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一个军,箴言为“公诚廉毅”。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军旗

存在时期1920年-1950年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种类陆军军级单位
别称铁四军
参与战役国民革命军东征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一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张发奎
著名指挥官邓演达
邓演存
梁鸿楷
李济深
陈可钰
陈铭枢
蒋光鼐
蔡廷锴
陈济棠
邓世增
余汉谋
张发奎
黄琪翔
李汉魂
叶剑英
周士第
香翰屏
李扬敬
徐景唐
邓龙光
吴奇伟
黄镇球
陈芝馨
梁一飞
吴逸志
许志锐
缪培南
韩汉英
麦朝枢
谢膺白
张弛
叶挺
林彪
薛岳
陈诚
欧震
戴戟

援闽粤军 编辑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先生发起护法运动,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予以中山先生帮助,拨出廿个警卫营给中山先生,护法军政府重编之后,称为“粤军”。12月2日孙中山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1],司令部下辖有:秘书、参谋、副官、供应、军法、医疗、军务共8个部门[2],司令部设于广州越秀路惠州会馆[3]

初期编制如下:

  • 总司令:陈炯明
  • 参谋长:邓铿

1918年6月开始援闽,7月攻克漳州后驱逐盘据闽省的直系军阀周荫人李厚基,并在福建西南地区建立“闽南护法区”[4]。8月6日战争结束粤军扩编成第一军、第二军,编制如下:

  • 第一军
    • 军长陈炯明
    • 第一支队
      • 司令李炳荣
    • 第二支队
      • 司令洪兆麟
    • 第三支队
      • 司令熊略
    • 第四支队
      • 司令罗绍雄
    • 第五支队
      • 司令邓本殷

1920年8月16日粤军由漳州返回广东,讨伐桂军,10月29日攻克广州。11月1日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和粤军总司令,掌握广东省的军政大权[5]

建国粤军 编辑

1920年11月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主持政局后,旋讲援闽粤军整编为粤军,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两军[注 1]李福林福军。编制如下:

另外共有6个独立旅[1]

 
大元帅大本营警卫团于广西梧州合影,前排左3张发奎、左4薛岳、6为叶挺、7为蒋光鼐,后3为缪培南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就任后由邓铿成立警卫团,陈可钰任团长[4]。第一师直属部队工兵营、机枪连和警卫游击第二十七营组成一、二、三营,编制如下:

 
1921年广西桂林北伐大本营

1921年6月孙中山先生知晓欲出师北代,必先平定两广,旋即命令粤军、赣军、滇军黔军等入桂讨伐陆荣廷陈炳焜谭浩明,是为第二次粤桂战争,8月两广统一[1]。12月4日孙中山先生在桂林建立北伐军大本营,胡汉民任秘书长,李烈钧任参谋长,朱培德任滇军总司令和黔军谷正伦、赣军彭程万,准备北伐[5]

 
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在广州与总统府警卫团官兵合影。前排坐者右一为叶挺,左一为薛岳,左二为张发奎。

1922年1月14日孙中山先生在桂林北伐军大本营召开会议,会议决议编成北伐军七个军。2月3日孙中山先生颁布北伐动员令,令李烈钧率滇军朱培德部、黔军谷正伦部、赣军彭程万部为第一路,进攻江西,许崇智率粤军为第二路进攻武汉[7]

1922年3月21日邓铿自香港返回广州时在广九车站遇刺,由陈炯明之亲信叶举策划此案[注 4][2]。5月6日孙中山先生到韶关誓师北伐,分三路进攻江西[5]。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政变,警卫营一、二营被解除武装,团长陈可钰被俘[2],第三营营长张发奎在粤北翁源,与陈炯明部展开激战后大败,遂则带剩余部下百余人入草为寇,9月才回到广州并编入辎重营。7月2日北伐军回师“靖乱”,但成效不佳。

1923年1月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济深、工兵营营长邓演达、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卓仁玑、第四团代理团长戴戟阵前起义[2],讨伐陈炯明。2月17日退驻江门,后各部队于江门调整部署[8]。3月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孙中山先生任大元帅,并将外省驻粤军队编为“国防军”,粤军则编为“地方军”[4]

