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學潮發生於1931年9月至12月中國,高潮為12月17日南京的珍珠橋慘案,是中國學生運動史的重要一頁。事緣九一八事變蔣介石拒絕對日本宣戰,被學生解讀為「不抵抗」,爆發敦促出兵的學潮,直至12月17日僅教育界就有109起宣傳救國的運動,形式包括召開會議、請願遊行、通電、傳單、演講等。[1]

11月底國民政府退守山海關消息傳出,對9月以來的學潮火上加油。12月9日上海特務綁架學生領袖。12月15日學生搗毀外交部並毆打兩名國民黨中央委員——蔡元培(前任大學院院長)和陳銘樞(兼首都衛戍司令)。12月17日南京共3萬餘學生遊行示威,下午3時遊行至珍珠橋,學生不滿《中央日報》連日污衊救國運動,大肆破壞報館。[2]首都衛戍司令部軍警搜捕,「7名學生跳後窗躍入珍珠河內,其中,上海文生氏英文專科學校學生楊桐恆頭部、胸部被刺刀刺傷後,跌入珍珠河裏壯烈犧牲」。[2]

1931年背景

編輯
 
1931年江淮水災後,武漢漢口市政府門前

江淮水災、九一八

編輯

1931年6月-8月江淮水災,15萬淹死,連同飢荒與瘟疫計200萬死。[3]總統蔣介石在洪水時忙於第三次江西剿共,先在7月23日通電《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9月1日再通電《呼籲弭亂救災》指「天然災授,非人力所能捍禦」、「中正惟有一素志,全力剿赤,不計其他」。[4][5][6]

至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大日本帝國佔據中國東北南京國民政府不抵抗,同時蔣介石加緊第三次江西剿共。這決定在學生之間強烈不滿,引起學潮。9月29日和30日,上海各大學數千學生分兩批到北平請願要求對日本抗戰,蔣介接見訓話。[7]

前奏:9月學潮

編輯
 
9月28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正廷被毆
 
國民政府外交部多次成為1931年學生抗議地點。今址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 9月28日國民黨中央在報章刊《告全國學生書》,「宣戰問題,決不能以學生之罷課與否為衡者。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備戰未畢,而輕於一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自有軍事處分之權衡,宣戰與否,此在信任政府之人民所不必問,負責政府所不宜答者也。外交盡應公開,軍事自有機密」[9]其後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多次下令禁止學生入南京[10]

「退守山海關」引爆12月學潮

編輯

12月9日:特務綁架學生領袖

編輯

12月15日:搗毀外交部、毆打蔡元培

編輯
 
1931年5月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接見時學生喊口號「國聯是強盜機關!」,質問中華民國為何不退出國際聯盟蔡元培指出「國聯是幫助我們的,所以不退出」。學生不滿,陳銘樞被拉倒在地腳踢,蔡元培被劫走,拖行地上時頭破血流。部隊鳴槍,蔡對學生們說「你們別怕,歷來運動槍要響一響,它不打人,我知道它不打人。」[15]

學生被關押,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和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探視。以下均按照被關學生的記述。吳稚暉先開口:「今天我又給大家放屁來了,臭哩,願意聽也得聽,不願聽也得聽」。于右任入正題問「大家看願走不願走?」同時中央黨部職員(學生稱「小狗」)大呼「活埋他,槍斃他,掂刀捅他!」,學生於是回答「于先生既然叫我們走,您看我能不能走?我們走不了。」于右任護送學生走出,沒多久中央黨部職員(「小狗」)拿着棍棒追來,于右任向黨部職員又磕頭作揖,黨部職員雖不滿于右任但也只好賣面子,並捶手頓足「哎呀,我們的黨呵,我們的國民黨呵。」[15]

12月15日職業學生持木棍搗毀外交部,有攜槍學生首先開槍尋釁,還將外交部官員多人毆成重傷;沖入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職業學生,棍打中央委員陳銘樞頭顱當即昏蹶,另一中委蔡元培綁架半里路,警衛救出時已頭部重傷。[16]

12月17日:搗毀中央日報報館、珍珠橋慘案

編輯
 
身亡學生楊桐恆(1906-1931),四川宣漢人,葬於雨花台烈士陵園
  • 死傷和拘捕數方面,國民黨指「行兇罪犯62人拘捕,其中38名生因系脅從,經訊問即行釋放,餘25名北平學生交法院也從輕發落,事件中僅1名去排字房搗亂的學生,聞憲兵開到,越窗跳河溺斃[17],積極參與學潮的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公室承認上述統計,並表述為「1名學生當場被打死,30多人受重傷,60多人被捕」[2]。死者楊桐恆(1906-1931),四川宣漢人,葬於雨花台烈士陵園[18]

