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 (1875年)

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德語:Kaiser Max-klasse[a]是19世紀70年代為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三艘鐵甲艦。本艦級首艦「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75)[a],另有兩艘姊妹艦「奧地利的胡安」號英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75)[a]「尤金親王」號英語SMS Prinz Eugen (1875)[a]。三艦表面上看和早期的馬克斯皇帝級[b]相同,但實際上卻是全新設計的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c]。 僅有引擎、裝甲板和其他一部分設備用了從原艦上拆下來的零部件。本級三艦都是在1874年開始建造的,前兩艘於1875年下水,1876年完工,而「尤金親王」號的建造進度要慢得多。該艦於1877年下水,1878年竣工。全部三艘艦都裝備有8門210毫米(8.3英寸)炮組,炮組安裝在艦體中央的裝甲炮廓英語Casemate[d]內。最高時速可達13.28(24.59公里每小時;15.28英里每小時)。

概況
使用者  奧匈帝國海軍
建造期 1874年–1878年
服役期 1876年–1912年
完成數 3
損失數 1
報廢數 2
技術數據
船級 炮廓式鐵甲艦英語Casemate ship
排水量 3,548長噸(3,605公噸)
船長
  • 75.87米(248英尺11英寸) o/a
  • 73.23米(240英尺3英寸) lwl
型寬 15.25米(50英尺0英寸)
吃水 6.15米(20英尺2英寸)
動力輸出 2,755匹指示馬力(2,054千瓦特)
動力來源
船速 13.28(24.59公里每小時;15.28英里每小時)
定員 400名
武器裝備
  • 8門21厘米(8.3英寸)炮
  • 4門9厘米(3.5英寸)炮
  • 2門7厘米(2.8英寸)炮
  • 6門47毫米(1.9英寸)炮
  • 3門47毫米(1.9英寸)哈奇開斯炮
  • 2門25毫米(0.98英寸)炮
  • 4具35厘米(14英寸)魚雷發射管
裝甲

由於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海軍預算受到限制,這些船隻的服役生涯相當平淡。1888年,這三艘船參加了一次重要的海外巡航,前往西班牙參加巴塞隆拿世界博覽會英語1888 Barcelona Universal Exposition。三艦都在20世紀早期退役,轉為次要任務。其中「馬克斯皇帝」號和「奧地利的胡安」號被改為軍營船,「尤金親王」號則成為維修船英語Repair ship,並更名為「Vulkan」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奧地利的胡安」號在不明情況下沉沒,另外兩艘則被意大利扣押。在戰後的和平談判中,「馬克斯皇帝」號被移交給南斯拉夫王家海軍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e],並更名為「Tivat」號。然而,意大利拒絕將「Vulkan」號交給南斯拉夫。最終兩艦的命運不得而知。

設計

編輯

19世紀70年代早期,時任奧匈帝國海軍領導人腓特烈·馮·波克英語Friedrich von Pöck[f]曾多次試圖從議會獲得資金,用於建造新的鐵甲戰艦。但是當奧匈帝國陸軍在1866年的克尼格雷茨戰役中遭遇慘敗後,政府正全神貫注於重建奧匈帝國軍隊,拒絕將資金轉移到海軍的新艦艇預算中[10]。此外,來自不關心海軍事務的匈牙利的阻撓,為海軍提高戰鬥力的努力增加了額外的障礙[11]

但是,重建舊軍艦的方案並未引起爭議,因此波克改為以重建舊的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為名義申請經費。所得資金被用於建造了三艘新的鐵甲艦,其尺寸與舊三艦相似,但為了節省資金延用了包括引擎、裝甲板等在內的部分拆自舊三艦上的零部件。為了矇混議會,波克給新造的三艦起了與舊艦同樣的名字,這為後來的史書記載造成了一定的混亂[12][13]。有些記載就接受了波克的說法,在注意到新舊艦隻的尺寸不同下依然將它們描述為同一艘艦隻[14]。甚至在奧地利國家和軍方的檔案館中也將這些艦隻記錄為簡單的改裝而不是全新建造[15]

新艦仍由海軍造艦總監約瑟·馮·洛馬柯英語Josef von Romako[g]設計,他也曾設計了舊的馬克斯皇帝級。波克的重建方案最終被證明是非常經濟的,三艘新艦的建造成本與「阿爾布萊希特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Albrecht[h]的成本相當[19]。然而,這個項目並非沒有批評者,海軍歷史學家R.F.Scheltema de Heere就將這些艦艇描述為「無可救藥的過時」[20]

