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報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德國通報艦列表收錄了一系列德國海軍旗下的通報艦。從19世紀40年代的普魯士海軍開始,德國海軍中服役一系列用於各種用途的通報艦,包括作為偵察、炮艇艦隊旗艦,以及派遣用艦隻。首艘這一類型的艦隻「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是1848年在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普魯士海軍徵用的民間貨船,戰後該艦被歸還給民間。1850年,普魯士軍方從英國訂購了兩艘小型艦隻,也就是尼克斯級「尼克斯」號「沙羅曼蛇」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50)[a]。這兩艘艦與「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一樣,都是明輪船。1856年,第一艘螺旋槳驅動的通報艦出現了,這就是法國建造的「格瑞爾」號英語SMS Grille[b]。另一艘明輪船「羅蕾萊」號英語SMS Loreley (1859)[c]於1858年建成,是德國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明輪船。這些艦隻許多後來被用作德國皇室的遊艇。在普丹戰爭期間,「羅蕾萊」號和「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分別參加了呂根島戰役英語Battle of Jasmund (1864)赫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1864)

威利·沃爾的石版畫「獅鷲」號(左)、「流星」號(中)和「狩獵」號(右)

在1870年普法戰爭初期,普魯士購買了「法爾克」號英語SMS Falke (1865)[d]並徵用了「波美恩」號英語SMS Pommerania[e]。「格瑞爾」號在戰爭期間曾在波羅的海與法國軍隊交戰,而其他艦隻則未見到在戰場上活躍。「齊騰」號英語SMS Zieten[f]是為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裝備魚雷的通報艦,也是最後一艘在海外建造的德國大型軍艦。19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通報艦建造計劃,包括兩艘閃電級、一艘「獅鷲」號[g]、兩艘守望級以及兩艘流星級。後兩個艦級由於艦體小、速度欠佳而未能在服役中達到預期。其中僅就流星級而言,該艦級的發動機振動過大。「赫拉」號[h]是最後一艘為帝國艦隊建造的通報艦,於1895年完工。此後,德軍建造輕型巡洋艦以取代通報艦,其中的首批就是瞪羚級小巡洋艦[i]。該級艦設計方案結合了「赫拉」號最有益的特徵以及同時期無防護巡洋艦的特點。「赫拉」號於1914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沉沒。其他當時仍在服役的艦隻在戰爭期間幾乎沒有得到充分運用,而且在一戰結束後全部被報廢並拆解

這批艦隻中的最後一艘——「格瑞爾」號英語German aviso Grille建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曾用作阿道夫·希特拉的遊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被作為佈雷艇訓練艦。在被英國扣押之前,該艦又被用作駐紮在挪威指揮艦。戰後,該艦被賣給了私營業主,並最終在1951年報廢。

示例
主炮 主炮數量和類型
排水量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j]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鋪設龍骨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各級概況

編輯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

編輯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的版畫,基斯杜化·雷夫英語Christopher Rave繪製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是一艘鐵殼明輪船,最初是為普魯士郵政服務建造,用於19世紀40年代中期普魯士俄羅斯之間郵包航線的郵輪。當時的普魯士海軍僅是一支只有少數幾艘小帆船和裝備加農炮的高低桅帆船的貧弱軍隊[11][12]。在其服役生涯的早期,為了保衛普魯士海岸免受更強大的丹麥皇家海軍英語Royal Danish Navy對普魯士和其他德國港口實施的封鎖,這艘船在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被徵用。此後,該船在普魯士艦隊的第一次海戰中與丹麥雙桅船「聖·克羅伊」號英語St. Croix[k]發生了短暫的交火。戰後,該船又回歸民用,直到1862年普魯士東方鐵路的擴張使其不再被重用。在普丹戰爭爆發的前夕,在地中海的該船與另兩艘炮艇被下令返回普魯士,但是卻在戰爭爆發後才抵達。在赫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1864)[l]中,「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與兩艘奧地利蒸汽巡航艦英語Steam frigate[m]聯手攻擊丹麥的封鎖艦隊。1870年至1871年但普法戰爭期間,該艦擔任普魯士海軍在波羅的海的艦隊旗艦,但並沒有參加任何行動。1872年,該船被降格擔任輔助職務,包括作為訓練船和漁業保護船,最終於1877年4月退役,兩年後的1879年6月被當作靶艦擊沉。[16][17]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普魯西切爾·阿德勒」號