1923年4月粤军第一师、第三师、第四师等编成“中央直辖粤军第四军”,军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琛,编制如下:

  • 军长梁鸿楷
  • 参谋长李济琛
    • 第一师
      • 师长李济琛(兼),下辖2个旅
      • 第一旅
        • 旅长卓仁玑,下辖4个团
        • 第一团
        • 第二团
          • 团长卓仁玑(兼)
        • 第三团
        • 第四团
          • 团长戴戟
      • 第二旅
        • 旅长陈济棠
    • 第二师
    • 第三师

1923年5月18日张发奎率第三营占领肇庆,击退桂军沈鸿英部并俘虏旅长黄振邦[2]。攻克肇庆后增编独立团,由张发奎任团长,编制如下:

  • 独立团
    • 团长张发奎,下辖3个营
    • 第一营
      • 营长朱晖日
    • 第二营
      • 营长苏德燊→缪培南[9]
    • 第三营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将粤军改编为“建国粤军”,建军前原本是西路讨贼军梁鸿楷部和东路讨贼军许崇智部。成军后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中正任参谋长,下辖第一军梁鸿楷部、第三军李福林部、警卫军吴铁城部和3个独立旅。第一军编制如下:

  • 第一军
    • 军长梁鸿楷,下辖4个师
    • 第一师
      • 师长李济琛,下辖2个旅
      • 第一旅
      • 第二旅
        • 旅长陈济棠
    • 第二师
      • 师长张民达,下辖2个旅
      • 第三旅
      • 第四旅
        • 旅长张民达(兼)
    • 第三师
    • 第四师[注 9]

1925年6月13日成功驱逐杨希闵刘震寰后,蒋中正任广州卫戍司令。粤军第一营驻高州会馆,第二团二、三营驻观音山[10],其余各部驻守广州、四邑、东江、西江地区[2]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编辑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在广州成立,各省驻粤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建国粤军第一师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三师,当时编制如下:

北伐战争前,李福林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下辖第十三师被拨归第四军节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兵力不足,第四军编组并未出现旅级部队,而是在团以上直接跳师,该军实际兵力不过仍是一师。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 编辑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挥师北伐。第四军分成前线与后方两部分:前者由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组成,接受副军长陈可钰指挥开往前线;军长李济深身兼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与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及两个炮兵营留守广州。[11]北伐战争中,第四军所向披靡。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部。10月10日,攻克武昌。该军亦因此荣获“铁军”称号。

1926年11月,前线的第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二师在未征询后方意见的情况下进行扩编:第十师扩编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陈铭枢接替方本仁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下辖第十、第二十四及二十六师;第十二师则单方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邓龙光任教导第一师师长,下辖第十二、二十一、二十五师;原李济深所部第四军因此被迫在张发奎回粤后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之后张部第四军东进,与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共同在江西击破孙传芳主力,攻下九江南昌[11]

1927年4月,蒋中正在江浙发起“清党”,另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对峙,陈铭枢因支持蒋而被唐生智张发奎驱逐,所部第十一军张发奎属下朱晖日接任军长,同时黄琪翔升任第四军军长。

1927年8月10日,李济深在广东将国民革命军后方总司令部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节制留守广东的新编第四军第五军第十六军第三十二军新编第十三军,后又增加节制北伐归来的第四军、第十一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张发奎部在北伐前线立下“铁军”殊勋,但下克上等诸多做法无形中招致了一批第四军出身同袍的不满,为之后第四军系统持续数年的内讧埋下了祸根。

国共分裂 编辑

1927年初,宁汉分裂,蒋中正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正统中央对峙,并于4月开始清党,捕杀共产党人。留守广东、广西的李济深黄绍竑等人亦配合清共。于前方的第四军在张发奎指挥下向武汉国民政府效忠。第十一军陈铭枢则因与唐生智张发奎等不和,被驱逐离开军队赴南京,第十一军亦交张发奎指挥。其后武汉与南京分头北伐,第四军及第十一军在河南击溃张作霖奉军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分共。最初第四军军中共产党员甚多,但张发奎实际并未认真执行清党指令,反而保护了一批共产党人。不过不甘坐以待毙的共产党人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南昌暴动,由共产党控制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及第十一军第十师、第二十四师皆参与其事,导致张发奎损失惨重,所部只剩下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缪培南)及改追随张的原十一军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十一军第十师最初亦参加南昌暴动,后来脱离共产党开赴福建,复归陈铭枢辖下并效忠南京。至此原第四军分裂成:中国共产党的红四军、张发奎第四军、陈铭枢第十一军及李济深新编第四军。

