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姜太公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Untitled
編輯姜尚被封為司馬出處是哪裏??史記上說是被文王「立為師」,武王即位,「師行,師尚父」,「然要之為文武師」,都是說被封為「太師」一職,並未提及「司馬」--Ubuntu 01:19 2007年1月17日 (UTC)
哪本正史上提到呂尚是80歲出山?這是小說的東西。姜姓和姬姓世代聯姻,呂尚屬於貴族,和周武王有親緣關係,史記中有些說法有傳說的性質,和事實不符。我做了修改,不要把小說的東西當作正史。 —馬不停蹄 (留言) 2008年9月4日 (四) 04:51 (UTC)
此條目應該移動到「呂尚」,姜尚是小說家之言,一個錯誤的名稱,怎麼能作為條目名稱?丁開成 (留言) 2011年6月22日 (三) 15:41 (UTC)
歷史上的「呂尚」與小說中的「姜尚」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此也可以考慮弄兩個條目「呂尚」、「姜尚」分別介紹歷史人物、神話人物,這樣比較好。丁開成 (留言) 2011年6月22日 (三) 15:45 (UTC)
- 完全支持這個意見,姓氏不分是先秦史大忌。——星光下的人 (留言) 2011年6月23日 (四) 02:38 (UTC)
建議改名:「姜尚」→「太公望」
編輯姜尚→太公望:史書中最常用名,同周公旦。--——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4月25日 (四) 06:29 (UTC)
文言文
編輯文言文內容太多了吧? -- By LNDDYL.(留言) 2014年2月9日 (日) 11:58 (UTC)
將條目內容的「齊太公呂望表」暫移放於此:
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遭秦燔書,史失其籍。至大晉受命,吳會既平,四海一統。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而得竹策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周志》曰:「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於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太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太公,而詢之曰:『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於見汝?』太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以此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與之歸,以為卿士。」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先秦滅學,而藏於丘墓,天下平秦而發其潛書,書之所出,正在斯邑,豈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號,光於百代,垂示無窮者矣!於是,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磻溪之下,舊有壇場,而今墮廢,荒而不治,用諮之碩儒,訪諸朝吏,僉以為太公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國之典祀,守名計諧,刊石勒表,以章顯烈,俾萬載之後,有所稱述,其辭曰:於鑠我祖,時惟太公,當殷之末,口德玄通。上帝有命,以賜周邦。公及文王,二夢惟同,上帝既命,若時登庸,遂作心膂,寅亮天工。肆伐大商,克咸報功。建國作土、俾侯於東。奮乎百世,聲烈彌洪。磻溪之山,明靈所託。升雲降雨,為膏為澤,水旱癘疫,是禳是榮。來方口祀,莫敢不敬,報以口福,惠我百姓。天地和舒,四氣通正,災害不作,民無天命,嘉生蕃殖,口口遠迸。迄用康年,稼穡茂盛。凡我邦域,永世受慶。春秋匪解,無隕茲令。太康十年三月丙寅十九日甲申造 晉汲令盧無忌
關於生卒年份
編輯首段的「公元前1156-前1017年」出自何處?根據常識,人不太可能活近140歲。 --Wind2323(留言) 2019年5月26日 (日) 21:40 (UTC)
- 條目內文有關於太公望出生的研究,也無一致結論。且提及的各種臆測也不包含首段這個年份,所以我先暫時移除了。--Hannyi(留言) 2019年5月27日 (一) 01:13 (UTC)
建議更名:「太公望」→「姜太公」
編輯
「太公望」 → 「姜太公」:
我提議,參照王陽明和鄭板橋的改名事例,將標題「太公望」更名為「姜太公「」。
以下為更名的理由:
1.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百度指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nki等網站平台的搜索結果和搜索數據顯示:姜太公是專家和大眾常用的通名。而姜子牙僅常用於大眾之中,太公望僅常用於先秦文獻之中。