SMS Preußischer Adler

2門25磅迫擊炮[11] 1,430公噸(1,410長噸[11] 兩具槳輪,一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0.5(19.4公里每小時;12.1英里每小時)[11] 1846年[16] 1846年[16] 1879年6月26日被作為靶艦擊沉[16]

尼克斯級

編輯
 
呂德·阿倫霍爾德英語Lüder Arenhold1905年繪畫中的「尼克斯」號和「沙羅曼蛇」號

作為擴充普魯士艦隊實力計劃的一部分,兩艘尼克斯級通報艦在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爆發後立即被訂購。阿達爾貝特親王是主張建立更大規模海軍的領軍人物之一。他最初希望在普魯士建造這些船隻,但此時普魯士國內造船商對蒸汽船建造幾乎沒有經驗。因此在1850年時,普魯士海軍改為與一家英國公司簽訂新艦隻的建造合同[18][19]

除了「尼克斯」號上曾多次發生鍋爐起火事件外,該級艦隻在普魯士服役的經歷被視為是短暫而平靜的。然而普魯士軍方對這些艦隻並不滿意,其原因包括「尼克斯」號的火災以及一般普魯士水兵對操作蒸汽船並不熟悉。1855年,普魯士將這兩艘賣給英國,換來了「忒提斯」號英語HMS Thetis (1846)[n]巡防艦。此後「尼克斯」號和「沙羅曼蛇」號被分別更名為「威悉河」號(HMS Weser[o]和「新兵」號(HMS Recruit[p]。前者在當年晚些時候克里米亞戰爭金伯恩半島戰役中參加了戰鬥,但是後來兩艘戰艦都很少在英國皇家海軍中使用。兩艦都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退役,「新兵」號在1869年被當作廢品出售,「威悉河」號1873年被拆解。[23][24][25]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23][24]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尼克斯」號

(德語:SMS Nix

4門25磅迫擊炮[26] 430公噸(420長噸)[26] 兩具槳輪,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26] 1850年 1850年 1855年賣給英國,1873年拆解
「沙羅曼蛇」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50)

(德語:SMS Salamander

1855年賣給英國,1869年拆解

「格瑞爾」號

編輯
 
「格瑞爾」號

「格瑞爾」號於1855年訂購,也是阿達爾貝特的艦隊擴張計劃其中之一。該船是第一艘使用螺旋槳而不是槳輪的早期蒸汽船隻[27]。該船最初沒有配備武裝,而是被用作皇家遊艇,直到1864年普丹戰爭爆發。同年4月16日,該艦在阿達爾貝特的指揮下出動,攻擊在波羅的海的丹麥封鎖艦隊。其結果是與丹麥「斯基爾」號(Skjold風帆戰艦[q]以及「西蘭島」號(Sjælland)蒸汽巡航艦爆發了短暫的衝突。接下來,該艦於4月24日與「托爾登斯科約德」號英語HDMS Tordenskjold (1852)[r]蒸汽巡航艦交戰。到5月初,該艦又出動了兩次,但兩次都遭遇了實力遠超於己的丹麥艦隊,因此在進攻開始前就撤退了。[30][31][32]

「格瑞爾」號在戰後被改裝成一艘遊艇,並在1867年帶着王儲腓特烈參加了蘇彝士運河的開幕式。在普法戰爭期間,該船再次在波羅的海服役,並在7月17日與法國的一個封鎖中隊交戰,阻斷了法國進攻希維諾烏伊希切的計劃。「格瑞爾」號一直服役到1910年代初,擔任過各種各樣的角色,包括艦隊偵察、補給和訓練艦。作為米爾維克海軍軍官學校英語Mürwik Naval School[s]訓練設施的一部分,該船被改裝為「弗雷亞」號巡洋艦[t]的補給船。1918年,作為帝國海軍服役時間最長的艦隻,已服役62年的該艦最後一次退役。1920年,該艦被當作廢品出售。[35]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格瑞爾」號英語SMS Grille

(德語:SMS Grille

2門12磅火炮[36] 491公噸(483長噸)[36] 1具螺旋槳,1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36] 1856年[37] 1857年9月[3] 1858年6月3日[37] 1920年被拆毀[37]

