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經濟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8月23日) |
廣州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其城市綜合競爭力居第3位,GDP總量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居第4位,人口總量居第6位,人均GDP居第8位。2019年,廣州市GDP總量達到23628.60億元 居廣東省第2位,人均15.75萬元。到2010年為止,世界500強大企業累計已有174家進入廣州共投資411個項目,投資總額178億美元[1]。廣州市現任市長為郭永航
經濟發展史
編輯早在秦代,廣州已是中國南方的門戶。漢代起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隋唐宋時期,廣州客商雲集,經濟繁榮,遂成為中國外貿第一港。到元代,由於泉州的興起,外貿數量退居泉州之後,但仍為中國重要外貿港口、繁榮港口城市。明朝時廣州迅速恢復為中國第一外貿港口城市。到清代的1844年「五口通商」之前,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貿易口岸,經濟地位突出。鴉片戰爭後屢遭戰患,經濟發展緩慢,隨着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對外貿易逐漸下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7年起舉辦春、秋兩屆的交易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州陷入動亂,使經濟蒙受極大損失。自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方針以後,經濟高速增長。現時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為廣州三大支柱產業,重工業、會展業也逐漸起步。
GDP總量
編輯廣州市各區2012年GDP總量指標(單位:億元) | |||
區(市) | GDP總量 | 增長率(%) | |
本幣 | 折合美元 | ||
全市 | 13,551.21 | 2,146.73 | 10.5 |
天河區 | 2,403.53 | 380.76 | 11.2 |
越秀區 | 2,122.62 | 336.26 | 9.0 |
蘿崗區 | 1,683.37 | 266.67 | 12 |
白雲區 | 1,186.36 | 187.94 | 10.8 |
番禺區 | 1,164.30 | 184.44 | 11.7 |
海珠區 | 1,000.65 | 158.52 | 12.0 |
南沙區 | 808.69 | 128.11 | 12.5 |
花都區 | 800.60 | 126.83 | 6.3 |
增城市 | 749.31 | 118.70 | 11.5 |
荔灣區 | 746.29 | 118.22 | 9.3 |
黃埔區 | 639.47 | 101.30 | 7.6 |
從化市 | 246.01 | 38.97 | 13.0 |
產業
編輯農業
編輯廣州市內雨水充潤、土地肥沃,市區曾經有非常廣大的農業用地。兩千年前就已經有水稻種植的記載。宋代的廣州是中國最大的米市之一,蔬菜、水果、糖蔗、花卉也享有盛名。由於曾長久作為全國性港口,廣州引進了多種優良作物品種。二十世紀上半葉,交通發展造成外地農產品入侵以及戰爭的影響下,廣州農業增長緩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期農業產量大幅增長,但後期的「大躍進」以及其後的文革嚴重打擊了農業生產。改革開放後,隨着廣州發展為大城市,逐漸形成了為城市服務的城郊農業格局,政府的方針為服務城市,富農利民,鼓勵出口創匯。具體措施為降低產糧比例,增加蔬果蛋奶等農副產品比例,致力發展林牧漁業[2]。廣州農業產值大幅增長,但隨着第二第三產業飛速增長,農業所佔的經濟比重仍逐漸降。1978 年廣州市農業生產總值佔地區生總值的11.67%,1990 年下降至8.05%,2010年,廣州市農業總產值322.13億元[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62%。
城市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也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農耕用地迅速萎縮。清代光緒五年(1879年)廣州府登記在冊的田地山塘總面積為1062.32萬畝。1990年的耕地面積為247萬畝,2006年減至158.3萬畝[4]。目前,廣州種植農産品的地方主要在白雲、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和增城。1990年農業人口有252.87萬人,2008年為79.22萬人[5]。
廣州較為著名的農業特產有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為首的四大嶺南佳果等各類熱帶水果。
工業
編輯古代廣州的手工業非常發達,船舶業、冶鑄和五金業、紡織業、食品加工、中成藥業、陶瓷業、美工等都享譽全國。
廣州清初所產棉花,以輕暖出名,號「廣花」;「廣之線紗」,於廣州十三行之財富積累也有助推。由於本埠棉布價廉物美於英國布,出口甚多。在巨大利益驅使下,棉花來料加工迅速興起,西關農田被大量開發,修築廠房街道,錦華、經綸、麻紗等地方便於此時期出現。廣州紡織業帶之形成,帶動了印染、機具、漿緞、製衣、制帽、鞋襪、絨線等行業的興盛。下西關涌郊區也被發展為高尚住宅區,業主有不少是因紡織業大旺而獲益的洋行買辦。西關在當時有所謂「八橋之盛」(匯源、蓬萊、三聖、誌喜、永寧、牛乳、大觀和德興)。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清廷展開洋務運動,廣州近代工業開始起步。官辦企業有廣州機器局製造洋槍彈藥和輪船,廣東錢局則是國內首家以機器鑄幣的企業。民辦企業包括繼昌隆繅絲廠、泰安大藥房、華興織造總公司等。清朝末期,廣州附近已經集中了大量各種輕工業工廠。
民國開始,海外華僑「實業救國」的思潮帶動了廣州輕工業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大幅增長,使廣州成為當時中國較為發達的城市,同時吸引不少外地人到此創業。1929年至1936年,陳濟棠主粵時利用南方相對穩定的政經環境與世界性經濟衰退的局勢,建立了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對廣東經濟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抗戰期間,廣州被日軍佔領,工業遭受徹底破壞[6]。內戰期間,物價飛漲,大半工廠停工或半停工,失業者眾[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業國有化。五六十年代時,工業有所恢復,但文化大革命再次嚴重衝擊廣州工業生產,工業發展減慢。但其間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重工業體系。1975年後,政治局面好轉,政府大力扶持日用品為主的輕工業,廣州工業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八十年代後期,廣州市主要發展第三產業,工業產值比重下降[7]。九十年代起乃至2000年以後,廣州市政府力圖改變產業構成,加大了對重工業扶植。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已成為廣州三大支柱產業[8]。廣州工業總產值位居全省第三位[9]。其中汽車產業方面,相繼成功吸引日本三間主要汽車製造企業投資設立工廠,令廣州在數年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尤其是轎車)生產基地之一,江南最大的廣州市陳田汽配市場位於市郊,廣州同時亦是國內出產日本汽車最多的城市。
