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灝(1830年11月19日—1886年10月12日,道光十年十月初五日午時-光緒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亥時),又名,字蓉生,又字容深,號子景齋號視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劉紹灝
劉紹灝朝服像
劉紹灝朝服像
大清浙江石門縣知縣
籍貫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民籍
別名劉濬
字號字蓉生、容深,號子景、視齋
出生道光十年十月初五日午時
大清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
逝世光緒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亥時
 大清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
墓葬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新塘鄉陳灣山新阡

生平

編輯

自幼個性純厚忠實,與兄弟嬉戲,總是以有餘待人不足處;父親常在外地講授,紹灝隨母居住,言行舉止成熟婉轉。家境貧寒,與兄劉紹沅出外就傅讀書,十五歲時已博覽書籍,伯父劉錫祜時任安徽鳳陽縣知縣,紹灝隨侍父親劉錫嘏前往鳳陽,深受伯父器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年十九歲,隨伯父遊京師,廣與學者舉子結交讌遊,年少而有才名;隨後寄籍順天府大興縣,充補增廣廩生,應考順天鄉試,落榜;翌年,考試高等升補廩生,隨即獲知父親患病而疾馳返鄉。

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為應國子監試赴京,行過淮河時遭遇盜匪,喪失路費,返回赴江南鄉試,未中。五年(1855年),再次上京應試,仍落榜;當時太平天國已攻佔江寧府,軍事危急,紹灝因科舉不得志,而父親晚年多病,急於得到俸祿奉養,於是援例由候選教諭改分知縣,分發浙江

八年(1858年)正月,由吏部引見咸豐帝,抵達浙江省後,受巡撫晏端書看重。

九年(1859年),試署浙江紹興府嵊縣知縣。

十年(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江蘇常州府淪陷之際,紹灝將父母及兄弟接到嵊縣衙署避難。數月後臨縣新昌縣土匪事起,受紹興府知府懷清委託兼攝新昌縣事務,劉紹灝即單騎馳往,隨一僕一役,會見該縣耆老,曉諭利害,迅速使匪徒解散。新昌縣因糧額無定徵,完賦時由縣官決定價值,難以持平,因此奸民楊增林等藉以煽動叛亂;紹灝到任後察知弊病,釐定了劃一的糧價標準;新昌又有訟爭土地的積案,懸宕二十多年,牽連甚廣,紹灝親自履勘,坐堂審理兩晝夜而結案,釋放無辜者數十人,受百姓稱頌。暫署三個月後正任官到任,回任嵊縣知縣。十二月,省會杭州府淪陷,巡撫王有齡、將軍瑞昌殉國,錢塘江以東府縣全部戒嚴。嵊縣素來沒有戰爭準備,紹灝到任後修建城牆、壕溝,添設擂石、鐵蒺藜以備戰;曾經對妻史氏說:「守土之義,城亡與亡。設不幸,兒曹行付汝矣。」當時許多故鄉的親族接踵來到嵊縣避難,紹灝總是妥為供張安頓,若有人被太平軍擄走,則設計出資援救。

十一年(1861年),卸任縣事,暫時留居紹興府城,聽聞太平軍主力將要撲向浙東,紹興府城恐怕不保,紹灝與兄紹沅帶領父母及眷屬航海南下福建福州,途中遭遇海盜強索財物,紹灝鎮定處理而得以保全。

同治元年(1862年),由福建赴浙江衢州投效巡撫左宗棠軍營,左宗棠即委派紹灝趕赴江西省請領巨砲。

抵達南昌時,接獲父親卒於福州的消息,隨即赴福建奔喪,因無法歸葬江蘇,遂暫時下葬於福州府城外大夫山;因父親遺命其「馳驅戎馬間、殺賊報國」,遂仍返回衢州跟從左宗棠。當時左宗棠正揮師規復浙江全省,因軍餉逐漸匱乏,與兩江總督曾國藩籌議將浙江產鹽運往江西銷售以資轉運糧餉,於玉山縣設局轉運,玉山上控廣信府下通衢州府,是浙江入江西第一門戶,衝疲要地,特別檄令紹灝前往辦理玉山轉運總局

