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

典範條目展示

隨機展示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

家牛哺乳類偶蹄目牛科牛亞科牛屬中一群已經馴化的動物。這種群居動物的祖先為原牛,大約8千年前被人類馴化成家養的牲畜。如今地球上生存着13億隻家牛,遍佈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塊大陸。家牛同人類的生活極為密切,一般將它們用來作為皮革的來源,在化石燃料大規模使用之前家牛也是主要的畜力來源之一。為了更好地利用家牛所提供的資源,人類對其進行了長時間的選擇性育種,按其特徵可以分為供食用的肉牛及產奶的奶牛,用於耕作的家牛則日漸減少。在人類的文化中,家牛一般佔有很高的地位,1949年的印度憲法甚至禁止宰殺牛。人們大多將其同力量、財富等聯繫起來,許多地區將家牛視作忠誠、勤勞的象徵。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

白氏樹蛙
白氏樹蛙

白氏樹蛙是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樹蛙,後被引入至美國新西蘭。白氏樹蛙屬雨濱蛙屬,它在生理學分類上很接近同屬的大雨蛙巨雨濱蛙。與澳大利亞常見的其他蛙類相比,白氏樹蛙的體形較大,體長約10厘米;壽命較長,人工飼養環境下平均壽命達16。白氏樹蛙性情溫和,與人類相處融洽,經常出現在室內的窗戶上捕捉燈光引來的昆蟲。白氏樹蛙是人類最為熟悉的蛙類之一,因為它近人的特性和可愛的樣貌,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它常被作為一種奇異的寵物而飼養。白氏樹蛙皮膚的分泌物含有抗及抗病毒成分,這或許可以成為相關藥物的原料,為人類所用。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3

玳瑁是屬於海龜科的一種海龜。玳瑁的外形與其他海龜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性的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鰭足,而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鷹般的嘴,以及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雖然玳瑁生活在廣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而且珊瑚礁中生活着其最主要的食物——海綿,而這些海綿中的部分物種對於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質。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因此,正是由於人類對玳瑁的過度需求,導致玳瑁在世界範圍內的數量持續減少,已有滅絕的危險。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4

加州神鷲屬於美洲鷲科新大陸禿鷲家族,為北美洲大陸最大的。如今這種鷲只生活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區域,以及加利福尼亞州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西海岸的群山中。它是加州兀鷲屬唯一存活的物種。作為一種大型黑色的禿鷲,加州神鷲翅膀下面有白色的小塊,頭部禿毛,根據其情緒的不同,顯露的皮膚顏色為微黃色到鮮紅色。在所有北美洲的鳥類中,其翼幅最寬,同時也是最重的鳥類之一。加州神鷲是食腐動物,吃大量的腐肉。它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其壽命可達50年。加州神鷲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鳥類之一。到2008年12月,據統計只剩有327隻存活的加州神鷲,其中半數以上為野生。加州神鷲對於很多加州的印第安人具有重大意義。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5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體遺傳變異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現代遺傳學其目的是尋求了解遺傳的整個過程的機制,開始於19世紀中期孟德爾的研究工作。雖然,孟德爾並不知道遺傳的物理基礎,但他觀察到了生物體的遺傳特性,某些遺傳單位遵守簡單的統計學規律,這些遺傳單位現在被稱為基因。基因位於DNA上,而DNA是由四類不同的核苷酸組成的鏈狀分子,DNA上的核苷酸序列就是生物體的遺傳信息。雖然遺傳學在決定生物體外形和行為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此過程是遺傳學和生物體所經歷的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雖然基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體重,人在孩童時期的所經歷的營養健康狀況也對他的體重有重大影響。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6

Rosetta@home是一個基於伯克利開放式網絡計算平台分佈式計算項目。該項目由華盛頓大學貝克實驗室開發和維護,用於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蛋白質對接蛋白質設計的研究。截至2009年2月8日,全球共有8.6萬台計算機是這一項目的活躍志願者,平均執行速度達78萬億FLOPS。與其他BOINC項目一樣,Rosetta@home使用志願者的計算機中空閒的進程資源來執行單獨的單元計算。計算結果會被發送到項目的中央伺服器,經驗證後存入數據庫中。除了疾病相關研究,Rosetta@home網絡還是結構生物信息學中新方法的一個測試框架。Rosetta@home穩居最重要的對接預測器之一,並且是現有最好的蛋白質三級結構預測器之一。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7

