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运轨
戴运轨(1897年11月27日—1982年4月4日),字伸甫,出生于浙江奉化,中华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台湾物理学之父”,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创办人、台湾核物理学先驱。戴夫人田蕴兰,同样为物理学教授,先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与吴健雄曾为同学。
戴运轨 | |
---|---|
出生 | 大清浙江省宁绍台道宁波府奉化县 | 1897年11月27日
逝世 | 1982年4月4日 台湾台北市 | (84岁)
国籍 | 大清(1897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82年) |
母校 | 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1917年) 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27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原子能物理学 |
机构 | 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 四川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中国文化大学 |
生平
编辑出生于浙江奉化。1917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毕业。1918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1922年又入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毕业后旋即回国,1927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年,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年,任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1]。1932年起在金陵大学执教期间,编著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为全国各校采用之通用教材。
1937年日本侵华,随金陵大学自南京西迁成都,直至抗战胜利;期间自1940起兼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四川期间,与李方训合作研究水化离子的绝对熵值,运用量子理论,找到了计算水化离子绝对熵的新方法。并在1941年至1942年间,兼任华西坝成都空军参谋学校物理学教授[1]。1941年在成都华西坝空军参谋学校与同事们一起,创建了中国早期的航空风洞,并以此研究各种翼型。
1946年2月底,应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的国立台湾大学代理校长罗宗洛的邀请,到台湾工作。
1946年4月9日,在代理校长罗宗洛因公离台期间,代理校长职务的教务长陈建功也辞职离台,代理校长罗宗洛请他接任台大教务长(罗宗洛代理校长5月18日离职后曾以教务长代理校长);并推动台湾各校联合招生,修建校舍,聘请教师,为台湾大学走入正轨奠定了基础。同年创办台湾大学物理系,为战后台湾大学首创的一个系,此前仅有一个物理学讲座、两三间办公室和实验室,经戴运轨的苦心经营,至1956年,台湾大学物理系初具规模,还建有物理馆,供师生教学、研究之用。从1946年至1962年,他担任物理系主任达16年之久,出其门者500余人,其中赴美国深造获博士学位者达五分之三。为台湾培养了众多物理学人才。
1946年5月18日,罗宗洛代理校长辞职离台,他担任校务维持委员会的首席常务委员(常务委员还有总务长陈兼善和陈仪代表范寿康,各院院长为委员)。8月1日起兼台湾大学物理系主任,8月13日委员会交棒给新任校长陆志鸿,戴专任教务长兼物理系主任。
1948年5月,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原子核击破实验。随后领导研究室制造重水,生产重氢及中子源,从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应实验。此外,在台大开辟了台湾古物年代测定技术的新领域。
1954年至1956年间离台赴美作访问研究,在明尼苏达大学原子核子物理研究室和柏克莱加州大学辐射研究所分别任名誉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1954年后在美期间,在原子核研究方面取得卓著成果。1954年在台湾成立中国自然科学促进会,并当选为理事长。
1956年,由美返台后,此时正值教育部长张其昀亲自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戴运轨协助梅贻琦具体复校,并以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为先,负责筹画购置仪器设备、招收研究生,草拟两年内研究生的必修与选修课,落实教学场所,协助梅贻琦延揽师资、充实设备,并兼任教授三年。第一年借用台湾大学物理馆,第二年迁至新竹。
1958年,议决中大在台复校,并以办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先;1962年该所正式成立,戴运轨出任所长。先借用台湾大学物理馆,次年迁苗栗。
1967年中大终迁桃园市,1968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任院长。
1962年7月,出任中大复校开端的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8月便闪电式地招生开学,举凡延聘教授、拟订课程、购置仪器、确定研究方向,都在短期内完成。鉴于原校址建在苗栗二平山,地域狭小,戴运轨主持将中大迁到桃园市,戴运轨主持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11年,1968年创办中大理学院。建起了科学馆、理工馆、图书馆。新建大厦,绿化校园,增建宿舍与运动场,还增添了空调设备。至1970年代初,中大成为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在中大期间,开展了地磁与地质勘探的研究,尤其在地震研究以及对台东火山区的磁场分布异常现象和台南部分地区引力异常分布等问题的研究有成果。
1973年,戴运轨自中大荣休后,受聘于私立中国文化学院,任教授兼理学部主任、物理系名誉主任;中国文化学院改名中国文化大学后,任研究教授。
1982年4月4日在台北逝世。
事略
编辑1958年,在台湾发起建立中华民国物理学会,被推选为理事长,连任17年。
1963年创办《中华民国物理学刊》。1965年发行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学刊》。 1958年和1977年又先后促成成立台湾天文学会和太阳能学会。
戴运轨出任台大代理校长后,却请辞校职校务,专意教学研究。蒋中正总统有意请其出长中大,然戴运轨毫无借此跻身政界之意。1949年傅斯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因大陆抢运至台湾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遭盗而致“大炮议员郭国基骂倒傅斯年”,戴运轨在台大校园内建立傅园,以纪念傅斯年筹建台大之功;多年之后,戴运轨联想到清华校园内有梅贻琦之墓、中央研究院有胡适墓,认为这些源于台大建傅园,因而为之自责,认为在学校机关之内造墓之举“属封建思想”。
家庭
编辑慈善
编辑- 财团法人戴运轨田蕴兰伉俪学术基金会
- 中国文化大学戴运轨教授暨田蕴兰女士纪念奖学金
遗作
编辑- 《八十回忆录》
- 译作《太空世界》(与魏喦寿合译)
- 译作《原子能的和平用途》(与魏喦寿合译)
文化资产
编辑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戴运轨寓所,台北市中正区潮州街,戴运轨为当年帝国大学改制为台湾大学推手,台大首任教务长并曾代理校长。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教育职务 | ||
---|---|---|
国立中央大学 | ||
前任: 梅贻琦 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席(主任委员) (正任:周鸿经) |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校长 第十一任 在台复校后首任 1962年-1973年 |
继任: 李新民 |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 ||
前任: 河田末吉 (台北帝国大学物理学讲座) |
系主任 1946年3月 ~ 1962年9月 |
继任: 许云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