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大乘佛教经典,相传在初唐时,由佛陀多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此经历来受到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高度推崇,在汉传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据其内容思想,佛教学者将其归类为如来藏学派的作品。

但因为其译出过程不详,又无梵文本传世,现代佛教研究学者怀疑此经可能是在中国写成,非由印度传入。

名称

编辑

根据中文名称,字面回译成梵文,可能为 Mahāvaipulya pūrṇabodhi(?) sūtra nītārthasūtra

圆觉一词最早出现于《仁王护国经》的“圆觉忍”,不空的译本以“正觉忍”称之。其次,净影慧远的《大乘起信论义疏》,解释“究竟觉”是“觉心源故,修归圆觉也”。因此圆觉的意思即是正等正觉、究竟觉。就汉语而言,具足众德称圆,照破无明为觉,圆觉即是指圆满的觉性

内容

编辑

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历史源流

编辑

智昇续古今译经图记》中,首次记录此书为佛陀多罗所译,但译出时间不详,佛陀多罗的生平也没被记录下来[1][2]。圭峰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中记录了一个说法,此经于长寿二年(693年)译出,但也无法提供更精确的资料[3],此外,宗密曾见到一古本,据传贞观21年(647年)于潭州宝云寺译出,但无法确定真假[4]

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著名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注释

编辑
  1. ^ 《续古今译经图记》:“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
  2. ^ 开元释教录》卷9:“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
  3. ^ 《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二:“《开元释教目录》云:‘沙门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不载年月。’《续古今译经图记》亦同此文。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或应国名无别,但梵音之殊,待更根寻,续当记载。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代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
  4. ^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4:“曾见有处说,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有释云:证义大德,是京兆皇甫氏范氏沙门复礼怀素。又指度语笔授云:在白马寺译经图记。此等悉难信用,谓证义笔授等,何得半在此记半在彼图,乍可不知,不得妄生异说。坚志法师疏,说译主年月,并与藏海疏同。唯云天竺三藏羯湿弥罗,为异耳。余又于丰德寺难经中见一本圆觉经,年多虫食,悉已破烂。经末两三纸,才可识辨。后云: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七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在潭州宝云道场译了。翻语沙门罗睺昙揵,执笔弟子姜。道俗证义大德智晞,注纮慧,今宝证道脉。然未详真虚。或恐前已曾译,但缘不能闻奏,故滞于南方,不入此中之藏。不然者。即是诈谬也。”

参考资料

编辑
  • 释, 广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Singapore: People Buddhism Study Society, 2009, ISBN 978-981-08-3829-4 (中文)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