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十三号警署
《血溅十三号警署》(英语:Assault on Precinct 13)是一部1976年美国独立动作惊悚片,由约翰·卡本特执导、编剧、配乐和剪辑[3]。故事叙述一名警官被派往一间荒凉的警局代班,但却遭到一群武装犯罪分子的围攻,使得他必须与局里的员工及罪犯们共同反击。电影主演包括奥斯汀·史托克、达尔文·琼斯顿、东尼·伯顿、萝莉·季默和南希·凯斯。
血溅十三号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约翰·卡本特 |
监制 | J·S·卡普兰 |
编剧 | 约翰·卡本特 |
主演 | |
配乐 | 约翰·卡本特 |
摄影 | 道格拉斯·奈普 |
剪辑 | 约翰·卡本特[2] |
制片商 | CKK Corporation |
片长 | 91分钟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
预算 | 10万美元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血溅十三号警署 |
香港 | 暴火线13 |
台湾 | 攻击13号警局 |
身兼编导的卡本特与J·S·卡普兰碰面,打算合作制作一部低于10万美元的低预算剥削电影,但拥有着完全的创意控制。卡本特写在《The Anderson Alamo》(本片早期的名称)时,其灵感来自霍华·霍克斯的西部片《赤胆屠龙》(1959年)与乔治·安德鲁·罗梅罗的恐怖片《活死人之夜》(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因对于明显的暴力和知名的“冰淇淋车”枪击事件有所争议,最后给予该片“R”级。《血溅十三号警署》于1976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
《血溅十三号警署》起初在美国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及不起眼的票房。但当该片于1977年的伦敦影展首映时,影展总监肯·韦拉辛感到喜爱,而在英国获得了好评,之后至欧洲各地首映。该片获得了广大的邪典崇拜及影评人重新的评价,后来更在美国重新评估为该年代和卡本特的职业生涯中的最佳动作片之一。该片于2005年推出了重拍版的《歼灭13区》,由强-法兰柯·瑞西执导,伊桑·霍克和劳伦斯·菲什伯恩主演。
剧情
编辑故事发生于美国南洛杉矶的星期六,当天的早上三点,在安德森的一处贫民区,被称为“街头雷电”的当地帮派成员偷走了大量的突击步枪和手枪;但他们遭到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官们伏击而使得六名帮派成员死亡。后来,四名帮派成员打算向警方和洛杉矶市民发出了一个被称为“乔洛”的仇恨宣誓。
在白天,一名新晋的加利福尼亚州公路巡警伊森·毕夏普中尉被指派到将在几个小时后就要搬迁并永久关闭的安德森警局。该警局由切尼军士、秘书李及茱莉驻守,在警监离开后,毕夏普暂时成为了该警局的负责人。与此同时,在某城市,四名街头雷电的成员开车到附近查找目标杀人,其中一人枪杀了一名小女孩和冰淇淋车司机。女孩的父亲劳森发现后,持枪追着对方的车打算报仇。劳森追着对方至安德森地区,并开枪杀死了枪杀女儿的人,但因子弹用尽而遭另外数人的追杀。劳森一路跑到了安德森警局,但因惊吓和伤心过度而难以向毕夏普等人说明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此前,特务官史塔克职挥着一辆载着三名囚犯的监狱巴士,三名囚犯分别为拿破仑·威尔森、威尔士和凯德尔;但因凯德尔身体不适,使得史塔克必须中途寻求医疗帮助。他们停至安德森警局,并让毕夏普将他们关在牢房中,好等待史塔克联络附近的医生。当囚犯们被关入牢房时,电话线路似乎遭到破坏,史塔克只好让囚犯们回到巴士上,但这时帮派成员们现身用消音器的武器攻击警局。在几秒钟内,他们杀死了切尼、巴士司机、凯德尔、史塔克及两名史塔克手下的警员。帮派们的人数众多且在攻击的同时,还试图闯进警局,使得毕夏普、威尔森、李和威尔士持枪反击,但茱莉则因此阵亡。
