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7年—1950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種類陸軍軍級單位
參與戰役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馮占海
張瑞貴
林湛
陳章
劉棟材

東北系

編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早已暗通日本的東北邊防司令部代副司令兼吉林省代主席熙洽隨即於9月21日叛國,吉林省邊防軍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占海不甘投敵,率所部通電抗日。同年10月中旬,吉林省代省主席誠允任命馮占海為吉林省警備司令,部隊改編為吉林警備軍。不久衛隊團在阿城擴編為旅,此時由馮占海任旅長,鄧乃柏任副旅長,張純璽任參謀長。

1932年1月,馮旅駐軍拉林倉,遭日軍圍攻,部隊與之展開激烈巷戰後突圍。同年2月,東北綠林武裝宮長海姚秉乾二部投入馮占海所部,整編完成後,該部即開赴哈爾濱參加哈爾濱保衛戰,改編為吉林邊防軍。不久吉林邊防軍統一編入吉林自衛軍,共2萬餘人。哈爾濱失守後,該部改稱吉林救國軍,轉戰哈東,與敵反覆周旋血戰。4月,該部據守的依蘭縣被日軍攻陷,部隊轉至勃利。5月,該部在賓縣改編為吉林抗日義勇軍,將所轄5萬餘人改編為12個旅、4個支隊,另3個團。

1932年秋,馮軍在與友軍聯合攻打吉林和長春失敗,日軍視該部為大患,出動重兵圍剿。此時部隊已擴充為22個旅、4個支隊,但糧彈無着,處境日益困難,經商議決定西去熱河省。同年12月,馮軍進抵熱河省開魯縣,並於月底夜襲重創日軍阿部聯隊。時馮部轄12個旅:第—旅旅長王錫山,第二旅旅長趙維斌,第三旅旅長宮長海,第四旅旅長姚秉乾,第五旅旅長齊鳳鳴,第六旅旅長馮佔一,第七旅旅長郭玉昆,第八旅旅長韓佔德,第九旅旅長劉萬輝,第十旅旅長馮占武,第十一旅旅長孫鶴喜,第十二旅旅長鵠風林

1933年1月,馮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隸屬第六軍團,此時馮占海任軍長,宮長海為副軍長,鄧如柏為參謀長。全部兵力編為第九十一師,馮占海兼任第九十一師師長,鄧如柏兼任副師長,張治邦為參謀長。師轄第二七一旅,宮長海兼旅長;第二七二旅,旅長姚秉乾;第二七三旅,旅長趙維斌;補充旅,旅長王錫山,各旅均為三團制,總兵力三萬餘人。熱河失守後,該軍退至察哈爾。1933年5月,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六十三軍一度加入,但不久就被何應欽以斷絕糧餉威脅被迫南下調至河北蔚縣整編。1934年3月,63軍奉命由察哈爾懷來調往高邑一帶駐防

1936年4月8日軍事委員會決定取消該軍番號,保留第九十一師,仍以馮占海為師長,隸屬萬福麟的第五十三軍,時該師轄王錫山趙文質趙維斌3個旅。

1937年七七事變,91師奉急令由高邑北上,開赴固安、雄縣一線阻擊日軍南犯。在永定河阻擊戰中損傷6000餘人南撤,9月28日九十一師南撤隆平縣堯山縣時與日軍一部遭遇,副旅長龐泰峰陣亡[1]。。1937年10月開抵河南尉氏整編,由甲種師降為乙種師,只給兩個旅的編制,每旅兩個團,總兵力減少至一萬二千人。1938年7月91師劃歸湯恩伯指揮,湯安插親信王毓文任副師長。1938年8月急調德安參加武漢會戰,部署於萬家嶺擔負阻擊,持續半月之久,傷亡近萬人,271旅少將旅長王錫山陣亡,所剩不足2000人,餘部被分散編入其他部隊。至此,91師已不復存在。

