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研究人類語言的學科

語言學(英語:linguistics、德語:Sprachwissenschaft)是研究語言的科學[1][2][3],隸屬於人文學科,涉及了對語言的形式、含義用詞歷史來源語境等內容的研究,同時也會尋找其中的規律。

綜述

編輯

傳統上語言學家通過觀察聲音與意義之間的交互作用來分析人類語言[4],並會探討影響語言的社會文化歷史政治因素,通過分析這些因素的影響可以界定語言的意義和語境[5]

在語言結構(語法)研究與意義(語義語用)研究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主題劃分。語法中包含了詞法(單詞的形成與組成),句法(決定單詞如何組成短語或句子的規則)以及語音(聲音系統與抽象聲音單元的研究)。

外語學習不同,語言學研究語言本身而不直接教導人們如何運用語言。這不代表語言學不研究外語學習方法(例子:二語習得,英語: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 SLA)。

在過去,語言學是文化人類學的分支學科,但是現在語言學已發展為獨立學科。語言學研究句法詞語等語言的描述,也研究語言的發展史。

語言學的狹隘定義為研究語言的科學方法,但是可以從各種方面對語言進行探究,並與其他幾種智能學科有關聯,這些學科也影響了對語言學的研究:

例如,符號學是一個相關的領域,它涉及對一般標記與符號在語言中和語言外兩者的研究。文藝理論家們研究語言在文學藝術中的角色。

另外,語言學還從不同的領域中借鑑,舉例而言有心理學言語-語言病理學資訊學學電腦科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神經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聲學。詳見下方章節

歷史

編輯

語言學歷史悠久。人類最早的語言研究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他們起初是為了研究哲學歷史文學而開始研究語言的。

中國漢朝時產生了訓詁學。已知最早的語言描寫波你尼在西元前五百年對梵語的分析[6]。在印度希臘,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就建立了語法學。現代語言學(modern linguistics)建立於18世紀初期。

研究

編輯

研究內容

編輯

現代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語言文字,例如:

研究方法

編輯

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分為共時歷時兩種:

共時

編輯

是指對某一歷史時期的語言進行研究,例如對中古漢語古英語的研究。

歷時

編輯

是指對語言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的歷史進行研究,例如對漢語上古中古近代現代的研究。

用途

編輯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溝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層面上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進步。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唇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了解人類語言的本質。

除了認識人類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語言教育方面,藉由對於語言本身的暸解,編成各種詞典文法書、教科書供人學習語言,也有助於改善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錯誤的能力。在不同語言翻譯方面,語言學理論對於筆譯和口譯有更多具體的指導,也有助於利用科技來進行機器翻譯

附屬及分支學科

編輯

傳統的語言學稱為語文學,以研究古代文獻和書面語為主。在中國,傳統上一直將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作為經學的一部分。現代語言學則以當代語言和口語為主。廣義的語言學包括語文學

語言學其他的附屬學科包括以下:

  • 語言學歷史——語言變化的研究;
  • 社會語言學——探究語言學變化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聯;
  • 心理語言學——探究語言在思想中的表述與運作;
  • 神經語言學——探究語言在大腦中的表述;
  • 理論語言學——考察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和普遍特徵;
  • 話語分析——這涉及到文本與會話結構和語用,語用是指意義是怎樣在綜合語言能力,非語言知識與講話上下文被傳達的。

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則包括:

部分分支

編輯
 
弗迪南·德·索緒爾提出一般語言學將語言研究為意義和形式的平衡系統

人文語言學

編輯

人文語言學的基本原則是語言是人創造的發明。語言研究的符號學傳統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產生於意義和形式的相互作用。[7]語言結構的組織被認為是計算性的。[8]語言學本質上被認為與社會和文化科學有關,因為不同的語言是由社會互動中的社區塑造的。[9]代表語言人文觀的語言學流派包括結構語言學等。[10]

結構分析意味着解剖每一層:語音、形態、句法和話語,到最小的單位。這些被收集到清單中(例如音素、語素、詞彙類、短語類型),以研究它們在結構和層的層次結構中的相互聯繫。[11]功能分析為結構分析增加了語義角色和每個單元的其他功能角色的分配。例如,名詞短語可以作為句子的語法主語或賓語,或者作為語義代理或患者。[12]

