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
袁
袁昶 | |
---|---|
大清太常寺卿 | |
籍貫 | 浙江桐廬縣 |
族裔 | 漢族 |
原名 | 袁振蟾 |
字號 | 字爽秋,號重黎 |
諡號 | 忠節 |
出生 |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浙江桐廬縣 |
逝世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京師 |
出身 | |
|
生平
編輯袁昶家境貧寒,先師從閩縣高伯年,後進入上海龍門書院,師從劉熙載。同治六年(1867年),以廩生參加浙江省鄉試,中舉人,光緒二年(1876年),恩科進士,殿試二甲,授戶部主事。光緒四年兼襲雲騎尉世職。光緒九年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光緒十二年(1886年)充會典館纂修官、補戶部江西司員外郎。
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員外郎出任徽寧池太廣道道台,在任上他嚴約僚屬,痛抑胥吏,進行了多項變革:
- 興建教育--按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擴辦蕪湖中江書院,在中江書院原舍之外,設「經義」、「治事」兩齋。增設經史、性理、輿算、格致(物理)等實用學科。購書數萬卷在中江書院建立藏書樓--尊經閣。
- 增加稅收--清厘關稅,汰常關耗費歲萬八千金,悉還諸公。還設立穀米出口稅,由於每年出口穀米數千萬石,所以收入可觀。
- 興修水利--捐銀五千兩,並親自督修了蕪湖西南自大關亭至魯港十二里的濱江圩堤,還新建三百七十丈大堤。從此可以蓄水,可以泄洪,天地村舍不再受洪水的威脅。
- 此外還進行了蕪湖設立郵局,加強武裝等多項措施。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袁昶升遷為陝西按察使,還沒到任,又被提拔為江寧布政使,後被調到直隸。不久,被召回朝廷,以三品京堂在總理衙門行走,同年授二品銜,後又授光祿寺卿、太常寺卿。
當時朝廷財政匱乏,朝廷討論增加厘稅彌補不足,袁昶表示反對,認為「增厘稅,名病商,實病民,不可增議」。
庚子事變
編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因曹州教案,德國趁機出兵強佔膠州灣,光緒帝下詔求言。袁昶向朝廷條陳了時政二萬言書,提出:
德突據膠灣,其禍急而小;俄自西北至東北,與我壤地相錯,蒙喀四十八部將折入異域,其禍紆而大。宜及今預練勁旅,痛革吉、奉華靡風習。自頃兵力不能議戰,要不可不議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將,故人才盛,國勢強。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諸臣救過之不暇,於是相率為鄉愿,而舉國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楊之亂,其始一小民耳,猶窮全國之力僅而克之,況諸國互肆蠶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敵國外患,為殷憂啟聖之資。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則理財、練兵、防海、交鄰之策,可次第就理。
光緒帝親自將其綱要書寫在冊子中,下發大臣們議行。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山東興起義和團,殺戮外國教士。慈禧太后和端王載漪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對付列強,準備攻打各國公使館。袁昶向朝廷上了一道二千五百餘言的奏疏。 五月十二日(6月8日),慈禧太后在儀鸞殿召開御前會議,袁昶慷慨陳詞,與袁昶關係較好的吏部侍郎許景澄、兵部尚書徐用儀和內閣學士聯元都支持袁昶的意見,光緒帝握住許景澄的手而哭泣。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八國聯軍攻戰大沽炮台。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 袁昶於上《急救目前危局折》。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袁昶又上一奏疏,力言奸民不可縱,使臣不宜殺,但沒有結果。後袁昶又和許景澄一起寫了第三道奏疏《請懲禍首以遏亂源而救危局》,嚴劾釀亂大臣,但這道奏摺尚未來及奏報,載漪等人已採取了行動,令刑部尚書趙舒翹將袁昶等人下獄。7月27日,袁昶在被騙出家門後被關押,七月初三(7月28日),袁昶與許景澄在菜市口被處死。第二天,慈禧太后發出上諭說「太常卿袁昶、禮部侍郎許景澄,屢次被人奏參,聲名惡劣。平日辦理洋務,各存私心,每遇召見時,任意妄奏,莠言亂政,且語多離間,有不忍言者,實屬大不敬。若不嚴行懲辦,何以整肅群僚!袁昶、許景澄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1]
身後
編輯1900年12月,八國聯軍退出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緒發佈上諭,宣佈為袁昶等人平反,「開複原官」[2]。平反後,蕪湖人把江中書院改建為袁太常祠祭祀袁昶。宣統元年(1909年)又追諡忠節,五月,宣統下詔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許景澄、徐用儀三人。宣統二年(1910年),蕪湖人建懷爽樓紀念袁昶。
著作
編輯袁昶一生著作很多,已刊行的有《漸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詩續鈔》10卷,《春闈雜詠》1卷,《水明樓集》1卷,《於湖小集》7卷,《參軍蠻語止齋雜著》若干卷。袁昶還將農桑、兵、醫、輿地、治術、掌故等書編成一部《漸西村舍叢刻》。
註釋與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实录 光绪朝实录》. [2024-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光緒二十六年秋七月壬寅 第一條
- ^ 《辛丑條約》附件七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見
編輯官銜 | ||
---|---|---|
前任: 李有棻 |
陝西按察使 光緒廿四年四月十六日-光緒廿四年五月廿四日 (1898年6月4日-1898年7月12日) |
繼任: 趙爾巽 |
前任: 松壽 |
江寧布政使 光緒廿四年五月廿四日-光緒廿四年八月十六日 (1898年7月12日-1898年10月1日) |
繼任: 裕長 |
前任: 裕長 |
直隸布政使 光緒廿四年八月十六日-光緒廿四年八月十七日 (1898年10月1日-1898年10月2日) |
繼任: 廷傑 |
前任: 呂海寰 |
光祿寺卿(漢) 光緒廿五年二月廿六日-光緒廿五年六月十四日 (1899年4月6日-1899年7月21日) |
繼任: 郭曾炘 |
前任: 李昭煒(署) |
太常寺卿(漢) 光緒廿五年六月十四日-光緒廿六年七月三日 (1899年7月21日-1900年7月28日) |
繼任: 王培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