三年(1864年)四月,李鴻章收復蘇州府常州府,即稟請交卸轉運局事務,自江西返回江蘇。經過兵亂,房舍田園殘破蕭條,屍體遺骸堆疊,紹灝巡視屋宇以及妻子娘家的基址,又下鄉祭掃祖墳、堆土植樹。服闕,仍回浙江任職。在全浙肅清案內,得到督撫從優保舉,但紹灝以在左宗棠幕府不久,堅決推辭,於是最終只保舉於本班儘先補用。

四年(1865年),受委任交代局清釐局餘姚鹽局差事。其時大亂剛平定,地方制度法規荒廢,候補官員多求補缺以獲取利益,紹灝卻盡職於委辦局務,並矯正攀附鑽營的陋習,曾對人說:「盤根錯節,乃別利器,才誠有之,品亦宜然。」

五年(1866年),調辦湖州府雙林釐局。在任二年,不妨害商民而維持釐金盈收。

七年(1868年),署任浙江處州府慶元縣知縣。在縣興辦學校,提倡教育,捐養廉銀重修先農壇、武廟後殿門廡,加塗丹漆;又興建善堂,設立義塾,賑濟窮人。[1]九月十一日,齋匪吳昌新以持齋禮神煽惑群眾,在慶元縣南鄉山岱聚眾起事,焚掠村落,脅迫子女。紹灝偵知情形後即調集營兵、招募民團鄉勇,親自率團迎擊,督令士紳分隊攻剿,得到鄉民踴躍支持;齋匪頑強抵抗,山路狹小陡峭,向上仰攻不克,紹灝則令民眾在四周鼓譟擊以分散敵勢,另外分出精兵繞道山後,乘敵不備突擊,齋匪潰敗,於是肅清其巢穴,殲滅一百人,救出難民五百餘人,搜獲偽號旗幟、偽印、入會約狀等物。因約狀下牽涉縣民達五千餘人,民心恐懼浮動,紹灝公開焚燒其約書,民眾才完全安定。齋匪餘黨向西南竄逃,紹灝追捕至福建建寧府甌寧縣界,捕獲其首領,押解至處州府處刑。浙江巡撫李瀚章以紹灝蒞任還不到三個月,且未藉助正規軍、不動支糧餉就平定齋匪,隨奏摺保舉。十二月,得旨,補缺後以同知補用[2],弟紹洽、紹沛也隨同案內得到保舉。處州知府原本想阻止征伐而無效,於是向巡撫上札批評紹灝性格倔強,不堪任用,李瀚章回覆:「年少強項若劉令者,正不可多得。」

八年(1869年),卸任慶元縣事。當時父親的棺木還在福建,即先令弟弟紹洽赴福建扶棺回籍安葬,而自己也呈請給假葬親,但因無人代署,不克返鄉觀葬,常認為是畢生遺憾。

十年(1871年),兄紹沅在福建攝理寧化縣知縣事務交卸後病卒,紹灝聞喪悲慟,作輓聯:「千里孤魂兄早返,一肩重任我何辭。」每誦之皆涕泣。

十一年(1872年),補任浙江湖州府孝豐縣知縣,巡撫楊昌濬飭令儘先履任,六月到任。

太平天國之亂中孝豐縣受兵災慘重,戶籍凋敝,原居民只剩七千餘人,紹灝到任後招集流民、休養生息,一年內開墾荒田數萬頃。又因地形多山,多盜匪窟藏,與駐防綠營游擊結交合作,時常在完成判牘或讞獄結束後的半夜,偕同裴游擊輕騎率領精兵深入山谷搜捕,屢次捕獲縣境一帶出沒的積盜陳芢有、蔣良第等,深受巡撫楊昌濬嘉獎,咨交吏部議敘加秩二級。孝豐縣境毗鄰安徽廣德,為皖、浙門戶,紹灝以城牆傾圮不足為屏蔽、廨宇年久失修,稟請籌款修建,巡撫批准,即招集工匠、辦置材料,六個月完工。孝豐文風不振,一百年來無人考取進士,紹灝興築奎文閣於縣城東隅,又倡導學校,撥給優厚的膏火以勉勵學子。因縣志久佚,主持重修《孝豐縣志》,咨詢耆老,親自繪圖立說,旁及私家著述,搜考地方傳說,建立綱領,然後多方延請名士對質證實,編輯三年而成書。