国共内战 编辑

1927年中,蒋中正、汪兆铭分别在与新桂系的争斗中失利下野。随后蒋汪二人便分别联络张发奎黄琪翔二人,以其能利用张黄二人的军事资本,在广州等地另立国民党中央,以对抗新桂系所设立之“中央特别委员会”。同时,张、黄二人也希望借反桂扩大影响,削弱新桂系的政治盟友,长期控制广东之李济深,进而夺取广东地盘。三派势力开始联合。

南昌起义后,张发奎黄琪翔借口南下追剿南昌起义部队,率军自江西南下广东。控制广东之李济深对张、黄所部归来表示欢迎,划出北江地区为张、黄部队之驻地,并要求张、黄部队立即出兵攻打在粤赣边境的共产党叶挺部队,但张黄二人以要求李济深通电反桂作为交换条件。其时新桂系唐生智之矛盾已经基本激化,无论从政治,军事上新桂系都占优势,而李济深本身又是广西梧州人。于是李济深不愿反桂,只得调动其嫡系部队北上攻击共产党武装,广州城防空虚。张、黄二人之部队趁机控制了广州,同时暗中收买李济深新编第四军所属薛岳新编第二师、黄镇球新编第四师及广东省防军等部队,蓄谋驱逐李济深、夺取广东地盘。此时第四军下辖第十二师(师长缪培南)、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

1927年10月29日,汪兆铭自香港到达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反对新桂系之“中央特别委员会”。此时新桂系与唐生智矛盾已经彻底激化,宁汉战争爆发,双方已经在湖北、安徽开战,新桂系黄绍竑不得不将驻屯广东的桂军部队撤守广西。汪精卫、张发奎、黄琪翔趁机排挤李济深在广东的势力。而蒋介石则自日本返回上海,宣布将于11月间在上海召集国民党中执委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预备会,电请汪精卫,李济深自广东北上上海,企图将李济深诱离广东。

11月16日,汪兆铭、李济深离开广州北上上海,张、黄二人立即发报给留守广西的新桂系排名第三的首领黄绍竑,要其前来广州暂代李济深之职务。因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济深离开广东,新桂系同意黄绍竑前往广州,以控制局面。不料黄绍竑于17日凌晨到达广州,尚未住下,寓所就被张发奎派兵包围。黄绍竑意识到有被瓮中捉鳖风险,立即在包围圈未合拢之时化装逃离广州前往香港。张、黄二人遂正式发动政变,将桂系在广州周边的部队缴械,李济深部薛岳新编第二师和黄镇球新编第四师(后编入张发奎第四军分别改番号为教导第一师和教导第二师)以及李福林第五军也同时倒戈,攻击粤西地区的桂系主力部队第七军,第七军被迫退回广西。18日,张发奎自任广州军事委员会主席,以汪派人物顾孟余陈公博分别出任中国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和广东省政府主席

因当时宁汉战争正在进行,新桂系无暇顾及对广东用兵,于是只得先行政治和舆论攻势,张、黄二人与新桂系爆发了大规模的舆论战。张黄二人攻击黄绍竑入粤,是企图将张黄二人之部队缴械,张黄政变实为自卫。而新桂系,李济深则声称黄绍竑所部乃合法入粤,张黄二人兵变实乃军阀行径。一时间舆论大哗。

