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是1949年3月至1950年2月間存在的大行政區級別的人民政府,轄區即是中原行政區。它與華北人民政府東北行政委員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在大解放區設立的政府機構,是中央人民政府和大行政區人民政府的建制雛形[1]

中南軍政委員會
主要領導
主席鄧子恢
副主席吳芝圃李一清
機構概況
機構類型大行政區人民政府
本級中共組織
中共中央中原局
聯絡方式
駐地
實際地址開封市
機構沿革
1949年3月-1950年2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1950年2月-1953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
1953年1月-1954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

歷史

編輯

1948年底,隨着第二次國共內戰推進,中原解放區已管轄7個行署、34個專區、10個、209個、1263個,人口已達到5千萬。1948年10月,解放軍相繼攻佔鄭州、開封,中原地區基本解放,工作重心從鄉村向城市轉移,原有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解放區行政區劃和分散獨立的工作方式難以適應支前大決戰、進軍全中國的任務。1948年10月23日,中原局向中共中央呈送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的報告,認為有必要成立中原人民民主政府,並擬定了臨時政府領導人名單。中共中央很快批覆同意。1948年11月18日中原局作出《關於召開臨代會成立行政委員會的幾個決定》,任命鄧子恢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委主持日常工作)、吳芝圃豫皖蘇行署主任)、李一清豫西行署主任)、許子威桐柏行署主任)、劉子厚鄂豫行署主任)5人組成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規定區域代表59人由各界聯席會議推選,職業與團體代表25人、少數民族代表3人、推聘代表8人由籌委會擬定辦法。1948年11月20日發佈《中共中原中央局為召開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建立中原臨時人民民主政府向中原各界人民建議書》,提出了代表會議人數分配意見和行政委員會組織及人選名單。11月26日,中原局發出《關於召開各級座談會,討論宣傳中原局的建議書》,要求各級黨委立即召開各級座談會,討論宣傳中原局的建議書,同時通知各地出席代表及應注意的事項。[2]

1949年3月3日至6日,在開封召開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原定代表110名,實到代表82名,出席79名。會議討論了如何積極做好支前工作,保護工農經濟利益與民主權利;討論了政府組織大綱及選舉法。李雪峰代表中原局作施政方針報告,確定了支援前線,發展生產和整頓財政為今後三大中心工作。大會選出了21名委員組成的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劉伯承等21人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1]。3月6日,發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秘字第一號佈告,宣告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在此日正式成立,主席鄧子恢等人在7日就職視事,啟用印信[3]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秘字第一號佈告

由於中原形勢勝利的發展,為了領導全區人民統一而有組織的進行支援戰爭,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管理實業與交通,完成大規模的民主改革與社會改革,本月三月六日中原臨時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舉:劉伯承、鄧子恢、李先念、李雪峰、吳芝圃、李一清、劉子久、王國華、陳再道、許子威、田豐、李實、范醒之、潘梓年、趙敏、嵇文甫、劉名榜、蔡書彬、卜盛光、王毅齋、袁笑千等二十一人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組成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依法推舉鄧子恢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李一清為副主席,通過任命各正副部長、院長、中州農民銀行總經理及秘書長等,並決議除皖、蘇部分劃華東區外,重劃中原區為鄂豫、江漢、陝南三個行署區、陝州、洛陽、鄭州、許昌、南陽、汝南、商丘、淮陽、陳留九個直轄專署區及開封、鄭州二個直轄市。子恢等於本月七日就職視事,啟用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印信;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自即日起宣告成立;原豫皖蘇豫西行署宣告撤消。特此佈告周知。

此布
主席鄧子恢
副主席吳芝圃 李一清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

成立時,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管轄三個行政公署,直轄九個專員公署、兩個直轄市: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成立時,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準備渡江作戰,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進入湖北準備南下解放華中,大軍雲集河南、湖北,每日用糧甚為巨大,支前任務異常繁重。1949年3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支援南下大軍供應工作的決定》,提出了供應的原則,分配了各分區的支援任務。3月17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中原軍區聯合下達《關於全力支援南下大軍、建立各級支前組織的命令》,各級黨政軍均要建立支前司令部或指揮部或委員會,中原支前司令部司令員畢占雲,政委李一清,參謀長楊少橋。對交通運輸工具實施統制,軍運為主,兼顧商運;給價包運,廢除義務民夫制;沿途設立糧草站和供應站。除了在糧食供給上嚴格有關制度外,還在全區實行了預借公糧的辦法,以籌借軍需糧草。同時辦理借糧手續,憑發給憑證可以頂抵公糧交售任務。當時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和中原軍區還趕印一批糧秣票,軍用糧票和預借糧證,另又印製有糧票、料票、草票、柴票與同期印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借公糧證》以及各野戰軍的預借糧證、借糧證同時在本區使用。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還在領導各地剿匪反霸、動員參軍、土地改革、發展生產,作出《關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指示》。

1949年5月8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召開第二次委員會議,作出了關於批准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軍區的決定,任命李先念為主席、王任重為副主席。

1949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機關人員從開封出發,18日抵達漢,府址在漢口南京路商業銀行內(今武漢圖書館)。至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轄區已擴大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6省及武漢、廣州2市,共轄4個行政公署,56個專員公署,11個省轄市,513個縣,面積115萬平方公里,人口1.37億人[3]

1950年2月5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批准,撤銷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工作交中南軍政委員會

機構設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柳麗.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述略》. 檔案記憶 (湖北省武漢市: 湖北省檔案館). 2019, (2019年第3期): 9–13. ISSN 1003-8167 (簡體中文). 
  2. ^ 柳麗:「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述略」,《檔案記憶》,2019年03期,第11-15頁。
  3. ^ 3.0 3.1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秘字第一号布告. 騰訊網. 2018-10-29 [2020-02-1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