2.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裏邊,有收錄呂望、姜太公兩個條目,唯獨沒有收錄太公望條目。
3.多數維基百科都基於命名常規的原則,採用姜子牙作為條目標題。而本條目的命名從始至終都無視了命名常規的規定。(當然,這不意味着我支持「姜子牙」這一標題。)
--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14 (UTC)
- 以下是數據論證:
- 1.谷歌趨勢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新馬地區;姜太公的搜索頻率比太公望要高,而在日本、韓國;太公望的搜索頻率比姜太公要高。不過從總體數據上來看,太公望的搜索頻率比姜太公要高很多,這可能與維基百科有關。
- 2.百度指數的搜索指數顯示,太公望的搜索日均值為241、姜太公的搜索日均值為416;百度指數的資訊指數顯示,太公望的資訊指數日均值為156,姜太公的資訊指數日均值為27243。
- 3.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的搜索結果顯示,姜太公有834個搜索結果、姜子牙有519個搜索結果(相當一部分為文藝作品的結果)、太公望有508個搜索結果。
- 4.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搜索結果顯示,姜太公有159個搜索結果、姜子牙有130個搜索結果(有多數為文藝作品的結果)、太公望有15個搜索結果(其數量甚至趕不上姜尚)
- 5.cnki的搜索結果顯示,姜太公有819個搜索結果,姜子牙有595個搜索結果(相當一部分為文藝作品的結果),太公望有163個搜索結果(其數量略遜於姜尚)
- 6.讀秀的搜索結果顯示,姜太公有69212個搜索結果,姜太公有50825個搜索結果,太公望有21641個搜索結果(其數量略遜於姜尚)
- 7.華藝線上圖書館的搜索結果顯示,姜太公有400個搜索結果、太公望有229個搜索結果、姜子牙有204個搜索結果。--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42 (UTC)
- 順帶邀請@Banyangarden:、@克勞棣:、@Daniel1023:、@Ericliu1912 :、@御坂雪奈:、@Happyseeu:、@BigBullfrog:、@The_Puki_desu:、@Easterlies:、@DEMONBANE:、@宇治浦井:、@杰里毛斯:、@Ohtashinichiro:、@Sanmosa:、@Ghren:、@Jaymyang:、@CaryCheng:、@LHD:、@自由雨日:參與討論--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54 (UTC)
- (+)支持:「姜太公」、「姜子牙」都好,我想這應該是壓倒性常用。至於「太公望」,可以在正文中使用。--The Puki desu(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02 (UTC)
- (=)中立:這一名稱似乎太過複雜……而且我暫對該人物不太熟悉,難以發表建設性意見。另外有意思的是(也使這個問題更複雜的是),《中百》和《辭海》的命名既不是姜太公也不是太公望也不是姜子牙,而且它們互相之間也不同:《中百》是「呂望」、《辭海》是「呂尚」。(題外話,我在看到這個討論之前只知道「姜子牙」「姜太公」兩個稱呼……)--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8月30日 (五) 15:14 (UTC)
- 補充,「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中的命名是「姜太公」,不過該詞條庫並非紙質出版物,是中百出版社的網絡出版物,其「正式程度」應該不如中百、辭海等工具書。--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8月30日 (五) 23:09 (UTC)
- 先講結論:如果只比較「姜太公」與「姜子牙」,在下認為閣下的數據論證尚不足以論證姜太公比姜子牙常用,即使姜太公的數據確實比較高。
- 再講理由:作一個思想實驗,丟一枚硬幣100次,結果正面出現56次,反面出現44次,我們能因此有足夠的信心認定出現正面的概率比較高嗎?通常不能,因為56比44,差距還不夠大,可能就是湊巧正面出現比較多次而已(總不能期待丟一枚公正的硬幣100次,正面剛好出現50次吧!),但如果是「丟100000次,正面出現56000次」(測試更多次)或「丟100次,正面出現89次」(正面壓倒性地多),此時我們才會更有信心宣稱「出現正面的概率比較高」。閣下的數據論證就是這樣,姜太公的數據比姜子牙高,但沒有比姜子牙高非常多,所以我尚不能相信姜太公比姜子牙常用。-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4 (UTC)
- 姜太公沒有姜子牙常用,但姜子牙的數據很大程度與封神演義、姜子牙電影等有關……--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8 (UTC)