「羅蕾萊」號

編輯
 
「羅蕾萊」號晚期的配置狀態

19世紀50年代,由於「格瑞爾」號通報艦英語SMS Grille被徵用作遊艇,普魯士海軍決定需要另一艘通報艦作為保衛該國波羅的海海岸炮艇艦隊的旗艦。此時,由於不相信螺旋推進以及鐵質船體的長期效用,設計師們在這艘船的設計上又回到了槳輪和木質船體的傳統方案。1860年,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這艘船前往地中海保護在意大利的普魯士僑民。在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該艦於1864年3月參加了對抗丹麥封鎖艦隊的呂根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Rügen (1864),並在戰鬥中被一發炮彈擊中。該艦在戰後退役,並且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再也沒有服役。[38]

到19世紀60年代末,「羅雷萊」號狀況不佳,於1869-1873年進行了大規模翻新,導致一些歷史學家將其前後兩段服役經歷視為兩艘不同的船隻。1879年,該艦成為駐紮鄂圖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接駁船,這是克里米亞戰爭後所有歐洲列強都享有的權利(此舉是為了反擊俄羅斯的擴張而犧牲鄂圖曼人的利益)。該艦之後一直在地中海地區進行巡航訓練,並在1882年烏拉比革命英語Urabi revolt期間幫助保護德國在埃及的利益,在1895年派人上岸保護德國公民免受鄂圖曼帝國國內動亂的影響。到了1896年,該艦已經破舊不堪,並在當年晚些時候退役並被出售,但其最終結局則不得而知。[36][39]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羅蕾萊」號英語SMS Loreley (1859)

(德語:SMS Loreley

2門12磅炮[40] 470公噸(460長噸)[40] 兩具槳輪,一台船用蒸汽機,速度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40] 1858年2月1日[41] 1859年9月28日[41] 未知[41]

「法爾克」號

編輯

「法爾克」號最初是英國建造者作為一個投機項目而建造的。英國佬原打算把這艘船賣給南部邦聯海軍英語Confederate States Navy[u]用於美國內戰期間偷過封鎖線的船英語Blockade runner[v]。然而,當造船完工時戰爭也已經結束了,因此造船廠失去了買家。之後,荷蘭的一位私人船主買下了這艘船,將其重新命名為「海因里希·海斯特」號(Heinrich Heister),然後將其閒置在鹿特丹5年。1870年8月,也就是普法戰爭戰爭爆發後不久,這艘船被當時的北德意志邦聯海軍買入。但是在以「法爾克」號的名字服役後不久,該艦就被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w]「阿米紐斯」號英語SMS Arminius[x]意外撞擊並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由此結束了作戰生涯。在19世紀70年代,該艦一直在艦隊中服役,但機械故障屢見不鮮。此後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該艦成為北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y]。在這十年的後期,該艦被用於漁業保護直到1888年退役。最終該艦在1890年從海軍序列中被除名,1892年被當作廢品出售。[47][48]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法爾克」號英語SMS Falke (1865)

(德語:SMS Falke

2門12厘米(4.7英寸)後膛炮英語Breechloader[z][50] 1,230公噸(1,210長噸)[50] 兩具槳輪,一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50] 1865年[48] 1870年10月4日[48] 1892年拆解[48]

「波美恩」號

編輯

「波美恩」號原本也是一艘為普魯士郵政服務而建造的郵包蒸汽船,但其設計和建造的確切性質尚不清楚。該船由的建造計劃由海軍的首席設計師負責,建造費用也由海軍資助,這使得海軍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Hans Hildebrand)、阿爾伯特·羅爾(Albert Röhr)和漢斯-奧托·施泰恩梅茨(Hans-Otto Steinmetz)認為當時的德國海軍希望擁有一艘可以在需要時徵用但不必維護的蒸汽船。德國海軍在普法戰爭期間將該船投入使用,但由於船員短缺,改裝工作一直推遲到戰後。這艘船在1871年和1872年被用於漁業調查,這項工作為1874年通過的德國漁業法案提供了科學依據。1876年,該艦隨着鐵甲艦訓練艦隊前往地中海,以響應在薩洛尼卡發生的德國外交官遇害事件。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戰爭爆發後,該艦一直留在這一地區,並與「羅雷萊」號一起駐紮在君士坦丁堡。回到德國後,該艦在1881年至1884年期間擔任北海海軍基地的燃料補給船,此後被作為漁業保護船和調查船。1889年退役並於1890年除籍後,該艦被賣給一家船運公司,改造成一艘帆船並更名為「阿德勒」號(Adler)。1894年1月20日在改裝後的首航中,該船遭遇一場暴風雨而失蹤。[51][52]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波美恩」號英語SMS Pommerania

