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戰役

第二次国共内战战役

蘇中戰役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之戰略防禦階段初期,利用國軍注意力集中在圍堵中原突圍,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江蘇中部地區反擊國軍進攻而連續進行的七次作戰的總稱,因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又稱其為蘇中「七戰七捷」。

蘇中戰役
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6年7月13日 - 1946年8月31日
地點
結果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國軍 第一綏靖區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國國軍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國軍 李默庵 第一綏靖區司令官 中國共產黨 粟裕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兵力
12萬人 3.3萬人 [註 1]
傷亡與損失

解放軍統計殲敵51,000人並俘虜少將8名[註 2]
李默庵統計,損失5個旅,4萬人;[註 3]

《徐州綏靖概要》:國軍損失8,731人。
16,000人

國軍軍事進攻計劃和部署

編輯

為了消滅蘇北的新四軍,1945年12月5日至8日第一綏靖區召開京滬治安會議,擬訂江北清剿計劃,決以東台興化高郵六合一線為清剿目標,動用3個軍另2個師渡江北進,於1946年1月初佔領了沿江的靖江泰興六合。旋因國共停戰令而中止行動。2月間擬出了殲滅蘇北共軍、打通津浦線的計劃,3月4日蔣介石「批交軍政、軍令、軍訓三部秘密研究準備」。5月初,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提出進攻蘇北的計劃,蔣介石「初已允許,繼因全面衝突多處無把握,其議遂寢。」[1]5月22日蔣以極密電致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和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要求立即籌備策劃實施各部隊之作戰訓練,並限於6月底前完成。[2]6月13日,國防部舉行作戰會報,參謀總長陳誠提出,長江以北應以軍事為主,以速決戰解決問題;應進行充分準備,補充兵員糧彈,統一戰術思想,節約兵力,集結機動使用。參謀次長劉斐具體解說作戰計劃為「首先打通津浦、膠濟兩鐵路,肅清山東半島,控制沿海口岸。」政府全盤軍事戰略即以蘇北至山東一線為用兵重點,期以短時間內解決中共的軍事力量。

1946年6月17日,國共整軍談判國方代表徐永昌俞大維提出中共軍隊在關內整編後的駐地方案排除蘇北。中共代表周恩建議「中央令各地,尤其是蘇北、山東、東北、熱河速作各種準備,迎接蔣方進攻」。[3]:442-4436月28日,蔣介石又向美國特使馬歇爾明確提出,中共應在達成協議後的30天內從蘇北撤出,並將此作為「最低之安全條件」。周恩來告馬歇爾:「蔣介石是要絞死我們。我用一切力量讓,而我讓一步他即迫一步!」為爭取備戰時間,獲得政治上的主動,中共同意撤出淮安以南的蘇北地區,條件是「政府軍隊決不開入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及其保安部隊仍應當於原地維持治安,實施行政。」[4]7月2日,蔣介石會見周恩來,一再強調如中共佔據蘇北,「政府實已無安全可言」,因為「蘇北太威脅京滬,你們的軍隊在這裏,人家覺得你們是什麼意思呢?所以蘇北你們要退,由政府接收。」[3]:509-511 周恩來堅持中共退出後不交出地方政權,並公開宣稱:政府認為蘇北威脅南京,應該撤退,實在毫無道理。反過來如果我們也說南京威脅蘇北,那麼問題便無法解決了;政府要求雖然如此不合理,但我們還是讓了步,答應在某些地區不駐兵;然而政府還不滿足,一定要這些地方的黨政軍民眾團體一律撤出,實在太不合理了,是我們不能接受也不能考慮的。[5]7月2日到7月10日,政府代表陳誠王世傑邵力子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連續舉行會談。國方要求中共徹底退出蘇北;陳誠表示,他不主戰而主和,先弄好蘇北的事,其他就好談了,能經過政治外交解決了,不打仗最好。中共只同意蘇北可減少駐軍,但堅持不交出地方政權。雙方立場始終無法接近。在7月10日的最後一次會談中,國方提出,在中共軍隊撤出後,對其黨部給以照顧;但周恩來堅持「那些地方可考慮少駐兵,但非撤退,不是行政權就不要了。」雙方最終未能就蘇北問題達成妥協。[3]:511-512、530、543-544

國軍參加蘇中戰役戰鬥序列如下:

  • 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
    • 第一綏靖區(駐無錫,司令李默庵),使用整編第21、第25、第49、第65、第83師及整編第69師第99旅(2個團)之5個整編師15個旅約12萬人。[註 4]
    • 第八綏靖區(駐蚌埠,司令夏威)擔任安徽淮北作戰,兼及蘇北;
    • 第三綏靖區(駐徐州,司令馮治安)擔任隴海路徐東段和魯南作戰,配合蘇北作戰之任務
  • 鄭州綏署
    • 第五綏靖區(駐開封,司令孫震)擔任隴海路徐西段和魯西南作戰,配合蘇北作戰之任務

徐州綏署的作戰規劃是:「以徐、蚌地區國軍,極力向東、西發展,在第一綏區及第五軍北進支持下,合力規復甦北、皖東,徹底殲滅地區之匪軍。同時打通膠濟路,並準備繼續向魯境進出,尋求華東陳匪主力,實施決戰。」作戰指導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次完成碉堡線,防匪反撲,確保既得成果。」徐州綏署將作戰計劃分為三期:[6]

  • 第一期,徐蚌方面擴展周邊空間,江北方面進至天長、盱眙、如皋、海安線,以鞏固長江以北沿岸陣地。以整編第49師進攻如皋;以整編第83師、整編25師第148旅和整編第69師第99旅,首先進攻黃橋姜堰,爾後會同整編第49師進攻海安;以整編第25師主力北攻邵伯;以整編第65師、第21師為第二梯隊。預定7月15日各路同時動作。
  • 第二期,徐蚌方面西側貫通隴海路,東側進至運河線,江北方面進至東台、高郵線;
  • 第三期,徐州方面廓清魯西,進出兩淮,肅清蘇北。第一綏靖區以主力沿通(南通)榆(贛榆)公路,一部沿運河右岸向北作戰,策應徐(徐州)蚌(蚌埠)線東進之國軍合力奪取淮陰

7月4日,徐州綏署發出第二號作命:「以確保京滬、津浦、長江之交通,而達到確實拱衛首都安全之目的,應先肅清長江以北東台、興化、高郵、盱眙以南地區,及津浦路南段鐵道兩側地區之匪,以利爾後之進剿。」[7]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決定,首先集中兵力攻佔伸入己方防線的如皋、海安等地,解除後方威脅後再行北進。

