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拘陀·迦旃延

(重定向自迦羅鳩馱迦旃延

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āyana),或译为“迦罗鸠駄·迦旃延”、“犎·迦多衍那”,生于印度,出身婆罗门种姓[1],是与大雄佛陀同时代的一位沙门导师,佛教将其归入六师外道

学术界按南传佛教记载,将七元素说认定为他的观点,即有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和命,并且这些元素不相互“触碍”。

佛敎的看法 编辑

佛教典籍相关记载 编辑

长部·沙门果经》记载的彼浮陀伽旃延的观点[2],亦见于《杂阿含经·一六一经》:

长阿含经·沙门果经》记载了彼浮陀伽旃延所持有的两个观点[3],分别见于《杂阿含经·一五五经》[4]和《杂阿含经·八一经》等[5],《长部·沙门果经》记载二者为末伽梨·瞿舍罗的观点。

部派佛教典籍相关记载 编辑

迦多衍尼子所写的《发智论》判定彼浮陀伽旃延的见解为边执见及常见。

大毘婆沙论》记载彼浮陀伽旃延所持有的观点为:“一切士夫所受,皆是无因无缘。”[6]

大乘佛教典籍相关记载 编辑

大乘佛教声称彼浮陀伽旃延是崇信大自在天的外道,并且将其观点解释为:“大自在天,能生诸法。”[7]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P. 90,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By George Peiris Malalasekera
  2. ^ 长部·沙门果经》:“大德!如是问时,婆浮陀迦旃延那,如次言我曰:‘大王!此等七身,非能作、非所作、非能创造、非所创造,无能生产任何物,常住如山顶直立不动之石柱。此等不动摇、不转变、无互相侵害、不导致互相苦乐、亦苦亦乐。是故无能杀者,亦无所杀者;无能闻者,无所闻者;无能识者亦无所识者。若人以利刀截断他人之头,无有何人夺何人之生命。唯刀剑挥过此七身之间隙而已。’”
  3. ^ 长阿含经·沙门果经》:“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彼浮陀伽旃延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雠,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
  4. ^ 杂阿含经·一五五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士夫方便,无士夫精勤,无士夫方便精勤,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作。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神,无方便,无力,无势,无精进,无堪能,定分,相续,转变,受苦乐六趣。”
  5. ^ 杂阿含经·八一经》:“富兰那迦叶言:……我如是见、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6. ^ 寂志果经》:“我复至波休迦旃所问,……答我言:‘唯大王!其有人得受身者,无因亦无缘,无有想,亦无贡高,积累贼害,于住立而得住处,于是得身,无有失者,所想知想,而自流行,谓罪福善恶,其有人所断截,目所睹见,无有诤讼,有身寿尽,不忧命死。……无有道人,亦无梵志,所说如是:我戒清净,又离爱欲,于欲已尽,常随逐身。譬如灯然已然,其事如是,无得道梵志。’”
    大毘婆沙论》:“次说‘一切士夫所受皆是无因无缘’等,是犎迦多衍那见,入断见品,以执无故;有说:入二品,以执我常谤无因故。”
  7. ^ 窥基《说无垢称经疏》:“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犎者是形,顶上有犎,犹如牛头,故以为名,古传云,迦罗鸠驮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说:‘大自在天,能生诸法。’”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