功能語言學或功能語法是結構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在人文背景下,結構主義功能主義這兩個術語與它們在其他人文科學中的含義有關。形式結構主義和功能結構主義之間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為什麼語言具有它們所具有的屬性這一問題的回答。功能解釋意味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或者交流是語言的主要功能。因此,語言形式是根據它們的功能價值或用途來解釋的。其他結構主義方法認為形式遵循雙邊和多層語言系統的內部機制。[13]

生物語言學

編輯

認知語言學生成語法等方法研究語言認知,以期揭示語言的生物學基礎。在生成語法中,這些基礎被認為來自先天的語法知識。因此,該方法的核心關注點之一是發現語言知識的哪些方面是遺傳的。[14][15]

相反,認知語言學拒絕先天語法的概念,並研究人類思維如何從事件圖式中創建語言結構[16]以及認知約束和偏見對人類語言的影響。[17]神經語言編程類似,語言是通過感官來接觸的。[18][19][20]認知語言學家通過尋找與感覺運動圖式相關的表達來研究知識的體現。[21]

一種密切相關的方法是進化語言學,[22]其中包括將語言單位作為文化複製器的研究。[23][24][25]可以研究語言如何複製和適應個人或語言社區的思想。[26][27]構造語法是將模因概念應用於句法研究的框架。[28][29][30][31]

生成方法和進化方法有時被稱為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32]但是,術語的這種用法與人文學科不同。[33]

跨領域學科

編輯

在語言學廣大的範疇以內,有許多新興的分枝學科,着重在更特定的語言分析及描述,常依學派、理論方法或其他外部關聯進一步分類。語言學與演化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邏輯學資訊學論神經生理學電腦科學通訊工程等學科互相滲透,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數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病理學實驗語音學宇宙語言學等。

符號學

編輯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傳意的人文科學,研究的符號可能是個別的,或是已組成一個符號系統,也會研究符號的意義如何產生.又如何了解。符號學家研究的符號不止是語文溝通用的符號,也延伸到文化中各種的符號。

翻譯

編輯

翻譯此一領域包括翻譯書面的或口說的內容,可能是數位的,也可以是印刷好的。簡單來說,翻譯就是將內容由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有些譯者受僱於公司或組織機構,例如旅行社或是國家的使館,這些部份常需要處理兩個語言不通的人之間的溝通。翻譯也可以利用計算語言學來進行,例如Google翻譯就是自動化的程式工具,可以在兩種或多種語言之間進行字詞甚至句子的轉換。出版社也會需要翻譯,將書籍由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使更多的人可以成為讀者。學術翻譯會專注在一些特定領域的翻譯,例如技術、科學、法律、經濟學等。

生物語言學

編輯

生物語言學是研究動物的溝通系統,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由人教導的。生物語言學的研究者長久以來都想知道動物語言的可能性。

臨床語言學

編輯

臨床語言學是語言學理論在言語治療上的應用。言語治療師針對溝通障礙及吞嚥障礙的人進行治療並得適當的溝通。

計算語言學

編輯

計算語言學是以一種計算機可處理的方式處理語言學的議題,也就是在演算法的規格及計算複雜度有小心的考量,因此產生的語言學理論有一些理想的可計算特質以及其實現。計算語言學也研究電腦語言(包括機器語言,C語言,Java,以及廣泛應用的C++,其中後三者為現代常用電腦語言;機器語言為0和1的二進制語言,直接為機器所理解與執行)及軟件開發。

演化語言學

編輯

演化語言學是針對人類演化所產生語言的相關跨領域研究,也將演化理論用在不同語言的文化演化。演化語言學也研究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25]

