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陶德[1][註釋 1](英語:John Dodd,1838年10月25日—1907年7月15日),英國蘇格蘭籍商人。他於1860年首次抵達臺灣,並於1864年以甸特洋行(Dent & Co.)的首任代理商的身分再次抵臺。甸特洋行於1867年倒閉後,陶德設立了寶順洋行(Dodd & Co.)。他從中國福建安溪引入茶苗在北臺灣種植,並採用廈門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外銷美國廣受好評,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

約翰·陶德
John Dodd
出生(1838-10-25)1838年10月25日
英格蘭普雷斯頓
逝世1907年7月15日(1907歲—07—15)(68歲)
威爾斯特雷夫留村英語Trefriw
知名於在北臺灣推廣茶葉
配偶瑪莉·洛伊德(Mary Lloyd

1868年6月至1874年5月,陶德受託擔任美國在臺的代理領事。1871年,陶德因熱心救人,獲英國政府頒發亞伯特金章英語Albert Medal for Lifesaving人道協會英語Royal Humane Society銀章。同年,陶德的事業因茶葉成本提高而面臨虧損,直至1874年茶業復甦才恢復。1877年,中國茶商獨霸茶葉市場,陶德面臨破產邊緣,無錢回國,直到陶德在倫敦的叔父逝世,繼承了其巨額遺產房地產才得以於1890年返回英國。他於1893年結婚,並於1907年逝世,享壽69歲。

早年生活

編輯

約翰·陶德於1838年10月25日出生在英格蘭普雷斯頓,雙親與經營甸特洋行(Dent & Co.)的甸特家族有親戚關係[1],其父約翰(John[8]原為普雷斯頓的屠夫,接着先後成為酒吧老闆及甸特洋行一艘飛剪船的船長[2],其母名叫南妮(Nanny[8]。他有着蘇格蘭的血統[9]。陶德於1838年11月11月受洗[8],並在英格蘭北部的克羅斯比雷文斯沃斯英語Crosby Ravensworth成長[1]。陶德9歲時父親經商失敗,於是與姊妹瑪嘉烈(Margaret)前往倫敦投靠親戚,由伊萊莎·甸特(ELiza Dent)的鰥夫勞勃·威爾金森(Robert Wilkinson)叔叔代為扶養。陶德熱愛戶外運動,擅長騎馬、板球、划船及射擊,並以神射手聞名。[1]

事業與事蹟

編輯
 
陶德的買辦李春生

1850年,12歲的陶德離家前往香港,成為甸特洋行的一員,擔任打雜的童工[2]。1860年,陶德首次抵達臺灣[9],以甸特洋行雇員的身分進行考察[10]。1862年,清廷允許擴大開放《天津條約》規定的北臺灣通商口岸,範圍涵蓋艋舺(今萬華),甸特洋行於是決定在該處設立代理商[1]。陶德於1864年夏末再度抵臺,出任甸特洋行的首任駐淡水代理商[1][2]德記洋行的香港負責人[11]。隔年他聘請買辦李春生擔任甸特洋行淡水分行總辦[12]

1864年8月,陶德在臺灣設立煤場,開採煤礦。與此同時,他也開始走訪北部丘陵上的村鎮收購樟腦[1]陶德觀察到野生茶種及拳山海山二堡的種茶現狀,發現臺灣的環境適合種茶,品質亦不錯,認為該產業極具競爭力,便開始與李春生在北臺灣推廣種茶[9]。陶德派遣李春生從中國福建安溪帶茶苗回來,為了鼓勵農民種植而提供貸款給木柵地區的農民,並將收成悉數買下[1][13]。陶德亦曾打算輸出臺灣肉桂,但因蒐集不易且成本過高而作罷[14]。同時,陶德還研究山區原住民的習俗和語言,與許多部落關係友好,甚至有部落的頭目想將孫女嫁給陶德[1][4]

1866年,位於英國倫敦的全球性銀行奧佛倫·格尼銀行英語Overend, Gurney and Company突然宣告破產,連帶影響到中國的茶葉貿易,甸特洋行亦遭池魚之殃[2]。甸特洋行於1867年正式倒閉[2]。甸特洋行破產後,陶德與克勞福德·柯爾(Crawford Kerr)合夥設立了寶順洋行(Dodd & Co.),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Elles & Co.)的代理商[15][7][16],繼續由李春生擔任買辦[17]。寶順洋行原打算以艋舺為茶葉發展重心,自行建置茶葉精製場以擺脫福建茶商的管控;但1867至1868年間發生了艋舺租屋事件[註釋 2],陶德因而轉往大稻埕發展[2]。他將寶順洋行移往該地,但仍保留淡水及基隆行館[11]