(德語:SMS Pommerania

2門8厘米(3.1英寸)箍炮[50] 460公噸(450長噸)[50] 兩具槳輪,一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50] 1864年[53] 1871年4月27日[53] 改裝成商船,1894年1月20日,在暴風雨中沉沒[53]

「齊騰」號

編輯
 
「齊騰」號

從1869年開始,北德聯邦海軍在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的指揮下,開始考慮引入新的自行式懷特黑德魚雷。1873年,施托施授權建造一艘新的通報艦來測試這種武器[54]。建於泰晤士鐵廠的「齊騰」號是德國艦隊在海外建造的最後一艘大型戰艦[55]。事實證明,「齊騰」號的建造和使用所造成影響非常廣泛,因為新魚雷的實驗不僅進一步推動了魚雷裝備艦隻的建造,而且還激發了法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設計建造類似的軍艦[56]。奧匈帝國首席海軍設計師約瑟·馮·洛馬柯英語Josef von Romako[aa]就以「齊騰」號為基礎設計的扎拉級巡洋艦[ab][60]

奧托·馮·迪德里克斯在艦上服役的第一年對裝在艦首的魚雷發射管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位於吃水線以下的船體中的魚雷發射管效果不佳。為此,迪德里克斯安排將魚雷發射管移動到甲板上的旋轉支架上。阿佛烈·馮·鐵必制在1878年接任該艦指揮。在1880年的訓練演習中,鐵必制通過擊沉老舊的「巴巴洛沙」號英語RMS Britannia[ac]郵船展示了該艦火力的有效性。1882年烏拉比革命期間,該艦與其他幾艘軍艦一起前往地中海。在19世紀90年代,該艦僅進行了有限服役,其中還曾被徵用作漁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該艦被用作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ad]。最終,「齊騰」號在1921年被出售並拆解。[64][65]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齊騰」號英語SMS Zieten

(德語:SMS Zieten

2具38厘米(15英寸)魚雷發射管[65] 1,170公噸(1,150長噸)[65] 2具螺旋槳,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65] 1875年[65] 1876年[66] 1876年8月1日[65] 1921年拆除[65]

閃電級

編輯
 
1899年的「箭」號

閃電級通報艦是為德國艦隊建造的第一批現代化通報艦。它們同樣也德國第一批放棄了傳統的帆裝的全鋼製船體軍艦。本級兩艦的設計和建造為德國海軍艦艇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並最終催生出了輕巡洋艦瞪羚級[67][68]。兩艦最初都裝備有一門12.5厘米(4.9英寸)炮和一具35厘米(13.8英寸)魚雷發射管。19世紀90年代早期,兩艦的艦載武備得到了改進,其中就包括新增了兩具魚雷發射管[69]

兩艦在超過三十年的服役生涯中被廣泛運作。其中「閃電」號大部分時間都擔任魚雷艇隊的先頭艦[ae],而「箭」號則在訓練艦隊和主力艦隊中服役。1889年「箭」號被派往德屬東非鎮壓阿布殊里起義[af],並在1890年返回德國。在整個19世紀90年代,兩艦與大艦隊一起行動,並參加了每年例行的演習和訓練巡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艦擔任了各種額外的角色,包括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ag]、漁業保護船和訓練船。1900年代中期,兩艦作為公海艦隊戰艦分隊的專用供應艦,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仍舊充當這一角色。1917年末,「閃電」號參加了波羅的海阿爾比恩行動,「箭」號後來被用作U艇船員的訓練船。兩艦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被廢棄,並被拆解出售。[74][75]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閃電」號英語SMS Blitz

SMS Blitz

1門12.5厘米(4.9英寸)K L/23艦炮

1具35厘米(13.8英寸)魚雷發射管[69]

1,486公噸(1,463長噸)[69] 2具螺旋槳,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5.7節(29.1公里每小時;18.1英里每小時)[69] 1881年[76] 1882年8月26日[76] 1883年3月28日[76] 1921年3月8日除籍[77]
「箭」號英語SMS Pfeil

SMS Pfeil

1881年[78] 1882年9月16日[78] 1884年11月25日[78] 1922年2月16日除籍[77]