常規特性和輪機

編輯

1874年開建的馬克斯皇帝級全長75.87米(248英尺11英寸),水線長73.23米(240英尺3英寸),舷寬15.25米(50英尺0英寸),平均吃水6.15米(20英尺2英寸),排水量達3,548長噸(3,605公噸)。每艘船上一般都配備有400到440名軍官和士兵[13][21]。艦體上部短艏樓甲板連接前桅杆艉樓甲板則連接後桅杆。完工時,艦體上部並沒有什麼顯著的上層建築,但在服役過程中加贈了一座小型指揮塔。最初艦上配備有1,633.15平方米(17,579.1平方英尺)的三桅巴肯亭式帆裝[i],但在1880年被減少為1,156.6平方米(12,450平方英尺)。及至1890年,艦上的帆具英語Rigging[j]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三根可安裝帶有輕型火炮的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k]的桅杆[13][25]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包括拆自舊馬克斯皇帝級的一台單脹雙缸水平放置蒸汽機。蒸汽機驅動一具直徑為5.64米(18.5英尺)的單螺旋槳,蒸汽則由五座帶有總計30個爐膛英語Firebox (steam engine)[l]鍋爐提供,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位於艦體中部的煙囪中排出[13][21]。在使用引擎驅動時,本級艦在2,755匹指示馬力(2,054千瓦特)功率輸出下,速度可達12(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但在海試「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75)達到了13.38節(24.78公里每小時;15.40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13][20]。每艘艦隻都有380長噸(390公噸)的艦載燃煤儲備[19]

武器和裝甲

編輯
 
「奧地利的胡安」號線稿

1874年開建的馬克斯皇帝級都是炮廓式鐵甲艦英語Casemate ship[m],其主炮集中安裝於艦體中部的裝甲炮廓內。與前級可以向艦首和艦尾射擊不同,本級艦僅可以進行向艦首方向有限範圍內進行射擊。8門克虜伯製造的210毫米(8.3英寸)20倍徑艦炮被安裝在舷側[n],每側4門。最前面1門安裝在一個傾斜的炮門英語gun port[o]內,其餘3門只能向側面有限射界內進行發炮。此外,艦上還裝載有4門90毫米(3.5英寸)24倍徑炮,2門70毫米(2.8英寸)15倍徑炮,6門47毫米(1.9英寸)35倍徑速射炮英語Quick-firing gun[p],3門47毫米(1.9英寸)哈奇開斯炮英語Hotchkiss gun和2門25毫米(0.98英寸)炮。每艘艦上還裝有4具35厘米(14英寸)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在艦首,一具在艦尾,兩舷各有一具。[13][31]

艦體上包覆有一條203毫米(8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在裝甲堡英語Armored citadel兩端以115毫米(4.5英寸)橫向隔艙壁封閉。裝甲帶上除了兩條列板英語Strake[q]是新造的,其他都源自從舊馬克斯皇帝級上拆解下來的用於增加炮廓甲板的防護能力。炮廓由125毫米(4.9英寸)厚鋼板保護[13]。新的裝甲帶由貝塞麥鋼製成[33]

艦隻

編輯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馬克斯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Max (1875)
(德語:SMS Kaiser Max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13] 1874年2月14日[13] 1875年12月28日[1] 1876年10月26日[13]
「奧地利的胡安」號英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75)
(德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1875年10月25日[1] 1876年6月26日[13]
「尤金親王」號英語SMS Prinz Eugen (1875)
(德語:SMS Prinz Eugen
普拉普拉海軍兵工廠[13] 1874年10月[13] 1877年9月7日[1] 1878年11月[13]

服役記錄

編輯

由於預算問題阻礙了奧匈帝國海軍鐵甲艦隊的活動,這三艘軍艦在19世紀70年代一直停泊在波拉河。1881年,「尤金親王」號首次被啟用參加反對鄂圖曼帝國的國際海軍示威活動,迫使鄂圖曼帝國按照1878年柏林會議的條款將烏爾齊尼移交給蒙特內格羅。1888年,這三艦同其他幾艘主力艦一起前往西班牙巴塞隆拿,參加巴塞隆拿世界博覽會的開幕式。這是迄今為止奧匈帝國海軍中隊在亞得里亞海以外最大的活動[34]。1889年6月和7月,三艦又參加了艦隊訓練演習[35]

