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

秘魯首都

利马(西班牙语:Lima)是南美洲国家秘鲁首都,位于秘鲁西海岸线的中央,西临太平洋,与海港卡亚俄组成利马都会区,是南美洲最大的都市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此地区。

利马
Lima
首都
利马旗帜
旗帜
利马徽章
徽章
绰号:国王之城
格言:Hoc signum vere regum est
利马省及利马
利马省及利马
坐标:12°03′36″S 77°02′15″W / 12.06°S 77.0375°W / -12.06; -77.0375
国家 秘鲁
利马省
建立日期1535年1月18日
政府
 • 市长Luis Castañeda Lossio英语Luis Castañeda Lossio
面积
 • 首都804.3 平方公里 (310.5 平方英里)
 • 水域75.7 平方公里(29.2 平方英里)  5.8%
 • 市区4,319.9 平方公里(1,667.9 平方英里)
海拔0 - 1,548 米(0 - 5,079 英尺)
人口(2015)[1][2]
 • 首都8,852,000人
 • 密度3,300人/平方公里(9,000人/平方英里)
 • 市区7,629,407
 • 都会区9,241,961
时区PET(UTC-5
网站www.munlima.gob.pe

当代,利马被认为是该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金融和商业中心,城市的基础于1535年1月18日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所建,是秘鲁的西班牙文化重地,著名的天主教建筑还包括了16世纪的利马主教座堂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在1500年代和1600年代,秘鲁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仅次于波哥大墨西哥城的经济中心。

名称来源

编辑

殖民者给利马起名为Ciudad de los Reyes,意即王者之城,因该城奠基日在1月6日(主显节期间)。不过,利马(Lima)这个当地名字留传下来,其来源成谜,有指它来自艾马拉语lima–limaq(意指黄花),也有指它来自克丘亚语rimaq(说话),古读音为IPA:['li-ma:]。现存最古老的西班牙文秘鲁地图,该城被同时标示为LimaCiudad de los Reyes[3]

在清末,利马有很多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东亚移民。这些移民有些把本地叫作“黑鬼埠”[4]

历史

编辑

西班牙殖民

编辑
 
1750年的利马古城。

1534年,经过数年准备和作战后,西班牙帝国征服了印加帝国,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入侵了库斯科后建立了秘鲁总督区,并藉以拓展帝国的殖民地,逐步的消灭印加帝国的残存势力,1535年,皮萨罗认为库斯科离海太远,又位在深山中,不适合做为新殖民地的首府。于是在1月15日他选择了沿海的利马做为新卡斯蒂利亚的首府,因此利马又被称为“诸王之城”(Ciudad de los Reyes)。[5][6] [7] 在17世纪,利马作为总督驻地,及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而蓬勃发展,为了保护城市免受海盗的袭击,因此在1684和1687年之间,作为城市扩张计划和新大道建设的一部分而建造了秘鲁城墙[8],然而在1687年的地震中,利马大部分的建筑物遭到破坏,地震标志着利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恰逢在贸易衰退的关键期和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5]

1746年,利马再度面临另一场强烈的地震,此次灾情不仅对利马市中心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连带摧毁了卡亚俄港,迫使总督何塞·安东尼奥·曼索·德·贝拉斯科(西班牙语:José Antonio Manso de Velasco)立刻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在18 世纪下半叶,启蒙时代的到来也塑造利马的新发展,在此期间,利马受到波旁改革的不利影响,失去了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和对上秘鲁矿区的控制。伴随着经济衰退使其城市的贵族更加依赖于皇室和教会,因此不愿提倡独立运动。[7]

1820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期间,由独立战争领袖之一的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将军率领的阿根廷和智利解放秘鲁军曾在利马以南处登陆,但并没有袭击利马。然而面对海上封锁和陆上游击队的行动,最终在1821年7月,西班牙总督何塞·德拉塞尔纳·伊诺霍萨(José de la Serna e Hinojosa)撤离首都率殖民军逃往东部山区,由于害怕民众起义和缺乏秩序,因此市议会邀请圣马丁进入利马,并应他的要求签署了《独立宣言》,圣马丁因此于1821年7月28日在利马宣告秘鲁独立,不过战争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利马曾数次被西班牙帝国夺回,但很快便被解放秘鲁军易手。[8][9]