「獅鷲」號

編輯

「獅鷲」號是在魚雷逐步成為制式裝備的時候設計的,該艦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綠水學派」的發展。這一學派主張以廉價的魚雷艇來摧毀昂貴的戰艦。該艦的建造目的是為了保護艦隊主力艦免受魚雷艇的攻擊,為此,艦上攜帶由一組10.5厘米(4.1英寸)以及3.7厘米(1.5英寸)的火炮。於同時期其他德國軍艦不同,該艦沒有裝備魚雷發射管。「獅鷲」號並不是一艘成功的軍艦,其大部分服役時間都是處於閒置狀態。[79][80]

建成於1887年的「獅鷲」號直到1889年才正式服役。然而該艦僅在艦隊中服役到1890年10月,然後就被委派進行魚雷測試,直到1894年退役。在1897年5月重新服役後,該艦擔任了兩年的艦隊偵察艦,之後再次被降為次要角色,其中包括作為訓練船。1900年9月,該艦最後一次退役。「獅鷲」號最終於1912年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拆除武裝,並在1917年被用作水雷儲存船。戰後,該艦於1921年被賣給拆船業者,並在漢堡被拆解。[81]

船舶 軍備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獅鷲」號

SMS Greif

2門10.5厘米(4.1英寸)L/35艦炮[82] 2,266公噸(2,230長噸)[82] 2具螺旋槳,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82] 1885年[82] 1886年7月[3] 1887年7月9日[82] 1921年拆解[82][ah]

守望級

編輯
 
1899年的「守望」號

1883年,列奧·馮·卡普里維將軍被任命為德國海軍部長後,海軍開始更認真地試驗魚雷艇。卡普里維採納了部分「綠水學派」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認為比起更大、更昂貴的鐵甲艦,廉價的魚雷艇更可以用於海岸防禦。這一戰略也得到了反對擴大海軍預算的帝國議會的支持。卡普里維為此訂購了兩艘守望級通報艦。該艦級具備能夠與魚雷艇編隊一起進行攻擊的特點。然而比起較為平衡的閃電級,本艦級選擇犧牲火炮裝備以及艦體尺寸(因此也犧牲了航海能力)來換取較高的航速。但是守望級在服役中的表現令人感到失望。[83][84]

這兩艘軍艦都曾在德國主要艦隊服役。兩艦主要用於和平時期的訓練和艦隊演習。1901年9月,在年度的艦隊演習中,「守望」號意外與鐵甲艦「薩克森」號[ai]發生碰撞並很快就沉沒了。「狩獵」號在這之後又繼續服役了三年,之後退出服役,並在隨後的16年中先後擔任各種角色。1920年,該艦被報廢出售。[86][87]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守望」號

SMS Wacht

3門10.5厘米(4.1英寸)L/35炮

3具35厘米(13.8英寸)魚雷管[88]

1,499公噸(1,475長噸)[88] 2具螺旋槳,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88] 1886年8月[83] 1887年8月27日[83] 1888年8月9日[83] 1901年9月4日沉沒[89]
「狩獵」號

SMS Jagd

1887年[86] 1888年7月7日[86] 1889年6月25日[86] 1920年拆解[88]

流星級

編輯
 
「流星」號停泊中

與德國早期設計建造的通報艦不同,流星級是為了保護艦隊的主力艦免受敵方魚雷艇的攻擊而設計改進。該級艦隻裝備了四門8.8厘米(3.5英寸)速射炮。然而實際運作中兩艦均出現過嚴重問題,包括船舶耐波性[aj]差和螺旋槳軸過度振動。為此兩艦服役期間都不是十分活躍,「彗星」號在僅有的服役活動中測試了一系列最終並未改善先天設計缺陷的改造方案。「流星」號的服役生涯則比較活躍,1893-1894年在艦隊服役,1895-1896年又作為漁業保護船服役。但是該艦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後備役中度過。這兩艘艦隻都在1896年退役,並在1911年從海軍登記冊中被除名。「流星」號當時被用作軍營船,而「彗星」號則被用作廢船英語Hulk (ship)[ak]。這兩艘船分別在1919年和1921年被拆解[92][93]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流星」號

SMS Meteor

4門88毫米(3.5英寸)炮

3具35厘米(13.8英寸)魚雷管[94]

1,078公噸(1,061長噸)[94] 2具螺旋槳,2台船用蒸汽機,時速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94] 1888年[94] 1891年5月19日[94] 1919年拆解[94]
「彗星」號

SMS Comet

1,117公噸(1,099長噸)[94] 1890年[94] 1893年4月29日[94] 1920年拆解[94]