毕夏普等人发现,当对方停止攻击后突然全数消失,且清除了所有的发生冲突证据(如尸体及车子的位置),以避免引起外界的注意。毕夏普打算让武器射击的噪音传出去,但附近的居民人口稀少。经过协议后,威尔士被选中通过下水道到外头,并开车穿越边境向外界求助,但却被躲在后座的帮派成员杀死。与此同时,在巡逻中的两名警员接到了居民的枪声投诉,在抵达到现场后什么也没看见;在两人准备离开时,他们发现了一名电话修理工的尸体悬挂在警局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才紧急向署里请求支持。
在打算面对最后一次袭击后,威尔森、李和毕夏普撤退到地下室,并把仍处于紧张状态的劳森也带走。帮派打算用火烧了警局,并闯入地下室对三人展开攻势,而威尔森和毕夏普则以一块大招牌抵挡。毕夏普找机会开枪射击了装有乙炔气体的瓶子,而造成猛烈爆炸,为此杀死了地下室所有的帮派成员。随着更多的警察前来,使得剩下的帮派成员们赶紧撤退。当警员们抵达地下室时,发现数十名严重烧焦并死亡的帮派成员躺在走廊上,毕夏普、威尔森、李和劳森成了少数的幸存者;劳森躺上担架后,李也上楼疗伤。正当一名警员过来打算铐住威尔森时,毕夏普阻止了他并叫他离开;毕夏普对威尔森表示,如果威尔森和他一起上楼说不定就能获得赦免,于是两人一同轻松地上楼去。
演员
编辑制作
编辑随着《黑星球》(1974年)的上映,约翰·卡本特又撰写了《Assault》和《Eyes》这两份极低预算电影的剧本,并打算执导这两部片,且由J·S·卡普兰和乔瑟夫·考夫曼出资制作。在《Assault》呈交审查后,《Eyes》则卖给了芭芭拉·史翠珊和强·彼得斯;之后更名为《神秘眼》(1978年),而卡普兰和考夫曼则集中制作《Assault》。卡本特曾表示:“J·S·卡普兰是在USC的朋友”,并表示,他在费城时期就认识了乔瑟夫·考夫曼,两人的父亲为《血溅十三号警署》出资,为此共同组成了CKK公司[4][5][6]:1[7]。
剧本
编辑卡本特曾希望作出像霍华·霍克斯的《龙虎盟》(1966年)或《猛虎下山》(1970年)的西部风格电影,但仅10万美元的预算难以达成,使得卡本特将以《赤胆屠龙》(1959年)的风格重新现代化[8][6]:2[7]。卡本特以“约翰·T·钱斯”(John T. Chance)为假名撰写了《The Anderson Alamo》,但他仍用自己的本名挂名编剧[6]:3。该剧本是在八天内写完的[9]。卡本特开玩笑说:“这剧本组成地很快,有些人会觉得太快了。”[10]
卡本特的剧本很多参考了霍华·霍克斯的电影。如萝莉·季默饰演的金一角是引用自《赤胆屠龙》(1959年)的编剧金·布拉克特[11]。而拿破仑·威尔森不断地问“有烟吗?”则是引用霍克斯的西部片中常用到的香烟笑话而启发的[8]。且还微妙引用了赛尔乔·莱昂内和亚弗列·希治阁的要素[8]。此外,片中出现的时间标示是被用来使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8][6]:5&10。
前期制作
编辑《血溅十三号警署》进行了几个月的前期制作[6]:44。卡本特召集的主要演员多为经验丰富但却不太知名所组成。两条主线分别为奥斯汀·史托克和达尔文·琼斯顿,他们主要在电视圈工作,也都是卡本特的邻居[10];其中史托克曾出演过《猩球大战》(1973年)和《谢巴赫,宝贝》(1975年)。在以公开选角招募后,卡本特将查尔斯·赛布斯和南希·凯斯加入演员阵容中[7]。
在幕后,卡本特与电影摄影师道格拉斯·奈普合作,他也是USC的学生[8];其他包括美术指导汤米·李·华勒斯、混音师比尔·瓦尼[12]和道具人员克雷格·斯登[7]。华勒斯说:“我几乎不知道这工作需要什么”,“但他相信我,当然我的价码是正确的,在这些贫困的日子里,约翰是典型的在他周围的任何人才和装置都是最好的。”[13]卡本特绘制了关键情节的故事板,当中包括“冰淇淋车事件”、白人军阀之死、拿破仑·威尔森在围攻开始后努力得到警卫的钥匙,以及囚犯威尔士的逃跑失败[6]:13[14]。
主要拍摄
编辑《血溅十三号警署》于1975年11月仅花了三十天左右拍摄,其中包括感恩节,预算为10万美元[8][6]:43[7][a 1]。电影在35mm宽银幕电影上以2.35:1的变形长宽比与Metrocolor方式拍摄[8][16]。这是卡本特使用宽银幕电影摄影机和镜头的首次经验[8]。卡本特曾把这部电影称为他最有趣的执导[17]。
剧组花了两周在室内拍摄,其次是两周的跟拍[6]:70。警局内部的拍摄是现在已经停产的制片公司,而外部镜头和监狱牢房则是取自旧威尼斯警局[6]:87[10]。前往索诺拉的巴士场景是在封闭的洛杉矶高速公路拍摄的,演员和剧组成员们曾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吃午餐[6]:77–86。卡本特表示,拍摄低预算电影的伎俩是拍摄尽量少许的镜头,并可延长场景的时间[8]。