在上海举行之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上,新桂系,李济深与汪兆铭展开了争斗。新桂系和李济深联合反汪各派攻击汪精卫,要求先追究张黄事件之责任,再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而蒋中正则以“中立调停”的姿态,声称张黄事件应压后处理。在各派围攻之下,汪兆铭突然抛出要求蒋中正复职之提案,意图转移视线。由于当时国民党内各派势力之政治利益难以调和,蒋中正复职为各派唯一可接受之共同点。自此,在宁汉分裂前期被迫下野的蒋中正,得以借广州张黄事变复出。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唐生智、新桂系、李济深、汪兆铭、蒋中正、张黄二人错综复杂的政治争斗之下,中国共产党利用潜伏在张黄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左翼分子发动起义,中国大陆史学界称之为“广州起义”。张黄二人连夜逃往广州河南区粤军李福林部驻地,随后立即抽调防备桂系之军队主力约5万余人,围攻广州。12月14日,广州起义失败,起义部队大部战死,部分撤离至海陆丰

蒋中正立即利用这一事件,反而连同新桂系和李济深倒汪。汪兆铭腹背受敌,不得已与张发奎、黄琪翔等通电下野、流亡海外,由缪培南继任第四军军长,吴奇伟升任第十二师师长,同时缪集结残余部队,准备取道赣皖北上逃离广东。

此时李唐之战已基本告终,知悉张部动向的新桂系立即调动部队,连同李济深之粤军,围攻张发奎部第四军。桂军从广西大举东进,粤军则自潮汕西进,新桂系另有一部自上海海运汕头助攻。张部第四军在缪培南带领下,由薛岳师、黄镇球师首先东进进攻东江陈铭枢陈济棠粤军,将二陈的部队击退。随后主力回师进攻东进的黄旭初桂军。双方激战数日,张黄部队军心不稳,又无后援。李福林部和广东海军又倒戈,已经无力再战。缪培南率部艰难退往粤北逃出生天,在此过程中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阵亡,该军后被蒋介石收编。张发奎通电下野。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济深重回广州。

张黄事变结束后,李济深于1928年回粤,复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等职。1928年3月19日,李济深宣布撤销张发奎部第四军番号(唯张发奎不肯承认,依旧自视为第四军正统),同时李济深辞去第四军军长职,改以陈济棠任第四军军长,徐景唐第五军军长,陈铭枢继续担任第十一军军长。此时第四军下辖第十一师(师长余汉谋)、第十二师(师长香翰屏)、第二十五师(师长陈章甫)。

由此,第四军演化分裂成为陈铭枢部、陈济棠部、张发奎部、中国共产党部四大系统。

陈铭枢部 编辑

1928年李济深返粤后,陈铭枢仍然沿用第十一军番号,部队恢复至一师一团规模。同年12月陈铭枢请辞军长职,蒋光鼐短暂接任军长。1929年3月15日李济深北上调停蒋桂战争后,蒋光鼐背叛李济深、投靠蒋介石响应南京军事编遣,所部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蒋光鼐任师长、蔡廷锴任旅长。1929年7月蒋光鼐联合陈济棠师击溃拥护李济深的徐景唐部广东编遣区第二师,所部由陈、蒋收编。

1929年8月17日,为第三次粤桂战争作准备,在南京支持下,广东编遣区第三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师,独立第二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师,蒋光鼐蔡廷锴分任师长。

1929年底至1930年期间,作为中原大战的一部分,南京支持的二陈粤军(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和桂张(发奎)联军爆发激烈战争,新桂系在北流陈济棠、张发奎系第四军在衡阳蒋光鼐重创,退守柳州一带。