- 而且姜子牙這個名字有爭議的,隨便摘一個網絡資料:
- 呂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來源很晚,先秦文獻只有《孫子兵法》明確提到「呂牙」,清華簡《良臣》有一個周成王時的「君牙」,但與周武王時的「帀(師)上(尚)父」明確列為兩人。《尚書》也有《君牙》篇,具體內容已經不詳了,《尚書序》把他列為周穆王時期的人物,離呂尚的年代更加遠了。總之,「牙」作為呂尚的名字在早期記載僅出現一次,這是否是他的別名,還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們不得而知。而「子牙」這個稱呼,就更是後世說法了。--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1 (UTC)
- 我並沒有說姜太公沒有姜子牙常用,我只是指出有這個統計學現象而已。-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32 (UTC)
- 這是簡單的中學二項分佈分佈列知識了 另外如您有興趣,也可閱讀高等教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教材(當然可能您已經讀過了)。--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8月30日 (五) 17:28 (UTC)
- 我並沒有說姜太公沒有姜子牙常用,我只是指出有這個統計學現象而已。-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32 (UTC)
- 姜太公沒有姜子牙常用,但姜子牙的數據很大程度與封神演義、姜子牙電影等有關……--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8 (UTC)
- (=)中立 Jaymyang(留言) 2024年9月5日 (四) 04:12 (UTC)
- (+)支持,依NC:COMMON:「使用可靠來源中人、物或事項的常見的名稱。」。--CaryCheng(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20:44 (UTC)
- (~)補充去知網工具書搜了一下,他詞典里的名字主要有呂尚、姜子牙、姜太公、姜尚、呂望、太公望、師尚父、齊太公等。知網工具書收錄的詞典中呂尚結果最多,有二十八個,基本為對歷史人物的介紹;姜子牙有十九個,基本為對小說人物的介紹;姜尚有十四個,基本為對歷史人物的介紹;剩下的以重定向為主。——傑里毛斯(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0 (UTC)
- 這很正常:中國大陸的工具書編寫,或多或少都要借鑑辭海。辭海怎麼編,其他工具書就怎麼學。--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3 (UTC)
- 「
中國大陸的工具書編寫,或多或少都要借鑑辭海。辭海怎麼編,其他工具書就怎麼學。
」[來源請求]?雖然我個人對這句表述本身倒是沒有反對傾向。--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6 (UTC)- 這句話是我的誇大化描述,不過在中國大陸的出版界也有類似的說法
- 例如
做文化傳播工作,無一人能離得開現漢、辭海等權威工具書,處於傳播鏈條之一環的編輯,尤其如此……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對權威工具書,尤其是最新版的現漢、辭海,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它、參考它。
--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29 (UTC)
- 「
- 以上是個人的原創總結,可能不太對,還是建議大家去知網自己查。——傑里毛斯(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5 (UTC)
- 這很正常:中國大陸的工具書編寫,或多或少都要借鑑辭海。辭海怎麼編,其他工具書就怎麼學。--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3 (UTC)
( π )題外話:個人對姜子牙的印象是從《畫說中國歷史》來的,所以看到故宮這個凸額頭畫像,雖然知道是神化的模樣,但看了還是感覺很獵奇……不過雖然說「姜子牙」、「姜太公」名稱常見,但是會不會有點不符合史實?現代中國名字有名有姓,但是先秦不是這樣:姓氏分離,而且姓氏還不見得接在人名前面,因此孔子不會叫「子丘」、叔梁紇也不是姓名的形式,而網絡上都還有人問「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那就是現代的方式套用古代。——George6VI(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2:5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