語言學學派

編輯

十九世紀的語言學

編輯

新語法學派

編輯

結構主義(一)結構符號論

編輯

結構主義(二)結構功能論

編輯

結構主義(三)描寫結構論

編輯

結構主義(四)形式結構論

編輯

從結構主義到功能主義:「系統功能論」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Crystal, David.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 1990. ISBN 9780140135312. 
  2. ^ Halliday, Michael A.K.; Jonathan Webster.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vii. ISBN 0-8264-8824-2. 
  3. ^ Martinet, Andre. Element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1966 [2020-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英語). 
  4. ^ Jakobson, Roman, 1896-1982. Six lectures on sound and meaning 1st pbk. ed.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1. ISBN 0-262-60010-2. OCLC 10290031. 
  5.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atalog. [2020-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英語). 
  6. ^ S.C. Vasu (Tr.). The Ashtadhyayi of Panini (2 Vols.). Vedic Books. 1996 [2014-03-30]. ISBN 97881208040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7). 
  7. ^ Nöth, Winfried. Handbook of Semiotics (PDF).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21-08-04]. ISBN 978-0-253-20959-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8). 
  8. ^ Hjelmslev, Louis. 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9 [First published 1943]. ISBN 0-299-02470-9. 
  9. ^ de Saussure, Ferdinan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PDF). New York: Philosophy Library. 1959 [First published 1916] [2021-08-04]. ISBN 978-0-231-15727-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4). 
  10. ^ Austin, Patrik. Theory of language: a taxonomy. SN Social Sciences. 2021-03, 1 (3): 78. ISSN 2662-9283. doi:10.1007/s43545-021-00085-x (英語). 
  11. ^ Schäfer, Roland. Einführung in die grammatische Beschreibung des Deutschen (2nd ed.). Berlin: Language Science Press. 2016 [2021-08-04]. ISBN 978-1-537504-9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12. ^ Halliday &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 (PDF). London: Hodder. 2004 [2021-08-04]. ISBN 0-340-76167-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3). 
  13. ^ Daneš, František. On Prague school functionalism in linguistics. Dirven & Fried (編). Functionalism in 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1987: 3–38. ISBN 978-90-272-1524-6. 
  14. ^ Everaert, Martin B. H.; Huybregts, Marinus A. C.; Chomsky, Noam; Berwick, Robert C.; Bolhuis, Johan J. Structures, Not Strings: Linguistics as Part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5-12, 19 (12): 729–743 [2021-11-19]. ISSN 1879-307X. PMID 26564247. doi:10.1016/j.tics.2015.09.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15. ^ Chomsky, 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 (2nd ed.). MIT Press. 2015. ISBN 978-0-262-52734-7. 
  16. ^ Arbib, Michael A. Language evolution – an emergentist perspective. MacWhinney & O'Grady (編). Handbook of Language Emergence. Wiley. 2015: 81–109. ISBN 978-1-118-34613-6. 
  17. ^ Tobin, Vera. Where do cognitive biases fit in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PDF). Borkent (編). Language and the Creativ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14: 347–363. ISBN 978-90-272-8643-7. [失效連結]
  18. ^ Guarddon Anelo, María del Carmen. Metaphors and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2010, 5 (7): 151–162 [2021-11-19]. ISSN 1833-1882. doi:10.18848/1833-1882/CGP/v05i07/51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19. ^ Ibarretxe-Antuñano, Iraide. MIND-AS-BODY as a Cross-linguistic Conceptual Metaphor. Miscelánea. 2002, 25 (1): 93–119 [2020-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20. ^ Gibbs, Raymond W.; Colston, Herbert L.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 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5-01, 6 (4): 347–378 [2021-11-19]. ISSN 0936-5907. doi:10.1515/cogl.1995.6.4.3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英語). 
  21. ^ Luodonpää-Manni, Penttilä & Viimaranta. Introduction. Luodonpää-Manni & Viimaranta (編).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alyzing Real-Life Dat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20-06-30]. ISBN 978-1-4438-732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22. ^ Pleyer & Winters. 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evolution research. Theoria et Historia Scientiarum. 2014, 11: 19–44 [2021-08-03]. doi:10.12775/ths-2014-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23. ^ Evans &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06. ISBN 0-7486-1831-7. 
  24. ^ Pleyer, Michael; Winters, James. 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evolution research. Theoria et Historia Scientiarum. 2015-01-30, 11: 19 [2021-11-19]. ISSN 0867-4159. doi:10.12775/ths-2014-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 
  25. ^ 25.0 25.1 Croft, William.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8-10-01, 37 (1): 219–234 [2021-11-19]. ISSN 0084-6570. doi:10.1146/annurev.anthro.37.081407.0851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英語). 
  26. ^ Cornish, Tamariz & Kirby.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d the origins of adaptive structure: what experiments can tell us (PDF). Language Learning. 2009, 59: 187–205 [2021-08-03]. doi:10.1111/j.1467-9922.2009.00540.x.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2). 
  27. ^ Sinnemäki & Di Garbo. Language Structures May Adapt to the Sociolinguistic Environment, but It Matters What and How You Count: A Typological Study of Verbal and Nominal Complex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 9: 187–205. PMC 6102949 . PMID 30154738. doi:10.3389/fpsyg.2018.01141. 
  28. ^ Dahl, Öst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life cycles of constructions. RASK – Internationalt Tidsskrift for Sprog og Kommunikation. 2001, 14: 91–134. 
  29. ^ Kirby, Simon. Transitions: 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Replicators. Binder, P.-M. (編).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3: 121–138. ISBN 978-3-642-36085-5. doi:10.1007/978-3-642-36086-2_6. 
  30. ^ Zehentner, Eva. Competition in Language Change: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Dative Alternation. De Gruyter Mouton. 2019. ISBN 978-3-11-063385-6. 
  31. ^ MacWhinney, Brian. Introduction – language emergence. MacWhinney & O'Grady (編). Handbook of Language Emergence. Wiley. 2015: 1–31. ISBN 978-1-118-34613-6. 
  32. ^ Nettle, Daniel. Functionalism and Its Difficulties in Biology and Linguistics. Darnell, Michael (編). Studies in Language Companion Series 4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45 [2021-11-19]. ISBN 978-90-272-3044-7. doi:10.1075/slcs.41.21ne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英語). 
  33. ^ Croft, William.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Grammar.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2015: 470–475 [2021-11-19]. ISBN 978-0-08-097087-5. doi:10.1016/b978-0-08-097086-8.5300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英語). 