十三年(1874年)七月,妻史氏卒,因史氏個性明朗有決斷,生前在公務及家事多有輔助,紹灝悲痛說:「吾自此失左右手矣!」,題輓聯:「傷汝半生心血,賸予獨力支撐。」

光緒元年(1875年)秋季,罹患濕溫症,一度生命垂危,至冬季痊癒。

二年(1876年),江蘇、安徽、浙江各府縣民間傳言有匪徒夜施巫術,民間擾動,境內台州海盜乘機密謀在九月十五日襲擊孝豐縣、隔日取於潛縣;紹灝先行偵查得知後,凌晨寅時出動營兵疾馳至大溪山、木公山等處搜捕,捕獲賊首章木懷、周得五等人,經訊問認罪後就地正法,並移會於潛縣協同偵辦,捕獲人犯眾多,巡撫楊昌濬隨後檄令道員朱明亮統兵協助清剿。事件平定後,得旨嘉獎。

四年(1878年)三月,因會審命案,借調至省會杭州數個月,受布政使任道鎔所擢引。十月,審結重案後仍返回本任。先後在孝豐縣知縣任上七年,縣民父老有評價:「吾邑自劉使君來,閭閻安堵,田野日闢,案無留牘,獄無冤民,蓋數十年無此賢父母矣。」

光緒五年(1879年),調補嘉興府石門縣知縣。時值山右大祲,督撫飭令各屬籌辦儲糧以預備應付災荒。紹灝提倡募捐,數月間集資至一萬餘緡,建糧倉於縣衙西側,貯存米穀五千石。冬季,以石門縣漕糧首先全數完納,巡撫譚鍾麟、糧道惲祖貽彙案保奏,奉旨以同知候補,隨後舉卓異,以知府升用。

六年(1880年),巡撫譚鍾麟認為浙江漕運事務有許多弊端,州縣往往虛報未墾田畝以圖利,已成長年積習而難以改變,以湖州、嘉興二府最嚴重,於是嚴令下屬清查;紹灝即率先核實詳情呈報,時人佩服其清廉。

八年(1882年),大雨,石門縣及杭州府海寧州及湖州府德清縣水災。石門縣風俗誠實,但有少數奸狡者藉災情與官吏發生衝突,紹灝妥為賑濟救助,境內平服,照料飢民卻不耽誤稅賦;嘉興知府許瑤光稱讚有幹濟之才,巡撫陳士杰也大為賞識。

九年(1883年),勸辦山西賑災捐款,紹灝提倡官員捐出養廉銀

十年(1884年)五月,石門縣衙門失火,衣物財物損失殆盡。七月,中法戰爭情勢緊張,福建水師戰敗,浙江東部瀕海各府戒嚴。紹灝協助籌辦海防經費,擬請將漕運章程修改為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免除賠墊南米,條列說明上呈巡撫劉秉璋,得到巡撫支持,但礙於眾議未得實行。隨後某監察御史密奏議論杭、嘉、湖三府漕章,內容與紹灝所提議相同,即得旨交浙江巡撫籌劃辦理。

十一年(1885年)六月,石門縣水災,紹灝下鄉勘查災情,天氣炎熱,仍親自乘小舟來往奔馳,一個月間受到暑濕滲透累積,返回縣署即罹患痺痛。石門縣是「衝、繁、難」要缺,交通要道,設有驛站,官員傳驛往來不絕,迎送的勞累使病情惡化;延請嘉興、湖州之名醫,內外治療,兼用針灸,仍疼痛不止,因紹灝自己有研習醫書,自行治療有效果而未能痊癒。

