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府爺
楊府爺,又稱楊府君、楊府神、楊真君、楊老爺、楊大爺,敕封福佑聖王[1],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民間信仰神祗,信眾主要集中在溫州。楊府爺的源流較多,早期主要司職海神,後在後世演變中逐漸變得全能。溫州民間有着眾多與之相關的宗教習俗。歷來都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賜封侯」的說法,楊府信仰不僅包括楊府爺,往往也包括妻子以及後代「十洞尊王」和「十洞夫人」等一家人,民間還會把他和洪州的陳府上聖、來歷不明的白府上聖合祭,並稱為「陳楊二府」或者「三府上聖」。[2]
楊府爺 | |
---|---|
中國民間信仰 | |
其他名稱 | 楊精義、楊延昭、楊文廣 |
祭祀中心 | 溫州 |
動物 | 山羊 |
地區與教派 | 中國東南沿海 |
配偶 | 葛氏 |
子女 | 十洞尊王 |
源流
編輯有關楊府爺最早的記載來自於明代中期的《歧海瑣談》,這本書主要搜集宋元以來溫州地方掌故,其中就記載了楊精義及楊府祖廟。根據《歧海瑣談》的記載,楊府爺本名楊精義,南梁時來到溫州,並在溫州從學於陶弘景,「以其氣質未純,難於印證,度為鬼仙,血食人間」。但同一時期的萬曆《溫州府志》則記載「臨海神楊氏,失其名,相傳兄弟七人,修煉入山不見,後每著其異」。後來的光緒《永嘉縣誌》和民國《平陽縣誌》都認為楊府爺是楊精義,乃唐代在溫州修煉得道成仙者,有十子俱入山修道成仙。[3]許多地方的文獻則也顯示,楊精義是唐太宗時候的武進士,官封都督大元帥,父子兩代人歸鄉後修道成仙。此外,民間也有說法稱楊府爺是妖精修煉而成。例如龍港鯨頭當地傳說稱楊府爺是山羊在鯨頭的靈岩古洞修煉而成,因為古人認為山羊這種動物「至善至孝」,食草為至善,跪乳為至孝,而溫州地區有關楊府爺的傳說大多也與山羊有關。也有地方傳說楊府爺是雞角精。在宋代以前,楊府爺的主要說法就只有楊精義成仙和動物成精兩種說法。[4][2]
然而在民間故事中楊精義的「故里」——瑞安市碧山鎮的渡頭村卻沒有楊姓人家的存在。當地傳說楊精義是唐代人,在前往福建的途中因為風浪被迫留在了台州(今臨海市),後來遷徙此地,這裏實際上並非楊精義的故里,這種說法可能符合《溫州府志》「臨海神」的說法,即「來自臨海的神明」;在唐中宗時楊家受到奸人迫害,為躲避唐軍追殺四散而逃,終不知所蹤,其中八子楊國強不幸遇害。因此當地就楊家人的命運結局,在最主流的「拔宅飛升」之外,又有另外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說楊家人中有人逃出生天,但是去向成謎;另一種說法是楊家人滿門遇害,楊精義本人及子孫52人均無後人,因此當地就沒有楊姓或者訪故的楊姓。[5]
楊府爺和楊家將的合流始於宋室南渡之後。根據溫州文物處考證,溫州海壇山海神廟海神原型原本為李德裕,南渡之後改為楊六郎,這可能是南渡的宋軍帶來的軍隊信仰。南宋滅亡之後,溫州相繼成為文天祥、陳元之、林大年等人抗元的基地,元朝佔領溫州之後便不太可能允許繼續祭祀原本宋軍信仰的楊家將,楊六郎不得不匿名改稱楊府爺。[4]楊家將與楊府爺信仰在宋代的合流有利於南渡的北方統治階級,皇權藉助楊府爺的權威鞏固了在地方的勢力,從而提升了北方移民的影響力。[2]楊家將與楊府爺的合流也可能與福建移民有關,民間傳說中有楊文廣南征除妖收服七十二洞妖精的故事,這一故事很可能是福建傳說《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的變體,實際上是溫州的福建移民信仰與溫州本土楊府爺信仰結合的產物,如今溫州80%以上都是福建移民後裔,這些移民不僅帶來楊家將信仰,還帶來了媽祖、臨水夫人等信仰。[3]
1990年移建的楊府祖廟《北山楊府廟移建志》則結合了楊精義和楊家將傳說,串聯了許多民間傳說,碑文稱楊精義出生於唐貞觀十八年(644)五月二十四日辰時,咸亨二年(671)中武進士出身,官至都督大元帥,長年在山西做官,晚年辭官回鄉,雲遊至瑞安北山(今楊府山)建松古寺得道成仙,松古寺也就是後來的祖廟,屍解著於鯨頭靈岩,而他的子孫後代中就有楊令公。[4][3]楊家將故事也與精怪出身的楊府爺故事合流,例如收服七十二洞故事中楊文廣念在雞角精出身的楊精義為同姓,因此放了他一馬,讓他造福一方。[3]同一則故事中,山羊精在被楊文廣收服之後,成為了他的左右護法,山羊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楊府爺的象徵。[6]
