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在天梵語महेश्वर羅馬化:Maheśvara),又譯為摩酰首羅摩酰濕伐囉莫訶歌羅伊舍那天商羯羅天,即濕婆神。為婆羅門教佛教共同尊奉,是佛教護法之一。佛教認為,他居住在五部淨居天色究竟天,為色界之頂點,能夠自在變化,故稱為自在天。大黑天即他的化身之一。在漢傳佛教中,大自在天也被奉為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聖像通常被擺放於寺廟的大雄寶殿之中。

大自在天
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成員
中國浙江省普陀山觀音法界的大自在天像
其他名稱摩酰首羅、摩酰濕伐囉、莫訶歌羅、伊舍那天、商羯羅天
天城體महेश्वर
梵文轉寫Maheśvara
性別
對應印度教神話的濕婆

釋迦牟尼佛時代,以信奉大自在天為造物主者被稱為自在天外道,屬於六師外道之一。佛教認為,尊重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都是可以的,他們都是極具福報、能力的天神,也都護持佛法。但皈依他們,把他們視為宇宙的造物主,是錯誤的。佛教認為,宇宙之形成,世界之成住壞空,皆是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一個造物主。大乘佛教一些派別認為他是十地菩薩權現,有些宗派則認為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也是他的化身。漢傳佛教中的十二天伊舍那天是他的化身,或者只是另一個稱號。

名稱

編輯

大自在天(梵語:Maheśvara),由摩訶(Mahā)與伊濕伐羅(īśvara)兩個詞組成。摩訶(Mahā)是大者、偉大的意思,伊濕伐羅(īśvara)則是「自在」之義,把它作為名詞,就變成「君王」或「君主」的意思。mahā的ā和īśvara的ī結合發生連音(sandhi),變成e(即漢語的ei誒),形成「摩酰首羅」(梵語:Maheśvara),「maheśvara」的意思是「大自在者」。而稱為「maheśvara」是梵天維世努給濕婆的尊稱,他們共同尊稱說濕婆神是「最偉大的天神」、「力量最大的天神」、是「眾神之主」。其讚美名稱還有「Mahābuddhi」(大覺者)、「Mahādeva」(大天神)、「Mahāmāya」(大幻象)、「Mahāmrityunjaya」(偉大的戰勝死亡者)、「Mahāyogi」 (偉大的瑜伽士)等,共有108個讚美名稱。中國古人譯為大自在天[1]

概論

編輯

在古印度宗教傳統中,大自在天擁有許多傳說,佛教對大自在天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可能是因為存在許多不同的傳說。例如有淨居摩酰首羅,以及毘舍闍摩酰首羅,有時被認為是不同的神明[2]。毗舍闍是一種鬼神的名稱,有三目八臂,外表醜惡,騎着白牛[3],即大黑天。有些傳說認為大自在天有變化的能力,擁有許多化身及名字,其中包括陪臚[4][5]

十二天之中的伊舍那天也是大自在天的別名[6]。但隨着傳說不同,有時他會被認為是與大自在天化身,是不同的另一個神明。

相傳大自在天居於梵天之上[7],有時天魔波旬也被認為是他的化身[8]。另外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多為大自在天王,稱淨居大自在天。[9]

崇拜大自在天的教派,佛教稱為自在天外道,又稱塗灰外道,即濕婆派的前身。佛教的三身學說,可能起源自此[5]

六師外道

編輯

在佛陀時代,有六師外道,其中的迦羅鳩馱迦旃延,主張大自在天創造了一切萬物。後世稱其為自在天外道

圖庫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慧苑音義》:「摩酰首羅,正雲摩酰濕伐羅,言摩酰者此雲大也,濕伐羅者自在也,謂此天王於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
  2. ^ 《入大乘論》卷下:「淨治第十地,得無量無邊禁咒方術,能令一切無礙自在,作摩酰首羅天子,亦為一切世間依止。問曰:所言摩酰首羅者為同世間摩酰首羅,更有異耶?答曰:是淨居自在,非世間自在。汝言摩酰首羅者,名字雖同而人非一,有淨居摩酰首羅,有毘舍闍摩酰首羅。」
  3. ^ 《大智度論》卷2:「摩酰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
  4. ^ 普光《俱舍論記》卷7:「自在天教化眾生,種種變現,應以嶮利等度者,即現此嶮利等身而度脫之。能為險惡事名嶮,割截眾生名利。能燒眾生名能燒,現可畏身名可畏。恆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恆逼害。或時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此雲瀑惡,大自在天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六十。魯達羅即一名也」
  5. ^ 5.0 5.1 普光《俱舍論記》卷七:「解塗灰外道說,自在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酰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
  6. ^ 《十二天供儀軌》:「東北方伊舍那天,舊雲魔酰首羅天,亦云大自在天。」
  7. ^ 《大智度論》卷56:「天王者,四天處四天王,三十三天王釋提桓因,乃至諸梵天王,梵天已上更無有王。諸天,是欲界天,諸梵,是色界天,伊賒那,是大自在天王並其眷屬。」
  8. ^ 《大智度論》卷56:「魔名自在天主,雖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為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嫉。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己,失供養故,心生嫉妒,是以以佛、菩薩為怨家。」
  9. ^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8:「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菩薩住是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智慧明達,善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於法性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