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怖畏
五怖畏 pañca vibhīṣaṇān,指的是初学菩萨的五种怖畏。[1]
内容
编辑一、不活畏:
为化渡众生占去务业之时,则无求生计之机,行布施时怕影响自己的生活,故不能尽其所有,为之有瞻前顾后之执著怖畏,因为初学菩萨往往处于有余依阶段。如果迈不过这个畏,就进入不到干慧地菩萨的证量,更进入不到真正的登地菩萨的境界。[2]
二、恶名畏:
行者于世间,遭受诬谤,恐受恶名,或牵连罪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生罣障恶名畏。学佛法当中,难免些诬谤、诬名,或者世间法上的事情,被他人颠倒捉弄。因为魔妖本来就与佛菩萨对立的,他们来到这地球上,破坏圣人、破坏正法就是他 们的工作。所以魔妖他们为了破坏众生慧命,谤害如来正法,达到害圣助邪的目的,妖邪的劣行会吓到初学菩萨,发生在各个方面,甚至于有时候是对上师的事情,或者是某位高僧大德的事情,或者某位师兄、师弟的事情、某位朋友的事情,恶人坏弟子的事情,初学菩萨就怕罪名牵连到他,因此呢就不愿意一起去做光明的事,也怕堕落在同尘之中去,堕落在黑暗之冤假错案中去,也就是说不与你同甘共苦为众生服务。原因是怕累赘于他,就生罣碍恶名畏,怕别人说:就是他,这个家伙是坏人!只背了一些恶名他都怕了。[3]
三、死畏:
发菩提心的萨埵,以菩提心这个因缘之故呢,要为法忘躯,为了佛法不惜一切劳累,为了渡众生,为众生说法,牵渡众生走上佛门的正道,牵渡众生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人,了脱生死,这个是菩萨自己的任务。由于在初学境界之中,想作菩萨,有的已经证入圣境而初学的菩萨,但有的在未断我执的时候,就不能自舍生命,是死畏之罣碍造成的。发了菩提心,作了菩提萨埵以后,要为法忘躯,为了众生可以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抛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境界。[4]
四、恶道畏:
于行持中,恐堕恶道轮回,于不善法而成分别对治处之,意令不生,是执善恶分别之有罣碍之恶道畏也。[5]
总之佛法一定得从行上修起,如理入法,不要于善法而成分别对治处之,不能产生这么一种境界。同时也不能住于空乐之境,执著位入空乐之境,则产生有相所得定,落入有为相乐所生境中,但亦不能执著善恶二境智分别。如执善恶分别,则执善恶分别之有罣碍,善恶分别不执著则即真空,执著则产生罣碍,就进入恶道畏。需不执著,要无为行善,无为离恶,心无罣碍而行。[6]
五、大众威德畏:
初学菩萨有大众威德的,凡行菩萨道者,首先得为渡众生而担负如来法担,以自觉觉他为务,若逢机缘成熟,有人集众祈请开示,于有善解法义人前,不敢畅论,惟恐有失,生大众威德之罣碍而所畏也。 凡行菩萨道者,首先得为众生担负如来的法担。佛的目的就是要渡脱一切众生,祂发下了如是的大事因缘,我们学菩萨的人应该替祂担负荷担,要为众生说法。那么要为众生说法,自己要懂得佛法,要进入初学菩萨境界,但是真正要讲法,要作为法师、正知正见的法师境界去讲法,起码是九地菩萨,八地菩萨说法都是缺陷甚大的。当然要没有错误,只有等妙觉菩萨和佛陀。[7]
初学菩萨在有机缘的时候,或者有很多人,或者有数人,在请他说法,在大众的面前,其中下面有高僧大德,那么他就怕了,他就怕把佛法讲错,因此就产生极大的怖畏。实际上这是罣碍所致,见大众而不能畅论,见有高僧大德而不能畅论,产生的怖畏,这个现象就是我执转回的现象,就是我执迭回来了,开始产生执著,所以要把大众威德畏都去掉,不能有。
词名出处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五怖畏. 佛光大辞典. [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