独立后

编辑

独立后,利马成为秘鲁共和国的首都,然而面对经济停滞和政治动荡导致城市发展停滞。这种萧条在1850年代时结束,当时因因易得和富含氮、磷元素的海鸟粪,成为各西方国家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经济增长也导致城市的快速发展,然而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助长了社会动荡。在硝石战争期间,智利军队曾占领了利马,并洗劫了当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和教育机构。从1890 年代到1920年代,这利马经历完全现代化的都市更新和扩张计划。在此期间,原先纵横交错的小巷被改建成与邻近城镇连接起来的宽阔大道,更改变了当前利马的布局。[10]

1940年5月24日,一场规模8.2的强震再度摧毁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城市的居民建筑主要由土坯和昆查(quincha)所建造[11][12],在此后数十年,利马开始安第斯地区移民的快速增长时期,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居民纷纷来到利马寻求工作和教育的机会。1940年的人口估计为60万人,到了1960年则达到190万人,到1980年更达到480万的庞大规模。城市也开始扩建成为当代的规模。[13] 1996年12月17日,利马发生日本驻秘鲁大使馆人质危机事件,而成为国际焦点。此事件僵持了126天,在恐怖分子先后释放了300余名人质后,政府部队最后于1997年4月22日成功救出了71名人质(有一位人质在大腿中了流弹之后,死于心脏病发作),并击毙了16个游击队成员,近年,利马则要面对人民贫富差距、空气与环境污染、及贫民窟等社会议题。

人口

编辑

近年来利马人口增加快速,1995年统计人口约有612万人,2000年时达750万人,根据202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共有9,751,717人居住在利马。就城市范围内的人口而言为南美洲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巴西圣保罗。 利马的人口以种族和族裔群体的复杂组合为特征。其中具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血统的麦士蒂索人为最大的族群。欧洲秘鲁人是第二大群体。许多民众具有西班牙、意大利或德国的血统,少数人则拥有法国、英国或克罗地亚血统,利马的少数民族包括印第安人(主要是艾马拉人和盖丘亚人)、非洲裔秘鲁人,他们的祖先最初曾作为奴隶被带到该地区。此外还有欧洲血统的犹太人和中东人。[14][15] 利马的亚洲社区主要由华人(粤语)和日本人组成,他们的祖先大多出现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迄今这座城市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华人侨民。[16]

利马有座高三米、长十公里的“耻辱围墙”(Wall of Shame),将贫民窟和富人区给隔开;“耻辱围墙”普遍被认为是当地人歧视穷人的表现,但生活在富人区的人,有些人认为城市到处都是用以隔开自己和他人的墙,因此用墙隔开穷人,不算是种歧视。[17]

地理

编辑
 
国际太空站拍摄的利马

利马总面积为800平方公里。位于秘鲁沿海平原的大部分平坦地形上,这座城市从太平洋沿岸缓缓倾斜,到进入海拔高达1,550米(5,090英尺)的山谷和山坡中。在城市的周围则有与山脉不相连的孤立山丘。

利马大都会占地2672.28平方公里,其中825.88平方公里包括市中心和1846.40平方公里的市郊,市区则从北向南延伸约60公里(37 英里),从西向东延伸约30公里。市中心位于内陆15公里的里马克河岸边,里马克河是该市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并为该地区供电的水电站大坝提供燃料,利马都会区是认为美洲十大都会区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沙漠城市,仅次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埃及的开罗

气候

编辑

夏天温度很少超过29度,冬天则很少低于12度。与开罗并列为世界上雨量最少的首都。虽然纬度低,但受到秘鲁凉流影响并不酷热,易起雾少雨,与其他热带沙漠气候的城市十分不同。[18]