楊府爺的信仰也可能和當地的祖先崇拜、聯宗合祀的習俗有關,在溫州許多村落仍然保留祭祀自己同姓神祇的習俗,例如蒼南的林姓村落主要祭祀林泗爺,陳姓祭祀陳府上聖,包姓祭祀包公大帝,湯姓祭祀湯三聖母,而楊姓村莊自然普遍信仰楊府爺。[3]
神職與敕封
編輯在明代以前,楊府爺只是一種流行於沿海地區的小眾神明,並未見諸記載,主要職能是水神、海神,但明代之後楊府廟和相關記載大量湧現,這和當時溫州所遭遇的倭寇入侵有關,楊府爺的神職也開始向全能發展。[4]
楊府爺的海神性質與溫州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條件有關,溫州地處東南沿海颱風活動區,人口集中在低平的沿海平原,經濟活動與海洋有極大關聯,受到水災影響很大,同時溫州也是百越活動區域,自古好巫重鬼,民間信仰活躍,海神不論在官方還是民間都有極高地位。相較之本地百越人祭祀的東甌王廟,移居溫州的漢人與雲遊溫州的楊府爺聯繫更為密切,自下而上成為溫州人心目中的海神。明代的倭寇更是加深了楊府爺的海神形象,溫州在明代不到300年來有170多年處於倭亂之中,楊府爺於軍隊就是制御倭寇的楊家將,傳聞中能夠在倭寇手中解救漁民、協助明軍擊敗倭寇等等云云。溫州民間傳說《楊文廣南蠻平妖》則稱楊文廣隨狄青南下平寇,在處州收服牛頭寨,在瑞安降服妖道,在樂清攻破紅蓮寨,因此在宋朝敕封「福佑真君」,順治年間敕封「福佑聖王」。作為當時軍民百姓普遍信仰,其信仰度遠及杭州、湖州、台州和閩東地區,這些區域的楊府爺信仰都和溫州人對外移民有關。[4][3]
除了沿海地區海神信仰外,楊府爺還需要兼顧內陸地區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所護佑的各式各樣。在溫州鹿城牛山楊府廟和甌海南白象洞文觀,當地人的生活已經和出海的漁民大相逕庭,因此「有求必應」、「報答洪恩」的楊府爺自然而然「神通廣大」、「威靈顯赫」,兼顧了求子、求財、求上進等等城市居民的需求。楊府爺也隨着移民深入內陸地區,在溫州文成傳說楊府爺會幫助農民收割稻穀,而且人們還可以通過楊府爺預知颱風、管理農事,體現了農業神的特點。山區地區的楊府爺信仰則體現了山區人民的農業生產方式,人們對楊府爺最大的祈求就是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7]
根據文獻或碑刻,楊府爺曾經收到過唐、宋、清3次敕封,第一次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詔贈「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第二次是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或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救封「聖通文武德理良橫福德顯應真君」,第三次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敕封「福佑聖王」,其中只有清代同治敕封為真。[5]事緣咸豐五年(1855年)樂清瞿振漢率領東鄉村民抗稅暴動,遭到素有不和的西鄉居民鎮壓,臨陣脫逃的樂清知縣冒功領獎,事後為平息西鄉居民怨氣,宣稱是西鄉居民受到楊府爺顯靈感召奮起平叛,雙方因此向皇帝請願加封,當地鄉紳花費數年時間收集資料上報朝廷,最終楊府爺在同治六年(1867年)被清政府敕封為「福佑聖王」。[8]
習俗
編輯楊府爺是中國東南沿海僅次於媽祖的第二大海神信仰,信徒主要集中在溫州,其祭祀活動主要圍繞水展開。[9]
龍港鯨頭楊府殿是浙南閩北相對知名的楊府廟,當地在正月的初一至十五都會舉行「劃太平龍」的活動祭祀楊府爺,吸引周圍浙閩邊境六縣信眾參與,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就有記載。儀式分為殺龍豬、擺殿、扎龍、請香信、祈禳、龍隊組成、劃龍7步,其中祈禳可以細分為祭龍、淨龍、參龍、開龍眼4步,信眾主要將大量竹扎紙船燒給楊府爺,祈求地方的吉慶太平。平陽鰲江的「劃大龍」則起源於當地楊府殿的祈神儀式,所謂「大龍」是40米長、分16節的竹扎紙龍,數百人舉起大龍走村過巷,在各個村子停下祭拜一番,最後把大龍綁在板凳上燒掉。參龍則是祭祀時的說唱,鑼鼓嗩吶聲中參龍師傅念詞祈禱太平,念完祭詞之後也可能會有唱戲。[9]江南垟的端午節龍舟競渡會祭奠屈原和楊府爺、陳府上聖,當地相傳陳府上聖為楊府上聖的舅父,同時划龍舟容易出現傾覆、溺水乃至於引發宗族械鬥,因此總要賽前祭奠以佑太平。[10]台州葭沚的「送大暑船」儀式中需要分別到本保廟、鄉主廟、楊府廟迎聖,當地漁民也將楊府爺楊六郎視作漁民的保護神、乃至於地方保護神。[11]