第一个场景是其中几个帮派成员被警察枪杀,此枪杀场景是在USC中。这几位帮派成员是USC的学生,卡本特补充说,“他们有很多乐趣来查找死亡的方式来同时吐血。”[8]
后期制作
编辑卡本特以“约翰·T·钱斯”(John T. Chance)为假名担任电影的剪辑师,这其实是约翰·韦恩在《赤胆屠龙》(1959年)中所饰演的角色名。黛博拉·希尔则担任未挂名的剪辑助理[6]:49。根据卡本特的说法,编辑过程非常简单。但卡本特在一镜头上出了“切出框架”的错,这会让观众明显的察觉到。电影大多是以宽银幕电影拍摄的,并在音像同步装置上剪辑;所以无法显示出整个影像,如果切割地不正确(即框架线不正确地排列),那就会发生像卡本特这样的错误。但最后,他说这没有关系:“这太黑了,没有人能看到,谢天谢地!”[10]
音乐
编辑该电影配乐是约翰·卡本特花了三天作曲的,并由卡本特及汤米·李·华勒斯制作[6]:192。卡本特获得丹·威曼的协助,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创作几个合成音[8][11]。卡本特说:“当我作了我的(《血溅十三号警署》)原创主题曲时...它是用非常老的技术完成的”,“很难得到这些声音,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这一些简单的东西。”[18]他制作了大约三到五个独立的音乐,并斟酌地将它们编辑到电影中[10]。
主要主题曲的灵感来自拉洛·雪弗林的《辣手神探夺命枪》(1971年)和齐柏林飞船的“Immigrant Song”[19]。大卫·伯南德和米格尔·米拉指出,它是由一个弹出式合成器和一个鼓式机器所组成的,“只有用来建立在质感上,而不是主题”。而当中的高合成音除了内部频率调制之外没有其他变化,这是用来当作帮派成员的音乐主题,并在电影中的某些暴力行为中呈现。在电影中,合成器和鼓式机器代表了城市和帮派[20][21]。
当毕夏普首次进入被遗弃的地区时,卡本特还使用了一种悲惨的电子琴主题曲。它在围困的安静时刻重新出现在电影中,实际上这是围攻本身节奏上的音乐表达[22]。当电影在开始和结束时的特定主题的曲调,这是一种以“非剧情声音呈现的死亡来源”的电子琴主题曲[20]。伯南德和米拉指出,“有些企图显示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而不管‘部落’的隶属关系,且透过简单的音乐装置来表达这一点。”[23]
许多称赞电影的电影评论家也赞扬了卡本特的音乐。约翰·肯尼思·穆尔指出,“卡本特写的《血溅十三号警署》乐谱.....最终的结果是一个独特的合成音,即使在20年后,还是相当吸引人的......值得庆幸的是,它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场景中的旋律配合。”[11][24]《SFX》的戴夫·高纳写道:《血溅十三号警署》是“电影史上最引人入胜的主题曲之一。”[25]2004年初,《新音乐快递》的皮尔斯·马丁认为,卡本特的简易合成音配乐占据了影片大部分的紧张和威胁感,且其“影响已有27年,仍感受得到。”[19]
伦敦节奏合唱团的歌手吉米·钱伯斯录制了题为“You Can't Fight It”的主题歌词,其歌词和作品由肯尼·林区录制,并于1978年4月在英国发行,唱片公司为Pye唱片公司;该歌曲其中就引用了本电影的配乐。除了在电影中的使用之外,该配乐也对各种电子乐和嘻哈音乐艺术家造成影响,其中包括阿菲卡·巴莫巴塔、诡计、Dead Prez和未来低音等音乐艺术家[6]:192[26][27]。
尽管有这样的影响,除了几个汇编外[6]:193–195,电影的配乐直到2003年才透过法国唱片公司Record Makers正式发行,也因此要通过Record Makers的许可才能使用[26]。
发行
编辑尽管片名是《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但电影主要发生在九号分局的十三区,即毕夏普被分派到的警局。电影最初的片名为《The Anderson Alamo》[6],但后来改为《The Siege》,已呈交给发行商[4][a 2]。电影被欧文·雅布兰斯收购[4]。但在后期制作中,发行商拒绝了卡本特的名称,而改用原名。之后又加入了“Precinct 13”来为片名增添不祥的基调[6]。当电影在英国走红时,Miracle Films的麦可·迈尔斯买下了电影在英国的戏院发行权[15]。
本片于1979年9月3日在德国上映,其片名为《Assault–Anschlag bei Nacht》或《Assault–Attack at Night》[6]:168[28]。