1930年7月,作为中原大战蒋方援军,同时削弱陈铭枢实力,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被陈济棠礼送出境,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就此脱离广东。此时第十九路军下辖第六十师(师长沈光汉)、第六十一师(师长先戴戟毛维寿)。1931年5月,增编第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此后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上海进行了英勇抵抗。1932年5月停战后,十九路军被派往福建剿共,此时又于7月增编了第四十九师(师长张炎)、补充师(师长谭启秀)。在屡次败于红军、受南京排挤后,陈铭枢强力推动福建事变,宣称脱离中华民国、另立中华共和国,此时部队改称人民革命军。人民革命军的陆军共有5个军,10个师,33个团,乃是由十九路军的5个师10个旅改编而来,1933年12月又新组建1个军2个师,并收编了卢兴邦的部队为新二军;人民革命军空军有2个大队;此外还有海军陆战队2个旅、特务团、人民自卫团等武装,总兵力约7万人,归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指挥,十九路军番号仍保留,蔡廷锴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邓世增任第一方面军参谋长兼十九路军副总指挥。第一军先驻沙县,军长为沈光汉,统辖第一师刘占雄,六十师邓志才;第二军驻泉州,军长毛维寿,统辖第二师庞成,六十一师梁世骥;第三军驻福州、莆田,军长区寿年,统辖第三师张君嵩,第七十八师云应霖;第四军驻龙岩,军长张炎,统辖第四师谢琼生,第四十九师阮宝洪;第五军驻古田水口延平一线,军长谭启秀,统辖第五师司徒非,第七师赵一肩;第六军驻安溪,军长翁照垣,统辖第六师洪文德,第八师余承尧;此外特种部队驻扎厦门;还有卢兴邦的新二军驻尤溪。另有其他独立单位如下:第一独立旅陈济,第一独立团聂进龙,第二独立团马鸿兴,陆战队第一旅杨廷英和第二旅林秉周则由总部直辖。1934年1月21日,福建事变彻底失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流亡海外,部队最初被改编为毛维寿第七路军,后被彻底分割并入中央军:第六十师划归陈诚土木系,第六十一师和第七十八师划归胡宗南系统,第四十九师逐渐瓦解。

1936年,陈济棠李宗仁联合发动两广事变反蒋,蔡廷锴应邀入桂,以十九路军剩余公款重建第十九路军,下辖第六十师(师长翁照垣)、第六十一师(师长丘兆琛)、第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但不久余汉谋投蒋、陈济棠垮台、蒋桂和解,重建的第十九路军失去政治筹码价值,最终被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七六师(师长区寿年),划归新桂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此后参加抗战继承原十九路军报国意志,直至1940年因不愿参加皖南事变、新桂系制造“云应霖事件”对十九路军出身军官大肆清洗、区寿年被迫离职为止。

陈济棠部 编辑

1928年李济深返粤后,陈济棠升任第四军军长,部队下辖三师。

1929年3月15日李济深北上调停蒋桂战争后,背叛李济深、响应南京军事编遣,所部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一师和独立第一旅,陈济棠(后余汉谋)任师长、香翰屏任旅长。李济深遗留的第八路军总指挥职由陈济棠接任。

1929年7月联合蒋光鼐师击溃拥护李济深的徐景唐部广东编遣区第二师,所部由陈、蒋收编,香翰屏转任该师师长,李扬敬继任独立第一旅旅长。

1929年8月17日,为第三次粤桂战争作准备,在南京支持下,广东编遣区第一师扩编为第五十九师、第六十三师,独立第一旅扩编为第六十二师,余汉谋、香翰屏、李扬敬分任师长。

1929年底至1930年期间,作为中原大战的一部分,南京支持的二陈粤军和桂张(发奎)联军爆发激烈战争,新桂系先后在北流、衡阳等地遭受重创,退守柳州一带。

1931年2月28日,蒋中正幽禁胡汉民于南京汤山,在古应芬的策动下,陈济棠与新桂系、汪精卫等南方反蒋势力和解,另立广州国民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单方面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自任总司令、以早前返粤投陈的缪培南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九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师分别改称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原师长分别升任军长。此次改番号扩军举动,并未获得南京承认,作为回应,南京方面撤销第八路军及下辖各师番号。

1932年4月,胡案和平解决后,南京方面恢复承认第八路军番号,但陈济棠仍自称第一集团军。同年,陈济棠以武力驱逐张惠长陈策,吞并广东空军和海军第四舰队。

1934年1月8日,因政见不合,香翰屏被解除第二军军长职务,陈济棠自任军长,以张达代职。

1936年1月,第一集团军扩编,张达继任第二军军长,黄任寰缪培南分任第四军、第五军军长,另组建警卫军,由陈济棠兄陈维周任军长。

1936年6月,因对胡汉民之死、蒋中正意图染指广东感到不安,陈济棠联合新桂系反蒋,引发两广事变。在南京分化瓦解下,陈济棠被迫下野,第八路军改编为第四路军余汉谋香翰屏分任正副司令,并遵照南京指示改组部队为第一五一至一六〇师共十个师,另设置五军区司令,由李振球(原第一军副军长)、张达(原第二军军长)、黄任寰(原第四军军长)、黄延桢(原第三军副军长)、缪培南(原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分任以安抚旧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原陈济棠粤军、即现余汉谋粤军,分别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第六十六军,后一度增编第八十三军,投入抗战序列。

