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武中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0月29日) |
广州市南武中学,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全日制中学。南武中学分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是高中部,南校区是初中部。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
广州市南武中学 Guangzhou Nanwu Middle School | |
---|---|
地址 |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北校区:同福中路362号 南校区:江南西路杏园大街81号 |
类型 | 市立中等学校 |
创办日期 | 1905年3月3日(南武两等小学堂) |
校长 | 曲文国 |
年级 | 初中三年全日制 高中三年全日制 |
学生人数 | 约3000人 |
校训 | 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
学校网址 | gznanwu |
历史
编辑民国前十一年(1901)春,由黄晦闵、杨渐逵、黄汉莼、欧阳日瑚、李蕴石、谢英伯、何锡朋、黄培初、郑怀昌、黄小唐、黄仲和诸先生所发起的“群学书社”,位于河南龙溪首约,作修学励行的用途,因地方不够,遂迁于海幢寺的圆照堂,加以扩充,易名为南武公学会。后由各人捐资、捐书、成立群众阅书报处,包括中外各种时报刊物等。公学会内分设编辑、辩论、体育三部。此时,广州办学之风渐盛,河北则有时敏、启明等私立学堂相继而起。河南僻处南郊一隅,风气未开,除私塾外无一学堂。公学会同人有见及此,故又增设教育一部为筹备学堂之始。遂在圆照堂之附殿辟一课室,先召同人子弟10余人,以为实施教育之基础,时在民前七年(1905)春正月15日(即公历三月三日,故后来定此日为校庆日)开学,学生男女均有,是开广州男女同校之先河。为普及教育起见,在公学会之智育部附设一校,是为南武两等小学堂。当时议定章程,初等小学学级五年,高等小学学级三年,由公学会同人分任教职,而以谢华国为首任校长,并向广东省学务处呈请备案。
民前六年(1906年)10月26日由广东省学务处转番禺县署颁发“南武两等小学堂钤记”一颗,遂为南武学堂立案之始。为划一整齐起见,与私塾有别,各生上课均穿着操衣(即校服)。校之南为海幢寺的诸天阁,前为天演公司粤剧训练所,适是年停办,商得寺僧允许,租借诸天阁一部以扩充房舍。阁下设教室二间,校务室、校长室各一间,阁上为学生宿舍。民前五年(1907)7月,为初等小学第一届毕业,当时反清潮日益高涨,谢校长因赴南洋鼓吹革命的任务而辞去校长职务。民前六年(1906)3月,预聘上海人镜学社社长何剑吴先生回粤担任校长。民前五年(1907),因女童入学日众,不便收录,特在耀龙里租得民房另为校址,所有经费概由公学会担任,称为“南武女校”,是为洁芳女校之前身。第六学期开办高等小学一班,则以上学期毕业生晋升,因该期毕业生对中、英、数三科已超过初小程度以上。民前三年(1909)第九学期即有高等、初等各一班毕业,为隆重其事起见,当时已呈报提学司请派员监考,但提学司以开班时未有将学生花名册呈报为词,故未得批准(按清季科举废后高等小学毕业即有秀才之学位),是官方故意留难。学堂当局只得自行筹备举行两等小学毕业盛大典礼,以示庆祝。民国元年(1912)春,为添办中学级,遂更名为南武中学,附以南武小学,并设中学预科,以为归国华侨及逾年失学儿童补习不及标准之主要科目,以便升入中学者。同时订定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八字为校训。因学生人数大增,经同人募捐得款,开掘乌龙岗,扩大操场,又在圆照堂上加盖新楼一座,对批借海幢寺前荒地及鱼塘为农事训练场,并商借观音殿后大荒地以为球场,学校始具规模。[1]
民国廿七年(1938)秋,广州沦陷,南武校董逃至港澳的有10余人,由陈彦、陈谨以公学会副会长的名义召集留港澳诸董事及同学商议在港复校事。到会者有:朱肃霭、杨渐逵、欧阳日瑚、何琳、郭志广、黄士勤、何剑吴、姚觉庵、郭熙棠、麦汉兴、陈彦、陈谨等,议决在港复校。民国廿八年(1939)1月,租得香港九龙深水埗南昌街南中中学旧址,开办香港南武中学,郭熙棠任校长,只办初中及小学,学生有300余人,并在侨委会备案。是年7月14日,剑吴老师因年老积劳病逝于广华医院,社会人士大为惜之。三十年(1941)冬,香港沦陷,人员星散,校具洗劫一空,港校停办。
1942年南武部分董事在粤北韶关复办“私立南武中学”。
1945年抗战胜利,南武中学迁回广州同福中路原址办学。
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南武原为私立学校,因中共禁止任何的私立学校,公学会、董事会只好议定“献校”,于1952年7月由郭熙棠校长率同全校员生作献校之举,至此南武被当局充公“接管”。而南武小学则在增办幼稚园不久后同样被充公。1956年8月28日,河南区文教科通知,南武小学和海幢小学“合并”,改为广州市河南区南华中街第二小学,仍以何琳担任校长。
被接管后的南武先后被当局更名为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和广州市财政学校。
1952年位于西湖路(校址在今越秀区西湖路83号广州市教育局内)的广州市市立第一职业学校并入南武中学校址,改名为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原南武中学学生被转到新建的广州市第五中学就读。
1954年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改名为广州市财经学校。
1954年秋复办完全中学,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
1960年与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和龙溪南小学两校合并,定名为广州市实验学校,是当时全国十间实验学校之一。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当局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1984年复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学校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3年,获得“广东省示范性高中”称号。
2000年,南武中学在力学楼创办国有民办性质的“南武实验学校”,2001年东晓路南武实验学校校舍落成并搬迁。
校名意义
编辑“南武”有三层意思:
校训由来
编辑“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八字校训为南武创办初期始,一直沿用至今,校训引自反清革命烈士陈天华之语。八字校训体现了学校把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奉公的精神,勤学的态度,爱国的思想放在首位和为振兴中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精神。
校歌
编辑《南武校歌》 (南武之光已弃用,现歌词如下) 二十世纪启文明,亚东古国振先声 五岭之山脉秀且容,珠江之流域远且深 辉珠美誉诞此群英,聚兹一堂济且莘 欧风美雨迫人来,留得大家身尚在 安危虽涨出群才,文经武纬好安排 晓日瞳瞳大道开,国旗招展庄严界 携手同登世界大舞台,增我南武之崔巍
著名校友
编辑戏曲界(有待考证)
编辑军政界
编辑- 谢英伯:首任校长,中国同盟会广东支部部长
- 潘达微:著名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兴中会,随后即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挚友。曾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冒生命危险将七十二烈士遗骸礼葬于黄花岗
- 谭天度:历任广东省西江公署专员、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政协主席
- 温生才: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因刺杀清朝政府广东巡抚李琦而壮烈献身
学术教育界
编辑- 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 黄晦闻(黄节):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 何剑吴:历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广州市督学局局长、广东省尚武体育会长、新加坡坡养正中学校长等职,被誉为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
艺术传媒界
编辑体育界
编辑- 李明德:1921年远东运动会中华排球队领队
- 谢杏芳:奥运会羽毛球冠军
- 张洁雯:世界羽毛球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