《血溅十三号警署》最知名的场景是一名帮派成员毫不犹豫地射杀一名站在冰淇淋车附近的小女孩。当时的理查·赫夫纳率领美国电影协会(MPAA)要求电影要将该场景删除,不然他将本片评为X级[29][30]。根据发行商的建议,卡本特以顺从协会要求的剪辑版本交给了协会,但他以含有“冰淇淋车”一桥段的版本在戏院上映,这是一种在低预算电影中常见的做法[10][30]。后来,卡本特认为用如此明确地方式拍摄该场戏感到遗憾,“...当时是很可怕,但我年轻且愚蠢,我不认为我会再这样做。”
反响
编辑早期评价
编辑《血溅十三号警署》于1976年11月3日在洛杉矶的国家剧院首映,但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和不起眼的票房收入[15][31]。《综艺》的云妮·威廉斯评论:“下半场令人兴奋的动作戏含有足以维持着兴趣,以确保延续该项目的暴力场面....约翰·卡本特的剧本方向是在经过无趣的上半场后,承担了可靠的写实的发展。”[16]《黑星球》的编剧之一丹·欧班农出席了洛杉矶首映会。在他和卡本特的职业关系上,欧班农嫉妒卡本特的成功,不情愿地参加了首映会。欧班农告诉卡本特,他对电影感到恶心。据杰森·佐诺曼所述,欧班农看完的反映相当冷淡,他认为卡本特随便忽视了电影中人物的人性。这让他想起了如何轻易地抛弃他们的友谊。欧班农回应:“如果他对人类不屑一顾,他可以制作一部没有人的电影。”[32]
本片于1977年5月在康城影展上放映,并受到了一些英国影评人的好评[15]。乔治·安德鲁·罗梅罗与自己的电影《马丁》(1978年)出席了影展,并评论了《血溅十三号警署》:“卡本特在康城上以《血溅十三号警署》把我们从地球的表面上抹去了。”,“从小女孩被吹走的场景时,我就被风吹走了。”[29]英国制片人琳达·米勒斯于1977年8月的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买下预定了电影的发行权[15]。直到1977年12月1日的第21届伦敦影展上,《血溅十三号警署》才获得了普遍好评[6]:153[33]。据影展的总监肯·弗拉辛在小册子中对这部电影的描述[34]:
以低预算科幻史诗作品《黑星球》而受到广泛赞誉的约翰·卡本特,已将他的创造性的想像力转变成了他的首次以个人方向努力的惊悚片。结果,即使不考虑其低预算,他和其不知名的演员仍是惊人的。《血溅十三号警署》是长期以来,新人导演最强大和最令人兴奋的犯罪惊悚片之一。它抓住观众不放手,因为它建立了非理性暴力的高潮,反映了我们对攻击的恐惧的无动于衷......在不合理和不可抗拒的死亡力量攻击下,理性思想的崩溃是可怕的[33]。
弗拉辛发现《血溅十三号警署》是伦敦影展最好的电影,并被纳入影展“动作影院”的一部分[15][33]。它成为影展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且获得了广大的好评[6]:156。据《卫报》的德瑞克·马尔科姆说,现场的掌声是“震耳欲聋的”[31]。卡本特对于得到新的好评而感到高兴[15]。
英国对本片的绝对好评响应导致了在整个欧洲的关键和商业成功。德瑞克·马尔科姆在《Cosmopolitan》上写道:“这部电影正在迅速成为今年的邪典电影之一。电影的伟大美德是抓住观众的方式,只是拒绝放弃,利用全部我们对非理性暴力和无动于衷的攻击上的恐惧,同时设法笑笑我们自己,而不破坏紧张局势- 卡本特的一个非常可观的壮举,显然是一个有归属的导演,成功地制作了一个喜剧,我们脱了的裤子,不要以为你在笑它,事实上,是它在嘲笑你。”[35][a 4]马尔科姆后来又写道,他对这部电影抱有一些保留:“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部分的原因是无论无何它有着严重的危险性,一部分原因是因对我来说并不是有太大的乐趣。”[31]本片在英国打破了一项票房纪录,且被影评人和电影观众评为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6]:162。
随后,这部电影被美国影评人和观众重新评估,现在被普遍认为是1970年代最佳动作电影之一。1978年,电影在芝加哥影展上放映时,在节目笔记中被描述为:“这是一场噩梦诗歌,是我们对不合理和不受控制的暴力上的恐惧。”[36]卡本特曾表示,英国观众立即了解并欣赏这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的相似之处,而美国观众对西部类型的了解却非常熟悉,首先得要充分欣赏这部电影[10][15][17]。