華中野戰軍的戰役計劃和部署

編輯
 
在蘇中戰役前線指揮的粟裕

抗戰勝利後,9月中旬,中共確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決定調山東部隊赴東北,調蘇北部隊去山東,在蘇南浙北浙東的新四軍部隊撤至蘇北。中共中央要求「江北必須控制,不可放鬆」「因目前談判無結果,大的內戰可能爆發,那時,蘇北、皖北在全國戰略上仍居很重要地位」「華中可能為蔣介石最先向我進攻之地,如華中現有地區不能確切保障,不獨影響山東局勢,且對全國形勢及國共談判均極不利」。[8]為此,中共組建了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簡稱華野),總部駐淮陰。為配合陳毅的山東共軍截斷津浦路的作戰,粟裕部發起蘇北作戰,攻打仍被控制在偽軍手中的蘇北幾個縣鎮,於1945年11月10日佔鹽城,12月26日佔高郵,1946年1月15日佔隴海路徐東段要點新安鎮,基本控制了蘇北全境。

194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指示,要求各地應於一個月內完成偵察敵情、配備兵力與武器彈藥,及預擬作戰計劃等項準備工作,不得有誤。6月6日,中共中央致電華中軍區,指示「力爭和平,但具體工作必須是一切都準備打。」[9]:63

新四軍(當時尚未有解放軍名稱)華中野戰軍參加蘇中戰役共計正規軍19個團3.3萬人:[註 5],8月23日另以皮定均旅3個團作為預備隊[註 6][註 7]

華中野戰軍認為該戰役國軍除整編第83師為蔣介石之嫡系部隊(中央軍)外,其餘均為中央化的雜牌軍(前地方割據部隊),而且是分路進攻,各部間間隙過大;而新四軍可以依託解放區內作戰的敵情、道路較為熟悉和群眾基礎較好的有利條件。據此,華中野戰軍指揮部依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後皆簡稱「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決心集中第1、第6師,第7,第10縱隊共計19個團的兵力,在軍區炮兵團及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各個殲滅進犯之敵。其中,以第10縱隊位於運河線上的邵伯、喬墅構築陣地,阻擊可能由揚州北犯之敵;集中第1、第6師和第7縱隊共15個團的兵力,在海安、如皋、黃橋、泰興地區尋機殲敵。在判明國軍預定發動攻擊時間後,決定爭取先機,於7月13日首先攻殲分散守備宣家堡、泰興之國軍;同時殲滅由泰興來援之敵於運動中。其具體作戰部署為:

以第1師的1個團,攻殲宣家堡守軍(1個營),師主力隱蔽於宣家堡以西地區,準備消滅由口岸來援之國軍第19旅主力;以第6師的1個旅,攻殲泰興守軍第19旅第57團(欠一營);師主力位於泰興西北地區,監視國軍靖江守軍,並伺機協同第1師主力殲擊口岸支援部隊;第7縱隊位於宣家堡,準備殲滅由泰州方向來援之國軍。

戰役經過

編輯

該戰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結束。即首戰宣泰戰鬥起,至如黃路戰鬥之結束,共計歷時50天。戰役中先後經歷宣泰戰鬥、如南戰鬥、海安戰鬥(海安防禦戰)、李堡戰鬥、丁林戰鬥(丁林攻堅戰)、邵伯戰鬥(邵伯保衛戰)、如黃路戰鬥(如黃路遭遇戰)七次戰鬥。

宣泰戰鬥

編輯

7月10日,華中野戰軍確悉國軍將在三、四天內分四路向如皋、海安大舉進攻:

  • 整編第49師從南通北犯如皋
  • 整編第83師從泰興、宣家堡合擊黃橋
  • 整編第69師第99旅 進攻泰興城的時候,李默庵調集進佔黃橋的整編第六十五師還沒趕到,恰值準備調往徐州進佔宿遷一帶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戴之奇所轄的第九十九旅(旅長朱志席)由鐵道運輸路過無錫。蔣介石命令該旅在無錫下車,由江陰渡江到靖江佔據黃橋,而後夥同整編第六十五師(欠一旅)向如皋、海安發動進攻。 少將旅長朱志席、副旅長劉光國、參謀長梁鳳德
  • 整編第25師第148旅從泰州東犯姜堰
  • 整編第25師另外兩個旅在揚州待機,準備沿運河線北犯邵伯、高郵。
  • 兩個整編師(第21師和第65師)在江南沿岸為第二梯隊,準備隨時加入戰鬥

粟裕選擇在蘇中主動進攻敵人的出發地,打亂其部署,尋殲其一路,造成有利於機動之局面,為後來的作戰開拓戰場;利用敵軍尚未開戰之際驕傲輕敵的弱點,期達首戰獲勝之目的,以鼓舞下屬士氣,掩護作戰準備,並收戰略偵察之效;避免敵軍四路人馬分進合擊,越接近如皋和海安就越靠攏、相互策應越便捷、難以分割包圍殲其一路、新四軍將陷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7月10日當天定下決心,集中第一師、第六師、第七縱隊於宣、泰地區,蘇中第一軍分區部隊監視和阻擊可能由白蒲北犯之敵和由泰州東犯之敵。

戰役第一階段宣(宣家堡)、泰(泰興)戰鬥時間為7月13日至15日。

整編第83師各1個團分駐宣家堡和泰興,位置較為孤立與分散。粟裕部署以1個師打1個團,形成6比1的絕對優勢。由於在老抗日根據地內行軍作戰,群眾性的消息封鎖做得很好,國軍事先毫無所知。

7月13日夜,戰鬥打響:

  • 華野第一師主力進至宣家堡以東隱蔽集結,準備消滅口岸刁家鋪來援之敵;以2個團發起對宣家堡攻擊。
  • 華野第六師主力到達泰興東北地區,準備配合第一師消滅口岸來援之敵,並抗擊靖江之整編第99旅來援之敵;以2個團發起對泰興的攻擊。
  • 第七縱隊(四個團)是新由地方武裝升級編成的縱隊,士氣很高,求戰心切,華野將其使用於次要方向,以3個團打擊泰州方向整編第148旅來援之敵,留1個團守備東台,七縱包圍了佴家莊的整編第25師第148旅一部。

攻擊中發現整編第83師第19旅第56團和旅屬山炮營已於13日進駐宣家堡,原駐宣家堡的1個營已調往泰興歸建第57團,因此,宣家堡、泰興之守軍均已增至1團建制。華中野戰軍將第1師攻擊宣家堡增至3個團。14日夜第八團一舉突破,將國軍第19旅第56團及旅屬山炮營全部殲滅。同時,第6師也增加了1個團繼續攻擊泰興。