光緒十二年(1886年)春季,痛風再度發作,仍然勉強處理政事,不假手他人,但因久病萌生退休之意,寄函通知時任刑部郎中的長子劉持敬南下協助。六月,精氣衰減,食量減少,醫師表示:「脈氣尚平,調治可漸康復」。八月,稟請前往杭州就醫,委由周雲章代理知縣,紹灝於是部署交接事項。九月初一日,劇痛忽然發作;初二日,身體發熱,口乾舌燥,精神衰弱;初三日,交卸縣事,症狀稍有減緩然而胃氣大傷,紹灝自知已不能救治,決定不去省會治療,直接返鄉。初十日,回到江蘇常州,與母親團聚,神情很欣喜,醫師來診斷:「元氣雖損,精神尚聚,可冀調治就痊。」九月十五日午後,突然大量出汗,痰氣上壅,而神智清晰;彌留之際,以未終養母親為遺憾;亥時卒,享年五十七歲。十一月十一日,下葬於陽湖縣新塘鄉陳灣山新阡。

光緒十三年(1887年)閏四月,因之前卸任交接時庫項有虧短,上諭追革官職。[3]

人品學問

編輯

品行誠懇敦厚孝順,尤其用心照料親戚族人,兄紹沅死時幾個兒子都未成年,紹灝負責教養撫育,十餘年如一日;宗族及姻親中經濟貧困者有數十家,遇婚事、喪事無力舉辦者,都量情資助;咸豐十年,妻子的家族史氏殉難,遺下一女只有十歲,漂流在民間,紹灝尋訪找回撫養至成年出嫁。待人寬和蘊藉沒有城府,溫雅謙退,平時生活節儉而厚待別人,常說:「寧瘠己以肥人,毋損人以益我。」又曾對兒子們說:「我不願以私財累汝,願汝曹自立也。」作官三十年不曾置產。處理政事當機立決,銳氣猛厲,在搜捕賊匪方面,時論以為有于成龍李湖的風格魄力。對下屬不疾言厲色,生平遭遇災難或變革、煩擾詭異的事情,總是鎮靜堅忍,不曾慌張失措。讀書求取大意綱要,不屑於背誦文章,教導諸子「體用賅備」之學,不要求考取科舉。

寫作散文清新簡練,嫻熟典故、律例,擅長擬寫官書、判牘,援筆立就。詩作風格趨向韓愈黃庭堅,在慶元縣任上時,山行與朋僚酬和及感事諸作。公務閑暇時喜愛臨摹鍾繇王羲之書法。自幼跟隨兄長研究醫家醫書,熟讀張仲景書,兼綜博覽諸醫家學說,於清代醫學家特別推崇陳念祖《陳修園公餘醫書六十種》,治病多有心得。

家庭及關聯

編輯

劉紹灝為武進西營劉氏第十七世。

  • 父:劉錫嘏(1804年-1862年),武英殿供事議敘未入流,例封朝議大夫,誥贈通奉大夫。
  • 母:毗陵莊氏(1807年-1887年),監生莊同甲之女,誥封夫人。
  • 紹灝排行第二,有一兄二弟:
    • 劉紹沅(1828年-1871年),廩生,候補知府,攝理福建寧化縣知縣。娶吳氏,監生吳敬承之女;繼娶毗陵呂氏,監生呂子琳之女。
    • 劉紹洽(1839年-1890年),監生,候補從九品加布政使司理問銜。娶江寧周氏,道光三年探花周開麒之女。
    • 劉紹沛(1841年-1888年),監生,候選從九品。聘袁氏,候選從九品袁績之女。

妻妾

編輯
  • 正室:武進史氏(1829年4月19日-1874年8月16日),道光三年進士、河南汝州直隸州知州史秉直之女,誥封恭人,晉封夫人。
  • 側室:邱氏(1855年9月4日-1918年1月2日),民國五年十一月內務部令褒揚節孝。
  • 側室:楊氏(1861年9月21日-1928年3月27日),民國五年十一月內務部令褒揚節孝。