后续评价
编辑多年来,《血溅十三号警署》深受许多影评人的好评,并强调了约翰·卡本特的导演、编剧、剪辑和音乐作曲家成就、道格拉斯·奈普的时尚摄影、奥斯汀·史托克、萝莉·季默和东尼·伯顿的精湛演出。
《纽约时报》的文森特·肯柏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是一部比《月光光心慌慌》(1978年)更复杂的电影,并认为卡本特有望成为与唐·席格相当的导演[38]。《Review wrote》的杰弗里·威尔士评论:“《血溅十三号警署》丰富了霍克斯的对话和幽默,特别是由萝莉·季默在经典的鹰女郎上的讽刺。”[39]《Starburst》的艾伦·琼斯写道:“翻拍《赤胆屠龙》的炫耀表现。”[40]《SFX》的戴夫·高纳将这部电影称为“在一个废弃的洛杉矶警察局内围困的精湛血腥惊悚片。”[25]在《The Horror Films of the 1970s》一书中,约翰·肯尼思·穆尔给了这部电影三星半,称其为“一部精益、令人兴奋的恐怖电影,一部聪明才智、狡猾和刺激的电影。”[41]影带电影指南的麦克·马丁与玛莎·波尔特在满分五星中给了本片四星半,两人认为作为《赤胆屠龙》的现代版,《血溅十三号警署》相当出色[42]。2003年,《娱乐周刊》的道尔顿·罗斯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是一部相当紧张的惊悚片,主要出自卡本特的配乐和奈普的摄影[43]。罗纳德·马丁也给了电影三星半(满分四星),并也称赞了卡本特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44]。
《卫报》的蒂姆·普勒将电影描述为肤浅,尽管成功地满足了该类型的要求[45]。Eccentric Cinema的布赖恩·林赛将电影评为6分(满分10分),他认为电影是一秒钟都不可信任的,但这并不能阻止它成为一个有趣的小B级片[46]。
烂番茄基于39条评论,新鲜度高达97%,平均得分7.8/10,这也是卡本特的电影在该网站上最高的评价[37]。
奖项和荣誉
编辑约翰·卡本特在1977年伦敦影展中,获得1978年度英国电影协会颁发的“前两部电影的独创性和成就”,分别为《黑星球》(1974年)和《血溅十三号警署》[47][48]。
《血溅十三号警署》获得了美国电影学会在这名单中的认可:
- 2001年: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提名)[49]
后世影响
编辑《血溅十三号警署》被认为是1970年代最伟大和最被低估的动作电影之一,也是约翰·卡本特职业生涯中最好电影之一[37][50]。
1988年,《Starburst》的艾伦·琼斯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仍是(卡本特)曾拍过最好的片[40]。 2000年,约翰·肯尼思·穆尔把电影放在他对于卡本特电影的评论名单上的第三名,前两名为《突变第三型》(1982年)和《月光光心慌慌》(1978年)[51]。2007年10月,影音俱乐部的诺艾尔·穆雷和史考特·托拜厄斯也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是卡本特最佳电影的第三名[52]。
电影导演埃德加·赖特和演员西蒙·佩吉是《血溅十三号警署》的大粉丝,他们都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动作电影,且依靠低预算来完成是相当出色的[53]。2011年10月,艺术家泰勒·史托特为《血溅十三号警署》设计了一张海报[54]。
《血溅十三号警署》后来影响了许多动作片,如《虎胆龙威》(1988年)和《梦幻科技》(1999年)[26][53]。 2002年,佛洛朗·艾米利欧·赛瑞受本片启发而拍出了《猎豹行动》[55]。
基于这部电影的成功,约翰·卡本特将继续与欧文·雅布兰斯在《月光光心慌慌》中合作,这也是卡本特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电影。演员唐纳德·普莱森斯之所以会出演《月光光心慌慌》是因为他女儿是《血溅十三号警署》的粉丝[56]。在电影担任场记的黛博拉·希尔也继续参与卡本特未来的电影,并成为了他的女友[7]。
主题和分析
