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賴常
太田賴常(日語:太田 頼常/おおた よりつね Ōta Yoritsune ?,1902年—1970年),日本奈良縣人,為物理學家。他於日本第六高等學校畢業[註 1][1],為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士。太田賴常的專長是重水以及分光學研究[2]:96。
太田賴常 太田 頼常(おおた よりつね) | |
---|---|
出生 | 1902年 大日本帝國奈良縣 |
逝世 | 1970年(67—68歲) |
國籍 | 日本 |
母校 | 京都帝國大學 |
知名於 | 協助荒勝文策完成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 與戴運軌等人完成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重水以及分光學研究 |
機構 |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神戶大學 |
受影響自 | 荒勝文策 |
施影響於 | 許雲基 |
1930年,太田賴常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的助教授,並與講座教授荒勝文策等人一同建造考克饒夫-瓦耳頓型加速器,提供重水以供中子減速用,並在1934年7月25日晚間成功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41年3月,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太田賴常轉任臺北高校教授物理[註 2],並被臺灣總督府工業部聘往新竹的天然瓦斯研究所,協助解決戰爭期間的能源問題。二戰結束後,太田賴常與戴運軌等人於臺大再度重建荒勝文策之加速器,並成功於1948年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49年,太田賴常被國民政府遣返日本,並擔任神戶大學物理系教授與理學部長等職務,甚至在1957年成為神戶大學附屬明石中學的第3任校長。1970年,太田賴常逝世,享壽68歲。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太田賴常於1902年生於日本奈良縣,爾後進入第六高等學校就讀[註 1],並在京都帝國大學得到理學士學位[1][2]:96[3]:155。1926年,太田賴常得到了高等學校高等科物理科教員證照,並在這之後前往臺灣[1]。
日治臺灣時期
編輯1929年,到了臺灣的太田賴常被臺北帝大聘任為助手,並曾短暫於臺北高校擔任一學期的講師[1]。到了1930年,太田賴常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的助教授[2]:96。在這段時期,太田賴常受到荒勝文策教授的督導,在文獻中學習重水的提煉[2]:105。
1934年7月25日晚間[5]:578,荒勝文策在太田賴常、木村毅一與植村吉明等人的協助下[6][7],在台北帝大二號館101室建造考克饒夫-瓦爾頓加速器,成功完成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8]。此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成功實驗[註 3][9]:21。當時日本的物理學界為此實驗之成功感到震驚[2]:106。太田賴常在該次實驗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提供重水作為核分裂之減速劑[2]:105。
後來,荒勝文策與木村毅一、植村吉明二人一同轉任京都帝國大學[10],並將加速器之主設備攜回日本內地,但留下了相關的次要設備,成為臺大日後重建該加速器的重要基礎[2]:121。然而,太田賴常則留在臺灣,物理學講座由專長於宇宙射線物理的河田末吉接手[2]:119[11]。為了在荒勝文策離任後能夠持續進行核物理實驗,太田賴常收藏了實驗用抽真空的油與其他相關資料及材料,並自費聘任伊藤貢[2]:121,165。然而,由於太田賴常僅具理學士學位而缺乏博士學位,無法接任荒勝文策的講座教授職位,僅能繼續擔任助教授一職[2]:121。為此,太田賴常多次建議河田末吉重建原子核實驗用加速器,但他的提議並未被採納[2]:122。在這段時期,太田賴常多次被河田末吉派往臺灣各地高山出差,利用氣球等器具收集大氣中的中子數據,協助宇宙射線研究之進行[2]:123。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太田賴常於1941年3月轉任臺北高校教授物理[註 2],成為該校之物理教授。繼而與助手伊藤貢一同被臺灣總督府工業部,位於新竹的天然瓦斯研究所聘任,協助解決戰爭期間的能源問題。接任助教授的內藤實也在被授予勳八等白色桐葉章後遭軍方強制徵兵,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於是僅存河田末吉一人獨力研究[2]:127。其於臺北帝大之助教授職位則由內藤實接任[2]:97。
臺灣戰後時期
編輯二戰結束後,太田賴常被臺大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戴運軌從新竹天然氣研究所延攬留任續聘,並籌集儀器與經費[2]:161,協同河田末吉與許雲基、許玉釧、周木村、林松雲等人重組荒勝文策等人當年所製作的加速器[10][9]:21[6]。當時許雲基向太田賴常報到後,太田賴常便安排許雲基住到氣象館後面的紅磚屋,先從抽真空學起[3]:157[12]。爾後,重組加速器之計劃在1946年10月開始進行[11]:8,並於1948年5月13日下午8時35分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2]:161,162[9]:4[13]。為了保持進度,太田賴常在那段期間時常與許雲基睡在實驗室內過夜,醒過來後便繼續工作[14]。該加速器目前被國立臺灣大學校方展示於臺大物理文物廳,即原物理學講座原子核實驗室[13]。然而據記載,戴運軌在日後的回憶錄雖多次談及該次實驗,卻從未提及該實驗乃建立在荒勝文策遺留的基礎上進行的,並淡化了太田賴常的貢獻[2]:161,164。此外,在這段時期,太田賴常專研於光譜研究以及繼續其在新竹期間進行的油脂類電重合研究[2]:154。