1939年初,因第八十三军在1938年10月至11月的惠广战役中作战不力被裁减。

1940年初,因第六十六军在1939年底桂南会战中作战不力被裁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剩余部队继续投入内战序列。

1949年,第六十五军在四川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

1950年初,因海南岛战役失利,第六十二军第六十四军被歼灭,第六十三军抢运出二万五千余人逃往台湾,因第四军、第六十四军所剩无几,第六十二军几近全灭,于是第六十三军官兵被平均分配至第四军、第六十三军和第六十四军,三个军皆降级为师。不久第六十三师、第六十四师分别划归第五十军和第七十五军。

1952年进行整编后,第六十三师一度预定被裁减,但在上峰力保下反纳编第一四七师部分官兵改称第二十七师,第一四七师却被裁减。与此同时第六十四师被裁减,粤军第六十四军历史就此结束。

1976年第二十七师改称第一二七师。

1983年停止部队换防,从此长驻金门金西。

1999年4月1日,第一二七师缩编为第一二七旅。

2007年4月1日,第一二七旅缩编为金西守备大队。

2014年4月1日,金西守备大队与金东守备大队合并为金门守备大队,新的金门守备大队承袭国民革命军第一一八师历史,粤军第六十三军历史就此结束。

张发奎部 编辑

1928年中,原张发奎部第四军响应蒋介石提出的裁军通电,被缩编为第四师,缪培南任师长,下辖三个旅。到了1929年中,蒋介石与桂系爆发蒋桂战争,张发奎率第四师与桂系作战,进驻湖南。蒋得胜后,企图将第四师缴械,张于是又联合桂系反蒋,再次起用“第四军”番号,以薛岳为军长,并南下广东。但是在广东花县一带为陈济棠陈铭枢部所大败,被迫撤返广西。1930年初,蒋光鼐北流大败第四军,第四军只剩三团约五千人。1930年中爆发中原大战,再以第四军名义联合桂系参加反蒋。但开至湖南后为陈铭枢部切断而败退,全军只剩一千余人。之后第四军缩编,并入桂系。在经历上述一系列惨痛失败后,张发奎部第四军一度到了解散的边缘,缪培南李汉魂邓龙光等人陆续离张返粤,薛岳也曾经要求解散,但在部分官兵要求再干和新桂系拨补兵员的情况下,张部得以存续。

1931年,胡汉民被软禁,两广反蒋。此时在陈济棠和新桂系的许可下又恢复第四军番号,再以张发奎为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两广与南京复合,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复第四军。1932年,第四军离开广西,进入江西对共军作战。张发奎辞去军长,由吴奇伟任,自此第四军属中央军土木系序列。

1932年后第四军曾参与“剿共”,该军当时只有第九十师,1934年3月该师辖下第二七〇旅扩编为第五十九师,韩汉英任师长,自此该军固定阵容成型。

抗日战争时期,为粤军出身的中央军旁系部队,内部广东人占主导地位,吴奇伟欧震先后在该军任军长。薛岳的胞弟薛仲述安插到第四军第90师任师长。第四军先后参加淞沪武汉长沙会战,然因在长衡保卫战中作战不力,军长张德能被枪毙。后面的军长沈久成王作华也是薛岳的亲信。

抗战胜利后因国共协商整编军队,于1946年整编第四师,1948年9月恢复第四军番号。在渡江战役中被歼灭,军长王作华只身化装逃跑外,副军长李子亮以下被俘。1950年1月,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暂五暂六2个军并为新的第四军,军长薛仲述,担负琼西守备任务。海南岛战役前,曾先后有第六十师、第九十二师、第一〇二师、第二八六师加入该军序列。1950年海南岛战役失败后,该军虽撤往台湾,但人员所剩无几,在得到第六十三军残部拨补后才勉强缩编为第四师,后划归第六十七军。