编辑影评人经常将《血溅十三号警署》拿来和霍华·霍克斯的《赤胆屠龙》和乔治·安德鲁·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作比较[46][57][58]。卡本特也承认两部电影对《血溅十三号警署》的影响[8][10]。
在约翰·肯尼思·穆尔于2000年出版的《The Films of John Carpenter》中,穆尔解析了以《赤胆屠龙》为原型的《血溅十三号警署》;他认为《血溅十三号警署》最重要的不是流血或动作,而是白人犯罪嫌疑人拿破仑·威尔森和黑色警察毕夏普之间的友谊和尊重的发展,加上像霍克斯一样,片中有着坚强的女性[11]。
《血溅十三号警署》与大多数的卡本特式反派一样,“街头雷电”被塑造成拥有神秘的起源和接近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卡本特表示,帮派成员们是被塑造成无人性化的僵尸或食尸鬼,几乎没有对话,迟缓、含蓄且无情。他也承认了该帮派成员是受到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影响[8][10]。
电影是以宽银幕电影2.35:1的变形长宽比来拍摄,这是卡本特首次使用的电帧式[59]。卡本特表示,自己相当喜欢宽银幕电影[60]。
在电影一开始,卡本特的名字是于标题出现后才出现的,为此卡本特在《血溅十三号警署》后的片都是如此[61]。
家庭媒体
编辑《血溅十三号警署》已由媒体家庭娱乐公司于1978年发行了VHS[62],并于1997年3月12日发行了镭射影碟[63]。在1997年的影带中,附有卡本特的访谈、独立的乐谱和原戏院版的预告片[63]。
本片为1997年11月25日在DVD媒体上发行的首批电影之一,发行商为Image Entertainment[64][65]。2003年3月11日,影像娱乐公司发行了本片的新宽屏“特别版”DVD[66]。《娱乐周刊》的道尔顿·罗斯给予2003年DVD发行版“B+”的评价[43]。Eccentric Cinema的布赖恩·林赛则对2003年DVD发行版给了10分的满分,这也是该网站评价最高的成绩[46]。2003年的DVD版的特色包括[46][64]:
- 单声道杜比数码2.0音频的变形宽屏(2.35:1)格式。
- 美国电影园对编导约翰·卡本特和演员奥斯汀·史托克于2002年的Q&A面谈(23分钟)。
- 原戏院版预告片。
- 两个广播节目。
- 幕后和大厅卡剧照欣赏(16分钟)。
- 取自1997年的发行碟中编导约翰·卡本特的全长音频解说[46][63][64]。
- 独立配乐,也取自1997年的雷射镭射发行碟[63]。
本片于2005年7月26日在PlayStation Portable上发行了UMD版[67],并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推出了“修复珍藏版”的DVD和蓝光光碟[68][69]。
《血溅十三号警署》于2013年11月19日被重新发行,Shout! Factory的“收藏版”已获得了Scream Factory在美国的发行权。这当中包括了女演员南希·凯斯、美术指导兼音效设计汤米·李·华勒斯、约翰·卡本特和奥斯汀·史托克的音频评论,以及预告片和在广播节目上的新访谈。以前版本中的所有特别附录已被排除在本合集外[70]。 2012年5月25日,本片在德国也发行了“三碟限量收藏版”的蓝光碟,当中包括两张DVD、一张蓝光碟和二十四页的小册子[71];早于2012年11月16日时,也曾发行过标准版[72]。在澳大利亚,电影透过Umbrella Entertainment发行了DVD,发售日为2015年8月5日[73]。而“第40周年纪念版”在英国由Second Sight发行,当中含有卡本特的初回限定盘配乐。该蓝光碟的原始长宽比为2.35:1,且具有5.1 DTS-HD环绕声和双声道声音,以及多项特别收录,包括演员奥斯汀·史托克、执行制片人乔瑟夫·考夫曼与音效设计汤米·李·华勒斯的新访谈。
重拍版
编辑2005年,《血溅十三号警署》推出了重拍版的《歼灭13区》,由强-法兰柯·瑞西执导,伊桑·霍克和劳伦斯·菲什伯恩主演[74]。影评人对于B级片的精心重制而获得赞赏,尽管被视为有些公式化[75],许多影评人更喜欢原版的《血溅十三号警署》[57]。
备注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 Poster #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5-14.. IMP Awards. Retrieved 2010-08-29.