子女

編輯

有子女十五人,九子六女。

  • ⒈長子:劉持敬(1853年-1898年),嫡史氏出。縣學生,官刑部郎中、浙江象山縣知縣,賞戴花翎同知銜。娶直隸蠡縣知縣丁承衍長女丁宛芳。
  • ⒉次子:劉持義(1854年-1920年),嫡史氏出。監生,五品銜署理江蘇崇明縣海沙場鹽大使溧水縣初級審判廳推事。娶監生史致雲之女史萱英。
  • ⒊長女:劉蔭三(1857年-1903年),嫡史氏出,適光緒十八年進士、廣西柳州府知府無錫楊楷
  • ⒋三子:劉持恭(1859年-1910年),嫡史氏出。光緒十一年順天副榜,署廣東臨高縣廣寧縣知縣。娶浙江海寧州知州宜興任福英長女任玄珠。
  • ⒌次女:劉玖伍(1860年-1896年),嫡史氏出,適光緒十一年拔貢湖北孝感縣知縣陸景輿
  • ⒍四子:劉持謙(1862年-1906年),嫡史氏出。附生,廣東封川縣文德巡檢司巡檢。娶直隸蠡縣知縣丁承衍之女,繼娶浙江知縣震澤趙寶申之女。
  • ⒎三女:劉復七(1863年-1900年),嫡史氏出,適光緒十五年進士、官至浙江提法使新陽李傳元
  • ⒏五子:劉持泰(1869年-1916年),嫡史氏出。順天大興縣學生,花翎同知銜、河南武安縣溫縣知縣、候選直隸州知州,民國江蘇溧陽縣知事。娶道光三十年進士直隸永定河道呂耀斗之女呂永佑。
  • ⒐四女:劉畹九(1871年-1892年),嫡史氏出,字湖北議敘通判無錫王衛,未嫁而卒。
  • ⒑六子:劉持成(1878年-1953年),庶邱氏出。日本山口高等商業學校畢業,宣統二年商科舉人度支部七品小京官,充江南高中兩等商業學堂教務長,民國江蘇民政府實業司司長。娶縣學生趙仁壽之女。
  • ⒒七子:劉持原(1882年-1928年),庶楊氏出。監生,方略館議敘縣丞,浙江按察使司文案,提法司總務科、典獄科科員,民國熱河實業廳科長,中國銀行總行總文書。娶五品銜鹽大使唐鑣之女唐錦芙。
  • ⒓五女:劉韻文(1881年-1892年),庶邱氏出,未字而卒。
  • ⒔八子:劉持盈(1884年-1926年),庶楊氏出。江蘇高等巡警學堂畢業,民國蘇州警察廳行政科科長、安徽督軍公署秘書。娶花翎四品銜楊道徐之女。
  • ⒕六女:劉韻歡(1882年-?年),庶邱氏出,粹化女校師範科畢業,適宣統二年法科舉人、湖北蒲圻縣知事固始祝撰望
  • ⒖九子:劉持直(1885年-1949年),庶邱氏出。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科畢業,武進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安徽督理公署秘書、總司令公署秘書、帆運米捐局副局長。娶江蘇省公署秘書程適之女程傛。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光緒《慶元縣志》卷八·官師志·治行·葉三十五
  2. ^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四八:「以浙江慶元勦捕齋匪出力。予知府劉濬等加銜升敘有差。」
  3. ^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二四二:「壬辰,諭軍機大臣等,……以虧短交代,革已故浙江知縣劉濬、楊昌珠職,提屬勒追。」
  • 民國《嵊縣志》卷九·職官志·葉七
  • 民國《新昌縣志》卷八·職官志·清·葉十八
  • 光緒《慶元縣志》卷八·官師志·知縣·葉十一
  • 光緒《孝豐縣志》卷五·職官志·縣令·葉十四
  • 劉持敬等撰、呂耀斗填諱,〈誥授朝議大夫覃恩晉授通奉大夫特用知府候補同知浙江石門縣知縣顯考容深府君行述〉
  • 劉琛、劉善強等修,《武進西營劉氏家譜》(1929年)卷三·世表·葉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一
  • 劉氏五福會修,《西營劉氏五福會支譜》(1929年)、《西營劉氏容深公後裔支譜》(1984年)
武進西營劉氏
宅邸 - 劉綸舊居(志王府) · 近園 · 青果巷劉氏宗祠 · 劉海粟舊居