利马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25.8
(78.4)
26.5
(79.7)
26.0
(78.8)
24.3
(75.7)
21.7
(71.1)
19.7
(67.5)
18.7
(65.7)
18.4
(65.1)
18.7
(65.7)
19.9
(67.8)
21.9
(71.4)
23.9
(75.0)
22.1
(71.8)
日均气温 °C(°F) 22.5
(72.5)
23
(73)
22.6
(72.7)
21
(70)
18.9
(66.0)
17.5
(63.5)
16.9
(62.4)
16.5
(61.7)
16.7
(62.1)
17.6
(63.7)
19.2
(66.6)
20.8
(69.4)
19.4
(66.9)
平均低温 °C(°F) 19.1
(66.4)
19.4
(66.9)
19.2
(66.6)
17.6
(63.7)
16.1
(61.0)
15.3
(59.5)
15.0
(59.0)
14.6
(58.3)
14.6
(58.3)
15.2
(59.4)
16.4
(61.5)
17.7
(63.9)
16.7
(62.1)
平均降水量 mm(吋) 0.9
(0.04)
0.3
(0.01)
4.9
(0.19)
0.0
(0.0)
0.1
(0.00)
0.3
(0.01)
0.3
(0.01)
0.3
(0.01)
5.4
(0.21)
0.2
(0.01)
0.0
(0.0)
0.3
(0.01)
13.0
(0.51)
平均相对湿度(%) 81.6 82.1 82.7 85.0 85.1 85.1 84.8 84.8 85.5 83.5 82.1 81.5 82.8
月均日照时数 179.1 169.0 139.2 184.0 116.4 50.6 28.6 32.3 37.3 65.3 89.0 139.2 1,230
数据来源1: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19]
数据来源2:日照与湿度[20]

政府

编辑
 
政府宫,为秘鲁政府总部所在地。

国家政府

编辑

利马为秘鲁共和国的首都。因此不但是秘鲁最重要的政经中枢,同时也是政府三个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行政部门的总部设于政府宫,坐落在武器广场北侧,立法部门设在立法宫,也是秘鲁国会的所在地,司法部门与秘鲁最高法院、秘鲁高等法院也设置在司法宫。[21]

市政府

编辑

利马为利马省的首府,于1821年建省,2002年脱离利马大区,并下分43区,其中13区并不属利马市,而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政府。与该国其他地区不同,利马省政府虽然是一个省直辖市,但其作用和职能类似于地区政府,43个区为自治市,负责自己的地区并与利马都会区进行协调的职务。与该国其他地区不同,根据第 65 条,都会区具有区域政府职能,不属于任何行政区域。

国际组织

编辑

利马是安第斯共同体总部的所在地,该共同体是由南美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组成的关税同盟。

经济

编辑
 
利马证券交易所大楼

利马是秘鲁的工业和金融中心、拉丁美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国家公司和酒店的所在地。它占秘鲁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二以上和大部分第三产业。[22][23] 在都会区西侧共设立约大部分工业活动发生在城市西部,延伸至主要机场豪尔赫·查维兹国际机场。此外利马拥有南美洲最大的出口产业,是货运业的区域中心,主要出口货物为石油、钢、银、锌、棉花、糖和咖啡,位于利马西侧的卡亚俄港是南美洲主要的商业港口之一,占地超过 47 公顷(120 英亩),2007 年运送货物达到2070万公吨。[24][25]

社会与文化

编辑
 
利马金融区

受欧洲、安第斯、非洲、殖民历史与移民潮所影响,利马是一个民族文化融合大熔炉城市,其中利马的建筑融合了多种风格,如西班牙殖民地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等。其中许多作品也受到法国建筑风格的影响。目前许多政府建筑和主要文化机构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26]

在1960年代,由于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带领的军政府从政的严肃风气,因此利马开始出现不修边幅的粗犷主义建筑,这风格的例子包括国家博物馆和国防部。而在21世纪初,因经济发展,大批的摩天大楼也开始在利马金融区建造,近年来,利马的与卡亚俄附近的海域(如巴诺米诺马海岛)因是海狮的重要栖息地,也吸引了不少的观光客来访。[27][28]