由於攻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守軍缺乏充分的準備,剛到南通接任的敵第一綏靖區司令李默庵不明具體情況,急令已開抵白蒲準備北犯的整編第49師主力於14日縮回平潮,以保南通。戰至15日晨,第一師經一夜激戰全殲宣家堡之敵第56團及旅屬山炮營。第六師攻城部隊於7月14日18時發起總攻,7月15日第六師打援部隊一個團調入城內參戰,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展開政治攻勢,很快迫使泰興東門大廟守敵投降,基本殲滅泰興的第57團,只剩下一個營部率少量殘部抵抗。第七縱隊攻打佴家莊的部隊,原以為守敵僅為兩個連,後查明敵軍已增加了一個營,實際上共有五個連的兵力,攻擊進展不大,後撤出戰鬥。

7月15日第一綏靖區才判明新四軍主力確在宣、泰,急令整編第49師再次北進。這一縮一伸,白送給新四軍兩天時間。7月16日晨六師少數部隊繼續圍攻泰興城內核心陣地慶雲寺少數殘敵,作為下一次戰鬥的釣餌;第57團大部被殲,第57團少將團長鍾雄飛被俘。

宣泰戰鬥攻城與打援部隊殲國軍整編第83師第19旅的兩個團和旅屬山炮營及第63旅一個營,共3000餘人。

毛澤東極為關注蘇北首戰,戰鬥剛結束即去電詢問「我在泰興及宣家堡所打者是否即八十三師?該師消滅多少,尚存多少?」[15]蘇北初戰獲勝,內線連續作戰的設想也因此而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宣泰戰鬥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毛澤東來電指示華野在南線須準備連續作戰。

如南戰鬥

編輯

蘇中首戰打響後,徐州綏署即命各部按原計劃發動進攻。7月16日,國軍第一綏靖區司令李默庵發現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宣泰地區,以整編第49師於15日沿通榆公路由南通白蒲向北進攻,企圖直接佔領如皋;同時,調江南的整編第65師(2個旅)火速渡江,會同靖江整編第69師第99旅增兵泰興,進攻黃橋;並以整編第83師、整編第25師各一部由泰州東進,企圖3路夾擊華中野戰軍。李默庵「信心很大,決心很硬,嚴令各部要不惜代價,一舉突破。」[27]

戰役第二階段如(如皋)南戰鬥時間為7月18日至21日。

7月15日晚,華野命令第一師全部和第六師大部轉兵東指,並用汽艇急運第七縱隊第55團於7月16日到達如皋,協同第一軍分區部隊扼守該城。主力部隊在連續兩晝夜激戰之後,2天急行軍100多里,夜過黃橋,群眾以燒餅和西瓜慰勞並嚴密封鎖消息。

7月16日整編第49師分左右兩路北犯。在新四軍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阻擊下,7月17日其整編師部率第26旅進至如皋以南之鬼頭街田肚裏地區,第79旅進至宋家橋揚花橋地區,企圖次日合擊如皋。新四軍主力東進抵達黃橋、如皋之間的分界、加力地區後,準備腰擊北進國軍整編第49師於如皋以南地區。殲敵部署為:

  • 第一師主力五個團於18日拂曉搶佔鬼頭街東南公路上之林梓,斷敵退路,爾後從右路之敵第二十六旅的側後向北攻擊
  • 第六師主力兩個團於7月17日晚東開搶佔楊花橋西南的賀家壩,爾後從左路之敵第七十九旅的側後向東北攻擊
  • 第七縱隊主力則由如皋城及其東北地區向東南出擊
  • 第一師、第七縱隊各一個團阻擊向姜堰進犯之敵
  • 第六師之兩個團阻擊向黃橋進犯之敵。

7月18日晚,新四軍以4倍於敵之兵力將整編第49師的兩個旅分別包圍於如皋東南的田肚裏和宋家橋、揚花橋地區,並發起攻擊。整編第49師於倉促之間由攻轉守。第1師迅速攻佔了林梓丁堰,截斷了國軍北進部的撤退路線,並乘勢向如皋東南鬼頭街一帶的右路整編第26旅和師部發起攻擊,在第7縱隊一部自北向南的配合下,當天先後佔領林梓、鬼頭街、丁堰等地,至19日下午殲滅了國軍整編第49師師部及第26旅駐地田肚裏及其以南外圍村莊,第49師師長王鐵漢率百餘人向西突圍撤往宋家橋整編第79旅。第6師主力於18日拂曉由南向東北攻擊,第七縱隊防守如皋縣城之部由北向南,密切配合第六師攻擊行動,殲滅一部,將敵壓縮包圍於宋家橋、楊花橋地區;7月20日在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配合下將國軍左路整編第79旅大部殲滅。7月21日因黃橋東援之敵整編第六十五師已與第七十九旅殘部靠近,新四軍撤出戰鬥。如南戰鬥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來電:「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並指示我們:「敵情尚嚴重,望將參戰主力集中休息,補充缺額,恢復疲勞,以利再戰。」此戰,國軍整編第49師師部及所屬26旅全部和79旅大部計一個半旅共計10,000餘人被殲滅,整編第49師第26旅少將旅長胡琨被俘。華中野戰軍繳獲長短槍4,000餘支,輕重機槍500餘挺。

如南戰鬥結束後,由靖江經黃橋東援的國民黨整編第65師,整83師佔領姜堰,兩部已經逼近如皋,華中野戰軍主力已連續行軍作戰十天,相當疲勞,乃於7月23日主動放棄如皋,向北撤退至海安地區休整待機。國軍整編第49師105旅佔領如皋並與之匯合。

海安戰鬥

編輯

戰役第三階段海安戰鬥(海安防禦戰)時間為7月30日至8月3日。

經過宣泰、如南兩仗,敵人被我殲滅了兩個半旅,但它還有第二梯隊,國軍整編第65師等部佔領如皋後,李默庵又將整編第21師由江南調至如皋地區,只要佔領了海安,則從泰州經由姜堰、海安、李堡直達海邊的封鎖線就可拉直,蘇中南部的佔領區就可鞏固,長江下游的通道就可確保。第一綏靖區企圖在海安與華中野戰軍決戰,並企圖在獲勝後進而配合由徐州、蚌埠間東進的第7軍等部進攻淮陰

7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的《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電中指出:我們「戰勝蔣介石的作戰方法,一般地是運動戰。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暫時放棄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後勝利,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後勝利。此點,應使全黨和全解放區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準備。」

粟裕主張先以小部隊實施運動防禦,殺傷和消耗敵人,並贏得時間,保證主力部隊休整,然後撤出海安,給國軍以新四軍被迫放棄戰略要地的錯覺,使國軍重新驕傲起來,就將造成有利殲敵的戰機。但大多數幹部認為敵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我軍已經打了兩個勝仗,為什麼不敢在海安同敵人決戰?打了兩個勝仗還要放棄海安,前兩仗豈不是白打了!華野前指遠離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粟裕不敢單獨決定,日夜兼程先後騎摩托車、乘一段黃包車(人力車)、騎自行車、乘船,一個晝夜奔波三百里從海安趕赴淮安。華中分局召開常委會議,鄭重討論是否固守海安問題,決定在海安實施運動防禦,而後主動撤離,創造新的戰機。華中分局把這一決定上報中央軍委、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得到了同意。中共中央軍委於7月30日電示華中野戰軍:「在我軍主力未獲充分補充休息恢復疲勞以前,及敵未進至有利於我之地形條件以前,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的作戰」「反擊敵人,總以打勝仗為原則。敵人以十萬大軍向我進攻,我損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們應有應付惡劣環境之精神準備與組織準備。」據此,華中野戰軍決定將主力第一師、第六師轉移至海安東北地區繼續休整待機,以第七縱隊結合地方武裝共4個團在海安以南進行運動防禦,遲滯國軍進攻。