- ^ 当时记作“约翰·T·钱斯”(John T. Chance)。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4.0 4.1 4.2 Boulenger 2003,第85页.
- ^ Boulenger 2003,第89页.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Kaufman, Joseph (2003). Production Gallery [DVD]. Image Entertainment.
- ^ 7.0 7.1 7.2 7.3 7.4 7.5 Muir 2000,第10页.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Carpenter, John (writer/director). (2003). Audio Commentary on Assault on Precinct 13 by John Carpenter. [DVD]. Image Entertainment.
- ^ Boulenger 2003,第28页.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Q & A session with John Carpenter and Austin Stoker at American Cinematheque's 2002 John Carpenter retrospective, in the 2003 special edition Region 1 DVD of Assault on Precinct 13.
- ^ 11.0 11.1 11.2 11.3 Muir 2000,第11页.
- ^ Lentz, Harris M. (2012-05-03). Obituarie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2011 (Paperback ed.). Mcfarland. p. 358. ISBN 978-0786469949.
- ^ Boulenger 2003,第16页.
- ^ "Storyboards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2-16.. The Official John Carpenter. Retrieved 2012-06-03.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John Carpenter Surprised by "Precinct" Praise". Variety. p. 13. 1977-12-14.
- ^ 16.0 16.1 16.2 Williams, Whitney (1976-11-17).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9-17.. Variety. p. 19.
- ^ 17.0 17.1 Muir 2000,第12页.
- ^ Boulenger 2003,第56页.
- ^ 19.0 19.1 Martin, Piers (2004-01-10). "John Carpenter Assault on Precinct 13 Soundtrack". NME.
- ^ 20.0 20.1 Conrich; Woods, 2004, p. 56.
- ^ Conrich; Woods, 2004, p. 57.
- ^ Conrich; Woods, 2004, p. 55.
- ^ Conrich; Woods, 2004, p. 58.
- ^ Muir 2000,第70页.
- ^ 25.0 25.1 Golder, Dave (1996-11). "L.A. Story". SFX. pp. 54-56.
- ^ 26.0 26.1 26.2 "Assault on Precinct 13 Soundtrack"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3-11. (in French). Record Makers. Retrieved 2009-12-13.
- ^ Jeff Chang (2005-01-27). Can't Stop Won't Stop: A History of the Hip Hop Generation (First ed.). St. Martin's Press. p. 99. ISBN 9780312301439.
- ^ Assault - Anschlag bei Nacht (in German). Zelluloid. [2012-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 ^ 29.0 29.1 Zinoman 2011,第122页.
- ^ 30.0 30.1 Zinoman 2011,第123页.
- ^ 31.0 31.1 31.2 Malcolm, Derek (1978-03-09). "Cinem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8-05. Guardian. Retrieved 2012-08-21.
- ^ Zinoman 2011,第120页.
- ^ 33.0 33.1 33.2 Wlaschin, Ken (1977-12).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1-28.. 21st London Film Festival [Brochure]. p. 58.
- ^ Malcolm, Derek. Ken Wlaschin obituary.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11-19 [201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3).
- ^ Malcolm, Derek (1978-02). "Cosmo sees the fil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8-0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12-29..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Program]. p. 34. 1978. Retrieved 2012-08-25.
- ^ 37.0 37.1 37.2 "Assault on Precinct 13 (197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12-29.. Rotten Tomatoes. Retrieved 2012-06-03.
- ^ Vincent Canby (1979-08-18). "A Late Rossellini And an Early Carpent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0..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2-07-15.
- ^ Wells, Jeffrey (1980-04). "New Fright Master John Carpenter". Films In Review. p. 218.
- ^ 40.0 40.1 Jones, Alan (1988-05). "John Carpenter — Prince of Darkness". Starburst. p. 8.
