |
−27 (−17)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02 (4.02) |
114 (4.47) |
115 (4.52) |
120 (4.72) |
128 (5.02) |
111 (4.36) |
106 (4.16) |
96 (3.79) |
97 (3.80) |
85 (3.36) |
98 (3.86) |
113 (4.43) |
1,283 (50.51)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5.1 (2.0) |
3.8 (1.5) |
1.8 (0.7)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25 (0.1) |
1.0 (0.4) |
12 (4.7) |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 10.8 | 10.9 | 11.6 | 11.2 | 11.6 | 10.7 | 10.3 | 9.4 | 7.8 | 8.4 | 9.0 | 11.4 | 123.1 |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 2.0 | 1.9 | 0.9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2 | 0.5 | 5.5 |
平均相對濕度(%) | 71 | 68 | 64 | 63 | 70 | 71 | 72 | 73 | 73 | 70 | 70 | 72 | 70 |
月均日照時數 | 139.6 | 145.2 | 191.3 | 231.5 | 261.8 | 277.7 | 279.0 | 262.1 | 226.4 | 216.8 | 148.1 | 130.6 | 2,510.1 |
可照百分比 | 45 | 48 | 52 | 59 | 60 | 64 | 63 | 63 | 61 | 62 | 48 | 43 | 56 |
資料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12][11][13][14] 納許維爾國際交換站,1871年5月–1939年12月在市中心,1940年1月起在納許維爾國際機場。[15]降水、氣溫、降雪量、降雪深度分別始於1871年5月1日、1873年12月1日、1884年11月1日和1948年1月1日。[11] |
人口
編輯調查年 | 人口 | 備註 | %± |
---|---|---|---|
1810 | 1,100 | — | |
1820 | 3,410 | 210.0% | |
1830 | 5,566 | 63.2% | |
1840 | 6,929 | 24.5% | |
1850 | 10,165 | 46.7% | |
1860 | 16,988 | 67.1% | |
1870 | 25,865 | 52.3% | |
1880 | 43,350 | 67.6% | |
1890 | 76,168 | 75.7% | |
1900 | 80,865 | 6.2% | |
1910 | 110,364 | 36.5% | |
1920 | 118,342 | 7.2% | |
1930 | 153,866 | 30.0% | |
1940 | 167,402 | 8.8% | |
1950 | 174,307 | 4.1% | |
1960 | 170,874 | −2.0% | |
1970 | 448,003 | 162.2% | |
1980 | 455,651 | 1.7% | |
1990 | 488,374 | 7.2% | |
2000 | 545,524 | 11.7% | |
2010 | 601,222 | 10.2% | |
2020 | 689,447 | 14.7% | |
來源:[16][17][18][19] |
種族構成 | 2020[20] | 2010[21] | 1990[22] | 1980[22] | 1970[22] |
---|---|---|---|---|---|
美國白人 | 53.3% | 56.3% | 73.2% | 75.2% | 79.5%[b] |
非裔美國人 | 24.3% | 28.2% | 24.3% | 23.3% | 19.6% |
拉丁裔美國人 | 14.0% | 10.0% | 0.9% | 0.8% | 0.6%[b] |
亞裔美國人 | 3.9% | 3.1% | 1.4% | 0.5% | 0.1% |
混血 | 3.8% | 1.9% | |||
美國原住民 | 0.2% | 0.2% | 0.8% | 0.2% | 0.1% |
太平洋群島原住民 | 0.1% | 0.0% | 0.1% | N/A | N/A |
其他 | 0.5% |
由於生活成本較低且有較多工作,納許維爾是來美國的移民比較偏好的城市[23],自1990年開始外國出生人口暴增,2000年已是1990年的三倍。墨西哥裔[24]、庫爾德裔[25]、越南裔[26]、寮國裔[27]、阿拉伯裔[28]都比較多。當地的庫德人社群是美國最大的,人口約1.5萬[29]。
經濟
編輯21世紀10年代,納許維爾被許多出版物描述為「南方新興之城」。[30]2017年,它是美國增長速度第三快的大都會區,[31]Zillow報告納許維爾擁有 "美國最熱門的住房市場"。[32]
作為 "鄉村音樂之都",納許維爾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音樂錄音和製作中心。三大唱片公司以及眾多獨立唱片公司都在納許維爾設有辦事處。納許維爾自1984年以來一直是吉他公司吉普森的總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納許維爾一直是美國第二大音樂製作中心(僅次於紐約)。據估計,納許維爾的音樂產業每年的總經濟影響約為100億美元,並為納許維爾地區貢獻了約56,000個就業機會。
該地區最大的產業是醫療保健。納許維爾有300多家醫療保健公司,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醫院運營商HCA Healthcare。[33]
體育
編輯教育
編輯納許維爾大都會區有許多學院和大學,被稱為「南方雅典」。納許維爾的中學後教育的總入學率約為43,000。
最大的是范德堡大學,約有13,000名學生。范德堡大學被認為是全國領先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尤其以其醫學、法律和教育項目而聞名。
交通
編輯航空
編輯該市由納許維爾國際機場(BNA)提供服務,該機場由納許維爾大都會機場管理局(MNAA)運營。2019年有1827萬乘客訪問了該機場,使其成為美國第31大最繁忙的機場。BNA在美國前50個機場中排名增長最快的機場。納許維爾國際機場每天有600多個航班。
名人
編輯- 艾爾·高爾: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1993年-2001年)
- 安德魯·傑克森:美國第七任總統(1829年-1837年)
-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美國第十一任總統(1845年-1849年)
- 泰勒絲:享譽全球的美國流行樂天后,11座葛萊美獎獲得者,歷史上第一個連續4張以及總計5張專輯首周銷量破百萬的女歌手,下載時代以來單曲銷量最多的歌手
- 奧斯汀·絲薇芙特:美國男演員,泰勒絲的弟弟
- 羅伯特·佩恩·華倫:詩人、小說家
- 里斯·威瑟斯龐: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奧普拉·溫芙瑞: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
- 羅比雷·希拉:美國著名鄉村男歌手,麥莉之父
- 麥莉·希拉:美國著名女歌手
-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美國天文學家
著名建築
編輯- 希臘巴特農神廟的1:1複製品巴特農神廟 (納許維爾)
- 賴曼禮堂:鄉村音樂的聖地
圖片
編輯-
南方貝爾大樓
-
沃托加湖
友好城市
編輯國際友誼城市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Garrison, Joey. Meet David Briley, the man who will now become mayor after Megan Barry's resignation. The Tennessean. March 6, 2018 [March 6, 2018].
- ^ Garrison, Joey. Jim Shulman elected Nashville vice mayor in lopsided runoff election. The Tennessean. September 6, 2018 [September 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 ^ Population, Housing Units, Area, and Density: 2010 – County – County Subdivision and Place: 2010 Census Summary File 1. U.S. Census Bureau. 2010 [February 28,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 ^ State & County QuickFacts – Davidson County, Tennessee. U.S. Census Bureau. July 1, 2017 [April 2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7. U.S. Census Bureau. March 2018 [April 2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 ^ State & County QuickFacts – Nashville-Davidson (balance). U.S. Census Bureau. July 1, 2016 [May 25,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 ^ 國家教育研究院. 納士維Nashville. [2023-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8).