1867年,陶德首創機器化製茶[10],將烏龍茶試銷至澳門,廣受好評[10][19]。1868年,陶德引進廈門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以「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為品牌,外銷美國。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陶德和李春生僱用兩艘大型飛剪船將2,131(piculs)的茶直接運往紐約,大受好評。此次成功帶起臺灣茶業的風潮,並讓大稻埕繁華起來。1870年輸出額增加到10,540擔,每擔均價30元(1867年的均價15元)[7][5]。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1][9][10]

1868年6月至1874年5月,美國領事李仙得委任陶德擔任代理領事[15][14]

1868年,陶德兼任北中國保險公司(North China Insurance Company)的代理人[7]。1870年6月,陶德接管怡和洋行的另一代理商美利士洋行(Milisch & Co.)[16]。1871年8月,陶德與英國代理領事奧古斯都·馬嘉理英語Augustus Raymond Margary前往搭救法國船艦愛德利號(Adele)的受難船員。兩人在救難過程中雙雙負傷。陶德因跛腳而得靠拐杖行走,並因此得到「三腳仔」的綽號[20]。英國政府授予陶德與馬嘉理亞伯特金章英語Albert Medal for Lifesaving人道協會英語Royal Humane Society銀章,以表揚兩人捨身救人的英勇作為[21]

1871年,因收購茶葉的成本提高,加上茶葉品質遭無良商人降低,陶德的事業面臨虧損,不得不變賣部分房產[20];直至1874年茶業復甦,陶德才得以重建他的公司[22]。1872年,陶德協助馬偕牧師在台灣租到傳教的據點[3],兩人成為好友。陶德也屢屢給予馬偕各方面的資源,甚至參加了他的婚禮[23]。1874年,陶德奉命擔任荷蘭的副領事,同時兼任勞合社代理人。1877年,中國茶商獨霸茶葉市場,且意外的火災燒毀寶順洋行在大稻埕的茶棧,陶德面臨破產邊緣。陶德曾寫信給姊妹瑪嘉烈,信中寫道:「我無力負擔往返紐約的旅費,只得坐困原地。可惜我無法去和茶商們談生意,這行的人脈關係年復一年改變。(……)我窮到動彈不得,將來恐怕不能回到英國生活。」[22]1877年夏天至1886年間,陶德再次出任美國副領事[14]

1884年,中法戰爭的戰場延伸至臺灣,陶德擔任《孖剌西報》通訊員,紀錄了法軍封鎖臺灣的真實情況,並將其收錄成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中譯:北台封鎖記)一書[9][24][25]。該書對官場文化、戰事戰況及茶業的情況皆有着墨,同時也描寫了百姓、平埔族及山地原住民[26]。德國歷史學家艾布雷希特·沃斯(Albrecht Wirth)稱陶德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勤勞的觀察者」[14]。1887年,陶德在倫敦的叔叔勞勃·威爾金森逝世,留給陶德15,000英鎊及英國坎布里亞郡的一些房地產,陶德決定回英國。1890年3月3日,陶德離開了臺灣,從此再也沒回去。[27][23]

兒女

編輯

陶德與香港女性泰熙(Taihee,音譯)生下了一男一女[28],兒子約翰·范倫泰·陶德(John Valentine Dodd)生於1870年[29],曾在太古洋行任職文員,後來在1923年至1928年在香港最高法院擔任傳譯員[30][31][32][33][34]。約翰退休後因投機失利破產[35],1932年逝世[29]。女兒伊蓮·陶德(Elaine Dodd)生於1869年,婚後從夫姓「德沙特」(Delsarte[36],卒年不詳。

晚年生活與逝世

編輯
 
陶德晚年居住在威爾斯特雷夫留村英語Trefriw

1893年8月,陶德與小他27歲的瑪莉·洛伊德(Mary Lloyd)結婚,遷居威爾斯特雷夫留村英語Trefriw的一棟別墅。1907年7月15日,陶德逝世,享壽69歲,遺體葬在蘭魯斯特的聖母瑪麗亞教堂。陶德將大部分財物留給外甥,並將在台灣的房產贈與兒子。[37]他還在遺囑中將部分遺產分給女兒及泰熙[28]

著作

編輯

陶德曾著有以下書籍或文章[38]

書籍
  •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中譯:北台封鎖記):1888年由香港《孖剌西報》辦公室印刷[39]
文章
  • A Few Ideas on Probable origin of Hill Tribes of Formosa(中譯:福爾摩沙高山族可能來源之我見):1882年發表於《皇家亞洲學會海峽分會期刊英語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40]
  • A Glimpse at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Hill Tribes of North Formosa(中譯:北福爾摩沙高山部落的風俗習慣略覽):1885年發表於《皇家亞洲學會海峽分會期刊》[41]
  • Formosa
  • Kelung and neighbourhood
  • Round about Kelung
  • Extract from old notes on the camphor districts in North Formosa