7月30日,國軍集中六個旅的兵力合擊海安:

  • 整編第65師之第160、第187旅和整編第49師第105旅三個旅自如皋採取寬大正面、齊頭並進向第七縱隊第55團進攻。10時許,與花園橋、袁家橋之警戒部隊接觸。第55團節節抗擊,戰鬥約四個小時後,主動撤至周家莊地區。其餘各路進犯之敵均於下午到達該團一線陣地的正面。當晚,該團派三營兩個排,插入敵後,進行襲擾。7月31日上午,敵以飛機掩護,對該團陣地輪番猛衝,均被擊潰。午後,整編第65師集中兵力向鄧家莊、楊家橋陣地攻擊,其餘各路做鉗制攻擊。在敵機猛烈轟炸和炮火掩護下,敵以一個營兵力向楊家橋守軍一個連的陣地先後進行了九次衝鋒,幾次突入該連前沿陣地,均被擊退。該團於當晚12時轉移至二線陣地防守。拂曉,敵先頭部隊進至陳家莊、王家莊陣地前沿,雙方當即展開激戰,敵連續衝擊,均被守軍擊退。8月1日晚,守軍主動向三線陣地轉移,與跟蹤之敵在楊家碼頭展開激戰,形成對峙。
  • 整編第25師148旅、整編第83師第63旅、整編第21師新編第7旅由姜堰大白米東進,向第七縱隊第59團崔母陣地猛攻。激戰終日,佔領崔母,第59團於黃昏轉移至曲塘守備。8月1日下午6時許,敵繼續猛攻,迫使該團撤離曲塘,轉至黃自糧胡家集線守備。至8月2日凌晨,敵兩個旅兵力再次發起攻擊,佔領上述陣地,致使該團轉至三里廟(海安西)一線守備。

8月2日下午,敵以八架飛機連續轟炸七縱三線陣地和海安鎮區。3時許,大雨傾盆,新築的陣地工事在敵機轟炸、炮火摧毀和雨水衝擊下,大部垮塌。黃昏,七縱轉入街鎮守備。鑑於第七縱隊所部已給進攻之敵大量消耗與嚴重打擊,完成了運動防禦作戰的任務,華野司令部決定放棄海安。海安以南的阻擊戰至8月3日經4晝夜戰鬥。第七縱隊從蘇中地方武裝上升主力不久,補充了大量的解放戰士,所屬4個團只有1個團打過大仗。四天多的戰鬥,用了2個團又2個營三千多兵力,抗擊了五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此戰華中野戰軍傷亡200餘人,進攻之國軍傷亡3,000餘人。8月3日,華中野戰軍主動放棄海安。

李堡戰鬥

編輯

國軍佔領如皋、海安、李堡後,李默庵錯誤認為「蘇北共軍大勢已去」,無力再戰;需力圖鞏固,分兵對泰州海安以南地區及海安以東的李堡角斜地區展開「清剿」,以鞏固佔領區,並把後方交通線搞好,儲積一些糧彈,爾後再繼續向北進攻淮安、鹽城。為此,李默庵於8月6日調整部署,整編第83師撤回泰縣;整編第65師(欠154旅)附(整編第21師)新編第七旅駐姜堰、海安;整編第49師第105旅繼續向角斜發展。

據此,華中野戰軍指揮部決定以已經休整了兩周的野戰軍主力乘國軍分兵清剿之機,首先突擊動作攻殲其薄弱而暴露的右翼李堡地區之國軍整編第49師的第105旅,爾後伺機擴大攻勢。同時,將淮南軍區之第五旅東調,與華中軍區特務團作為預備隊,準備參戰。

戰役第四階段李堡戰鬥時間為8月10日至11日。8月10日,駐李堡整編第49師第105旅與駐海安整編第21師新編第7旅開始換防,新7旅旅部率第19團從海安已抵達李堡,第105旅旅部率第314團暫留楊家莊(李堡以東1公里)交防,準備第二天返回海安,另一個團已經西移海安。天剛擦黑,第十九團剛接替李堡防務完畢,警戒還沒有派好,工事還沒有做好,部隊位置也沒分佈好,突然間發現大批新四軍分路向李堡包圍攻擊。8月10日20時,華中野戰軍第一師乘敵混亂之際發起進攻,猛撲李堡。李堡鎮內的兩個旅部各率一個團正在交接防務,兵力雖多,但隊伍混雜,工事也未築好,被新四軍猛擊之下,建制大亂。至11日拂曉,華野第一師第三旅第八團、第九團先後攻入李堡,展開巷戰,經近戰白刃肉搏,第19團大部被殲,俘虜副旅長田從雲,殘部逃往楊家莊與第314團會合。第一旅在第三旅配合下,於當日14時攻克楊家莊、蔣莊,全殲第105旅旅部及第314團,該部除105旅旅長金亞安率部百餘人突圍外(後仍被俘),悉數被殲。

在華中野戰軍圍攻李堡激戰時,在李堡交防的第105旅的電台、電話才拆除,接防的新7旅的電台、電話尚未架好,雙方都無法向海安告急。海安之敵一直不明李堡的情況。8月11日晨,新七旅旅長黃伯光率第21團仍按原計劃由海安東開往李堡接防。部署在海安以東打援的第六師第十八旅和第七縱隊兩個團,利用高粱地、玉米地等有利地形作好伏擊準備。中午,敵進至陸家尖時陷入華中野戰軍預設的袋形陣地,第七縱隊一部斷敵退路,國軍被包圍於洋蠻河地區。8月11日17時華中野戰軍發起總攻,經半小時戰鬥即將敵殲滅。殘敵渡河南逃,被正由丁家所西參戰的第十六旅截殲,其中一個營繳械投降,僅新七旅旅長黃伯光率300餘人向西南柴灣方向逃脫。

此戰前後僅20個小時,華中野戰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和火力,殲滅國民黨軍5000餘人,斃傷3000餘人,華野傷亡900餘人。