相關條目

編輯

腳註

編輯

引用文獻

編輯
  1. ^ 〈全國青年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情況簡明統計表〉(1931年9月22日-12月17日),《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政治第4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50-243頁。ISBN: 9787805195285. 轉引自陳振江; 江沛 (編). 晚清民國史. 臺北: 五南文化. 2002: 80頁第82條註釋.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 (編). 《南京革命事典》. 南京出版社. 2004年4月.  轉引自:毛慶 (編). 83年前南京“珍珠桥事件”引发全国抗日浪潮. 中國新聞網——轉自南京日報. 2014-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30). 
  3. ^ Republic of Chin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Flood Relief Commission 1931-1932. 1933.  圖片11的說明,在頁90-91.
  4. ^ 国民政府1931年水灾救济理念及其绩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網站. 2013-10-28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 原刊於孔祥成. 国民政府1931年水灾救济理念及其绩效.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 (2): 230-236. 
  5. ^ 鲜明的对比———著名灾荒史专家李文海教授访谈录. 人民日報(新華社通稿). 1998-08-21: 5. . 後來收錄於鄭偉. 访谈录:著名灾荒史专家李文海教授访谈录. 黨史天地. 2008, (7). 
  6. ^ 楊鵬程. 湖南灾荒史.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 1931年江淮大水災,洞庭湖一片汪洋,正值洪水滔天之際,國民政府卻集中兵力發動對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蔣介石在漢口發表通電,「呼籲弭亂救災」,聲稱此次大水災純屬「天然災祲,非人力所能抵禦」,宣佈「中正唯一素志,全力剿赤,不計其他」 
  7. ^ 7.0 7.1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31年分段. 藝雅出版社. : 2046, 2082, 2083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8. ^ 〈民氣激昂達至頂點〉《大公報》,1931年9月29日。轉引自陳振江; 江沛 (編). 晚清民國史. 臺北: 五南文化. 2002: 80頁第80條註釋. 
  9. ^ 〈中央告全國學生書〉《大公報》,1931年9月29日。又以〈告全國學生書〉之名錄入袁定華.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10)九一八事變. 大紀元文化網.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0).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陳振江; 江沛 (編). 晚清民國史. 臺北: 五南文化. 2002: 80. 
  11. ^ 〈蔣召集訓話〉《大公報》,1931年9月30日。轉引自陳振江; 江沛 (編). 晚清民國史. 臺北: 五南文化. 2002: 80頁第81條註釋. 
  12. ^ 《宋子文傳》. 武漢出版社. 1992年: 第51頁. 第6章"在九一八事變前後"
  13. ^ 13.0 13.1 13.2 13.3 《江苏省志: 大事记. 中》1931年(民国2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4. ^ 安子. 中统特务实录. 2013: 電子書101-102頁. 
  15. ^ 15.0 15.1 楊鶴亭. “九一八”学潮亲历记. 脫稿於1930-50年代,曾刊於1990年代, 搜狐重刊於2017-12-10. 
  16. ^ 胡志偉. 胡志伟:抗日名将孙元良驳中共香港文汇报周奕副社长. 《華夏文摘》. 200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7. ^ 胡志偉. 胡志伟:抗日名将孙元良驳中共香港文汇报周奕副社长. 《華夏文摘》. 200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周文(註:香港文匯報周奕副社長)所述珍珠橋事件,所謂傷亡純系捏造。周某侈言軍警彈壓,偏偏不說十二月十五日職業學生持木棍搗毀外交部,有攜槍學生首先開槍尋釁,還將外交部官員多人毆成重傷;沖入中央黨部的職業學生,棍打中央委員陳銘樞頭顱當即昏蹶,另一中委蔡元培被綁架半里路,警衛救出時已頭部重傷。十七日,平滬學生千餘人搗毀中央日報大門、經理部、編輯部、排字房、機器房,繼則縱火焚燒報館,文件賬冊家具材料悉行付丙,且強阻消防隊撲救,為此擊傷工友十餘人。憲兵隊趕到將縱火、行兇罪犯六十二人拘捕,其中卅八名生因系脅從,經訊問即行釋放,余廿五名北平學生交法院也從輕發落。事件中僅一名去排字房搗亂的學生,聞憲兵開到,越窗跳河溺斃。如此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官吏、搶劫汽車、私逮刑訊的刑事罪行,是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的。職業學生的背後有黑手操控,意圖擾亂首都治安,為日本尋釁製造機會。蔣委員長會晤示威學生時,答應讓他們開赴前線抗日,然志願參軍者僅百份之一,由此可見那些學生來歷之可疑。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學生不敢上戰場,也不敢向日本使領館抗議,反而搗毀中國政府機關,毆打中國官吏,這不是漢奸行為又是什麼呢?這批騷動學生的總指揮等數人,日後都在汪偽漢奸政府充任要職。 
  18. ^ 杨桐恒.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 2020-04-01. 

引用書目

編輯
  • 陳振江; 江沛 (編). 晚清民國史. 臺北: 五南. 2002: 437-439. . 本書屬《中國歷史》系列,由張豈之任系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