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為了騰出資金用於新的造艦項目,三艘馬克斯皇帝級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奧地利的胡安」號和「馬克斯皇帝」號分別於1904年6月和12月除籍,但「尤金親王」號一直留存到1912年12月。前兩艦被改為浮動營房,「尤金親王」號則被改造成一艘維修船英語Repair ship並更名為「Vulkan」號。這三艘軍艦在一戰時期一直留在海軍倉庫中。戰後,意大利俘獲了「馬克斯皇帝」號和「Vulkan」號,但在停戰談判中兩艦都被劃歸南斯拉夫王家海軍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意大利拒絕交出「Vulkan」號,其下落未知,但「馬克斯皇帝」號最終還是被移交給了南斯拉夫海軍並改名為「Tivat」號[13]。後者可能一直留存在南斯拉夫海軍旗下並在1924年被報廢拆解,也可能在二戰軸心國佔領時重新落入意大利之手並就此下落不明[13][36]。而「奧地利的胡安」號則在1919年協約國獲勝前蹊蹺的沉沒了[13]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3.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3],另有來源譯作「船腰炮房鐵甲艦」[4]、「船腰炮室鐵甲艦」[5]或者「中腰炮室鐵甲艦」[6]
  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7],另有來源譯作「炮郭」[8]
  5. ^ 譯名參考自《戰爭史研究 2》[9]
  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7. ^ 譯名參考自《船艦》[16]
  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7],另有來源譯作「埃爾澤佐格·阿爾里希特」號[18]
  9. ^ 「barquentine-rigged」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2]
  10.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3冊 船體設備 艙室設備》[23]
  11.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24]
  12.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26],另有來源譯作「火箱」[27]
  13.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第1卷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7]
  14. ^ 譯名參考自《船舶結構與設備》[28]
  15.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29]
  16.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30]
  17. ^ 譯名參考自《船舶工匠系列 船體結構 第3版》[32]

引文

編輯
  1. ^ 1.0 1.1 1.2 1.3 張恩東 2018,第258頁.
  2. ^ 張恩東 2018,第252頁.
  3. ^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4. ^ 陳悅 2015,第234頁.
  5. ^ 張恩東 2018,第1頁.
  6. ^ 李昊 2020,第57頁.
  7. ^ 7.0 7.1 李昊 2019,第310頁.
  8. ^ 章騫 2013,第102頁.
  9. ^ 閻京生 2009,第15頁.
  10. ^ Sondhaus,第36–38頁.
  11. ^ Scheltema de Heere,第13頁.
  12. ^ Sondhaus,第45–46頁.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Sieche & Bilzer,第270頁.
  14. ^ Scheltema de Heere,第13, 41頁.
  15. ^ Pawlik,第61頁.
  16. ^ 郭威 2007,第246頁.
  17. ^ 張恩東 2018,第257頁.
  18. ^ 顧慧麗 1998,第115頁.
  19. ^ 19.0 19.1 Brassey,第259頁.
  20. ^ 20.0 20.1 Scheltema de Heere,第41頁.
  21. ^ 21.0 21.1 Pawlik,第63頁.
  22. ^ 李昊 2019,第109頁.
  23.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1980,第101頁.
  24.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675頁.
  25. ^ Scheltema de Heere,第18, 20頁.
  26.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256頁.
  27. ^ 上海交通大學 1991,第138頁.
  28. ^ 崔剛 2009,第31頁
  29.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479頁.
  30.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304頁.
  31. ^ Scheltema de Heere,第18頁.
  32. ^ 魏莉潔 2018,第29頁.
  33. ^ Brassey,第258頁.
  34. ^ Sondhaus,第40–41, 65, 107頁.
  35. ^ "Foreign Items",第913頁.
  36. ^ Vego 1982,第347頁.

參考書目

編輯
  • Brassey, Thomas A. The British Navy: Its Strength, Resources, and Administration. London: Longman's, Greene & Co. 1882. OCLC 3468037. 
  • Pawlik, Georg. Des Kaisers Schwimmende Festungen: die Kasemattschiffe Österreich-Ungarns [The Kaiser's Floating Fortresses: The Casemate Ships of Austria-Hungary]. Vienna: Neu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3. ISBN 978-3-7083-0045-0. 
  • Sieche, Erwin & Bilzer, Ferdinand.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66–283. ISBN 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1卷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由顧慧麗翻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東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由郭威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船舶名词术语 第3册 船体设备 舱室设备 3.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80-04. CSBN 17034·3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崔剛; 李志玉; 趙亞冰 (編). 船舶结构与设备.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9-12. ISBN 978-7-5632-2401-2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交通大學. 机电词典.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1-10. ISBN 7-111-01748-X (中文(中國大陸)). 
  • 魏莉潔. 船舶工匠系列 船体结构 第3版. 船舶工匠系列.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8-01. ISBN 978-7-5661-1761-8 (中文(中國大陸)). 
  • 閻京生. 战争史研究(二) 28.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02. ISBN 7-204-04651-X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 Vego, Milan. The Yugoslav Navy 1918–1941.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2, XIX (4): 342–361. ISSN 0043-0374. 
  • Foreign Items.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nd Navy Journal and Gazette of the Regular and Volunteer Forces (New York: Army and Navy Journal, Inc.). 1889, 24: 913. OCLC 1589766. 
  • Scheltema de Heere, R. F. Fisher, Edward C. , 編. Austro-Hungarian Battle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Naval Records Club, Inc.). 1973, X (1): 11–97. ISSN 00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