丁林戰鬥

編輯

李堡戰鬥後,8月14日華野領導粟裕、譚震林致電中央軍委表示不贊成陳毅的外線出擊津浦路,而主張在蘇中再打幾仗。在此前後張鼎丞鄧子恢也表示了主張再在蘇中打幾仗的意見。8月15日,中央軍委、毛澤東復電「所見很對。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裏作戰,如你們今後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戰局助益極大。」陳毅也來電「宜就地開展局面,不必忙於西調,軍委有此指示,望照辦。部隊宜爭取數日休息,再求新的機動,反較西調為更有力配合各方。」

戰役第五階段丁(丁堰)、林(林梓)戰鬥(丁林攻堅戰)時間為8月21日至23日。

李堡戰鬥打破了第一綏靖區迅速解決蘇中問題的願景。經連續四次打擊,第一綏靖區已被殲滅三萬餘人,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除非從別的戰區抽調部隊來增援,再難全面進攻。李堡戰鬥後,國軍被迫調整部署,重點放在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這條公路幹線,加強海安、泰州之線以南的「清剿」和海、如、泰(州)之間的防禦,以求確保其佔領區,加強點線守備,將整編第49師殘部及整編第65師主力置於海安、如皋地區,整編第83師位於泰州、曲塘地區,以全部美式裝備的交通警察部隊第7、第11總隊總計7個大隊置於丁堰、林梓地區。同時,準備以整編第25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隙再進攻邵伯高郵,威脅兩淮。

新四軍經過連續四次作戰,抓緊休整和補充解放戰士。李堡戰鬥新四軍傷亡很少,而華中軍區增調來的生力軍第五旅和華中軍區特務團也已於李堡戰鬥時到達,兵力增強,敵我態勢已出現了有利變化。加上打勝仗的鼓舞,士氣高昂,越戰越強。華中野戰軍根據8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佈置幾次作戰」及毛澤東關於「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你們能徹底粉碎蘇中蔣軍之進攻,對全局將有極大影響」的指示。為救邵伯之危,乘國軍力分散、側後空虛之機,避開正面進攻海安和如皋,以第1、第9軍分區部隊佯攻黃橋,進逼南通,迷惑國軍;主力第1、第6師和淮南軍區第5旅自海安、如皋東側隱蔽南下。此時獲悉蔣介石正籌備於25日在廬山開會,華野初擬進攻南通市區,吸引如皋、海安之敵南下增援,殲滅一、二個旅,擴大影響。8月19日作戰計劃上報中央軍委和陳毅後,20日毛澤東電示:「同意你們南下作戰,但不必強攻城市」「在攻佔通如線後,敵人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在敵人不敢增援的情況下,可以西進如(皋)黃(橋)公路,相機進佔黃橋,來調動或逼退海安之敵,在運動中殲滅之。」華野承認進攻南通的條件不成熟,當即以黃橋為進攻方向,縮小進攻正面,不攻白蒲,丁堰、林梓打開缺口,鑽到守軍肚子裏去,預估那時敵必將調兵回援,則於運動中殲滅之。

8月20日晚,粟裕、譚震林率主力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華中軍區特務團向南開進,插入敵後。實際上敵後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16個團3萬多人夜行軍被當地群眾嚴密封鎖消息。8月21日夜23時30分向丁堰、林梓之交通警察部隊和已受嚴重打擊之整編第26旅殘部一個營發起突然攻擊。戰至22日上午,丁堰的交警第七總隊4個大隊1300餘人,以街南頭的紗廠為核心,以東頭及西北角的廟宇作支撐點頑抗。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第八團從東北、西北兩面展開攻擊,於23日攻佔街東頭大廟,10時全殲該敵,1個交警大隊逃往東陳鎮;8月21日18時第六師圍攻林梓第十一總隊兩個大隊,22日14時再次發起攻擊,激戰至17時全殲守敵,交通警察第七總隊少將總隊長熊劍東被俘(後傷重死亡)。8月22日,第5旅乘勝進攻東陳鎮的兩個交警大隊(原駐守1個大隊),但包圍不嚴,大部突圍逃往如皋。第七縱隊第五十九團一部襲擊立發橋。正如中央軍委所料,各據點裏的守軍都未敢出援。

此戰華中野戰軍共殲滅國軍交警第7、第11總隊所屬五個大隊和國軍第26旅殘部一個營,斃傷敵15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獲長短槍1,000餘支、輕重機槍130餘挺、擬用以刑訊共產黨新四軍的刑具一批。打開了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泰州、揚州作戰的通道。

邵伯保衛戰

編輯

丁林戰鬥時,淮北戰場由宿縣地區東進之國軍佔領睢寧,準備繼續向淮陰進犯。為配合上述行動,李默庵決定以駐揚州整編第25師沿運河邵伯、高郵進攻;將整編第69師之黃橋守軍第99旅東調如皋,準備會同如皋、海安部隊北攻東台

華中野戰軍為解邵伯之危,採取攻其必救的戰法,除以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華中第2軍分區部隊配合下堅守邵伯外(註:皮定均旅3個團為預備隊),決心以第1、第6師及第5旅等進行丁林戰鬥,並於其結束後通過通榆公路西進,進逼泰州、黃橋,調動國軍整編第25師回援,並伺機予以運動殲滅。同時,以第七縱隊鉗制海安、姜堰地區之國軍第一綏靖區主力。

戰役第六階段邵伯保衛戰時間為8月23日至26日。

8月23日整編第25師從仙女廟宜陵沿運河公路北上,分三路向邵伯喬墅丁溝進犯。邵伯是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南部門戶,河流港汊密佈,僅運河堤一條陸道,地勢險要。華中野戰軍決心堅守邵伯地區。戰鬥至23日傍晚,進攻丁溝之敵被擊退,進攻喬墅之敵與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形成對峙,進攻邵伯之敵被擊退。

8月24日,繼續猛攻,喬墅被敵佔領。雙方對峙於喬墅以北地區。整編第108旅繼續猛攻邵伯,在飛機、炮艇掩護支援下,從兩翼數次向守軍陣地猛攻,四次強渡,均被擊退。擊毀炮艇兩艘。

8月25日,繼續猛攻邵伯,沿運河堤實施正面突破。激戰竟日,經反覆肉搏,敵人傷亡慘重。至黃昏,敵再次被擊退。第十縱隊繳獲敵汽艇兩艘。除喬墅第一線陣地被突破外,其餘各陣地未被突破。

8月26日,整編第25師以第40旅一個團增援第108旅,師長黃百韜親自督戰,在飛機掩護下,沿運河堤正面再次向邵伯陣地猛攻。第十縱隊官兵頑強抗擊,惡戰3小時,將敵擊退,予敵重大殺傷。因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如黃路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如黃路遭遇戰),嚴重威脅進攻國軍整編第25師側後,該師被迫退返,邵伯保衛戰結束。