1947年以後,由於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導致包含河田末吉等多位日籍教授被國民政府遣返回日本內地。這使得太田賴常成為當時全臺大理學院僅存的2位日籍學者之一[註 4],空出的職缺則由中國大陸籍學者替補之[2]:155。此後,臺大物理系除了太田賴常與德籍學者克洛爾以外,皆為中籍與臺籍學者[2]:160。1949年,太田賴常在規定的遣散費之外,加發一個月月薪後遣返日本,費用比其他日籍學者還要少[2]:164。此後,太田賴常之實驗室交由許雲基主持[12],而全臺大之日籍學者僅剩農學院的松本巍與高坂知武二人[2]:164。
晚年
編輯1949年6月,太田賴常返回日本國內[2]:96,並在之後擔任神戶大學物理系教授與理學部長等職務[2]:164[5]:578。1957年9月1日,太田賴常接任田英一郎而成為神戶大學附屬明石中學的第3任校長,並持續擔任此職直至高橋省己在1960年9月1日接任第4任校長為止[15]。在此期間,太田賴常也曾在小學館專為學齡前幼兒發行的《幼稚園》雜誌中撰寫數篇幼兒讀物[16][17][18][19][20]。1970年,太田賴常逝世,享壽68歲[3]:155。
著作
編輯- 《氫原子連續光譜與其位於巴耳末系之譜線》,1932年[21]。
- 《論密縮放電導致的氫氣輻射》,1932年[22]。
- 《論無極環狀放電導致的氫氣輻射》,1932年[23]。
- 《利用水的電解以濃縮氘的研究,第1部分》,1934年[24]。
- 《利用水的電解以濃縮氘的研究,第2部分:重水的製作與其裝置》,1935年[25]。
- 《論OD分子之放射帶狀光譜》,1935年[26]。
- 《開朗的好孩子》,1959年[16]。
- 《文字遊戲》,1959年[17]。
- 《七夕》,1959年[18]。
- 《我們到了》,1959年[19]。
- 《壁爐》,1960年[20]。
- 《晶體生長和溶解在強電介質溶液的實驗研究》,1967年[27]。
- 《PVA膜中多重吸收分散染料的研究》,1968年[28]。
- 《纖維光學鑑別法之検討與化學處理後染色纖維的光學研究》,1969年[29]。
- 《論染料結晶和染色纖維的各向異性光吸收》,1970年[30]。
- 《論織物的介電性與其摩擦帶電關連》,1971年[31][註 5]。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徐聖凱.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 華藝數位 Airiti Press. 2012: 286 [2015-07-17]. ISBN 9789577527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張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劉廣定. 中国完成的第一个核反应. 中國科技史雜誌 (北京市: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0, 31 (2): 153–164 [2015-07-18]. ISSN 1673-14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8)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紀事 (PDF). 臺大校史館. 2012-11-13 [2015-02-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9-03) (中文(臺灣)).
- ^ 5.0 5.1 鄭伯昆. 台大核子物理實驗室 (四) 有關的日本科學家. 物理雙月刊 (臺北市: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2008年10月, 3 (5): 574~580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中文(臺灣)).
- ^ 6.0 6.1 劉子銘; 楊松翰、蔡明達、劉建甫. Hi! NTU 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04 [2014-12-03]. ISBN 978-986-02-286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中文(臺灣)).
- ^ 故 木村毅一先生追悼記念特集号 (PDF). 原子爐實驗所だより. [2014-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12-04) (日語).
- ^ 二次大戰對科學地位的影響 (PDF). [2014-1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7-01) (中文(臺灣)).
- ^ 9.0 9.1 9.2 臺灣物理史數位典藏計畫 (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3-29 [2015-01-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28) (中文(臺灣)).