语言

编辑

利马的西班牙语被称为秘鲁海岸西班牙语,其特点是缺乏许多其他西班牙语地区的强烈语调。它深受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的影响。因为在过去的殖民时期,居住在利马的大多数西班牙贵族都是来自于卡斯蒂利亚地区,与其他西班牙裔美洲国家不同,秘鲁海岸西班牙语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voseo。这是因为“voseo”主要由过去西班牙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使用,这个社会群体直到殖民时代晚期才开始出现在利马。 与其他拉丁美洲口音相比,秘鲁海岸西班牙语以其清晰度而著称,并受到包括意大利人、安达卢西亚人、西非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内移民群体的影响。[29]

博物馆

编辑

利马是该国最集中的博物馆所在地,最著名的是国家博物馆、秘鲁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萨拉博物馆、意大利艺术博物馆、黄金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专注于艺术、前哥伦布时期与印加文化、自然历史、科学和宗教的文化资产,而在意大利艺术博物馆则展示殖民时期期间的欧洲艺术。

体育

编辑

利马拥有许多足球、高尔夫、排球和篮球运动场馆,其中该城最流行的一项运动为“Paleta Frontón”,这是一种于利马发明,类似于壁球的球拍运动。此外这座城市拥有七个国际级高尔夫球场,纪念碑球场位于阿特区,这是南美洲最大的体育场。 马术在利马很受欢迎,在利马拥有私人俱乐部和Hipódromo de Monterrico赛马场。

食物

编辑

利马被誉为南美洲的美食之都,也是秘鲁食物品种最丰富的城市,作为移民和西班牙总督辖区的中心,厨师们在此融合了征服者和移民浪潮带来的菜肴,自20世纪以来,来自农村地区的国内移民也丰富当地的菜肴,著名食品包括克里奥尔食品、秘鲁中餐柠汁腌鱼生和波洛阿拉布拉萨等。[30]

古城

编辑
利马历史中心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Historic Centre of Lima(英文)
Centro histórico de Lima(西班牙文)
位置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标准文化:(iv)
参考编码500
登录年份1988年(第12届会议

利马共分为旧城、新城两部分。旧城区位于城市北部,临近里马克河,街道自西北向东南伸展,是秘鲁当前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31]

在这个古城区中,保存包括了巨大的圣方济各修道院地下墓穴(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和装饰的五颜六色的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圣马丁广场(Plaza de San Martin)等区域。利马历史中心大部分建造的古迹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在许多宗教和民用建筑体现了巴洛克风格,是西班牙殖民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建筑艺术典范,最著名的例子包含的例子包括圣方济各圣殿与修院利马主教座堂托雷塔格莱宫,其中街廊间烟经过雕琢的大门和木雕阳台也为利马建筑增添了华丽独特的风格,而总督时期建造的许多公共工程也是重要的历史古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城市基础的原始特征。[32][33][34]

在邻近利马的区域,则有巴恰卡马遗址(Pachacamac),这是一个类似中国新疆丝路上的高昌故国遗址。

入选世界遗产

编辑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利马的历史中心为世界遗产,编号第500号,这是因为该城市的独创性和建于殖民时期的历史古迹:[35]

  1. 利马历史中心见证了在拉丁美洲中,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要性的西班牙殖民城市的历史发展。代表了区域文化进程的杰出表现,保留了当时时代建筑、技术、类型、美学、历史的价值,同时材料在因应气候、地震和社会需求也进行了调整。(文化遗产标准四);

此外,利马历史中心也受到秘鲁国家法律法规第28296号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历史中心是由利马市政府、里马克区市政府、文化部共同负责管理。