「赫拉」號

編輯
 
1902年「赫拉」號的石版畫

「赫拉」號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增加尺寸來提高適航性,以糾正守望級和流星級設計方案中的諸多不足之處。該艦的航速也更快了1節,這增加了其作為艦隊偵察艦的實用性。儘管如此,該艦的武器裝備在艦隊服役過程中被證明還是太弱了。為此,德國海軍結合了「赫拉」號以及在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建造的諸多無防護巡洋艦的優點而建造了瞪羚級輕巡洋艦,這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首批輕巡洋艦。[95][96]

該船從1898年到1902年在艦隊中服役。其中,1900年中到1901年中,該艦曾作為遠征軍的一部分被派往清朝幫助鎮壓義和團運動。海軍指揮部認為其艦載武裝不足以進行前線作戰,因此在1903年至1910年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此後該艦一直作為補給艦直到一戰爆發。之後,該艦被派去支援德意志灣的巡邏任務。該艦也在1914年8月參加了赫爾戈蘭灣戰役,但沒有直接參戰。次月,該艦在離開赫爾戈蘭島時被英國潛艇「E9」號以魚雷擊沉,所幸只有兩人在這次事件中喪生。[97]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赫拉」號

SMS Hela

4門8.8厘米炮

3具45厘米(17.7英寸)魚雷管[98]

2,082公噸(2,049長噸)[98]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時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98] 1893年[98] 1896年5月3日[98] 1914年9月13日沉沒[98]

「格瑞爾」號

編輯
 
30年代的「格瑞爾」號

「格瑞爾」號是最後一艘在德國建造的通報艦,該船原本被作為獨裁者阿道夫·希特拉和其他納粹政權成員的國家遊艇。船上安裝有實驗性的高壓蒸汽渦輪機,以便為未來的軍艦進行裝備評估。該艦在德國海軍服役生涯中曾扮演了諸多角色。在20世紀30年代末,該艦同時擔負遊艇、訓練船以及魚雷訓練靶艦等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該艦在1940年9月「海獅行動」被取消之前,曾短暫地以輔助佈雷艦的身份參加這項行動。在1941年中期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期間,該艦也曾被用來佈設雷區。之後該艦又被改為訓練艦。1942年3月後,該艦被降級為挪威海軍的指揮艦。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該艦被英國軍隊扣押。此後,「格瑞爾」號被賣給一名黎巴嫩商人。在抵達貝魯特後,由於被誤認為會在巴勒斯坦內戰期間用來對付猶太軍隊,「格瑞爾」號於1947年遭到猶太突擊隊的襲擊。最終「格瑞爾」號最終被賣給了美國的拆船廠,並於1951年被拆解。[99][100][101]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鋪設龍骨 交付日期 結局
「格瑞爾」號英語German aviso Grille

(德語:Grille

3門12.7厘米(5英寸) SK C/34艦炮[102] 3,430長噸(3,490公噸)[102] 2具螺旋槳,2台齒輪式渦輪機,時速26節(48公里每小時;30英里每小時)[102] 1934年6月[102] 1935年5月19日[102] 1951年拆解[102]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
  2. ^ 譯名參考自《船艦》[2],另有來源譯作「蟋蟀」號[3]
  3.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4]
  4.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5]
  5.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5]
  6.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6]
  7.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7],另有來源譯作「神鷹」號[3]
  8.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8]
  9.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9]
  10.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0]
  11.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3]
  1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鬥巡洋艦全史》。[14]
  13.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15]
  1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0],另有來源譯作「西蒂斯」號[21]
  15.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2]
  16.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2]
  17.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8]
  18.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29]
  19. ^ 譯名參考自《二戰最後五天 歐洲親歷者講述的故事》[33]
  20.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34]
  21. ^ 譯名參考自《英漢縮略語詞典》[42]
  22. ^ 譯名參考自《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43]
  23.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44]
  24.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45]
  25.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1冊》[46]
  26. ^ 譯名參考自《漢英口譯詞典》[49]
  27. ^ 譯名參考自《船艦》[57]
  28. ^ 譯名參考自《遠洋攻擊隊--巡洋艦》[58],另有來源譯作「贊拉」級[59]
  29.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61]
  30.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62],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63]
  31. ^ 譯名參考自《英漢/漢英航海詞典》[70],另有來源譯作「支隊領艦」[71]、「領航驅逐艦」或者「分隊領艦」[72]
  32. ^ 譯名參考自《非洲通史 第4版》[73]
  33.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1冊》[46]
  34.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22年」[3]
  35.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85]
  36. ^ 譯名參考自《機電詞典》[90]
  37. ^ 譯名參考自《新漢英分類詞典》[91]