- ^ 10.0 10.1 劉廣定. 史實再探──六十年前臺灣大學完成的我國第一個核分裂實驗 (PDF). 科學史通訊. 2009年3月, 32 [2014-11-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1-22) (中文(臺灣)).
- ^ 11.0 11.1 劉廣定. 初探民國 34~37 年的中國核子科學. 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 2006年12月, (10): 7–10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臺灣)).
- ^ 12.0 12.1 林夏玉. 碳十四同位素定年. 臺大校友雙月刊 (國立臺灣大學). 2006-05-01, (45) [2015-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8).
- ^ 13.0 13.1 原子核物理實驗室. 臺大物理文物廳. [2014-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4) (中文(臺灣)).
- ^ 周華. 【对话春运】:92岁高龄台湾物理学家Hsu Yuin-Chi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國航空旅遊網. 2014-02-13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9) (中文(中國大陸)).
- ^ 附属明石中沿革史. 附屬明石中學校同窓會ユーカリ會.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日語).
- ^ 16.0 16.1 太田頼常; 山本まつ子. げんきなよいこ. 小學館の幼稚園 (小學館). 1959年4月, 12 (1)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17.0 17.1 太田頼常; 山下俊郞. ことばあそび. 小學館の幼稚園 (小學館). 1959年5月, 12 (2)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18.0 18.1 太田頼常; 林義雄; 大平よし子. たなばたまつり. 小學館の幼稚園 (小學館). 1959年7月, 12 (4)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19.0 19.1 太田頼常; 古藤泰介. さあついたよ. 小學館の幼稚園 (小學館). 1959年10月, 12 (7)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20.0 20.1 北原白秋; 山田耕作; 林義雄; 太田頼常. ぺちか. 小學館の幼稚園 (小學館). 1960年1月, 12 (10)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荒勝文策; 太田賴常、木村毅一. The continuous Spectrum of hydrogen associated with each of the lines in the Balmer series. 臺北帝國大學. 1932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 ^ 太田頼常; 木村毅一; 荒勝文策. 密縮放電に依る水素の發光に就て. 日本學術協會報告 (日本學術協會). 1932年9月, 7 (3)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太田頼常; 木村毅一. 無極環狀放電による水素の發光に就て. 日本學術協會報告 (日本學術協會). 1932年9月, 7 (3)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日語).
- ^ 太田賴常. Studies on Concentrating the Hydrogen Isotope H2 by the Electolysis of Water. Part Ⅰ..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紀要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 1934-03-30, 10 (3): 71–79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英語).
- ^ 太田賴常. Studies on Concentrating the Hydrogen Isotope H2 by the Electolysis of Water. Part Ⅱ. The Production of Heavy Water and its Apparatus..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紀要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 1935-06-18, 15 (6): 165–170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英語).
- ^ 太田賴常. On the Emission Band Spectrum of the OD Molecule.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紀要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 1935-07-30, 15 (8): 181–191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英語).
- ^ 太田頼常. 強誘電性物質の溶液における結晶成長および溶解の実験的研究. 武庫川女子大學紀要 (武庫川女子大學). 1967年3月, (14) [2015-07-17]. ISSN 0916-3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日語).
- ^ 太田頼常. P.V.A.膜中に分散された染料の複吸収に関する研究. 武庫川女子大學紀要 (武庫川女子大學). 1968年3月, (15) [2015-07-17]. ISSN 0387-2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日語).
- ^ 太田頼常. 繊維の光学的鑑別法の検討および薬品処理後染着された繊維光学的研究. 武庫川女子大學紀要 (武庫川女子大學). 1969年5月, (16) [2015-07-17]. ISSN 0387-2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日語).
- ^ 太田頼常. 染料結晶および染着繊維の異方性光吸収の研究. 武庫川女子大學紀要 (武庫川女子大學). 1970年8月, (17) [2015-07-17]. ISSN 0387-2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日語).
- ^ 太田頼常. 織布の誘電性に関する研究およびその摩擦帯電との関連. 武庫川女子大學紀要 (武庫川女子大學). 1971年9月, (18) [2015-07-17]. ISSN 0387-2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日語).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臺灣大學原子核物理數位典藏資料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神戶大學理學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日語)
教育職務 | ||
---|---|---|
神戶大學附屬明石中學 | ||
前任: 黑田英一郎 |
校長(第3任) 1957年9月1日 ~ 1960年9月1日 |
繼任: 高橋省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