商業
編輯廣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美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持續繁盛超過二千餘年的港口都會。六朝時期的廣州對外貿易已相當興旺,外國海商「久停廣州,往來求利」[10]。隋唐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個頂峰,作為唐朝唯一設置市舶使的城市,外國人數量一度達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核心。宋廣州延續隋唐五代的繁盛,成為全國首個擁有市舶司的港口都市。與此同時,外商子弟亦可在廣州城特定的學校讀書,一時間聲名遠播。南宋末期與元,廣州屈居中國第二大港,但仍舊是中國不可或缺的外貿中心都市之一。經過元朝的短暫沉寂後,明清兩朝廣州再次崛起,重新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大港,亦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成為具有壟斷地位的全國商業中心,是至關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之一。上海開埠後,隨着全國逐漸開放,廣州逐漸失去對外貿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
改革開放後的廣州百貨業蓬勃發展,1980年代起友誼商店專門為港澳及外賓銷售電器等入口商品,西湖路燈光夜市則是平民的熱門去處。而地處沿江西路江邊的南方大廈就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店,更創立內地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和華夏百貨形成人民南商圈,是上下九傳統西部商圈的延伸,後者在1995年成立步行街。位於北京路的新大新公司和廣州百貨大廈業務亦蒸蒸日上,馬路後來也闢為步行街。超級市場萬客隆1996年在廣州開設內地第一家分店,隨後香港7-Eleven、百佳超級市場、OK便利店等廣州人熟悉的超市及便利店品牌陸續進入廣州。因受交通壓力及天河新區發展影響,90年代尾的人民南商圈開始衰落,成為電子服裝批發集散地,城市商圈向東部新區轉移。到21世紀,以天河城、宏城廣場、正佳廣場為首的天河商圈逐漸成熟,環市中路淘金商圈亦開始興旺。
在韓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被世界多國實行經濟封鎖及貨物禁運的情況下[11],中央有關官員授意在廣州舉辦全國性商品展覽交流會[12],並在1957年4月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拓展與東南亞貿易並爭取有關商人的支持,成為新中國通向世界大門的窗口[13];此後每年均舉辦春、秋兩屆,2007年開始更增加進口展區並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現時每屆展會均吸引來自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逾20萬客商,是共和國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成功的國際展會。截至2022年第130屆,廣交會累計出口成交約1.5萬億美元,累計到會境外採購商約900萬人。[14]隨着琶洲展館四期即將落成,展會能力將躍居世界第一。[15]
骨幹企業
編輯中國南方電網、中國南方航空、廣發證券、廣發銀行、廣州銀行、廣汽集團、廣藥集團、保利地產、富力地產、越秀地產、合生創展、長隆集團、珠江啤酒、合生元、寶潔、高露潔、安利、箭牌、美贊臣、珠江鋼琴、立白集團等。
來源
編輯- ^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廣州市統計局.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 ^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廣州市地方志·農業志》
- ^ 中国广州政府> 走进广州 > 今日风采 > 产业经济. [2010-06-02].[永久失效連結]
- ^ 耕地面积(2006年农普数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1).
- ^ 《廣東統計年鑑》編輯委員會. 广东统计年鉴2010:各县(市)区户籍人口数(2009年).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黃菊艷. 《日军侵粤与广州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PDF). 《廣東社會科學》. 2005, (4) [2012-1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4-13).
- ^ 7.0 7.1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廣州市地方志·農業志》
- ^ 广州经济三大支柱产业. 廣州視窗. 2007年8月22日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19日).
- ^ 广东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 河源市人民政府網.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5).
- ^ 慧皎:《高僧傳》卷1
- ^ 广交会为何被喻为中国外贸走出国门的“风向标”?. 鳳凰衛視. 2016-02-22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2).
- ^ 李天研. 125届穿越风云:“中国第一展”是这样炼成的. 廣州日報大洋網. 2019-04-13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 ^ 广交会展开中国开放历史画卷. 中國青年報. 新浪新聞.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 ^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概况-关于广交会.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 ^ 吳璇. 广州琶洲会展中心规划获通过 将1小时到香港. 新快報. 2014-06-20 [2017-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