引文

編輯
  1. ^ 羅倫士 (2013),第38頁.
  2. ^ 郭威 (2007),第119頁.
  3. ^ 3.0 3.1 3.2 3.3 3.4 顧慧麗 (1998),第174頁.
  4. ^ 羅倫士 (2013),第70頁.
  5. ^ 5.0 5.1 羅倫士 (2013),第88頁.
  6. ^ 羅倫士 (2013),第129頁.
  7.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18頁.
  8.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7頁.
  9.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8頁.
  10. ^ Gröner (1990),第ix頁.
  11. ^ 11.0 11.1 11.2 11.3 Gröner (1990),第79頁.
  12. ^ Sondhaus (1997),第37頁.
  13. ^ 羅倫士 (2013),第36頁.
  14. ^ 江泓 (2016),第14頁.
  15. ^ 張黎源 (2020),第160頁.
  16. ^ 16.0 16.1 16.2 16.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23頁.
  17. ^ Embree (2007),第280–286頁.
  1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62頁.
  19. ^ Sondhaus (1997),第43頁.
  20. ^ 李昊 (2019),第70頁.
  21. ^ 羅倫士 (2013),第51頁.
  22. ^ 22.0 22.1 李昊 (2019),第273頁.
  23. ^ 23.0 23.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62–163頁.
  24. ^ 24.0 24.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98–99頁.
  25. ^ Heathcote (2002),第53頁.
  26. ^ 26.0 26.1 26.2 Gröner (1990),第82頁.
  27. ^ Sondhaus (1997),第55, 58頁.
  28. ^ 羅倫士 (2013),第31頁.
  29.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146頁.
  3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26頁.
  31. ^ Sondhaus (1997),第72, 76頁.
  32. ^ Embree (2007),第278–279頁.
  33. ^ 洪漫 (2013),第253頁.
  34.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45頁.
  3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27–30頁.
  36. ^ 36.0 36.1 36.2 36.3 Gröner (1990),第84頁.
  37. ^ 37.0 37.1 37.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26–30頁.
  3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225頁.
  3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227–229頁.
  40. ^ 40.0 40.1 40.2 Gröner (1990),第84–85頁.
  41. ^ 41.0 41.1 41.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224–229頁.
  42. ^ 四川外語學院 (1979),第346頁.
  43. ^ 張威 (2011),第206頁.
  44. ^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45. ^ 顧慧麗 (1998),第20頁.
  46. ^ 46.0 46.1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1979),第9頁.
  47. ^ Gröner (1990),第87–88頁.
  48. ^ 48.0 48.1 48.2 48.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74–76頁.
  49. ^ 梅德明 (2012),第716頁.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Gröner (1990),第88頁.
  5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35–236頁.
  52. ^ Sondhaus (1997),第93頁.
  53. ^ 53.0 53.1 53.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34–236頁.
  54. ^ Gottschall (2003),第48頁.
  55. ^ Lyon (1979),第256頁.
  56. ^ Ropp (1987),第130–131, 136頁.
  57. ^ 郭威 (2007),第246頁.
  58. ^ 軍情視點 (2014),第75頁.
  59. ^ 周新民 (2001),第39頁.
  60. ^ Bilzer,第21–22頁.
  61. ^ 顧慧麗 (1998),第45頁.
  62. ^ 徐鍾 (2006),第813頁.
  63.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64. ^ Gottschall (2003),第51–52頁.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Gröner (1990),第89頁.
  66. ^ 顧慧麗 (1998),第280頁.
  67. ^ Sondhaus (1997),第137頁.
  68. ^ Lyon (1979),第258頁.
  69. ^ 69.0 69.1 69.2 69.3 Gröner (1990),第91頁.
  70. ^ 李渾成 (1998),第1663頁.
  71. ^ 章騫 (2013),第12頁.
  72.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1001頁.
  73. ^ 趙俊 (2021),第355頁.
  7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1–93頁.
  7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25–226頁.
  76. ^ 76.0 76.1 76.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0–91頁.
  77. ^ 77.0 77.1 日本海人社 (2010),第14頁.
  78. ^ 78.0 78.1 78.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26頁.
  7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18頁.
  80. ^ Sondhaus (1997),第158–160頁.
  8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18–19頁.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Gröner (1990),第93頁.
  83. ^ 83.0 83.1 83.2 83.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60頁.
  84. ^ Sondhaus (1997),第158–159頁.
  85. ^ 顧慧麗 (1998),第247頁.
  86. ^ 86.0 86.1 86.2 86.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217頁.
  8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60–61頁.
  88. ^ 88.0 88.1 88.2 88.3 Gröner (1990),第95–96頁.
  89.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2頁.
  90. ^ 上海交通大學 (1991),第707頁.
  91. ^ 梁學倫 (1996),第144頁.
  9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188頁.
  9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81–82頁.
  94. ^ 94.00 94.01 94.02 94.03 94.04 94.05 94.06 94.07 94.08 94.09 Gröner (1990),第96頁.
  95. ^ Lyon (1979),第249, 256–258頁.
  96. ^ Gardiner,第249, 256–258頁.
  9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109–110頁.
  98. ^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Gröner (1990),第99頁.
  9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31–33頁.
  100. ^ Sieche (1980),第253頁.
  101. ^ Friedman.
  102. ^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Gardiner & Chesneau (1980),第253頁.

