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化,或简称为“地下”,指的是那些自认或被认为与主流社会文化有所区别的另类文化英语Alternative culture群体。“地下”一词源于过去在严酷政权下的抵抗运动秘密结社,那些运动因必须保密而使用“地下”来形容其隐秘性。

当前,地下文化逐渐涵盖包括摩德文化嬉蹦文化庞克文化电子音乐/狂欢文化,以及地下嘻哈在内的多种次文化

历史

编辑

“地下”一词的起源与“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有关。最初,这一概念源自19世纪的美国地下铁路,这是一个跨越北美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秘密网络,专门帮助被奴役的奴隶逃亡。此词也指代那些支持废奴运动、协助奴隶逃亡的废奴主义者[1][2][3]随着历史的演变,“地下”一词的含义逐渐拓展。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地下抵抗运动沿着“改革”的路径展开。二战期间,抵抗运动与战争中反对暴虐权威的力量密切相关。这些运动的组织通常都是秘密成立的,并通过地下刊物、传单等形式反抗独裁政府。[4][5]

随着二战结束,地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开始出现分化。尽管依然与反叛常规和提供庇护的理念紧密相连,但其范畴也开始扩展至文化层面。受到曾加入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组织“战斗英语Combat_(newspaper)”的诗人,如尚-保罗·沙特阿尔贝·加缪,以及在美国特别是受到“垮掉的一代”文化的推动。这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拒绝传统文学叙事的价值观,并且追求更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随着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崛起,“地下”文化也成为了年轻一代抵抗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许多年轻人选择逃往加拿大以避开征兵。[6]

随着“垮掉的一代”过渡到披头士嬉皮文化,地下文化逐渐呈现出强烈的风格,反战与和平抗议的示威运动,尤其在年轻人之间成为社会运动的核心。地下文化后在1967年的“爱之夏”中达到高潮,那时,各种地下出版物和报刊纷纷涌现,并且面临来自当时保守力量的道德指责。例如,在英国,一些反文化报刊因为发表对警察的批评或支持同性恋权利而受到道德攻击和法律威胁。随着地下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反文化逐渐向主流文化渗透。

现代

编辑

随着反文化思想逐渐进入主流社会,许多曾经属于地下文化的元素已变得更易接触且被商业化,小众音乐流派、时尚风格与艺术形式如今被大量推向主流市场,削弱了其真实性。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化产品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地下与主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7]曾被视为地下的文化现象如今常被融入流行文化,原本定义这些运动的排他性与社群感也因此被稀释。

相关运动/艺术

编辑

社会运动

编辑

音乐

编辑

文学

编辑

另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education.nationalgeographic.org. [2025-01-03] (英语). 
  2. ^ Creek, Mailing Address: 4068 Golden Hill Road Church; Us, MD 21622 Phone: 410-221-2290 Contact. History & Culture - Harriet Tubman Underground Railroad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www.nps.gov. [2025-01-03] (英语). 
  3. ^ Goodheart, Adam.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The Atlantic. 2015-02-17. ISSN 2151-9463 (英语). 
  4. ^ Resistance Movement - an overview | ScienceDirect Topics. www.sciencedirect.com. [2025-01-03]. 
  5. ^ The Resistance Movements | Chemins de mémoire. www.cheminsdememoire.gouv.fr. [2025-01-03]. 
  6. ^ media. Underground Then and Now. Underground. 2021-08-18 [2025-01-03] (英国英语). 
  7. ^ Dyer, Geoff. Underground culture isn’t dead – it’s just better hidden than it used to be. The Observer. 2015-04-05 [2025-01-03]. ISSN 0029-7712 (英国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