始遷祖

劉真劉敬劉俊劉敏劉璠2劉崟劉應時劉純仁劉熙祚劉晉蕃劉朝鑑劉泌劉棨劉煥章劉企埰
劉漸逵劉國鉉劉淇劉行彬劉顒照劉絮窗
劉永祚劉恆立劉廷鋐劉仕清劉汝霖劉烜劉遵陸劉儀劉曉華劉珸劉承高劉其昌
劉儼劉紹文
劉統文劉灨
劉侃
劉僖劉藹華劉濟勳劉寯
劉濟楣劉宬
劉映甲劉仲冕劉鋆劉璵劉承誥
劉國齡劉則祁劉緒景劉念詒
劉如煇
劉錫齡
劉兆登劉芳劉祖述
劉紹詹劉彥劉祖濬劉緯
劉震修劉之鎨劉清劉樹初劉爾熾劉蔭
劉綿祚
劉純敬劉光斗劉謙尊劉維禎劉淑
劉履旋劉維祺
劉維烈劉沆
劉澯劉楫劉繼留3劉埏之劉鳴盛劉咸吉劉允中劉佩纕
劉埴之劉錫祜劉紹汾
劉錫嘏劉紹沅劉念暉劉元長
劉紹灝劉持敬劉勳麟
劉持恭劉勳承
劉持謙劉勳名
劉持泰劉勳達
劉持成劉勳午
劉持原
劉持直
劉紹洽劉同文
劉均之劉梁成劉乾吉劉樹煊
劉坊之劉鈞調劉清泰劉樹基
劉鈞貽
劉域之劉鏞劉清巖劉家鳳劉際昌
劉海粟
劉申鎔劉清望
劉淳劉樞劉星煒劉謹之劉用錫4
劉種之劉用霖劉辛甫劉嵩壽劉源浩
劉書常
劉用和劉紹光劉嵩萼劉文清
劉用康劉紹悌劉心珤劉岳壽
劉紹怡劉巖
劉維寧劉演劉機劉綸劉圖南
劉躍雲
劉召揚劉逢祿劉承寬劉嘉樹劉瞻漢
劉宗嶽
劉瀛劉翰清
劉懌
劉櫓劉同劉培原劉熊彩劉琪劉載陽
劉文蔚劉達善劉亹
劉培基劉瓚劉燮宸劉毓森劉鴻烈
劉叔寅劉翊宸劉鏞
劉覲宸劉瀚
劉澐劉辰駿
劉維熊劉淵劉芝劉寄晨劉在容劉安復劉懋功
劉成志
劉永童劉冠劉奄劉應明劉啟美劉漢卿劉一夔劉於義劉復劉寅賓劉汝藻
劉汝器劉琬懷
劉嗣綰劉延和劉曾撰劉康來
劉庭來劉煌
劉曾慈
劉汝謩劉嗣富劉延朗劉道倫劉宗海
劉延祐劉道久劉頌年
劉汝錫劉嗣裴劉延濬劉道鈞5劉宗濂
劉應朝劉啟藻劉漢佐劉一德劉長發劉遵路劉方澍6劉汝剛7
劉汝誠劉炳照
劉奩劉京劉克昌劉憲章劉元起劉廷鑨劉正治劉高林劉復亨劉燮劉汝達劉勳


本家族樹僅列出家族中進士及博鴻(黃底)、官七品以上者、女性文學家(粉紅底),以及對譜系關聯較重要的人物,其餘子女未包括在內。
【註1】璠子早卒,以親甥張崟改姓入嗣。   【註2】楫無嗣,以樞次子繼留入嗣。     【註3】應朝無嗣,以胞兄應明四子啟藻入嗣。
【註4】謹之無嗣,以弟種之三子用錫入嗣。  【註5】延濬無嗣,以堂兄延英次子道鈞兼嗣。 【註6】遵路無嗣,以胞弟詔次子方澍入嗣。
【註7】汝剛無子,以胞弟汝誠子炳照兼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