粵系

編輯

抗戰時期

編輯

1936年兩廣事變失敗、陳濟棠下野,余漢謀被南京委任為第四路軍司令,奉命將原陳濟棠第八路軍改編為第一五一至一六〇師共十個師。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加速組織擴軍投入對日作戰。因應抗戰形勢,以第一五三師、第一五四師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隸屬第四路軍,此時由張瑞貴任軍長兼第一五三師師長,巫劍雄任第一五四師師長。同年10月,巫劍雄第一五四師改隸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另以新組建之李振第一八六師改隸六十三軍。12月,第四路軍改編為第十二集團軍,六十三軍隸屬不變。

1938年10月,倭寇對廣東發起大規模登陸攻擊作戰,廣州戰役爆發,六十三軍奉命進行抵抗。

1939年1月,因廣州戰役失利,八十三軍被撤銷番號,其原轄第一五四師重返六十三軍,,此時張瑞貴兼任第一五三師師長,梁世驥任第一五四師師長,李振任第一八六師師長。

1940年春,國民革命軍進行編制調整,第一五四師與六十二軍第一五二師對調,此時陳見田任第一五二師師長,歐鴻任第一五三師師長,李單之任第一八六師師長。同年5月,六十三軍參加第二次粵北會戰。

1945年1月,六十三軍在參加湘粵邊區作戰後,駐防廣東翁源、新豐等地,擔任守備任務。同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內戰時期

編輯

1946年5月,六十三軍響應國共和談整編案,縮編為整編第六十三師,張瑞貴改任師長。同年12月,師長張瑞貴退役,林湛繼任師長。

1947年6月,整六十三師奉命參加魯西南戰役,轄下整一五三旅被解放軍殲滅。

1948年9月,整六十三師恢復軍級番號。1948年11月11日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六十三軍作為黃百韜第七兵團的組成部分,在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四軍撤退途中,於窯灣大運河,除了少數人渡過運河,該軍大部分被華野困在窯灣,軍長陳章在部隊大部分沒有渡河的情況下,沒有安排掩護部隊,沒有安排所部撤退順序,沒有統籌指揮,搶先強渡運河,在渡河過程中陳章被流彈擊傷,後因傷重和絕望而自戕。此時兵團司令黃百韜才剛剛下達撤退命令,該軍建制比較完整,戰力未損。該軍在陳章自戕後,自發集結在窯灣固守;在群龍無首,建制不全,指揮失靈,混亂不堪的情況下抵抗三晝夜。此役六十三軍獲「忠義之師」榮譽稱號。陳章被追贈上將,蔣介石要求陸軍總司令余漢謀組織在南京的廣東籍人士全體參加陳章公祭現場,蔣介石親臨哭訓。

1949年1月,國軍在以廣東新兵為基礎重建第六十三軍,劉棟材任軍長。1949年10月,廣東戰役爆發,六十三軍撤守海南島,此時軍長劉棟材離隊,莫福如接任軍長。

1950年,六十三軍在海南島戰役中幾近被解放軍全殲,軍長莫福如率殘部撤往台灣。因保存同為粵軍兄弟部隊之第四軍、第六十四軍香火需要,六十三軍縮編為第六十三師,改隸國民革命軍第五十軍,莫福如降任師長。

1952年,撤台國軍進行整編,第六十三師因比賽成績不佳預定淘汰,但在趙家驤等上峰感念時任軍長陳章軍功及分配兵員保存兄弟部隊義舉情況下,得以敗部復活並納編第一四七師兵員,改稱第二十七師。

1976年第二十七師改稱第一二七師。

1983年停止部隊換防,從此長駐金門金西。

1999年4月1日,第一二七師縮編為第一二七旅。

2007年4月1日,第一二七旅縮編為金西守備大隊。

2014年4月1日,金西守備大隊與金東守備大隊合併為金門守備大隊,新的金門守備大隊承襲國民革命軍第一一八師歷史,粵軍第六十三軍歷史就此結束。

參考來源

編輯
書籍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 戚厚傑等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ISBN 720202814X
  1. ^ 張学良和他的将军们.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0502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