黑美洲鷲學名Coragyps atratus)是美洲鷲科黑美洲鷲屬中的唯一一種,從美國東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佈。雖然黑美洲鷲分佈廣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紅頭美洲鷲。儘管黑美洲鷲的名稱和外表與歐亞大陸的禿鷲相似,但親緣關係並不相近。歐亞大陸的禿鷲屬於鷹科,而黑美洲鷲則屬於美洲鷲科。牠多棲息於相對開放的環境,例如疏亂的樹林或灌叢中。黑美洲鷲的翼展可達1.5,屬大型鳥種,但比起美洲鷲科的其他6種,它卻是體型最小的一種。黑美洲鷲全身有黑色翅膀羽毛,頭和頸部裸露灰黑色皮膚,鈎嘴較短。黑美洲鷲是吃腐肉的清道夫,也會吃或動物幼崽。在一些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會在垃圾堆中找食物。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8

氦原子結構示意圖
氦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是一個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質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9

白堊紀晚期滅絕的菊石亞綱生物化石
白堊紀晚期滅絕的菊石亞綱生物化石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個大規模滅絕事件,發生於中生代白堊紀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約6550萬年前,滅絕了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植物,包含恐龍。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因為造成恐龍的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著名,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黏土層,名為K-T界線。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由古近紀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恐龍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無脊椎動物,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0

哀鴿,又名泣鴿,是鳩鴿科動物,分佈於中美洲北美洲及其近海島嶼。每年,大量的哀鴿從分佈區北部地區遷徙至1月溫度高於−12°C的南部地區越冬。哀鴿的棲息地有開放式和半開放式環境,包括農業區和城市區,對人類改變的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這種鳥數量很多,據估計全球共有4.75億隻。在很多地區,哀鴿是狩獵運動的目標獵物之一,它的肉也被人們食用。在哀鴿的分佈區內,經常可以聽到它發出「嗚-嗚-」的哀鳴,也經常會聽到其飛過時翅膀發出的尖嘯聲。哀鴿是飛行健將,時速最快能達到88千米/小時。哀鴿通常全身為暗啞的淺灰褐色,雌鳥和雄鳥外形相似。哀鴿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一窩產2枚蛋,雛鳥的雙親都會孵蛋。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1

長鬚鯨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甲殼動物。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2

病毒是一種具有細胞感染性的亞顯微粒子,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細胞的生命體。已知的第一個病毒是煙草花葉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如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研究病毒的科學被稱為病毒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病毒由兩到三個成份組成:所有的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此外,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的包膜環繞在外。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狀正二十面體狀複雜的結構。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3

墨蘭捕蟲堇
墨蘭捕蟲堇
墨蘭捕蟲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簇生食肉植物,原產於墨西哥危地馬拉。形狀酷似夏季盛開的平坦蓮花肉質可達10公分長,覆蓋着黏質腺毛用以吸引、捕捉、以及消化淪為獵物的節肢動物。植株生長所需的養分取得,來自於可將貧營養基質補足的獵物。在冬季,當養分與水分供應不足時,植株會產生簇生而不食肉的小型肉質葉以利於節省能量。在可達25公分長的直立花梗上,單個粉紅紫紅紫蘿蘭色的花朵一年可開兩次。該種是在1799年至1804年期間,在洪堡邦普蘭的拉丁美洲探險中於墨西哥伊達爾戈州帕丘卡山脈首次採得。由於這類植物的食肉本能和引人注目的花朵,已被人為長期栽培,而該種也是最常見的栽培捕蟲堇之一。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4

外切體複合物是一種蛋白質複合物,能夠降解各種不同的RNA,表現為核糖核酸外切酶活性。外切體複合物只存在於真核細胞和古菌中;而細菌中則對應有組成和結構更為簡單的「降解體」複合物來發揮類似的功能。外切體的核心是一個由六個亞基組成的環狀結構,外圍的亞基都結合在這一環狀結構上。在真核細胞中,這一核心存在於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區室中;在不同的區室中,與之結合的蛋白質也不盡相同,從而可以調控外切體的活性以特異性地降解特定區室的RNA底物。外切體的底物包括信使RNA核糖體RNA以及多種非編碼RNA。外切體具有核糖核酸外切酶功能,也就意味着它可以從RNA的一端開始降解作用,而不是從特定位點開始剪切RNA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5

是無足的爬蟲類動物的總稱,屬於有鱗目。正如所有爬蟲類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的細盲蛇(約有10公分)以至最長的蟒蛇蚺蛇(最長紀錄約17呎以上)。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令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而且蛇毒的主要目的並非自衛,而是具備侵略性、征服性的。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不過亦有專家認為部分蛇類早已有能生活於中的器官,因此不會是作為陸地霸主的爬蟲類所衍生的。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6

