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大學
仰光大學(緬甸語:ရန်ကုန်တက္ကသိုလ်)是緬甸的一座公立綜合性大學,位於緬甸仰光市甘馬育鎮區,亦為該國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主要優勢學科是人文學科、理工學科和法律學。
仰光大學 | |||
---|---|---|---|
ရန်ကုန်တက္ကသိုလ် | |||
校訓 | 真理和忠誠 | ||
創辦時間 | 1878年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
校長 | Dr. Phoe Kaung | ||
教師人數 | 1023 | ||
本科生人數 | 13,500 | ||
研究生人數 | 1,000 | ||
校址 | 緬甸仰光市甘馬育鎮區 | ||
校區 | 市區 | ||
網站 | www | ||
|
1958年,曼德勒大學獨立建校之前,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都在緬甸仰光大學。1964年,大學教育法案頒佈,所有專業大專院校的大學,比如醫學研究所、仰光理工學院和仰光經濟學院都成了獨立的大學,學科主要是人文科、理工科和法律。
從一開始,仰光大學在整個緬甸歷史中瀰漫着緬甸公民的不滿,所有三個全國性罷工反對英國事件(1920年、1936年和1938年)均爆發於此。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領導人昂山、吳努、吳奈溫和吳丹都是仰光大學的校友。在1962年、1974年、1988年和1996年,這裏都爆發過反抗殖民和高壓統治的運動。
歷史
編輯仰光大學的前身為仰光學院(Rangoon College),在1878年成立,起初是加爾各答大學的一個附屬學院,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為培育經營、管理類人才建立的[1]。1904年更名為仰光政府學院(Government College),1920年更名為仰光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1920年,學院和賈德森學院(Judson College)合併,成為「仰光大學」,主要是模仿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建立[1][2]。隨後英國又在緬甸各地建立高等教育機構,皆隸屬於仰光大學管理,包括1925年成立的曼德勒學院,1930年成立的教師培訓學院、仰光醫學院,及1938年成立的曼德勒農學院[3]。仰光大學在英國殖民時代是東南亞乃至亞洲的頂尖學府之一[2][4][5],亦是當時緬甸獨立運動的中心、緬甸民族主義的溫床,1920年、1936年和1938年反抗殖民當局的三次全緬罷工都是從仰光大學發起的,昂山、吳努、巴莫、吳丹、登佩敏等緬甸政局名人都在此畢業。
1962年緬甸軍事政變後,奈溫將軍宣佈建設緬甸式社會主義,仰光大學直屬於高等教育局管理[2],授課語言從英語改為緬甸語。1962年7月7日,仰光大學學生發起和平抗議,反對「校規不公」,當局派士兵鎮壓,造成學生死亡,仰光大學學生會亦在次日淪為廢墟[6]。1974年11月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逝世,學生在葬禮上搶走棺材,將之置於學生會園地,為他搭建臨時墓地,並抗議政府不舉行國葬,再次引發流血鎮壓。8888民主運動亦是從仰光大學最初開始的[7]。政府採取措施遏制學生聚集,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仰光大學都是封閉的,政府將各學院分散遷移到仰光市區各處,2013年之前,只有研究生課程、某些專業課程和少數文憑課程在主校區進行[8],直到2013年12月,由昂山素姬政府重開本科教育[6]。
院系
編輯- 心理學系
- 數學系
- 物理系
- 化學系
- 工業化學系
- 動物學系
- 植物學系
- 法律學系
- 英國語文學系
- 歷史學系
- 國際關係系
- 地質系
- 東方研究系
- 資訊技術學系
- 地理學系
校園建築
編輯- 耶德遜浸禮會教堂(Judson Baptist Church)
著名校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James, Helen.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Myanmar: Edu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Routledge. 2005. ISBN 0-415-35558-3.
- ^ 2.0 2.1 2.2 Khin Maung Kyi.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urma: a Vision and a Strategy. SUP. 2000: 150. ISBN 91-88836-16-9.
- ^ Ko Yin Aung. Prospects of education in Myanmar. The New Light of Myanmar. 1999-12-23 [2008-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Rothenberg, Daniel. Towards a New Modern Developed N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all 2002 [2006-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06).
- ^ Szep, Jason; Raju Gopalakrishnan; Ron Popeski. Yangon: From stately city to crumbling symbol of isolation. Reuters. 2011-11-27 [201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2).
- ^ 6.0 6.1 Shoon Naing and Lun Min Mang. '8888 Uprising' remembered in Yangon|. Myanmar Times. 2016-08-09 [2017-05-02]. [失效連結]
- ^ Lone, Wa. Red Bridge burns bright for student activists. Myanmar Times. 2014-04-08 [2017-05-03].[失效連結]
- ^ James, Helen.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Myanmar: Edu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Routledge. 2005: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