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

中国东汉末年将领

kuk1(?—?),東漢末年袁紹麾下將領,先前旅居涼州,在界橋之戰中大破公孫瓚,後因恃功自傲為袁紹所殺。

生平

編輯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因為嫉妒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所以經常減少軍糧,打算讓軍心動搖。這時,韓馥部將麴義叛變,於是韓馥前去討伐,反而敗給麴義。因為袁紹早已怨恨韓馥,所以很輕易地就接受麴義。[1][2]

單于想叛離東漢朝廷,但袁紹、張楊都不願意。單于脅迫張楊與他一同離開,袁紹為了張楊,派麴義追擊到鄴城南方,大破單于軍。[3]

界橋之戰

編輯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率軍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以南二十里處交戰。公孫瓚軍有三萬軍馬,氣勢威猛。袁紹命令麴義率領精兵八百人為先鋒,左右兩側設置一千張強弩。公孫瓚輕視麴義的兵馬較少,於是下令騎兵衝陣。麴義軍用盾牌掩護身體而不動。雙方的距離不到十幾步時,兩側弓弩齊發,迴盪著震天動地的廝殺聲。公孫瓚軍大敗,公孫瓚任用的冀州刺史嚴綱被斬,麴義軍斬殺了千餘人。麴義率軍追至界橋,公孫瓚集結部隊反攻。麴義再次擊敗公孫瓚,抵達公孫瓚軍營,拔掉公孫瓚營門的大旗,而剩下的殘兵則都逃走了。[4]

袁紹在後方十多里處,聽聞公孫瓚已被擊破,於是解掉馬鞍讓馬休息,身旁守衛的只有幾十名能開硬弓的射手和大戟士百餘人。突然公孫瓚兩千多名被打散的騎兵殺到,將袁紹重重包圍,射下的弓箭像雨一樣。別駕從事田豐扶袁紹入空牆內,袁紹將頭盔扔在地上說:「大丈夫應該戰死,怎能逃入牆內苟延殘喘?」於是讓弓箭手射箭回擊,射傷不少騎兵。公孫瓚軍不知道是袁紹,不少人漸漸撤離。麴義趕來迎接袁紹後,公孫瓚的騎兵才全部撤離。[5]

驕縱被殺

編輯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被公孫瓚所殺,烏桓峭王深受劉虞的恩德,於是率領同族人及鮮卑的七千多騎兵,和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之子劉和,並與麴義合兵十萬軍攻打公孫瓚。興平二年(195年),在鮑丘擊敗公孫瓚,斬首二萬餘級。於是公孫瓚退守易京,屯田種糧,逐漸能夠自給。相持了一年多,麴義軍的軍糧見底,士兵饑餓之下,有一數千人退離。公孫瓚趁機截擊,繳獲車輛輜重。[6]

後來由於麴義驕傲放縱,袁紹殺了麴義,併吞了麴義的部隊。[7][8]

先登死士

編輯

紹令麴義麴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鬥,兵皆驍銳。

八百,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9]

三國演義中的麴義

編輯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麴義於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登場,袁紹公孫瓚兩軍在磐河對峙,袁紹令麴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自引馬步軍於後接應。公孫瓚遣大將嚴綱為先鋒,鼓譟前來,麴義軍亂箭齊發,麴義拍馬舞刀,斬嚴綱於馬下,直殺過界橋,擊敗公孫瓚,斬將奪旗,復引軍沖公孫瓚後軍,正撞着趙雲 ,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10]

評價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六十》:韓馥以豪傑多歸心袁紹,忌之;陰貶節其軍糧,欲使其眾離散。會馥將麴義叛,馥與戰而敗,紹因與義相結。
  2.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
  3. ^ 三國志·張楊傳》: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4. ^ 資治通鑑·卷六十》:袁紹自出拒公孫瓚,與瓚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兵三萬,其鋒甚銳。紹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不動,未至十數步,一時同發,歡呼動地,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
  5.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閒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6. ^ 後漢書·公孫瓚傳》: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7. ^ 英雄記》: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
  8.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9. ^ 古時攻城,最先登上城頭的功勞最大,謂以「先登」,後以「先登」為之先頭部隊
  10. ^ 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麴義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鎗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鎗刺麴義於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