參考書目

編輯
  • Bilzer, Franz F. Die Torpedoschiffe und Zerstörer der k.u.k. Kriegsmarine 1867–1918. Graz: H. Weishaupt. 1990. ISBN 3900310661 (德語). 
  • Embree, Michael. Bismarck's First War: The Campaign of Schleswig and Jutland 1864. Solihull: Helion & Co. 2007. ISBN 978-1-906033-03-3 (英語). 
  • Friedman, Matti. Our Man in Beirut: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Isaac Shoshan. The Times of Israel. 2013-04-15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317-0302-8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13-9 (英語). 
  • Gottschall, Terrell D. By Order of the Kaiser.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3095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語). 
  • Heathcote, Tony. The British Admirals of the Fleet 1734 – 1995. Pen & Sword Ltd. 2002. ISBN 0-85052-835-6 (英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8364-9743-5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11-2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4)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4)].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8364-9743-5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5)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5)].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456-9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德語).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英語). 
  • Ropp, Theodore. Roberts, Stephen S. , 編.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Navy: French Naval Policy, 1871-1904.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0-87021-141-6 (英語). 
  • Sieche, Erwin.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218–254. ISBN 978-0-87021-913-9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英語).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編). 船舶名词术语 第1册.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9-12. CSBN 17034·36 (中文(中國大陸)). 
  • A.古爾德, 李察. 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 由張威; 王芳; 王東英翻譯.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01. ISBN 978-7-80713-854-9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布魯士·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1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 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奇雲·希林頓. 非洲通史 第四版. 趙俊 譯.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1-03. ISBN 978-7-5108-9793-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顧慧麗(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東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美)貝斯特. 二战最后五天 欧洲亲历者讲述的故事. 新華軍事文庫. 洪漫 譯. 2013-07. ISBN 978-7-5166-0539-4 (中文(中國大陸)). 
  • 羅倫士·桑德豪斯 著,NAVAL+工作室 譯. 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 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9429-177-6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渾成. 英汉/汉英航海词典.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1. ISBN 7-114-02831-8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編).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交通大學. 机电词典.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1-10. ISBN 7-111-01748-X (中文(中國大陸)). 
  • 梁學倫; 馬恆芬; 裴文英; 王鴻傑; 趙鈞潭 (編). 新汉英分类词典 NEW CHINESE-ENGLISH LEXICON.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1-02114-1 (中文(中國大陸)). 
  • 《各國武器裝備譯名手冊》編寫組 (編). 各国武器装备译名手册. 商務印書館. 1980-04. CSBN 9017·93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 四川外語學院; 《英漢縮略語詞典》編寫組. 英汉缩略语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 OCLC 603987528 (中文(中國大陸)). 
  • 梅德明 (編). 汉英口译词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10. ISBN 978-7-107-25256-3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巡洋舰全史.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08-01. ISBN 9787547233030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徐鍾. 简明英汉辞典.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08. ISBN 7-80198-534-6 (中文(中國大陸)). 
  • 軍情視點. 远洋攻击队--巡洋舰.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4-08. ISBN 9787122207975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 周新民. 二战中的意大利重巡洋舰——条约型巡洋舰. 現代艦船. 2001, (11): 38-4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