這次戰鬥中,華中野戰軍以新編的6個團,依託陣地抗擊敵人3個旅從陸地和水上的瘋狂進犯,斃傷敵2000餘人。第十縱隊傷亡1000餘人。

如黃路戰鬥

編輯

丁林戰鬥後,李默庵感到南通、如皋間的交通線被切斷,如皋城已三面被圍,怕新四軍進攻如皋,駐守如皋的部隊兵力單薄,不能守住,便令如皋守軍加強城防工事。8月23日李默庵令駐黃橋的整編第99旅(欠一個營)由黃橋東開進增強如皋防守力量。整編第99旅旅長朱志席在行進途中受到襲擊,要求如皋方向派出部隊接應。8月24日,華野截獲整編第99旅行動的情報,即令部隊在行進中嚴密注意敵情,準備在如黃路與第99旅打一場預期遭遇戰。

戰役第七階段如(如皋)黃(黃橋)戰鬥(如黃路遭遇戰)時間為8月25日至31日。

  • 8月25日上午,在進攻邵伯同時,整編第49師師長王鐵漢統一指揮由海安派出的整編第65師第187旅全部、整編第79旅一個團和整編第99旅留駐如皋的一個營,分三路接應。在加力以北在新四軍第一師截擊。新四軍第五旅切斷了該敵向如皋的退路,完成了對該敵的合圍。
  • 國軍187旅遭到華中野戰軍第六師在分界道路兩側發起的突然進攻。第六師以一部迂迴敵後,切斷其向黃橋的退路,迅速完成對第九十九旅的四面包圍。經一夜激戰,至26日拂曉,將該敵壓縮至東分界及蕩里一線。華中野戰軍先集中第6師和從包圍加力的部隊中抽出第一師第一旅10個團的兵力,以3個旅包打第99旅2個團,五比一的兵力優勢,兩小時後殲滅其大部,第99旅殘部千餘人在南逃途中被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1旅包圍全殲。99旅旅長朱志席(黃埔四期)、副旅長劉光國、參謀長梁鳳德、政訓處主任王鏡堂全部被俘。

隨後,8月26日第1、第18旅和華中軍區特務團迅速東調,會同包圍加力的第一師第三旅和第五旅部隊共計15個團總攻加力、謝家甸的第187旅和第79旅1個團共計3個團,五比一的絕對優勢。8月27日晨新四軍總攻,國軍在如皋出動1個多團援軍的接應下,以營為單位分路向東突圍,大部分被殲滅於如皋以西謝家甸以東地區,殘部數百人逃回如皋。187旅少將旅長梁彩林被俘。救應之敵1個團亦被擊潰,半數被殲。新四軍第五旅及時插到如皋西南,正好截斷突圍逃路,俘獲尤多。新四軍淮南第五旅衣服為黃色,和蘇中部隊的灰藍色不同,而與國軍的黃綠色近似。該旅向敵迅猛出擊時,國軍誤以為援兵趕到,歡呼跳躍,隨即成了俘虜。

8月26日晚,第七縱隊以兩個團對姜堰、海安線之敵整編第83師第63旅的據點發動攻勢,至拂曉攻佔大白米,全殲守敵一個連,迫使小白米守敵向馬溝逃竄。

8月27日晚,第七縱隊攻佔曲塘,殲敵一個營。至此,馬溝、胡家集間交通全部為華中野戰軍控制。

8月28日,華中野戰軍第五旅圍攻黃橋。守敵整編第65師第160旅一個營並一個連計5個連在軍事政治攻勢下繳械投降。8月31日,黃橋收復。至此,如黃路戰鬥結束。

此戰共殲敵2個半旅,斃傷5000餘人,被俘12000人,繳獲長短槍3400枝,輕重機槍500餘挺,各種炮40餘門。華中野戰軍傷亡3500餘人。毛澤東親自為軍委起草的給各大區的電報,指出蘇中戰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個團打敵兩個團,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個團打敵三個團),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精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16]

9月30日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致電蔣中正:

發報地點銅山,姓名或機關:薛岳

電尾日韻

第九十九旅於未有由黃橋如皋方向搜索前進,至分界鎮以西地區遇匪新六師及機槍團等共五個團,激戰至宥辰傷亡慘重於宥突圍至分界鎮南五里地區,復遭匪攔擊各部隊遂失聯絡,頃據該旅留守江陰之副旅長劉鼎漢報稱朱旅長自殺參謀長梁鳳德陣亡副旅長劉光國被俘,現該旅抵達江陰計官150餘員,士兵2200餘已編成兩營,申哿日開始訓練等,特僅電察職薛岳申○整印。

三十五年九月三十日十八點

戰後之戰:海安城攻堅戰

編輯

1946年8月底,陳毅統帥的山東野戰軍因敵人前進慎重,隊形密集,不宜分割,加上雨水影響,未能找到戰機。陳毅決定留下部分武裝堅持淮北敵後,山東野戰軍主力轉移到泗陽以東地區休整。8月31日,粟譚致電中央並陳(毅)宋(時輪)、張(鼎臣)鄧(子恢):我們現正包圍海安,加強政治攻勢迫廣東軍(共5個營及師旅2個直屬隊)起義,否則擬於軍事準備充分而有把握時攻佔之。但在此期間,如敵21師(2個旅已到南通)及25師(1個旅已到泰州、口岸線)來援,決舍海安而殲滅其援敵。海安得手後,部隊必須休整20天到1個月,再行相機攻佔泰州仙女廟一線。但必須於25師以殲滅打擊,經掃除楊泰線以鞏固邵伯外圍,而後轉移主力於淮南,恢復3分區,並設法截斷蚌埠路,以配合淮北作戰。

8月31日至9月6日是拔除海安外圍據點、圍困和展開政治攻勢

9月2日,中央復電粟譚並告陳:世午電悉,甚慰。各事照你們計劃辦理。十縱及皮旅仍在原地加緊整訓,不要東調,該兩部速補充一批俘虜,提高戰力。準備在主力他調後仍有得力部隊留蘇中作戰,保衛蘇中不失,須令七縱、十縱、皮旅及其他地方部隊參加打幾次大仗,打出經驗,提高戰力。9月2日,粟譚致電中央、陳宋並張鄧:黃橋已佔領,海安外圍均已攻佔,經過三五天之準備攻勢後,在五六號即可開始總攻擊,是不成問題的。頑對蘇中似乎尚無援兵,估計最大可能是集中第四軍2個師或全部來南通,以4至5個團的兵力依託白蒲逐步伸向如皋後,再圖新的進攻,但必須有新的力量。否則,只增3個師是不敢大膽前進的,能否調到新的力量尚未判明。我們擬定攻海安後,以七縱3個團、五旅3個團、軍特務團共7個團攻如皋,十縱3個團(積極要求參戰得到補充)作預備隊,一、六師繼續休整補充。如頑在5號前不能增援,我將攻佔海安;如頑在5號後出來增援,我決以20個團殲其2-3個師後進攻如皋。似此,蘇中戰場第一期作戰在9月份即可西進,頑如援兵不來,可以提前15天西進。我們西進是按中央指示必奪揚泰,恢復三分區,估計需時2月。但泰州、仙女廟作戰,需時10天,戰後休整5天,才能起身。如何望復。