參考資料

編輯
  • 岑麒祥 (1988):《語言學史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0327-7/H-034)
  • 約瑟夫·斯大林 著,李之三 等 譯 (1964):《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北京: 人民出版社
  • George Leunard Trager & Henry Lee Smith Jr., Studies in Linguistics, Occasional Papers, 10. pp5-28. 1963
  • 馮志偉 (1999):《現代語言學流派》,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 7-224-04762-7)
  • 雲桂彬 (2000):《語言的結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ISBN 7-81004-941-0)
  • 郭愛萍 等 編 (2004):《普通語言學》,中國社會出版社 (ISBN 7-5087-0197-6)
  • 葛本儀 等 編 (2003):《語言學概論》,修訂版,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 7-5607-0150-7)
  • 葉蜚聲、徐通鏘 (1997):《語言學綱要》,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0153-3)
  • 葉寶奎 (2002):《語言學概論》,修訂版,廈門大學出版社 (ISBN 7-5615-0443-8)
  • 熊學亮 編 (2003):《語言學新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 7-309-03718-9)
  • 胡壯麟 (2001):《語言學教程》,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5014-3)
  • 胡壯麟、李戰子 編 (2004):《語言學簡明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7554-5)
  • 胡明揚 (2004):《語言和語言學》,修訂版,語文出版社 (ISBN 7-80126-646-3)
  • 伍鐵平 (2004):《普通語言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7-04-004058-1)
  • 徐通鏘 (2001):《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4755-X)
  • 申小龍 (2003):《語言學綱要》,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 7-309-03616-6)
  • 池昌海 等 編 (2004):《現代語言學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 7-308-03810-6)
  • 梅德明 編 (2003):《現代語言學簡明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ISBN 7-81080-498-7)
  • 岑運強 (2004):《語言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 7-300-06027-7)
  • 汪大昌 等 編 (2004):《普通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7429-8)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
其他術語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