瑞安桐浦、碧山、陶山等地每年在農曆五月十八會舉辦一場「攔垟福」祭祀楊府爺,所謂「攔垟福」就是攔住田地(田垟)的福氣,祭祀是為讓楊府爺降伏蟲害,保佑五穀豐登、事事平安。蒼南莒溪還有「坐刀轎」的習俗,讓楊府爺的「童子」坐在佈滿刀子的轎子裏,當地傳說刀轎是楊府爺的「武轎」,但源流並不明確。[1]
在楊府爺信仰習俗中,太平龍劃新春、鰲江劃大龍、溫州參龍、莒溪刀轎均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鰲江劃大龍的龍舞、台州送大暑船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13][14][15][16][17]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徐小娟. 揭秘温州本土信俗——千年杨府爷. 溫州網. 2015-03-04 [202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7).
- ^ 2.0 2.1 2.2 劉紅玉. 论宋代温州移民与杨府爷信仰的关系. 學理論. 2012, (21): 120–121. ISSN 1002-2589. CNKI LBYT201221057.
- ^ 3.0 3.1 3.2 3.3 3.4 3.5 林亦修. 人神互动:温州杨府爷信仰研究. 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四辑. 成都: 巴蜀書社. 2007. ISBN 978-7-80752-020-7. CNKI SWNH200700014.
- ^ 4.0 4.1 4.2 4.3 4.4 畢春艷. 明代温州倭患与杨府侯王信仰的复兴. 西江月. 2013, (2). ISSN 1003-2819.
- ^ 5.0 5.1 周增輝; 孫佳麗; 姚周輝. 瑞安渡头杨府爷故里考——兼论杨府爷由人而神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8.
- ^ 潘陽力. 浅析支撑杨府侯王信仰生存发展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5.
- ^ 孟令法. 温州杨府爷信仰的地域性神职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12: 72–80.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7.
- ^ 羅士傑; 趙肖為. 地方神明如何平定叛乱:杨府君与温州地方政治(1830–1860).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23 (2): 3–15. ISSN 1674-3555. CNKI WZDX201002005.
- ^ 9.0 9.1 陳慶泛. 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 神州. 2012, (5): 12–12,14. ISSN 1009-5071. CQVIP 40925397.
- ^ 林亦修. 龙船:社区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苍南县江南垟杨府爷信仰中的“船祭”仪式调查. 民俗研究. 2007, (4): 208–226. ISSN 1002-4360. CNKI MSYA200704012.
- ^ 顧希佳; 陳志超. 从大暑船到渔休节——台州湾渔民信仰民俗嬗变的考察. 民俗研究. 2001, (4): 29–53. ISSN 1002-4360. CNKI MSYA200104003.
- ^ 龙舞(鳌江划大龙).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鳌江划大龙.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太平龙划新春.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温州参龙.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莒溪刀轿.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