9月3日,華東局及中央同意批准賴傳珠去東北工作,其第一縱隊政委職務由葉飛兼任(8月8日和10日,張雲逸接到賴傳珠函,要求調動工作。12日,張在臨沂新四軍軍部接見賴傳珠,告劉少奇已同意賴赴東北,但仍希望賴能留在華東工作。後賴又在華東局會議上提出要求)。

9月4日,軍委復電粟譚:計劃甚好。希望能於9月上半月完成東面作戰任務,下半月休整。10月上旬攻取揚泰線,中旬休整,下旬進入淮南作戰。

9月4日,淮北地區國軍積極部署進攻淮陰,同時以一部向東佯動,國整74師與整69師進至宿遷睢寧一線,第七軍2個師進至泗陽以北的洋河凌河一帶。同日,陳宋致電中央並張(雲逸)黎(玉)、張鄧,提出山野行動的三個方案:第一案,北移沭陽,迎擊東進之74師、69師,可保持魯南的聯繫,但只能留九縱守泗陽眾興,力量是不夠的;第二案,就地出擊攻洋河,估計要打桂系兩個師,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現地待機。

9月5日,鄧子恢致電陳宋並報中央,山野以留現地待機為上策。5日,粟致電張鄧:敵占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心臟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繫...以山野目前之佈置,似乎讓敵過黃河(即廢黃河)以東再與敵決戰。如決戰順利兩淮當無問題,否則華中局勢將受極大影響...不知軍長(即陳毅)整個作戰步驟與決心如何...華中野戰軍須視山野行動決定下一步作戰方向,如山野不打進犯兩淮之敵,則華野主力西進截斷揚泰線;如山野於泗陽殲敵,華野主力則在攻佔海安後南攻如皋

9月6日,鄧子恢將粟裕電文轉報陳毅並中央,並將陳、宋點4日方案轉告粟裕。6日,鄧張致電陳宋、張黎並中央、粟譚:蔣軍南北夾擊兩淮,勢必影響整個華中、蘇中前線及未來戰場。陳宋所提三個方案,只能採取第三方案,並請陳宋考慮調葉飛縱隊南下,或調粟譚主力北上,集中力量解決蔣軍主力。6日,中央致電陳宋並告張黎、張鄧:請你考慮調第8師即回魯南,暫時受葉飛指揮,協同1縱及2個地方旅組成魯南前線,我們準備派徐向前來魯負魯南前線指揮之責。你率2、7師及9縱組成淮海前線,準備敵截斷隴海時,亦有一個時期留在淮海區域。如此則膠濟、魯南、淮海、蘇中四個前線均有適當兵力與指揮人員,而你則副統籌各個前線之責,並直接指揮淮海。這樣是否妥當,或有其他方案,望考慮見復。

9月6日夜華中野戰軍1師開始總攻海安。9月12日晚12時撤圍。

9月7日辰時,粟譚聯名發出致陳、宋並軍委、張、鄧電:「我們請求山野必須在淮泗地區打幾個仗,以挫敵銳。否則,兩淮不保。」同日陳毅到淮安,與張、鄧商談淮北戰局和作戰部署,並於當天向中共中央報告會商結果,「認為集中兵力在淮北大有開展的機會」「經與張鄧共同考慮,九、十兩月在淮北集中兵力正好作戰,可望改變戰局」。

9月8日軍委致陳張鄧並告張黎:「我劉鄧軍已大勝,對你們必有幫助。同意八師暫不北調,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殲敵,」同日粟譚聯名發出致陳、宋並中共中央:「我們認為軍長將主力轉至沭(陽)宿(遷)間阻頑東進之方案,在實質上,將使敵人迅速佔領兩淮及運河線,。。。。」同日未時,粟譚致中央並陳宋張鄧,判斷國民黨軍將集中兵力南北夾擊邵伯高郵和淮安、淮陰。「如兩淮一失,高邵不保,整個運河線喪失。頑從兩淮窺鹽阜,從高寶進窺興化,將我蘇中主力迫至東台一蠡之地,此為華中最壞前途。因此,我蘇中主力決心放棄圍攻海安,求得十天左右之休整,逐漸轉回泗陽地區,求得給桂頑以打擊,穩定華中局勢」。

9月3日至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勝利地進行了著名的定陶戰役,殲敵四個旅17000餘人,俘虜整編第3師師長趙錫田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為此下台。

中共中央軍委於9月9日復電指示:「同意放棄[攻取]海安,休整十天,準備向北機動。」9月9日子時,陳、宋致張、黎、粟、譚、張鄧並中央,認為淮北敵情正在變化中,決定再看數日,「保證可以改變戰局」。指示:「粟譚部隊仍以打下海安。。為最好。」

軍委10日復電同意:陳毅所率主力在確有殲敵良機時出擊,「藉以改變戰局,甚好甚慰」「惟現時桂系集中四個團于洋河,距兩淮甚近,我們在泗陽方面之防禦力量如何?如洋河之敵向泗陽前進,你們如何對付?」9月10日陳宋聯名發出致軍委並華中、山東、華野:「執行此辦法,泗陽可能失守,估計敵未到淮陰之前,我軍西攻奏效,則淮北局勢改觀,兩淮仍能保持」。同日張鼎丞、鄧子恢致山野電:「請軍長在淮北敵行動未明以前,山野仍集中原地不動,確保眾興、陳道口一線,以保兩淮安全。否則,九縱很難擋住桂頑進攻」。

軍傷亡人數僅在四百人左右,其中有二百多人犧牲,主要因敵機轟炸及炮彈所傷,包括蘇中當時犧牲的最高指揮員「老虎團」一師第三旅第七團團長林少克

華中野戰軍三萬多人、連續作戰比較疲憊,正在並準備全面「休整和補充兵員彈藥」擴充到四萬人的部隊

相關爭議

編輯

傳言何新聲稱蘇中戰役共產黨誇大戰果,其理由是兩淮最終失陷於國軍。《徐州綏靖概要》聲稱國軍方面取得了此次戰役勝利,然國防部戰役總結則明確指出此役「招致重大損失」。

戰役總結

編輯

中共方面

編輯

共軍方面總結:蘇中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軍隊在主要戰場上與國民黨政府軍間較大規模的初戰,對前者帶有戰略偵查性質。此役,國軍參戰部集中15個旅計12萬兵力,華中野戰軍參戰部19個團,計3.3萬人(8月中旬增加至23個團)。在約4:1(後為3:1)的兵力對比下,華中野戰軍堅持了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敵人的原則,利用解放區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蘇中地區所處的蘇皖邊解放區作為老根據地,參戰民工達到14萬人,在後方支前服務的達到50萬人,僅海安一縣就動員30萬人次),戰法相對靈活,在連續作戰中得到了及時休整、補充,不斷增加了戰鬥能力,因而獲得了勝利。