- ^ 商業貨物裝卸量(按所有定期航班航空公司及港口劃分)(二零零四年四月至二零零五年三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民航處
- ^ 第四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進入一個月倒數計時 明星大使劉嘉玲亮相記者招待會 (來源: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籌備委員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2024-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4).
- ^ U.S. Census Bureau QuickFacts: Nashville-Davidso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alance), Tennessee. www.census.gov.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5) (英語).
- ^ 11.0 11.1 11.2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NASHVILLE/METRO ARPT TN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0].
-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NASHVILLE, TENNESSEE (KBNA)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1).
- ^ ThreadEx.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
-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Incorporated Places: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5. U.S. Census Bureau. 2016 [May 3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9, 2016).
- ^ Gibson, Campbell. Population of the 100 Largest Cities and Other Urban Places In The U.S.: 1790 to 1990. U.S. Census Bureau. June 1998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4, 2007).
- ^ Ranking Tables for Incorporated Places of 100,000 or More: 1990 and 2000. U.S. Census Bureau. April 2,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8, 2009).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QuickFact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 2020: DEC Redistricting Data (PL 94-171) - Nashville-Davidso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alance), Tennesse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 ^ ACS Demographic and Housing Estimates: 2006–2010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5-Year Estimates. U.S. Census Bureau. [April 27,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3, 2020).
- ^ 22.0 22.1 22.2 Table 43. Tennessee –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for Selected Large Cities and Other Places: Earliest Census to 1990 (PDF). U.S. Census Bureau. July 13, 2005 [April 27, 2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17).
- ^ Swarns, Rachel L. U.S. a Place of Miracles for Somali Refugee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0, 2003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6).
- ^ Nashville's Hispanics. The Economist. March 14, 2015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 ^ Copeland, Larry. Who's the biggest fish in the South?. USA Today. June 15, 2006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
- ^ Meyer, Holly. Nashville residents recall harrowing fall of Saigon. USA Today. April 30, 2015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6).
- ^ Top 10 U.S. metropolitan areas by Laotian population, 2015. pewsocialtrends.org. Pew Research Center. September 8, 2017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Piven, Ben. Immigrants thrive in US country music capital. Al Jazeera. October 15, 2012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 ^ Sawyer, Ariana Maia. Who are the Kurds, and why are they in Nashville?. The Tennessean. June 23, 2017 [June 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 ^ Gordon, Claire. Nashville Is America's New Boomtown. Business Insider.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美國英語).
- ^ Strauss, Karsten. The 10 Big U.S. Cities With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ies. Forbes.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英語).
- ^ Nashville Tops the List of Hottest Housing Markets for 2017. Zillow Porchlight. 2017-01-06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美國英語).
- ^ Nashville's Health-Care Industry has Great Prognosis | Nashville, TN Economic Development. web.archive.org. 2013-05-03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