行政区划

编辑

利马都会区由利马和卡亚俄周边地区组成,是秘鲁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图片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itypopulation.de Lima related information. [2007-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2). 
  2. ^ www.emporis.com population charts. [2007-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3. ^ El origen del nombre de nuestra capital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our capital].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ru. 22 April 2012 [18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西班牙语). 
  4. ^ 《读上瘾》:邓达智:《千年客家》,《J2》, 2014-03-13。
  5. ^ 5.0 5.1 Conlee et al. 2004,第218页.
  6. ^ Klarén2000,第39页.
  7. ^ 7.0 7.1 Hemming 1970,第203–206页.
  8. ^ 8.0 8.1 Andrien 1985,第11–13页.
  9. ^ Anna 1979,第23–24页.
  10. ^ Ramón 2002,第180–182页.
  11. ^ 20th Century Earthquakes: Records abou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Peru. Lima Easy: The Lima Guide. [4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4). 
  12. ^ 300 Die in Lima Earthquake. The Advertiser (Adelaide, Australia). Trove. [4 March 2014]. 
  13. ^ Lima Metropolitana perfil socio-demográfico.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e Informática. [12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3) (西班牙语). 
  14. ^ Baily, Samuel L; Míguez, Eduardo José. Latin America Since 1930. 2003 [17 April 2010]. ISBN 978-0-8420-2831-8 –通过Google Books. 
  15. ^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 IIEPassport.org. [17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08). 
  16. ^ ::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R.O.C. ::. Ocac.gov.tw. 24 August 2004 [10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5). 
  17. ^ 中东王子. 「恥辱圍牆」阻隔窮人!好野人:只是用來隔開鄰居呀. ETtoday新闻云. 键盘大柠檬.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18. ^ Análisis Meteorológico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Ministerio del Ambiente Peru. [19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西班牙语). 
  19. ^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Lima.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15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0. ^ Capel Molina, José J. Lima, un clima de desierto litoral (PDF). Anales de Geografía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Madrid: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1999, 19: 25–45 [September 17, 2013]. ISSN 0211-9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9) (西班牙语). 
  21. ^ Corte Superior de Justicia de Lima [Superior Court of Lima]. Judicial Power of Peru. [3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December 2008) (西班牙语). 
  22. ^ Infoplease. Lim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8 December 2008.
  23. ^ Study Abroad Peru. Study Abroad Domain.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24. ^ Port Commerce. Port of Callao. World Port Source. [13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25. ^ República del Perú evaluación de la gobernabilidad democrática [Republic of Peru evaluation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Banco Interamericano de Desarrollo: 24. 2007 [2021-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9) (西班牙语). 
  26. ^ Marmon, Johanna. Colonial masterpiece: many who visit Peru come for the journey to ancient Macchu Picchu. But the former colonial—and current day—capital city of Lima is an architectural and gastronomic wonderland. South Florida CEO. 1 December 2003 [13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2). 
  27. ^ Web Design by Avtec Media. Peruvian Cuisine ~ New Andean ~ Novoandina – Mixtura Restaurant:: The New Andean Cuisine:: Kirkland, Washington: Latin Spanish Peruvian Restaurants. Mixtura.biz.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1). 
  28. ^ Lima Offers Both Luxury And Local Life Experiences. Jupiter Magazine. [201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英语). 
  29. ^ Kokotovic, Misha. The Colonial Divide in Peruvian Narrative. 2007 [17 April 2010]. ISBN 978-1-84519-184-9 –通过Google Books. 
  30. ^ 101 Reasons to be proud of Peru (PDF). Lima: Peru Experience. 2008 [10 October 2009]. ISBN 978-603-4526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November 2018). 
  31. ^ World Heritage Centre –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32. ^ Lima – Peru. VirtualPeru.Net.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April 2009). 
  33. ^ in. In-lan.com.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anuary 2009). 
  34. ^ 10 YEARS LATER: THE CITIES IN LATIN AMERICA & THE CARIBBEAN TAKING CROSS BORDER TRAVEL TO NEW LEVELS. MasterCard Social Newsroom. [25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35. ^ LIMA – Churches in the Historical Centre of Lima Perú. Enjoyperu.com. [8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April 20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