註釋

編輯
  1. ^ 又譯約翰·杜德[2]、道約翰[3]或德約翰[4][5]馬偕牧師稱他為「道先生」[6],淡水人稱他為「獨先生」(Dodd的臺語發音)[7]
  2. ^ 陶德的寶順洋行原為為製茶所租的房子,長期被官府以屋主欠納稅款為由查封。1868年10月,英國駐淡水副領事何為霖(Henry F. Holt)解除查封,但持何為霖信札與名片的寶順洋行行員卻在租屋處遭到近500人的包圍。眾人指控他們強拆封條侵佔房產,進而引發了暴力衝突[1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33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約翰·杜德(John Dodd)1838 - 1907. 大稻埕好站.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3. ^ 3.0 3.1 認識淡水教會.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4. ^ 4.0 4.1 陳政三 2013,第130頁
  5. ^ 5.0 5.1 史話590 德約翰和台灣茶葉.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2001-10-14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3). 
  6. ^ 周宗賢 2007,第113頁
  7. ^ 7.0 7.1 7.2 7.3 黃富三. 寶順洋行.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1-09-19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8. ^ 8.0 8.1 8.2 Baptisms at St John in the Town of Preston Baptisms recorded in the Register for the years 1838 - 1840 Baptisms for the Year 1838. frontierinfo.com. [201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2). 
  9. ^ 9.0 9.1 9.2 9.3 9.4 首選珍藏 : 陶德、李春生與臺茶大時代. 典藏臺灣.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0. ^ 10.0 10.1 10.2 10.3 陳政三譯 2007,第241頁
  11. ^ 11.0 11.1 陳政三譯 2007,第9頁
  12. ^ 把烏龍茶打造成台灣第一個國際品牌的人~台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19-05-24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中文). 
  13. ^ 楊欽堯. 李春生之生平自敘.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14. ^ 14.0 14.1 14.2 14.3 陳政三譯 2007,第10頁
  15. ^ 15.0 15.1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34頁
  16. ^ 16.0 16.1 美利士洋行.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17.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李春生. 臺灣記憶.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5). 
  18. ^ 首選珍藏 : 百年前的艋舺火拚——歷史中的角頭事件簿. 典藏臺灣.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 ^ 郭弘斌. 台灣茶FORMOSA TEA(烏龍茶). 台灣人的台灣史. 台灣海外網.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20. ^ 20.0 20.1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36頁
  21. ^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36, 39頁
  22. ^ 22.0 22.1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39頁
  23. ^ 23.0 23.1 史話591 馬偕的至交德約翰.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2001-10-21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24. ^ 陳政三譯 2007,第11頁
  25. ^ 陶德.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26. ^ 陳政三譯 2007,第238頁
  27. ^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40-41頁
  28. ^ 28.0 28.1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42頁
  29. ^ 29.0 29.1 John Valentine Dodd. Find a Grave.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8). 
  30. ^ Sinn & Munn 2018,第161頁
  31. ^ Juror List For 1909 (PDF).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29). 
  32. ^ Juror List For 1923 (PDF). [2018-03-29]. 
  33. ^ Report of The Registrar of The Supreme Court For The Year 1923 (PDF).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14). 
  34. ^ Report of The Registrar of The Supreme Court For The Year 1923 (PDF).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14). 
  35. ^ In The Supreme Court of Hong Kong (PDF).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29). 
  36. ^ Elaine Dodd Delsarte. Find a Grave.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8). 
  37. ^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17,第41頁
  38. ^ 陳政三譯 2007,第10-11頁
  39. ^ John Dodd.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 Printed at the "Daily Press" Office. 1888 [202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透過Worldcat (英語). 
  40. ^ John Dodd. A FEW IDEAS ON THE PROBABLE ORIGIN OF THE HILL TRIBES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July 1882, (9): 69–84 (英語). 
  41. ^ John Dodd. A GLIMPSE AT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HILL TRIBES OF NORTH FORMOSA.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85, (15): 69–78 [2022-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撰文·圖片; 林金源翻譯. 台灣烏龍茶之父 約翰·陶德傳奇足跡. 《經典雜誌》 (臺灣: 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2017-04, (第225期): 32-43. ISSN 1029-8371. 
  • 陳政三著. 《紅毛探親再記:島內島外趴趴走》. 臺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ISBN 957-117-406-8. 
  • 周宗賢著. 《淡水:輝煌的歲月》. 臺灣: 臺灣商務. 2007. ISBN 978-957-052-248-8. 
  • 約翰·陶德著; 陳政三譯. 《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 臺灣: 台灣書局. 2007. ISBN 978-986-676-415-8. 
  • Elizabeth Sinn; Christopher Munn. Meeting Place: Encounters across Cultures in Hong Kong, 1841–1984 (PDF). 2018 [2018-03-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