毛澤東認為華中野戰軍取勝原因在於「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專電要求各戰區解放軍領導人亦當「仿照辦理」。[16]

作為中共在蘇北戰場的主要軍事指揮員,粟裕在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能夠抓住戰機,連續作戰,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戰果,表現了傑出的戰略眼光和靈活的戰術運用能力,使其迅速脫穎而出,成為華東主戰場獨擔以面的統帥。陳毅評價:「我黨廿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17]

國軍方面

編輯

國軍方面總結蘇中戰役教訓,認為:一、進剿時使用兵力不充分,未能將匪主力擊破,嗣後分散防守貽匪各個擊破,招致重大損失。二、蘇北匪化甚深,故匪之情報靈活,行動自如,我軍則每日有盲目作戰之感,常貽匪集中兵力襲擊我一點之機會。共方則「行動輕快飄忽,極適於運動戰」;「體力一般強悍,故其衝鋒行軍,均甚猛銳迅速」;攻擊時使用絕對優勢兵力,避實擊虛;情報通信均靈活,凡我軍情瞭若指掌;高級指揮官隨同部隊行動,故處置很快,可以隨機決定進退,不甚受命令限制;政工人員能力非常良好,民眾全為控制。[18]

李默庵認為:「我部雖然受到較重的損失,但是,實現了第一期作戰計劃」。[19] :271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解放戰爭戰略防禦:綜述、大事記、表冊、圖片、重要戰役簡介、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 《粟裕回憶錄》,粟裕,解放軍出版社
  • 《徐州綏靖概要》,謝聲溢,徐州綏靖公署
  1. ^ 《郭汝瑰日記》(手稿本),北京軍事革命博物館,1946年1月19日、3月9日、5月10日。
  2. ^ 《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文卷·交擬稿件》,台北國史館,第1999、2000號。
  3. ^ 3.0 3.1 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
  4. ^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6(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台北1978年版,第199頁
  5. ^ 東北日報社編:《中國巨大變化的一年》,東北書店佳木斯1947年版,第20-21頁。
  6. ^ 《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3冊,第37-39頁。
  7. ^ 謝聲溢編:《徐州綏靖概要》,1947年版,第2頁。
  8. ^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380頁。
  9. ^ 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編:《第三野戰軍征戰日誌》,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1995年版。
  10. ^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第210-211頁
  11. ^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第301頁。
  12. ^ 粟裕軍事文集編寫組編:《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第244頁。
  13. ^ 蘇中七戰七捷編寫組編:《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1986年版,第78頁。
  14. ^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第320、340頁。
  15. ^ 《粟裕傳》,第467頁。
  16. ^ 16.0 16.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46年8月28日《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第175頁。
  17. ^ 陳毅傳編寫組編:《陳毅傳》,當代中國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第382頁。
  18. ^ 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局《國軍資料選編》第2冊, 《如皋海安戰鬥》
  19. ^ 《世紀之履-李默庵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1995年版

註釋

編輯
  1. ^ 7月13日戰役發起時:19個團約3萬餘;
    8月中旬增至22個團;
    8月23日增加2個團地方武裝協助10縱防禦邵伯,另以皮定均旅3個團列入預備隊
  2. ^ 按被俘次序,57團團長,26旅旅長,105旅旅長,新7旅副旅長,交警第七總隊總隊長(後因傷重去世),99旅旅長、副旅長,187旅旅長
  3. ^ 《李默庵回憶錄》:「我部上報損失,在五個旅左右,約有四萬人」,但「由於我指揮的部隊較多,損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從來沒有怪罪我什麼」
  4. ^ 另,交警第7、第11總隊作為非正規軍,歸軍統直轄,不屬於第一綏靖區作戰序列。該部隊參與了「七戰」中的第五戰丁林戰鬥。
  5. ^ 8月20日丁林戰鬥共軍參戰部隊有第一師、第六師,第5旅,華中軍區特務團,共「十六個團三萬多人」,見《粟裕戰爭回憶錄》第164頁) 中共中央計劃在解放戰爭開始後,各解放區主力部隊外線作戰,「從國民黨區域徵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區不受破壞。」[10]據此,中共中央命令粟裕以主力出淮南「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之敵,……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並限粟在7月10日前「完成一切攻擊準備」。[11]陳毅據此於6月27日命令粟裕,將華野主力集中由蘇中西移安徽天長整訓,準備行動。粟裕主張利用根據地的有利條件,「集中主力於主要方面,求得在運動戰中殲滅國民黨軍主力三至五個師,以後再轉移其他方面,或相機出擊擴張戰果。」粟裕提出異議:[12]
    • 一、淮南各項條件不如蘇中,如集中兵力在淮南作戰,「則所需糧、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且影響戰鬥更大」;
    • 二、蘇中為鞏固的根據地,部隊官兵亦多出於當地,「如不在蘇中打仗即西移,不僅對群眾很難說服,即對部隊亦難說服」;
    • 第三,淮南國民黨軍實力較強,不如蘇北好打,對初戰獲勝不利;
    • 建議「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6月29日華中分局負責人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人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強調蘇中「對支持今後長期戰爭有極大作用」「如蘇中失陷,淮南戰局萬一不能速勝,則我將處於進退兩難」,建議先在蘇中作戰。[13]中共中央接收了其主張:「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後我魯南、豫北主力加入戰鬥,最為有利。」[14] 此外據《海安史志》和《中國青年報》等官方文章,華中軍區炮兵團也參加此戰,華中野戰軍第13旅(即「皮定均旅」五千人)參與邵伯防禦。僅據《鹽城革命鬥爭大事記》(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在蘇中戰役中,東台縣組織糾察隊7000人,……民工37000人」。解放軍非正規軍亦參與了「七戰」中的兩場戰鬥,即7月16日蘇中第1軍分區在如南戰鬥前防守如皋,和8月22日蘇中第2軍分區以2個團直接參與邵伯防禦戰。
  6. ^ 後因整25師8月26日主動撤退,皮旅未參戰。——《粟裕戰爭回憶錄》第165頁,「我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的部隊雖然訓練不多,彈藥不足,但指揮員頑強靈活…(以下略)…敵二十六日黃昏狼狽撤回揚州。」
  7. ^ 《皮定鈞日記》1946年9月2日條:「我們自津浦路戰鬥後(註:皮旅中原突圍進入華中解放區前的最後一道封鎖線戰鬥,1946年7月20日)到現在是沒有戰鬥的,原因是自到華中成了客軍了,我們就到各地休息,而沒有其它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