- ^ Muir, John Kenneth (1999). "Assault on Precinct 13" The Horror Films of the 1970s (Hardcover ed.). New York, NY: McFarland and Company Inc. pp. 376-379. ISBN 0-7864-1249-6.
- ^ Martin, Mick; Porter, Marsha (October 2001). "Assault on Precinct 13" Video Movie Guide (2002 ed.).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ooks. pp. 53-54. ISBN 0-345-42100-0.
- ^ 43.0 43.1 Ross, Dalton (2003-03-14).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12-05.. Entertainment Weekly (700). p. 49. Retrieved 2012-07-28. "EW Grade: B+".
- ^ Maltin, Leonard (2008-08). "Assault on Precinct 13" Leonard Maltin's Movie Guide (2009 ed.). New York: Penguin Group. p. 64. ISBN 978-0-452-28978-9.
- ^ Pulleine, Tim (March 8, 1978). "Fire in the Stree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8-05.. The Guardian. Retrieved 2012-08-25.
- ^ 46.0 46.1 46.2 46.3 46.4 Lindsey, Brian (2003-08-06). "ASSAULT ON PRECINCT 13 (197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1-15.. Eccentric Cinema. Retrieved 2009-11-30.
- ^ Robinson, David (1978-03-10). "John Carpenter proves himself a firstrate story-tell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8-05.. London Times. Retrieved 2012-08-25.
- ^ Andrews, Nigel (1978-03-10). "Cinem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4-06.. Financial Times. Retrieved 2012-08-20.
- ^ AFI's 100 Years...100 Thrills Nominees (PDF). [2016-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06).
- ^ Dixon, Wheeler Winston; Foster, Gwendolyn (2008-03-05). A Short History of Film (First ed.).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 358. ISBN 978-0813542706.
- ^ Muir 2000,第248页.
- ^ Murray, Noel; Tobias, Scott (2011-10-27). "John Carpenter | Film | Prim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6. The A.V. Club. Retrieved 2012-06-03.
- ^ 53.0 53.1 Pegg, Simon; Wright, Edgar (hosts). The Classic Cult Film Festival: Assault On Precinct 13 [video]. 2007.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by Tyler Stou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8-31.. 411posters. November 10, 2011. Retrieved 2012-06-04.
- ^ Wheeler, Jeremy.The Nest: Critics' Revie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06.. MSN Movies. Retrieved 2012-06-02.
- ^ Muir 2000,第13页.
- ^ 57.0 57.1 Corilss, Richard (2005-01-16). "Movies: Repeat Assault, with Vigo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8-25.. Time. Retrieved 2010-08-28.
- ^ Ebert, Roger (2005-01-19). "Assault on Precinct 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6-01.. Chicago Sun-Times. Retrieved 2012-06-02
- ^ Conrich; Woods, 2004, p. 66.
- ^ Applebaum, R. (1979-06). "From Cult Homage to Creative Control". Films and Filming. London. p.10.
- ^ Le Blanc & Odell 2011,第13页.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A White Hot Night of Hate (Meda Home Entertainment, 1978)". Amazon.com. Retrieved 2012-07-28.
- ^ 63.0 63.1 63.2 63.3 "Assault On Precinct 13: Special Edition (1976) [ID2304CK]"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6-14.. LaserDisc Database. Retrieved 2012 -07-28.
- ^ 64.0 64.1 64.2 "Editor" [Anonymous] (March 10, 2003). "News and Commentary: March 200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2.. The DVD Journal. Retrieved 2012-07-28.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1976) Blu-ray Movie Screenshots". CinemaSquid. Retrieved 2012-07-28. "DVD 1997-11-2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2003 Special Edition DVD) (1976)". Amazon.com. Retrieved 2010-10-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UMD for PSP]". Amazon.com. Retrieved 2012-07-28.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Restored Collector's Edition DVD) (1976)". Amazon.com. Retrieved 2010-10-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Restored Collector's Edition Blu-ray) (1976)". Amazon.com. Retrieved 2010-10-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Collector's Edition. Blu-ray.com.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3).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Blu-ray.com.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Blu-ray.com.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Blu-ray.com.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200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2-28.. All Movie Guide. Retrieved 2012-06-02.
- ^ "Assault on Precinct 13 (200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2-05.. Rotten Tomatoes. Retrieved 2010-08-28.
外部链接
编辑-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血溅十三号警署》的资料(英文)
- AllMovie上《血溅十三号警署》的资料(英文)
- 《血溅十三号警署》(1976) -约翰·卡本特的官网