異特龍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於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牠們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牠們的下顎也可以前後滑動。顎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牠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徵。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7

暴龍與迷惑龍的骨架
暴龍與迷惑龍的骨架
恐龍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着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8

鴞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新西蘭特有種。牠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牠的不同習性使牠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製度的鸚鵡。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現時鴞鸚鵡是極危品種,全球數目僅餘下91頭,而這些鴞鸚鵡均已被人發現及命名。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19

蛋白酶體
蛋白酶體
蛋白酶體是在真核生物古菌中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原核生物中也存在的一種巨型蛋白質複合物。在真核生物中,蛋白酶體位於細胞核細胞質中。蛋白酶體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不需要的或受到損傷的蛋白質,這一作用是通過打斷肽鍵化學反應來實現。能夠發揮這一作用的被稱為蛋白酶。蛋白酶體是細胞用來調控特定蛋白質和除去錯誤摺疊蛋白質的主要機制。經過蛋白酶體的降解,蛋白質被切割為約7-8個氨基酸長的段;這些肽段可以被進一步降解為單個氨基酸分子,然後被用於合成新的蛋白質。蛋白酶體降解途徑對於許多細胞進程,包括細胞周期基因表達的調控、氧化應激反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0

禽龍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禽龍是種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9到10公尺,高4到5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000萬年前;生存時代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比利時英國德國,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是禽龍的化石出土於北美洲亞洲內蒙古、以及北非。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者時間不斷改變。禽龍大量的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河床發現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面的假設,包括進食、運動、以及社會行為。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1

黑胡椒Piper nigrum),是胡椒科的一種開花藤本植物,它的果實在曬乾後通常可作為香料調味料使用。同樣的果實還是白胡椒、紅胡椒與綠胡椒的製作原料。黑胡椒原產於南印度,在當地和其他熱帶地區都有着廣泛的種植。黑胡椒的果實在熟透時會呈現黑紅色,並包含一粒種子;果實在曬乾後會成為直徑5毫米的胡椒子核果。乾燥的黑胡椒粉是歐洲風格菜餚的常用香料,從古代開始,黑胡椒就因其在調味與醫學上的雙重價值而備受珍視。黑胡椒的香馥來自其含有的胡椒鹼。常簡稱作「胡椒」的黑胡椒粉,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香料之一,可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發現,通常會與精製食鹽放在一起。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2

細胞遷移過程圖
細胞遷移過程圖
細胞遷移指的是細胞在接收到遷移信號或感受到某些物質的濃度梯度後而產生的移動。移動過程中,細胞不斷重複着向前方伸出突觸,然後牽拉後方胞體的循環過程。細胞骨架和其結合蛋白,還有細胞間質是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另外還有多種物質會對之進行精密調節。細胞遷移是通過胞體形變進行的定向移動,因此細胞遷移的移動速度很慢。但此細胞遷移「步緩力微」的運動特性,卻是細胞覓食、傷口痊癒、胚胎發生免疫反應、感染癌症轉移等生理現象所涉及到的。因此細胞遷移是目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對細胞遷移的研究,在阻止癌症轉移、異體植皮等醫學應用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也因為細胞遷移獨有的運動特性,成為今生物學熱門研究方向。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3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3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4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4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5

Portal:生物學/典範條目推薦/25




2008年2月10日後存檔

2008-01

2008-02

 

恐爪龍Deinonychus)生活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阿爾布階,距今約121到98.9百萬年前,身長約3.4公尺,模式種為平衡恐爪龍(D. antirrhopus)。遺骸主要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懷俄明州奧克拉荷馬州;而在馬利蘭州發現的牙齒亦可能屬於此屬…

2008-03

 

月經周期生理上的循環周期,主要發生在一些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人類與其他人科動物。完整的周期大約28天,其中可分成月經來潮、卵泡期、排卵、黃體期與缺血期等部分或階段,各時期有不同的激素分泌濃度…

2008-04

 

蛋白質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蛋白質是由氨基酸分子呈線性排列所形成,相鄰氨基酸殘基羧基氨基通過形成肽鍵連接在一起。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對應基因所編碼。除了遺傳密碼所編碼的20種「標準」氨基酸,在蛋白質中,某些氨基酸殘基還可以被翻譯後修飾而發生化學結構的變化,從而對蛋白質進行激活或調控。多個蛋白質可以一起,往往是通過結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的蛋白質複合物,發揮某一特定功能...

2008-05

2008-06

2008-07

2008-08

2008-09

2008-10

2008-11

2008-12

規律手動更新部分

煙草 - 雪鴞 - 蜂蜜 - 雪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