1951年,陆军第四师更改番号为陆军第八十一师。

1966年9月1日,陆军第八十一师与海军陆战队第一旅合并整编为“海军陆战队陆战第二师”。

1975年7月15日,更改番号为“海军陆战队第五十四师”。

1976年8月15日,更改番号为“海军陆战队第九十九师”。

2000年3月1日,遵奉国防部命令,贯彻“精实案”,将海军陆战队第九十九师改编为“海军陆战队守备旅”。

2001年5月1日,正式编成为“海军陆战队守备旅”。

2005年1月1日,遵奉国防部命令,贯彻“精进案”,海军陆战队守备旅改编为“海军陆战队陆战九九旅”。

2005年4月1日,正式编成为“海军陆战队陆战九九旅”,现今“铁军部队”名号由海军陆战队陆战九九旅承袭。

共产党部 编辑

南昌起事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部由朱德带领辗转与南部各省,1928年4月底与毛泽东指挥的秋收起义井冈山的部队会师,为了继续保持铁军的名号,改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发展为红一军团,国共统一战线后红一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后发展成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抗战结束后大部挺进东北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小部留守山东与北上新四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抗战开始后,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击的红军被国民政府改编。由于该部有一些原国军第四军起事产生的部分,且新部队的军长为当年为第四军被称为“铁军”时期的独立团团长的的叶挺。叶挺提议将改编后的番号叫“新编第四军”,以继承和发扬过去铁军的光荣传统。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部分编制延续至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依然存在。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中型合成第一二七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中型合成第一一三旅各一部被认为是第四军的编制后代。其中前述之第127旅前身127师379团继承“叶挺独立团”荣誉称号,继续以“铁军”为旗帜,其军史比共产党军队的军史还长。

铁军得名之由来 编辑

武昌人民称第四军为“铁军”。为了表扬四军的功绩,当地粤侨绅商特别铸一铁盾,赉送第四军旌其功勋,并题词曰:

[12]

这就是“铁军”得名之由来。

注释 编辑

  1. ^ 第二军军崇智,许济、吴忠信、张明达任旅长,但第二军人员不足,故没有师级编制
  2. ^ 此旅就是第四军之前身
  3. ^ 工兵营以下编制均为第一师直属部队,并非第二旅的编制
  4. ^ 张发奎口述自传中张说到:“无疑,此案是陈炯明亲信的助手叶举策划的。邓铿的遇刺身死,使孙大总统失去了他的右臂”
  5. ^ 原工兵营后扩边为第三团,团长仍为邓演达
  6. ^ 原魏邦平,后为陈章甫,江防事变后郑润琦才任师长
  7. ^ 1924年5月增编第三营,该营为粤军第一师警备营改编而成
  8. ^ 1924年10月粤军第一师独立团复编为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
  9. ^ 1925年3月增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廣東省志:軍事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5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3. ^ 3.0 3.1 3.2 《孫中山先生三次在廣東建立政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年. 
  4. ^ 4.0 4.1 4.2 4.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軍史》. 孙建中主编. 2021年10月. ISBN 978-986-5446-98-7. 
  5. ^ 5.0 5.1 5.2 《國父年譜》下冊. 罗家伦、黄季陆、秦孝仪、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1969年. 
  6. ^ 《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 陈寿恒主编. 1988年. 
  7. ^ 《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七輯 桂系大事記》. 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1年. 
  8. ^ 8.0 8.1 《第四軍紀實》. 张发奎、缪培南、朱晖日、邓龙光、吴奇伟 、麦朝枢、张弛、谢膺白、吴逸志、邓定远、陈公侠等 怀远出版社. 1943年. 
  9. ^ 民國人物小傳 第六冊. 刘绍唐主编. 1984年7月14日. 
  10. ^ 《蔡廷鍇自傳》. 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1日. ISBN 9787010219615. 
  11. ^ 11.0 11.1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38页
  12. ^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